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

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把育人导向作为劳动教育的首要原则,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意见》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指明了劳动教育育人的战略导向、认知导向、情感导向和实践导向。准确把握育人导向,对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开展好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导向  战略导向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以此为根本遵循,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凸显了基于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育人的战略意义。当前劳动教育尚存在被淡化、弱化和软化的倾向,部分青少年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这与“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为此,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认知导向  认知导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总方向,也是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意见》强调,要“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更是人自身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原理。尽管新时代人类劳动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原理并没有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大发展,也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为此,在劳动教育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引领作用,强化劳动价值认同,让广大青少年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的真谛,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思想,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  培育崇尚劳动和尊重劳动的情感导向  情感导向属于人类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范畴,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意见》指出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崇尚劳动和尊重劳动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崇尚劳动的人,往往会珍惜劳动果实,尊重劳动人民;一个心中有劳动人民的人也会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提供学生更多参与劳动过程和收获劳动成果的机会,使其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要加强劳模精神教育,让“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少年,使其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牢固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增进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强化报效国家和奉献社会的实践导向  实践导向是人类把握外部世界的总线索,也是劳动教育的基本逻辑和归宿。《意见》在育人原则中以“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为落脚点,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导向。首先,要引导广大青少年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增强报效国家和奉献社会的能力。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富足的今天,劳动教育仍须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诚实是为人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劳动教育要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创新创造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越坎、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劳动教育也要适应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的变化,着重培育青少年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其次,要培育青少年公共服务意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家国情怀。在劳动教育中要注重鼓励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使其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增强奉献意识,特别要注重挖掘在这次全民抗疫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大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在重大疫情、灾害面前,与人民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齐奋进。  (作者:李雨燕,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青年劳动精神培育创新研究”〔19BKS159〕的阶段性成果)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118737.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22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