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多维解读

【党课讲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多维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胸怀“国之大者”,着眼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贯通古今、鉴往知来,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分析了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国内外严峻挑战,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实践路径指导和伟大目标导向。
  一、哲学维度: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思想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统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双重层面的动态发展建设过程,其中深刻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涵。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文化、疆域、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来源,决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性质和内涵。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大一统”思想的主导下形成了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近代以来,中华各族人民在面对共同命运、共同诉求、共同理想的现实导向下实现了民族意识的高度觉醒,紧密地团结起来取得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独立,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二是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和整体共存性,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先进意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民的实践活动实现的,要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动性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发挥作用的程度、范围、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只有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辩证统一
  梁启超先生曾说:“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近代外敌入侵之时走向觉醒的。面对西方残暴侵略者这一共同的敌人时,各族群众保家卫国的个体情绪汇聚在一起成为群体意愿,共同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而这一“民族意识”也并非抽象的民族意识,它来自实践又表现在各族人民的行动之中,将各族人民群众抵抗的心态转化为集体的反抗行为。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形成的多元共存的历史文化共同体、多元一体的政治国家共同体、交往交融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及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认识,是对各民族意识的集合与统一,各民族意识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身份的认同以及对自己所属族群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心理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要始终坚持“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各民族利益提供了延续发展的前提,各民族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成部分,各族人民必须聚焦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二、心理维度:增进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心理趋同
  (一)引导各民族树立共识的身份认知
  认知是包含知觉、判断、价值、信念和态度在内的系统性认识[3]。个体的身份认知是对自己身份及其背后价值的认识。身份认同、身份自覺、身份自信是形成身份认知的三重逻辑,也是三个不同阶段。一是形成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个人在群体中对自身及对群体在心理上的认同和归属,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外化。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就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政治框架之下各民族从心理层面形成个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一致性从而产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忠诚感和依附感。对中华民族成员这一身份的认同,不能仅停留在将这一身份作为区分“他者”“我者”的标志,而是要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和共同目标,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二是形成身份自觉。自觉既是指自己有自知之明,也是指自己主动去做的意识[4]。身份自觉是个体对群体身份认同的基础之上产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自觉是积极主动履行自身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的内在要求。各民族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创造者、参与者,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每个人都必须要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拥护,时刻牢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自觉,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使命。三是树立身份自信。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自信是在身份自觉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认识,进而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身份产生的坚定信心和信念。中华儿女的身份自信来自中华民族底蕴深厚的民族历史,璀璨多元的传统文化,精诚团结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的民族毅力和坚强有力的政党领导,任何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人,都会产生坚定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凝聚各民族建构共同的历史记忆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是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的历史、是万国朝拜辉煌鼎盛的历史、是自强不息保家卫国的历史、是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历史、是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创造过享誉世界的辉煌,也经历过天昏地暗的低谷。艰难方显勇毅,磨砺使得玉成。中国在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下激发出巨大民族凝聚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带领下以弱抵强打败了武器精良的日本帝国主义,重新开启了一段走向辉煌的伟大征途。正是这样一段跌宕起伏的共同历史记忆,才练就了各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吃苦耐勞、高风峻节的民族品质,才有效凝聚了中华民族这一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同体的共同记忆是集体维系的重要心理纽带,一个集体记忆断裂甚至集体失忆的群体很难维系下去[5]。
  (三)激发各民族形成一致的情感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2]。从心理维度进行解读,树立共同体理念就是激发各民族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致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心理途径。情感认同是主体的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判断判定出其存在与自身的内在一致性。共同的情感认同可以将其称之为“共情”。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共情能力对个体的人在社会或共同体中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样,各民族一致的情感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激发各民族形成一致的情感认同能够激发各族人民在潜意识中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次认同,拉近各民族间的亲密关系,树立起无形的牢固屏障,从而将“情”化为“行”,将个体情感升华为集体一致的情感认同,引导各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共同目标共同努力。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也必将推动各民族更高程度的情感认同,二者形成良性循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站在更高更远的世界舞台提供坚实保障。
  三、实践维度: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一)夯实安全根基: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由多个要素、多个环节所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稳定发展。解决好安全稳定问题是实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工作的协调推进,只有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把好安全稳定的关卡,才能夯实安全根基为开展其他领域工作创造空间。当前,我国迎来了第二个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国际社会中不稳定因素依然暗流涌动,国际形势依旧波谲云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6]。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各族干部群众必须牢固树立起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思想上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尤其是涉及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旗帜鲜明地与一切民族分裂主义与非法宗教活动作斗争,做到广泛性、全民性,加大力度开展网络反恐斗争,有效利用互联网这一意识形态宣传阵地,领导主流舆论占领高地,揭露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罪恶本质,使其遭到各族人民群众孤立,决不给“三股势力”可乘之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安全屏障。
  (二)夯实政治根基: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大、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的坚实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召开统战、民族、宗教、扶贫等领域的重大会议,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制定的脱贫攻坚等多项惠民政策的引领下,独龙族、毛南族、布朗族等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独龙族甚至实现“一步跨千年”的跨越式前进,整个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贫穷落后局面逐渐改善,创造了中国乃至全人类历史中减贫事业的奇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成就深刻昭示:只有我们党,才能团结各民族、凝聚各民族、繁荣发展各民族。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根基,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优化民族事务治理相关的各方面制度安排,进一步把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我国民族工作的实效。
  (三)夯实物质根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中国步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节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亟须落实的重要任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夯实物质基础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环节。我国民族八省区普遍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还拥有藏戏“阿吉拉姆”、藏族“热贡艺术”、新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贵州侗族大歌、朝鲜族农乐舞、彝族舞蹈阿妹戚托、青海花儿等独具千秋的文化资源,实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民族地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中的区位优势,牢牢把握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物产资源充沛,文化底蕴丰厚的特色优势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189375.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23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