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忘感恩 人生志在作为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清明不忘感恩 人生志在作为》。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宋代词人晏殊的这首词描写的就是清明时节的风景,想到清明节,现在可能最让同学们高兴的是要放假了,把清明作为一个法定节假日,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它的重视,那么大家知道清明的来由吗? “清明”最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察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老百姓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历书》是这么定义“清明”的:“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降雨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由节气变成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相传与介子推有关。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让
重耳活命。十九年后,重耳回国登上王位,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后来想起了他,为了逼他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与母亲烧死在一棵枯柳树下。晋文公十分悲痛,从柳树洞里发现一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后来清明节就由一个节气发展成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这个假日里大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回老家祭祀祖先。我们的祖先,为了养育后代,历经了千辛万苦,挥洒了无数的汗水。正是因为他们,才有延续的生命!但我们也不要忘掉在祖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人民的解放,甘洒一腔热血的无数革命先烈,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正是因为他们,才有生命的安宁!因为我们的祖先,因为无数的革命先烈,今天,我们拥有舒适的生活条件与优越的学习环境。因此在扫墓祭拜时,我们要感恩这些伟大的死者。同时,我们更要学会在生的世界感恩我们的父母以及所有爱我们的人。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生命是短暂的,正因为短暂所以显得尤为可贵,因此如果要给生命寻找一个意义,那就是好好地活着,让自己好好地活着,让爱你的人好好地活着,趁父母和长辈健在时,多给他
们一点安慰,多尽一点孝心,而不是等到失去的时候,后悔莫及!
宋代黄庭坚一首《清明》的诗更深刻地说出了生命的意义:“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古代有个齐国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宁可隐居山中,不要高官厚禄,被烧死也不肯出山接受封赏。诗人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是的,同学们,人生百年,不过俯仰之间;今日不为,更待何时。既然来尘世走一回,就要迸发能量,散发光热,让人生充满意义感和满足感。生命不怕短暂,不畏平凡,只怕想要的太多而空留遗憾;人生不怕挫折,不惧失败,只怕还未开始却向命运低头。境由心造,命在我手,我们的六尺之躯怎么能葬送在白日作梦中呢?我们的青春年华怎么能荒废在网络游戏里呢? 在此,让我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来与大家共勉:“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青年时光非常可贵,要用来干事创业、辛勤耕耘。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我们牢
记总书记的教导,勇敢担负起时代重任,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另外,在此也倡议一下,按照风俗,清明节上坟我们往往会点香烛、燃鞭炮、买纸花,这种传统祭祀方式既对会造成严重的空气和环境污染,甚至还会引发火灾,每每看到崇阳的荒山,看到山上烧起的大火,我想同学们一定和我一样,十分惋惜十分心痛。为了秉承传统,告别陋习,让我们积极响应崇阳县文明办发出的倡议,号召家长、号召全社会,过一个文明而有意义的清明节,不焚香烧纸、不放鞭点蜡、不铺张浪费、不污染环境,不妨选择献一束鲜花、敬一杯清酒、植一棵绿树、记一段家事来怀念先人,为创建青山绿水美丽和谐崇阳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