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毅全:科学把握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梅毅全:科学把握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现实依据和实践要求谈谈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科学判明 发展形势、正确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前提,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重要经验。

1.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与当时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落后的状况是相符合的,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曾出现过偏差。基于这一主要矛盾判断 , 我们党带领中 国人民完成了社会 主义改造 ,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2.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党正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特点,指出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虽然进入了社会主义,但这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于这一主要矛盾判断,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极大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自此,人民生活显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3.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下,砥砺奋进,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曰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这一科学论断是对我国发展历史逻辑的一贯坚持,反映了我们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的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基于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和基本方略 , 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必将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了,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进一步拓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内涵与外延的认识,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地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表述,这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综合国力和人均收入都处于很低水平。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人世界前列,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这一切有目共睹的巨变,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因此,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着力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 二 )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多样化

“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仅仅表现为满足基本生活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表现为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人民的参与感、公平感、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等需要。新生的需求呈现多样 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从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从现实社会地位到心理预期、价值认同等方面,对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甚至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相应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落后的社会生产”改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逻辑必然性。从现实看,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人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 、 医 疗 、 居住 、 养老 等方 面面临不少难题。这样,发展不平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23536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28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28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