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2019年8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颁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央赋予深圳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意见》着眼于国家未来大局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支持深圳在经济、法治、文明、民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先行示范,到2035年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要求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可以说,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任务。
深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意义
  所谓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简单地说是指在全球开放性的背景下在某一较大区域范围内具有很强的文化资源集聚功能和文化发散效应的中心城市或城市地带。
  深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有利于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全球标杆城市。《意见》指出,党和国家作出兴办经济特区重大战略部署以来,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40年来,秉持开放多元、

 

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深圳开创了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繁荣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更是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以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项经济数据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涌现了华为、腾讯、大疆科技等一大批国际知名高科技企业,成为国家一线城市和全球瞩目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之一。与“经济深圳”的亮丽表现及城市形象相比,“文化深圳”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成绩,如就观念层面的文化而言,深圳特区自成立以来就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创新性观念文化影响全国;但就产品形态的文化而言,深圳总体还差强人意,不仅与纽约、伦敦等全球文化中心相距甚远,与北京、上海等国内文化中心相比差距也非常大。2018年中国社科院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深圳经济竞争力高居全球第5位,但文化、教育等可持续竞争力只列第48位,在“高水平均衡”成为提升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最佳目标与路径的时代要求下,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无疑是深圳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落脚点。但由于城市历史较短,文化积淀不够,文化在深圳城市发展中一直是个短板,时至今日“经济强,文化弱”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致力于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深圳在城市文化发展上“补齐短板”,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将深圳打造成为发展更为均衡、更具可持续性的全球标杆城市,在文化领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城市范例。

  深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有利于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活力。深圳身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境内外交流合作的桥头堡,也是展现国家发展面貌的窗口。因此,如同1979年蛇口工业区开发的“第一声炮响”一举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信号,深圳特区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迅猛发展乃至“奇迹”,用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傅高义的话说是在它身上见证了中国改革发展的无限潜力。假如参照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著名命题,结合深圳的移民城市社会特点,则所谓“深圳奇迹”正源于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的形成与驱动,包括移民开拓、社会契约、开放创新、平等包容、科学务实、社会公益等文化精神,它既是深圳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密码”,也是深圳文化40年来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不仅锻造了深圳的经济活力,也同样造就了深圳的文化活力,2008年深圳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设计之都”就是证明。因此,假如说深圳经济的成功,集中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活力,那么深圳文化的成功,也将同样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活力。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具国家代表性的主要城市之一,区位独特的深圳面向全球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不仅有利于提升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使深圳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格局的探索者和促进者,以高度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活力。
  深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有利于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城市代表之一参与全球竞争。当今时代是个城市时代,主要城市不仅在全球生产和生活网络中居于核心节点地位,而且以其强大的资源集聚和发散功能在推动全球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要参与全球竞争,主要依托城市和城市群主体。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其区域内城市的整合发展不仅具有区域意义,也具有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深远意蕴,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正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要“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地位重要,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因此除了在湾区经济方面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在人文湾区建设上同样肩负着重要使命,尤其是在沟通粤港澳文化交流、推动中外文化合作、促进文化开放上应扮演桥头堡的先锋角色,因此深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是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竞争力、极大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将有利于提升其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和水平。


  深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优势与基础
  深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优势。第一,城市区位优势。深圳地处大江大海之交汇处,与香港澳门两座著名国际化城市一衣带水,直接面向国际市场,背靠大陆市场,是沟通境内外的大通道,也是汇聚全球流动资源的大平台,这种区位特点是深圳经济快速崛起最大的地缘因素,也是深圳面向世界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优势所在。第二,经济科技优势。由于文化活力奠基于经济资源的吸纳、集聚及运转能力,全球文化中心几乎都是经济中心。同时,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化+科技”成为全球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深圳是中国内地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高科技产业发达,这些都为深圳经济科技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对外开放优势。不管是经济中心还是文化中心,必须有足够的开放度和创新活力。作为我国最开放、最具创新精神的城市之一,深圳“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而深圳文化本身极具开放性、成长性和可塑性,这为深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创造了开放性条件。第四,社会文化优势。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各种资源、不同移民集聚,思想观念碰撞交流,多元文化交融创新,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相互适应的新型社会文化,孕育了创新、开放、包容、平等、契约(法治)、科学、务实和公共精神,这一移民社会的文化优势为区域文化中心的形塑提供了社会条件。


  深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基础。第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奠定了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基础。由于城市文化基础薄弱,深圳一度被称为“文化沙漠”。因此在经济特区成立初期,深圳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建设了深圳博物馆等八大文化设施,此后创办了海天出版社、深圳特区乐团、深圳美术馆等文化机构,为后来深圳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新世纪,2003年深圳提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确立了文化产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地位,在全国较早提出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致力于“文化强市”建设。2015年深圳又出台《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提出构建文化强市的五大体系:城市精神体系、文化品牌体系、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深圳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奠定了公共行政、公共政策上的基础。


  第二,持续多年的高投入为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奠定了必要的硬件基础。自2003年提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深圳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6%,单是“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设施投入就有50多亿元,建成了博物馆新馆、图书馆新馆、音乐厅、中心书城等一流文化设施,目前全市共有20多个市级文化设施和1000余座基层文化设施,总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2018年底深圳市政府发布《深圳市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其中包括深圳歌剧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海洋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新馆、创意设计馆、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音乐学院等。可以预见,上述重大文化设施的陆续建成,将进一步为深圳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第三,政府与社会共同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近20年来,秉承“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等先进的公共行政理念,深圳一方面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硬件基础,尤其是在推进全民阅读方面,深圳早在2003年就在全国首次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以全市600多个图书馆(室)为基础,实现图书馆网点星罗棋布、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积极推进“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规划,二十年如一日打造了“深圳读书月”等活动品牌,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此外,深圳以打造“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为目标,形成了影视动漫、演艺音乐、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文化软件、数字娱乐、高端文化专用设备等优势行业门类,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0%,其中“创意设计”更是成为城市新名片:早在2008年深圳就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设计之都”。而深圳文博会作为我国唯一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自举办以来已成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第四,中央和地方的合力“铺设”了深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美好前景。中央和地方的合力是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从中央层面看,2019年8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意见》,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求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从地方层面看,2018年广东省委提出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面向国际建设广州、深圳“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为贯彻落实中央、广东省的相关精神,深圳市委明确提出要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并在《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基础上,积极制定出台《深圳市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行动方案》。可以说,来自中央和省市的鼎力支持,既为深圳进一步在文化领域探索开放发展道路提供了基础动力,也为深圳“铺设”了未来文化发展的美好前景。
  当然,深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虽有着自己的优势,并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短板、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如文化在城市发展战略全局中的地位还不突出、文化产品与服务在全球区域竞争力相对不足、尚未形成有全球区域影响力的核心文化城区、缺乏具有区域或全球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一流文艺团体与人才储量,以及文化生产力存在欠缺、文化艺术消费市场空间也尚需进一步培育拓展等。
  深圳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与展望


  深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是个长期、复合的系统过程,结合国际发展经验和深圳的实际,我们认为其建设路径主要有:
  不断加大文化对外开放力度,营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深圳的崛起得益于对外开放,其未来发展也将因继续对外开放而获得前进动力。要破除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探索文化开放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降低文化对外开放的门槛,不断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全球文化资源在深圳流动、汇聚和扩散,为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营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
  建设一流文化设施群落,打造有国际影响的文化核心区。核心文化城区是指城市某区域内集聚多个一流的文化设施和一流的文化活动,具有强大文化供给能力、能够吸引相当数量的文化消费人群从而极大拉动文化消费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具有显著文化影响力,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与巴黎左岸这样的文化核心区往往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和最受人们欢迎和关注的旅游目的地。反观深圳,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形成核心文化城区,未来应加快调整文化布局,调整以往的“均等化”思路,以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为契机,规划核心文化城区,推动深圳尽快在文化核心区形成国际文化影响力。


  提升公共服务和文化创意空间,打造亚太时尚文化之都。以增强社区文化活力为中心,以建设“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为契机,广泛推行“艺术介入”计划,将原有社区升级改造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型社区,拓展社区文化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围绕“技术、人才和宽容”三大要素,积极培育公共文化创意空间,将艺术与文化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促使整个城市的创意指数得到全面提升。充分利用深圳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的“设计之都”平台,利用年轻移民城市青春气息浓厚的特点以及工业、平面、时装、动漫等创意设计业发达的优势,借鉴国际时尚文化之都的成功经验,抓紧筹办深圳创意设计学院,提升“深圳设计周暨深圳环球设计大奖”等重大创意活动的国际知名度,培育“深圳设计”全球品牌。
  培育高端文化艺术团体和人才,提高城市文化供给质量。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大力扶植深圳交响乐团、深圳歌剧舞剧院、深圳歌剧院、深圳音乐厅、深圳大剧院等高端文艺院团和剧院发展,支持保利剧院等国内外著名艺术剧院、院线落户深圳,积极培育区级和民营文艺团体。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推动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发展,提升办馆水平。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复合型文化人才,加大对本土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形成一个极具艺术创造性和文化生产力的创意阶层。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文化生产和服务的社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馆际合作,实现全市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形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


  打造全球文化科技产业重镇,锻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深圳高科技产业发达优势,依托已有文化科技产业基础、人才优势和文化资源,强化创意设计和科技创新“两大支撑”,积极探索“文化+科技+制造”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发展区域特色文化行业。支持大数据、云计算、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和5G、4K/8K等先进技术研发和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加强文化科技产业的品牌化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培养具有国际前沿视野、现代高端理念、复合创新思维、先锋创意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科技与文化生活的融合,建设“智慧城市”,突出科技在城市环境、工作生活、人际沟通、旅游休闲方式等方面的作用。
  加强全球和区域合作,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文化活动。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国际展览联盟(UFI)等国际组织的沟通联系,积极承办国际重要会议,培育引进知名国际组织和文化机构,全方位提升深圳区域会议中心地位和国际化城市形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的国际影响力,策划与沿线国家共同举办国际性文化研讨会。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举办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加强粤港澳文化产业领域合作。进一步提升文博会、高交会等重大品牌文化活动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创新开展更多具有国际影响、中华文化元素和深圳城市特质的新型文化活动,邀请国内外各领域的艺术家举办深圳艺术节。举办国际知名的大型体育赛事,积极申办国际综合或专项大型体育赛事和国际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积极培育艺术消费市场,建设国际知名的文化消费城市。着眼于培育观众艺术消费习惯和市场,持续开展“戏剧星期六”“美丽星期天”“街头艺术”等艺术普及活动,依托现代文化设施继续推行“高雅艺术票房补贴”计划,引进更多国内外高水平文化艺术节目,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建设国际知名的文化消费城市。实施文化消费升级计划,加快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健全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机制,促进多层次多业态文化消费设施发展。开发新型文化消费金融支持和服务模式,支持经营性文化设施、机构提供优惠或免费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支持实体书店、传统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着力扩大数字文化消费、高雅艺术消费、体验式消费和智能硬件消费等文化消费升级。


  展望未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立足深圳在大湾区中的区位优势,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致力于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预示着深圳在取得经济成功后新的城市梦想和文化雄心。伴随21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全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强国,深圳也有望成为中国几个最具国际影响的全球城市之一,其突出的经济和科技优势也将有望转化为文化优势,实现人才、资金、创意、项目等全球流动性文化资源在深圳的集聚,其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不仅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数千万人口,其文化影响也逐步从华南扩展到内地、东亚、东南亚等亚太地区,最终目标是建成公共文化设施及其管理服务达到国际一流城市水准、文化品牌和节庆活动具有广泛影响力、文化艺术消费高度活跃、知名文化团体和艺术家不断涌现、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文化中心。
  (作者单位: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本文是该院现代城市文明研究中心阶段成果摘要)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27595.html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6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