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2021(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免费下载)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是一个过渡年段,它承上启下,有其自身的特点。研究第二学段教材要特别重视对语段教学、词语盘点、资料袋、起步作文等的关注。

一、教材说明

三年级上册教材说明

教材的个性是教材生存的价值。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教材继承和超越了前四册教材的特色,贴近儿童的生活,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着眼语言表达,整合课程资源,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这些鲜活的课程资源、生动的文本材料,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潜在的灵性和创造力。

(一)凸显课程人文性,激活学生体验文本意象

文本意象是指投注了作者、编者思想感情的课程物化材料。它体现为教科书中单元整合的内容,一幅幅精美的插图、一篇篇鲜活的课文等。人教版教科书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凸显课程人文性,体现课程资源的生活化、文学化,能有效地激活学生体验文本意象。

1.连接学生生活情境,实现文本与生活意象的相似律动

人教版的课文大多数是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每篇课文都能找到其相似律动的生活模块,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精心选取了可能发生学生身边的故事。正如第一单元教材导语所描绘的: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接下来安排了《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等课文。这些与学生经验相匹配的小故事,能生动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储备,使已知的经验与未知的文本发生联系,使文本与经验一起碰撞,引起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为有效。

我们来观赏一下三年级上册的8个专题名称: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多么贴近生活,多么贴近学生!学生走进这与生活吻合的原汁原味的语文环境,触景通文,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激活他们的联想。当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时,可以激活思维,引发想象。

2.感悟文学形象,唤起学生体验文学意象

人教版教材以实物、图画和动画等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当学生感受到这些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时,能够入情入境,透过文本,感悟文学形象,唤起学生意象体验。

三年级上册教材所描绘的文学形象生动而活泼。如第三单元“心中的秋天”:《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风筝》《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岭》《东方之珠》等。

编者将作者充沛的感情投注于教材中,将鲜明的色彩、动听的声音、美丽的画面整合在教材里,凸现了一个个充盈的意象。她们是鲜活的,充满了情感,充满了体验。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带着各自的情感和想象去感受、体验文本传递出的文学意象,感受那美丽迷人而又充满魅力的意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体验到充满灵性、生动的文学意象。

(二)体现课程实践性,激活学生体验文本语言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语文应该像手艺人学艺、学玩游戏一样,把基础知识的学习放到一定的实践练习中去完成,即把语言的学习融入到语言交际之中,让学生通过动态的语言实践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

1.积淀语感经验,丰富语言词典

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相似性信息单元(即相似块)越多,就越有利于选择匹配、激活语文材料中的相似信息,学生的感悟才越深刻。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文本的规范语言改造自己的日常语言的过程,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纳文本的新鲜语汇和巧妙句式,接受带有文学色彩的优美语言的熏陶。书读多了,读熟了,其中的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以及修辞手法等,就能储存进自己的记忆系统,不断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词典”和“心理图式”,这就是“入乎其内”。在需要交际的时候,从自己的语言仓库里提取适当的语言通过加工组合(如词语的检索提取,词语句式的整合等)后输出,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加以表达,这就是“出乎其外”。人教版教材匠心独运,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的课后习题:

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了,你抄了哪些?

《盘古开天地》的课后习题:

课文里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再抄下来。

陶罐和铁罐》的课后习题:

我要把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抄下来。

《金色的草地》的课后习题:

我把下面的句子抄了下来,你抄了哪些?

“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书读多了,感受必然会深;摘抄多了,积淀自然会厚;运用多了,语感必然会好。

2.积极运用语言,增强语言表现力

如果从人文性的视域去关注语文学科,语言不再是静态的东西,而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活动。积累的语言若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那么,这些语言也就成了静态的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因而,应不断地促其成为动态语言,即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人教版教材在这方面可谓煞费苦心,匠心独运。

如《花钟》课后的习题: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来填一填,再体会体会。

牵牛花吹起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

万寿菊——

月光花——

我也想去观察一下周围的花。

我要观察其他事物,还想写观察日记。

《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的习题:

我的家乡也很美!我要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教师可以不断地引领学生搜寻、摘录、诵读,背诵有价值的语言范型,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运用,激活学生脑子里潜藏的词汇,不断地体验语言的美感,促成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词汇,从文本读解到实践体验,从实践体验到口语表达,从口语表达到书面语的“生花”,实现一次次语言内化到语言外化的过程,完成一次次品味文本语言到建构新语言的飞跃,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增进语言的表现力。

(三)张扬课程综合性,激活学生体验语文创造性

人教版实验教材充分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注重三维目标整合的思想。创造性地整合教学资源,以专题单元组织教材内容,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

1.整合课程内容,突出语言实践

人教版教材尽量整合字、词、句、段、篇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书(写字)等语言能力的内容,使它们在相关的语境中有机呈现。这样,可以引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表达,在学习感悟、积累和运用中发展语文素养。

如第三单元“心中的秋天”。导语是激活学生正在体验的“金秋时节”(缤纷的色彩,美妙的声音);接下来,引导学生“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朗读、学习、感悟《风筝》《秋天的画》《听听,秋的声音》等课文;背诵秋天的诗歌;积累写秋天的词语(语文园地三:黄,金黄、杏黄、橙黄、鹅黄)和句子(秋天的画:我把下面的句子抄了下来,你抄了哪些?我要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学习课文的结构(我们来交流交流: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等等。

人教版三年级教材着力体验和探究,精心设计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让学生有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引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实践语文,学习口语交际和习作。

如《秋天的快乐》口语交际:“秋天里,我们和爸爸妈妈去摘果子、看红叶,和小伙伴去放风筝、捉蛐蛐——让我们交流一下在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讲的时候要有感情,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又如习作“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

这些设计,不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也引导学生注重读与写的结合,做与说、写的结合。同时将口语交际、习作的要求自然而然地蕴含其中,让学生有丰富鲜活的事(景、物)可说(画),表达出生动有趣,活泼感人的自然和社会。

2.妙设综合性学习,引领学生体验“活语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追求。“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其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引领学生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发展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

人教版教材注重设计体验性和探究性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让学生体验语文,探究语文,感受语文,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在充满情趣的学习背景中学习、积淀与创造。

如教材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导语中引领学生“以自豪的心情去阅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接下来,安排了《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课文。这个单元课文介绍古代大思想家,倾听了古代神话故事,欣赏了古代建筑和绘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扇门。然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活动。“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到哪些中华传统文化?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一下,再商量商量,还可以搜集哪些资料,并讨论打算怎样展示活动的成果。”同时巧妙地安排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习作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过程等写下来。最后“展示台”将学生搜集到的、动手操作的各种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展示出来。从精读欣赏到资源搜集,从学习积淀到实践体验,从个体学习到合作互动,从学校小课堂到社会大舞台等。

这种安排,创设了语文教学情境,引领学生体验“活语文”,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有效地实现听、说、读、写的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体现课内外、校内外的衔接。

三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在保持和发扬前面教材特色的基础上,本册教材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又有不少新的突破。为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特点、学习目标和教学中要注意的主要问题等方面做一些介绍。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选读课文。每单元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合单元,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和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可贵的亲情与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和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在精读课文后标出。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二、五、六、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认的字。

每个语文园地仍由五个栏目组成。前四个是固定的栏目,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

全册教材生字注音方法和三年级上册基本相同。

(二)教材的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本册教材对每个单元前的导语编写更加着力,除达到点明专题,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外,进一步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整合。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的方法与要求。

(3)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联系本单元专题,继续设计听、说、读、写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2.“综合性学习”专题,彰显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

本册共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调查周围环境,一个是回忆、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分别编在“爱护周围环境”和“可贵的亲情、友情”两个单元中。这两次综合性学习涉及的范围广、针对性强,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留出了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

3.精心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本册选编的课文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单元内课文继续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

4.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改进课文的导学系统。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

(2)改进课后练习的设计。课后练习,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每篇精读课文至少有一个能统领全篇的重点问题。如《七颗钻石》的重点问题是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能够完成这个题目,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教育意义基本上也就把握了。

有的课后练习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思考,尽量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交流。部分课后练习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不作统一要求。在有些课文练习后安排了小附录,一个是有关时间的格言,在《和时间赛跑》后。另一个是关于月亮的精彩描写,在《月球之谜》后。这样安排,一是拓展学习内容,二是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搜集积累材料。

本册继续安排适量的“小练笔”,强调读写结合,而且一般是先说后写的题目。部分课后练习中安排了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决定是否选做。

5.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体现内容与训练的整合,本册教材继续把“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版块提前,语文园地中的内容依次为: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板块,则由以前的“展示台”“宽带网”扩充了内容,变为“展示台”“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宽带网”这四项交叉安排,使语文园地的学习内容更丰富、更有趣。

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在语文教材中,图像系统是配合文字系统的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也是影响学习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本册教材加大创新力度,对每一篇、每一单元的图像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编排。目的是增强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给师生的审美感受创造良好条件。教学时,如果能在注意文字内容学习的同时,不忽视图像的价值和作用,就一定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教材说明

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特点,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使用过前几册教材的教师,对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下面从四个方面对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编排特点作一介绍。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要编好教材,用好教材,都必须明确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是分层次提出的,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展。所以,在编写四年级上册教材时,既要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要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并且要注意阶段性目标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力求准确体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如《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第一条提出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条在各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中都没有再提。显然,这是个既教学习语文,又教学习做人的大问题,各个年段的语文教学都必须重视,在各项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都必须渗透。又如,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出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后续的几个学段中再没有与之照应的提法。因为像这类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不好从程度上划分出层次,但是,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人生大事,它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第一学段提出来了,就应该贯穿始终。为了落实这些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要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

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加以具体安排。

例如,在识字、写字方面,新增认识200字,会写200字,累计会认2400字,会写1800字。识字、写字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复习巩固。四年级上册教材在每单元课文后安排了“词语盘点”,就是结合本单元所学课文来复习会认、会写的字的一种措施。

又如,在阅读方面,继续重视朗读训练,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朗读,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提出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同时,加强了默读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段就提出“学习默读”,中年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四年级上册教材对默读作了较具体的安排,希望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达到“初步学会默读”的目标。

关于阅读理解与积累,中年段在低年段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低年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到中年段,则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和积累语言方面,采用了多种形式,作了具体的安排。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阅读还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为此,这套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各有8篇,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增至14篇,就是为了加强略读能力的训练。

再从习作来看,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三年级的习作,重在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主要是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四年级上册教材仍然注重培养习作的兴趣,继续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教材中还安排了学习写简短的书信,这也是中年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的。

四年级上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在解读教材时,要在准确把握和具体落实教学目标上下功夫,这对用好教材、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单元编写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单元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使整个单元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围绕专题精选课文

每个单元都围绕专题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课文,力求内容涉及面宽、内涵丰富、语言规范。如第一单元的专题是“自然奇观”,所选的4篇课文,涉及山、水、树、云,有的描写了稀世罕见的自然景观,有的则是写出了常见的自然现象中的“奇”。其中《观潮》所描写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奇观,《雅鲁藏布大峡谷》则是20世纪末才发现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和论证,是我国几代科学家艰辛努力的结果。学生通过阅读,在欣赏这些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会为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而赞叹,为祖国的人杰地灵而自豪。

再如,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选入的都是著名作家的文章。前两篇分别是丰子恺的《白鹅》和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是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动物的文章。这样的几篇课文,这样的编排,便于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表达方法的异同。

第八单元“科技成就”,选入的4篇课文也很有特色。第一篇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呼风唤雨的世纪》,虽然只有短短的六百字左右,但高屋建瓴地概述了20世纪的这一百年科技发展创造的种种奇迹,很有气势,使人对科技的迅猛发展印象极为深刻。紧接着的三篇文章《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内容新颖有趣,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其中《飞向蓝天的恐龙》和《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反映的是我国的科技新成果,更是令人鼓舞和兴奋。

2.各项教学内容都围绕本单元专题

每单元的课文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例如第一单元,在“导语”中就点出“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就是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先口头交流,再写下来。“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的也是描写自然奇观的佳句。

再如第六单元,“导语”中点出“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口语交际”是让学生练习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习作”则是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后,把从图上看到的和自己想到的写下来,或者写一个真实的体现人间真情的故事。这样的口语交际和习作,都是在引导学生表达互相关爱的真情。该单元的“语文园地”还安排了描写友情的古诗《过故人庄》和颂扬医生医德和医术的成语故事《杏林春满》。

其余各单元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可以这样说,除了“语文园地”中的“趣味语文”,其他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本单元专题安排的。

3.每单元的前后内容互相联系,环环相扣

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

首先,加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通过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例如,在第一单元《火烧云》一课前面有这样的连接语:“江潮,峡谷,榕树,鸟儿……这些美好的景物像一幅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视线转向空中,去欣赏那美丽的晚霞。认真读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这样承前启后,就把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学习连成一体,而且体现了学习能力的迁移运用。

同时,许多“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活动,大多在前面有布置有铺垫。例如,第二单元的专题是“观察与发现”,习作要求写自己近来观察中的发现,或者整理写的观察日记。这在前面的学习中有多处引导。在《爬山虎的脚》一文后,有两个小伙伴的对话:“我想泡点豆子,每天去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我想和小林一起去观察蜻蜓的飞行,还要把观察结果记下来”。还安排了“阅读链接”,介绍托尔斯泰随身带着笔记本,坚持写日记的故事。在《蟋蟀的住宅》一文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有了这样的准备,习作就有了基础,习作也就成了学生展示自己观察与发现成果的一种需要。

围绕专题选编课文,围绕专题整合各项学习内容,并使前后学习活动互相联系,环环相扣,就使每单元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在凭借教材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这一编写特点,做到瞻前顾后,整单元备课,整单元设计安排教学,发挥教材整合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

这些泡泡,有的是思考对词语的理解,如《蟋蟀的住宅》中的“‘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呼风唤雨的世纪》中的“‘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呢?”有的是体会用词的精妙,如《颐和园》中的“‘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得真好”;有的是设法理解句段的内容,如《爬山虎的脚》中的“我来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的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如《白鹅》中的“联系上下文,我体会到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还有的是读了课文产生的联想,如《去年的树》中的“这时候鸟儿会怎么想呢?”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想,自读自悟。通过这样的反复实践,学生就能逐渐领悟到读书时应该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从而提高自主读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

有的是自己提出朗读、积累的要求,例如,“我要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课文中许多地方是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我要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再把它们抄下来。”有的是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探究,例如,《鸟的天堂》后的“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有的是就某个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与大家交流感受,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后的“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这样的编排,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学,学生与老师、同学合作学习。

3.“语文园地”中设置“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栏目

“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一些语言现象,发现一些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展示台”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能的机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成功感。“宽带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这些栏目,都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了条件,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

“我的发现”这个栏目从一年级下册就已开始安排,随着年级的升高,发现的范围逐步扩展。前三年,主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识字方法,发现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现象,到四年级,进一步扩展到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四年级上册的8个“我的发现”中,有3个是关于词句运用方面的发现,分别是:“明贬实褒”的语言现象、用熟知的事物来进行比照的方法、广告中乱改成语的错误做法;有4个是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还有一个是发现童话的一些基本特点。由于发现的内容比以前丰富了,“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4.每个单元课文后安排了“词语盘点”

“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单元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词语盘点”中所列词语只是保底的基本要求,学生的自查自测可不限于此,还可补充自己在本单元课文学习中注意到的其他词语,甚至是课外学习中积累的词语。通过自查自测,在字词学习方面做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1.引导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呼风唤雨的世纪》中讲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课后安排了一个选做题:“我要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听,请他们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老年人、中年人还是年轻人,对于这几十年、十几年乃至近几年来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都是有所感受的。让学生向成年人作些了解,听听他们举出的前后对比的例子,对课文的理解就加深了。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次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再如“语文园地四”中,学生交流发现“明贬实褒”的语言现象,联系到自己的妈妈在向别人讲到自己时也常常是这样的语气。经过这一启发,估计许多学生都能有类似的体会,对这种语言现象也就加深了理解。还有“语文园地四”趣味语文中那茶杯盖上的五个字,按顺时针方向,不管从哪个字开始读都可以,既能使学生感受汉语的魅力,又能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生活。

2.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

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好书,是体现教材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四年级上册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增加了“阅读链接”,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面,链接了周恩来东渡日本前所写的著名诗篇;在《猫》的后面链接了周而复和夏丏尊写的两则描写猫的片断。这不仅适当扩展了课文的学习,还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果有条件,学生还可能会把这些相关的材料找来阅读。

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都应向学生推荐几本好书。四年级上册推荐的是《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推荐的方法,一是在相关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中重点介绍了《格林童话》,在《卡罗纳》后的“资料袋”中介绍了《爱的教育》。二是让学习伙伴交流对这两本书的阅读体会,如在“语文园地三”的“展示台”中,有学生读完《卡罗纳》一文后有个泡泡:“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要把《爱的教育》这本书找来读一读。”《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要达到这样的阅读量,应该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我们设想,学生从四年级到六年级,如果在课外能有计划地读上十来本好书,对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大有好处的。教材中还结合部分课文的学习,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找材料,甚至到图书馆去看书,上网去搜寻,课外阅读的面就更宽了。

3.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

本册教材所安排的口语交际话题,既围绕各单元专题,又大多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取的。例如,“我看到了……”这种看图画、比眼力,是学生平时爱玩的游戏;交谈自己喜欢的动物、自己观察的发现,是学生经常谈论的话题;“我们的奇思妙想”,顺应了孩子喜欢想象、幻想的特点,为他们提供畅谈奇思妙想的机会;表示感谢与安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用到的应对交际能力;“保护文物”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学生学习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课文,阅读了有些地方长城遭破坏的资料,对于如何“保护文物”也会有感而发,有话要说。这些话题从生活中来,通过口语交际,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应付能力,又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提高处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也就顺应了学生表达的愿望,使习作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他们的想象世界,习作也就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了。

4.安排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从每个专题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写观察日记,搜集、交流资料等活动。特别是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语文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如“中外童话”这一单元,学生在课内外读童话,还自己写童话、续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在“展示台”中学生还展示关于童话的墙报和小单元编的童话故事集。再如,“成长的故事”这一单元,学生通过阅读、调查访问、写信等多种方式,了解名人、亲人或同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写文章、讲故事、编短剧、办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此外,教材还安排了选读课文和适量的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教材。还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当时、当地的语文学习资源,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选入了大量的新课文,可谓有血有肉,比成人化、教条式的文章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1.题材的多样性

从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选文的范围来看,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内容;就文章的题材来看,包括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选文的内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反映呼吁世界和平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有反映人性本身的《中彩那天》《渔夫的故事》等;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32篇课文,围绕不同的主题组成8个单元,教材内容多角度辐射。另外选入8篇自读课文,作为阅读材料的有益补充。

阅读材料的多样性与广泛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内容的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吸收的多方面的营养。学生通过阅读,通过自己生活经验的介入,可以获得精神的力量。

2.体裁的多样性

从本册的选文来看,共选入了6首古诗词,2篇中国古代寓言,1首现代诗。包括了古诗词、现代诗、说明文、记叙文等多种体裁。语文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理解和感悟,还需要通过阅读、习作等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学生自身的语言建构,也就是通过不断的理解、感悟、积累,慢慢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本册的选文无论从题材还是体裁,都为学生提供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宽带网”“展示台”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也促使学生课外去广泛阅读,促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语言材料。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观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乡下人家》)以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实现有意义的阅读。“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前面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夜莺的歌声》)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小英雄当时的心情,达到与文中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中三次提到‘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万年牢》)提示语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语文园地一”有这样的对话:

小林:我发现作者用三个相同的句式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小东:用相同的句式描写一个事物,在这单元课文里还有一些呢!……

小林:我觉得这样写……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我的发现”体会编者列出的方法,也可以有自己的发现,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为什么说这个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呢?”(《中彩那天》)就是呀,如果是我,能体会到“富有”吗?“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乡下人家》)真的到了那个地方,我能注意到这样的风景吗?我能感受到这种风景的独特吗?

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与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内在的规定性,往往决定着教师的执教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通过几篇文章的阅读就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

人教版教科书有自己的话语表述系统,它不同于教师教学的话语系统,同时又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容易接受的是亲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语言。人教版教科书在这一点尤其突出,“想……”“我要……”“我一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给学生更多关注,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有的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努力把对学习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和风细雨的点拨。

“让我们阅读本单元课文,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第七单元“导语”)提示了学习方式——阅读和交流;提示了学习重点——注意外貌动作描写;提示了学习目标——获得启示。“江南的山水、溶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七月的天山》“阅读提示”)从上一篇文章的阅读引向本文的阅读,提示了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每一课后的练习更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形式。“我们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体会带点的词语,再写下来。”“课文中有些句子含着一定的意思,如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让我们找出类似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这样的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通过体会词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用词用句的准确,领会表达方法,进而学习表达。

“根据我的经验,平时多动笔对提高习作水平很有好处。”是“我的发现”中的内容,其中还有留心观察,多读课外书等。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发现更多的学习方式。教材编者把学习的重点导向对语言形式的揣摩,学生学习语文就不会只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

教科书通过上述表述方式,指引学生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重点分析

1.语段教学

语段,就是一个单元意义上紧密联系的句子,故又称句群。在一个单元句子中,有的还有明显的语法关系。语段不同于连续的几个独立的句子,因为在一个语段中,各句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各句之间虽用句号等标点隔开,但它们如链条一样,一环套一环。有的句子之间还用上关联词语,扣得就更紧了。但语段与一般的多重复句又不同,它是一个个句子单元织起来的,各句中间有句号或问号或感叹号。

语段在内容表达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段内的各句是一层一层单元合起来的,往往是大层次内包含小层次。句子单元里的层次性体现了内容的先后、主次、正反等逻辑关系,反映了作者思维过程中最基本的思维程序。

重点语段不仅因其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而且因它包含着文字、词汇、句子、标点、修辞、逻辑的知识,还涉及到中心、选材、层次、表达等方面的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扣住精彩语段中的综合性知识点,把字、词、句、篇的教学同语段分析结合起来,就能给学生以具体、深刻的印象,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以语段为中心单元组织课堂教学,要选好语段,选准语段。而确定一篇课文的重点语段,要从全面考虑,要看教学目标、全文结构、表现中心、塑造人物等多方面。

(1)寻找紧扣教学目标的语段。目标教学能有效地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目标确立了,关键是如何处理、完成的问题。在教学中先寻找能紧扣目标的语段,然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法,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段是句过渡到篇的桥梁。在教学中可以从段入手,来探究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选材立意的技巧,从而学到构思的方法。抓住了在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也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中可以以总领段、过渡段、总结段为主线进行教学。

(3)找出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以语段为中心单元组织课堂教学,着眼点虽在加强布局谋篇的训练,但不可忽视文章的思想内容。一定的形式总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对表现文章的中心起什么样的作用。如: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段、集中刻画主要人物的语段、精细描绘具体事物的语段等。

2.词语盘点

人教版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个主题单元课文之后,《语文园地》之前都设了“词语盘点”。这个板块由“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两部分构成。

何谓“盘点”,清点也。如果学生在盘点之后,大脑中仍旧模糊一片,难知其意,那显然就没有达到“盘点”之效。四年级下册的8个主题单元中,词语盘点中最少的48个词语,最多的63个。词汇量如此之大,我们的教学出发点应是什么?根据这样的思路,可将“词语盘点”教学拟定为“三种境界”:

(1)“引导自检,查漏补缺”,此乃第一境也。词语盘点集中的都是本单元课文的词语,但并非每个词语老师都讲深讲透讲到位了。那么,老师可利用本单元的词语盘点引导学生对还不太理解的词语进行再学习,以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老师们应该意识到的编者意图。

(2)“自能盘点,授之以法”,此乃第二境也。老师若能在自检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词语学会归纳、整理,则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以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在48个词语中,有的是关于事物名称的,有的是描写形状的,有的是带有色彩的,有的写山,有的绘水……学生从分类整理中便掌握了一种记忆的办法:分类记忆。在这个分类整理、归纳过程中,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不断地总结方法,轻松地学习,为学生独立学习进行了能力奠基。

(3)“唤醒意识,学以致用”,此乃第三境也。词语盘点教学要立足于学语文、用语文的层面,更能增强教学的真实度、有效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词语找到“归宿”。

3.资料袋

(1)用好“资料袋”,凸显整合理念。小学三到五年级的语文教材共有35篇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研读教材之后,要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作用,把“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整合起来,使“物尽其用”。应当说,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将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与文本解读的整合应该把握得恰到好处,让“资料袋”合理而有效地服务于文本解读。与文本相整合,这对深入解读文本、加深对文章情感的体验和对文章主旨的领悟是有很大帮助的。

①课前预习“资料袋”。预习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质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又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如果运用“资料袋”去沟通、联系,带着“资料袋”的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②课中穿插“资料袋”。语文教师要做牧羊人,语文教学要把学生领到水草丰茂的牧场,而不是圈养。这告诉我们:语文是没有“围场”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资料袋”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丰富学习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之为深入地解读文本起到辅助作用。

③课后补充“资料袋”。从整合的课程理念来看,学生还要将“资料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课后补充延伸,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丰富语言积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巧用课后资料袋,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把握资料袋的不同特点,努力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提高学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要达到这样的阅读量,应该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课本中在《卡罗纳》后的“资料袋”中介绍了《爱的教育》,在《草船借箭》《景阳冈》课后,分别介绍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相关内容。以上中外名著,教师可随着课文的学习,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更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拓宽他们的视野,积累习作素材,提高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学好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3)鼓励创新,让学生成为资料袋的主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资料袋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可以这么用”,“也可以那样用”,还要引导思考“怎样用最好”。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学校》一文课后的资料袋,为学生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可以丰富他们融入民族大家庭的幸福体验,以更好地学习课文。学生如果想知道那些少数民族同胞在做什么,也可让想知道的同学课前查阅资料。比如阿昌族同胞吹起动听的葫芦箫,傣族姑娘挑起可爱的竹篓等等。只要学生感兴趣,也可结合课文进行“我想和____什么族)的小朋友____(做什么)”的说话训练,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说说“我还知道……”在引导学生学习使用资料袋的过程中,教师有意鼓励学生创新并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资料袋的主人。

(4)培养习惯,让资料袋不断充实。培养学生使用资料袋的良好习惯是很重要的,对于用得好的同学一定要适时表扬,树立榜样。力争让收集资料、合理使用资料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例如,三年级一位同学,对植物非常感兴趣,凡是第五册教材出现的植物,比方绒球花、凤尾竹、蒲公英、白桦树、茱萸……她都建立了相关的资料袋。一个学期下来,她的植物资料袋已经编成了一本像模像样的小手册了。因此,要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资料积累专用本,课外资料、妙词佳句都可纳入。教师对学生自身资料袋的关注,就会激励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还可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资料袋在内容、形式上以及命名、美化方面体现自己的个性。

4.起步作文

“起步作文”是作文的第一步,主要针对的是中年级学生进行的作文。在小学的三个学段中,三年级学生处于中段,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新课标对这一学段学生作文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正因为是起步阶段,学生对作文的概念比较模糊,有的把作文和低段的写话等同起来,也有的认为作文很神秘、很难写。

起步作文指导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作文教学活动,是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作文对象,从丰富作文内容着手,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学生作文习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作文策略。

(1)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是习作之根本。经过小学两年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不少的材料、优美词句。可是由于学生刚进入三年级,习作要求由一、二年级时问答式,改成文章的格式,很不适应,对作文感到头疼,无所适从。因此,作文教学时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材料,对学生作文相当重要。在三年级的第一次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规定习作内容,全班同学都写同一个内容和主题,带领学生一段一段地写作,最后把各部分连起来,就形成了第一次学生作文。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改变方法,慢慢地由第一次的全班一样的作文,变为学生有独特感受的作文。

(2)积累习作材料,是习作之源。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心中纵有万般思绪,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每次作文教学之前让学生去观察体验与这次作文相关的事物和事情,必要时给学生找材料。如第六册第一单元作文就是写花,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图片介绍有关知识,让学生对这些花有感性认识,这样就有材料可写了。再如“动物小档案”教学,可以让学生观察羊、狗、鸡、鸭之类,了解他们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以及自己和它之间的故事。这样一来作文就不难了。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同时,让学生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3)观察、说话、思维、表达同步发展,是习作之法。三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加上平时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是观察不得法,在写作中普遍存在“无话可说”的现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学生可感可看的事物,教给观察方法,先让学生观察静物为主,注意观察顺序和观察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文具盒、台灯、教室、自己的房间等。接着,扩大观察范围,从室内到室外,由静到动,从颜色、形状、大小到发展变化,从看、听、想等方面写动态片断。可以经常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按要求说一、两段话,同桌互说互评或通过口头作文比赛,赛后评议。学生说的,其实也是形象画面的观察在头脑中建立联系之后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述的问题,这就是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反过来解决学生观察时因受时间、地点、角度的限制而产生的困难,可应用思维方法去完善事情的全过程,丰富写作内容,使表达更完整。

(4)教师下水作文,是学生习作之蓝本。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写作文,很多方法和技巧根本没有,因此例文就成了他们学习的模本。在每次作文时,教师可以选择相关文章,让学生学习,找出那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要求学生学习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毕竟是三年级初始作文,学生能够仿写,并达到一定的要求就相当不错了。

(5)看准作文类型,在选择题材上注意写具体,是习作之巧。虽然三年级只是作文的起步,但各种类型的作文基本上已露出“原形”。在指导上注意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文等五种形态入手,抓住它们最普遍的规律进行归类指导,在选题上注意专一性训练。如让学生用总述句写一段话或一件事,先总后分,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把事情写具体。又如,用总结句“妈妈真是个勤劳善良的人”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让学生根据总结句从日常工作生活中有条理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在关心与被关心,爱与被爱中找到妈妈的可亲之处。想象是学生创新的灵魂,想象作文是新生的又是极有潜力的作文流派。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这类作文的指导。如编写童话故事,展开想象续写结尾等。抓住学生喜欢幻想的特点,引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从生活实际中捕捉材料,运用夸张、拟人手法编写童话,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他们在童话中受到教育。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15689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2日 上午2:39
下一篇 2022年6月12日 上午3:39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