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推进农业产业振兴”协商座谈会委员发言汇编

“推进农业产业振兴”协商座谈会委员发言汇编
(4篇)
目录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
发挥*旱地小麦科研优势 服务旱区粮仓建设
加快果业产业化进程 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我市以构建特色现代农业新发展格局为目标,以特色现代农业“链长制”为抓手,立足市情农情,对标首位产业和特色产业,建园区、扩规模、树品牌、强链条、抓集群、拓市场,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活力持续释放,为全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一、存在问题
   (一)产业链条尚不完善。我市农业产业仍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含量偏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经营主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停留在初(粗)加工阶段,且深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农产品就地转化率和产业效益较低,产业链还有待延伸。
   (二)经营主体作用不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组织带动能力、示范引领作用、科技创新水平和企业效益等不能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潜力不够充分,带动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
   (三)科学技术运用不足。全市优势农业产业大多没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设施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示范引领作用不强。
   (四)品牌效应发挥不够。企业品牌意识淡薄,一些企业对品牌提升农产品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已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可以申请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的农产品,产品标识加贴率普遍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五)农业产业融资困难。农业生产规律和金融运行规律不匹配,农业产业一般周期长、投资大,如苹果、畜牧业一般需要*年才能收回投资,而金融机构一般能够给予农业企业的融资贷款期限为*-*年,同时,农业产业的投资主要是畜禽、苗木等生物性和农机、圈舍等生产性投资,这些都不能作为抵押、质押。因此,农业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
   二、对策建议
   (一)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增强发展实力。一是以三产融合发展为牵引,依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培育一批产业链重点企业,促进农业研发、生产、加工、物流和服务相互融合,推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二是依托我市农业产业分布,强化园区规划、机制创新、项目配套和服务体系建设,在用地、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集中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园区,构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是依托陕果集团、海升集团、大北农、印台生猪产业园等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等,大力开发苹果、樱桃、干杂果类营养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和生猪、蛋鸡等特色种养殖业,拓展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
   (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厚植发展动力。一是坚持招商引资和引导本地资本转产“双轮驱动”。不断引进国内知名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本地非公企业家和成功人士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形成梯次式发展新格局。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再规范、再提升,加强人员培训指导,培养一批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优秀职业农民,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转变。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可学习、易推广、能复制的家庭农场典型,对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强的市区(县)级“示范家庭农场”进行奖励。三是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构建以农户为基础、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农户采取转包、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推动小农户分散经营向多元主体合作经营转变。
   (三)坚持科技引领,挖掘发展潜力。一是高度重视现代化农业前沿核心技术引领,积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打造高产量、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农产品品牌。二是健全数字农业设备设施,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农业信息监测平台、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优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布局,实现农业重点区域防雹、增雨作业点位全覆盖。三是促进农村传统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发展能力。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品牌战略,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组建国有农产品品牌营销公司,以专业化团队,培育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争取认定更多的“中国驰名商标”“陕西省著名商标”,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发掘好品牌的潜在经济效益。
   (五)创新融资产品,激发市场活力。制定支持农业产业升级中长期贷款优惠政策,使贷款的期限和产业发展的规律相匹配,对发展高质高效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给予贴息,破解融资端问题。成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基金+担保公司+经营主体”的融资产品,创新出台农业抵押、质押的具体措施,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抓手,聚焦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紧盯瓶颈短板,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确权、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等工作,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一、存在问题
   (一)发展基础薄弱。一是规划引领不够。全市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上发展氛围不浓,整体规划、系统推进、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很多项目是由镇村自主确定,同一区域、同一条件下产业发展缺乏统一布局,项目单一、经营规模小、涉及特色产业项目不多,存在散小弱和同质化现象,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发展动力不足。全市***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性收入**万元以下的村***个,占**.*%。多数村集体经济经营项目是在脱贫攻坚期由政府或帮扶部门注入资金扶持开发运行的,经营项目前期论证不足,受技术、市场风险影响较大,真正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不多,造成效益不佳甚至亏损,没有形成实施一项、带动一片的效应。三是发展不够平衡。原非贫困村得到政策扶持少,产业发展普遍薄弱。受地域、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域、不同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二)发展资金不足。一是村集体经济积累不足。一些村除了保障正常办公基本开支的财政转移支付外,村级组织承担公共服务事项多,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资金捉襟见肘。二是资金来源渠道少,村级集体经济主要依靠互助资金管理费、土地提留款和光伏电站为收入来源,而这几方面的收益很有限,集体经济收入少。三是集体企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资产运营、项目建设等方面融资难。
   (三)管理人才缺乏。一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人员大多为村干部,知识更新困难、敢闯敢试劲头不足、专业技能缺乏、经营能力不强,大多数村干部既有对前期项目选择失当的担心,又有后期产品量大、价低、滞销的忧虑,在生产经营上过多依赖上级引导和包办。二是受农村经济、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难以吸引外来人才,村集体经济发展缺少真正懂经营、善管理的开拓型人才。
   二、对策建议
   (一)多措并举强基础。一是各区(县)应突出县域统筹,结合当地实际,对乡村产业空间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围绕地域和传统产业优势,打破原有各村自行确定发展产业的思路,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形成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盘活资产,对各村原有的产业、资源资金进行整合,探索形成多门类项目组团,扩大产业规模,破解产业“散、小、弱”的难题。三是推进镇域产业聚集,发挥镇上连县、下连村的纽带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向有条件的镇和物流点集中。
   (二)创新模式拓渠道。一是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吸引工商企业合理有序、科学适度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乡村资源经营模式和受益分配方式,让企业留得住、集体有收入、农民得实惠,为集体经济全面参与市场竞争营造氛围、拓宽道路、增加积累。二是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对闲置或低效使用的村集体办公用房、校舍、厂房、仓库等资产,以租赁或入股形式参与经营提高收入。鼓励有旅游资源的村,依托山水、古树、古村落及乡村文化等,发展民宿、农家乐、度假村、生态观光农业和旅游商品开发等旅游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经济改善。三是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电商等进行合作,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互利共赢。
   (三)政策保障添动能。一是尽快制定出台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监管,在项目申报、实施、验收和资金使用等环节全程监管,确保项目实施扎实有效,资金使用依法依规,项目建成达产达效。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份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更好地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经营管理集体资产、开发利用集体资源、开展农业生产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三是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各区县要采取整合项目、转移支付、贷款融资、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对经济薄弱村,针对实际分别确定发展项目,以借款、贴息、奖励、补助等形式予以扶持。四是加强考核,夯实主体责任,可与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台账式管理,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促使其健康稳步发展。
   (四)培优人才强管理。一是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打破行业、身份、地域限制,从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等人群中,选用政治坚定、作风扎实、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人才保障。二是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鼓励支持农业科技人员有序向乡村一线流动,让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撑。三是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整合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力量,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等方面优势,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汇聚人才力量。四是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措施,采取比例抽成方式,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企业进行奖励。对村级集体经济作出贡献的党员干部、村“两委”干部优先选任,为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凝聚发展动力。
发挥*旱地小麦科研优势 服务旱区粮仓建设
   我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立足渭北旱塬特殊气候区域,以选育抗旱、抗逆、水肥利用效率高的优良品种作为育种目标,通过常规育种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旱地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经过坚持不懈努力,先后成功选育了铜麦*—*号小麦品种,填补了我市无自选农作物品种的空白,其中铜麦*号****年通过国家审定,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年和****年分别以单产***.**公斤和***.**公斤两次刷新旱地小麦小面积产量最高纪录,目前该品种在全国黄淮冬麦区已累计推广种植****万余亩。
   一、存在问题
   (一)旱地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慢,覆盖率低。旱地农作物适应环境能力不强,生长过程中易受自然条件和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导致旱地农作物对种子的依赖性更强。加之旱地育种因不可控因素相对复杂,导致旱地小麦的优良品种较少,品种更新换代较慢,使用率低,优良品种对旱地粮食生产贡献力仍显薄弱。
   (二)推动育种科研平台的协同不够,合力不足。我市虽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双方共建*旱地小麦试验示范站,这是西农在省内建设的首家农作物试验站,但试验站在充分发挥我市科研优势,协同开展旱地小麦育种攻关、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高效生产经营模式示范、专业人员培训等工作上作用发挥还不够。
   (三)选育优良品种的育种手段滞后,进程缓慢。育种工作专业性强,任务繁重。目前我市和国内大多数育种单位一样,仍然采用传统人工杂交育种方式进行育种,育种进程慢,育种目标不够精准,距离国际育种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四)引领种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创新力差。全省持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有***家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213045.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26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