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教学实效虽说也是一个被管理的行为,但是考虑到每一个教师的单独行为的施教,具有极大的个性化的特殊性,最主要的是激发一个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潜力,让他的教学行为是一个自觉自愿的有创造新的过程,这需要一个安安静静施教的过程,任何干扰其独立性和个性化的过程都是不妥的。因此,学校检查教师备课笔记时,要求每课时都要有教学反思,这很形式化,也很教条,不见得有什么好的效果。

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形式化。其实据我所知,学校检查教师备课本上有没有教学反思,其实绝大多数看有没有教学反思,甚至看有没有“教学反思”四个字,至于里面的内容,大概率也是浏览一番,甚至连浏览也不浏览。再说为了检查而写的教学反思,未必是教师真正的教学反思,也许是写几句冠冕堂皇放在哪里都是用的“好话”来博得领导的好感罢了。
第二,教条化。教师上完一节课,肯定有反思,但不是一下课就有深刻的反思,也许是过一段时间对这一节课的某个环节才有反思,也不一定要写在教案本上,也可以写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上,写在笔记本电脑上,甚至记在头脑中,而不必单独花时间再去写在教案本上。

第三,误导化。教师的备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既要设计授课的情境、导入内容、重点突破、难点如何掌握、作业设计等知识建构,而且还要研究学生对哦某一问题的掌握程度,对某一探究活动达到的效果,如果教学管理者过分强调课后反思环节,一会干扰教师备课的重点,二可以让教师有心理压力,想着怎么把课后反思写好,三是会让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反思上这个非重点项目上,这属于对教师教学的误导,因为没有一个老师可以把一节课上到十全十美!
第四,引起教师方案。教师的教学属于个性化十足的行为,我设计什么样的课程,我进行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只要遵守教育政策、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我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我觉得我的许多课我很满意,没有多少反思的内容,为什么要求我每一节课都要写反思?

第五,违反发展规律。时移世易,世易时移,现在的教育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许多教师的备课形式手段技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和学也发生了变化,呈现给学生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说学生的学案就可以是教案,是教师教案的具体化,学习探究的内容也会是教师教案的具体化,多媒体网络课程也是教师教案的具体化,那为什么非要把教学反思写在纸质教案后面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