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应急管理效能盘点与展望

2019年应急管理效能盘点与展望

门组建到位后全面履职的第一年,更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极其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发展”和“安全”相伴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2019年的应急管理工作对提升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发展目标: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治理衡量着执政党领导力、检验着政府执行力、评判着国家动员力、体现着民族凝聚力。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时间短、基础弱、底子薄,加之现代社会面临的综合性风险日益增多,凸显了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不强、应急处置协调不力、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体系不完善、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了里程碑式的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着力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将“安全”与“发展”并列,把安全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特色优势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事关应急管理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明确要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盘考虑,通过健全体制

机制、完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强化装备技术支撑等举措,持续推进应急管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新路子。可以说,2019年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节点,是对新时代公共安全的发展要求以及应急管理效能提升充满思考的一年。
  改革探索:应急管理实践与研究亮点纷呈
  2019年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整体谋划布局之年,同时各类灾害事故风险挑战明显增多。面对复杂多变的灾害事故形势、艰巨繁重的深化改革任务,我国的应急管理实践工作蹄疾步稳、亮点纷呈。首先,31个省级应急管理厅局全面组建,我国进入“大应急”时代。现阶段深化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完毕,下一步将进入“内部装修”阶段。这不仅是再造重建和脱胎换骨的过程,亦是由“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的深刻转变。总体上,新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已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制度运行上围绕职能定位、部门重组、技术创新、流程优化、队伍建设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变革特征,不断为组织适应性累积经验。其次,以系统性思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强化各项应急准备,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是应急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秉承“宁可跨前一步形成重叠,不可退后一步形成缝隙”的工作理念,在新旧机制转型及职责交接的特殊阶段,全国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全灾种、

 

全过程、全主体”的应急管理新模式,努力提升全社会的综合防灾减灾与适应能力。再次,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初步建立,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在应急管理部的推动下,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为突击、以各类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社会应急队伍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构建完成、成效初显。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安全保障体系,使得防灾减灾救灾的国际交流合作得到进一步推进,充分彰显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最后,探索推进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工作发展,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尤其是从政策引领、经费支持、力量保障等方面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形成科技创新驱动防灾减灾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风险防范的综合能力。


  专业化、职能化的制度调整方向为应急管理的组织变革与政府再造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面对这些应急管理的实践变迁,应急管理学界从法制体系重建、预案体系变革、协同联动机制再造、公众参与防灾救灾等角度拓展相关研究议程。应急管理学界在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路径、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的制度设计、完善全灾害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等方面依据我国国情和代表性案例,产生了综合本地化和国际性的研究成果。同时,学术界进一步推进了前沿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依据综合数据、社会经济大数据的分析方法逐步提升了对复杂风险分析的可信度和时效性,同时也为应急管理战术操作提供了切实支持。与此同时,作为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灾害风险相关的学科发展与学术进展也在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来自安全学、灾害学、消防工程、安全工程、城市规划等各领域的科研成果为集中攻关复杂风险情境下的应急管理问题提供了思路,也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变革指明了方向。
  韧性治理:风险与应急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灾害风险情境的演化,提升韧性愈发成为应急管理实践的核心要务。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韧性,是公共治理体系和能力在灾害风险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尤其关注治理体系在受到灾害风险威胁与冲击的全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吸收、抵御、处置风险,并再生治理的能力。从韧性治理的视角出发,风险、灾害和危机不再被视作一种“伤害”,而是治理体系自身局部结构的不良反应。对此,有效的解决方式应是通过组织的内在自适应机制和组织的协调功能,建立新的和外界环境相适应的信息反馈环,进而提升组织处理外部扰动的能力。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情境,应通过动态的结构调整与功能优化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的韧性。


  韧性治理以预防和化解复合型灾害风险为目标,突破线性思维,从系统能力提升的角度回应多灾种、复合型灾害风险治理困境。在治理主体与结构方面,应急管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来自民众、企业、社会组织的资源整合和志愿服务将有力协同推进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韧性治理倡导多元主体参与灾害风险治理决策,并就复杂灾害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等展开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风险沟通,实现政府与社会间相互增权赋能;在治理策略方面,韧性治理鼓励构建综合适应性、包容性和预见性策略,立足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与过往灾害经历,结合系统性风险评估结果,科学预测可能的灾害风险并输出适应性治理策略;在治理机制方面,韧性治理强调制度化、全过程的危机学习与组织学习,倡导防灾减灾经验的积累与组织能力的系统提升。特别是随着灾害风险复杂性、动态性以及后果迟滞性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增强组织对复杂风险环境的适应性已经成为提升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的关键环节。结合应急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制度化的组织学习,可以促进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知识传播,将纷杂混乱的危机信息转换为危机情境知识,促使多元主体明确各自的权责边界、形成合作治理的共识,进而提升组织对复杂风险环境的适应程度。只有在高水平的危机学习和组织学习中,应急管理体系的韧性水平才能得以真正提升。同时,还需通过加强应急演练的科学性、实操性,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避免灾害风险理论研究与应急管理实践的脱节。
  展望2020年,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发挥国家制度优势,深入推进传统防灾减灾模式向全灾种、全过程、全主体的“大应急”模式转变,切实提升应急管理的制度韧性与管理效能,加快实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28017.html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6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