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什么歌

春节假期结束后,我在返岗第一天迎来了自己的生日。

与许多同样出生于年初的朋友不同,由于我出生的当年当日仍属农历旧年,因此没有过农历生日的必要和欲望。数十年来,我始终过的是公历生日,也就是雷打不动的1月28日。

和过去几个生日相比,这是我第一次在农历新年后过生日,更是在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后第一次在家人的陪伴下庆生。幸运的是,虽然是癸卯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但母亲正好刚退休,我也是一介自由游民,因此有充足的时间在多年后首次共同小祝。

鉴于春节七天几乎顿顿大鱼大肉,肚子里的油水明显过剩,生日这天我们只打算在喧闹淡去、回归平静后以简餐和简约的仪式纪念一下。如今我已告别青春年少,但仍无资格宣称自己“老迈”。生日既不是成长的标志、也不像衰老的提示,它对我最大的意义,莫过于提醒着一个永恒的真理:时间不止,人生和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不可阻挡

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什么歌

作为生日的保留节目,许愿无疑是生日的核心内容。每年今日,我都会思考自己人生新一年的愿望是什么。可惜此前一段时间(尤其是疫情之前),我几乎年年都是在外出差期间庆生,许愿作为一种形式几乎忽略不计。如今生活回归常态、自己难得在家安静迎来新岁,我其实有更多的时间好好“考虑”自己这一年的愿望。

不过这一次我其实几乎没怎么思考:意识到生日将近之时,四个愿望已经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其中既有友人对我的新年期许,也有自己过去一年经历与思考带来的全新内驱力。到了明年今日,哪怕能部分实现这四个愿望,我也自觉无憾于新增的这一岁。


第一个愿望:始终葆有书写与记录的热情

关注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书写已经成为我的主要工作乃至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得以兼顾满足兴趣和维持生计,写文至今仍是我满怀热情投身的志业,以致于我妈妈如今对我一说话便是“希望你能像认真对待你的文章那样对待…”,诸多友人的新年祝福也不乏“再出佳作”、“多发十万加文章”。

不可否认,经济因素是我保持这一热情的重要动力。虽然谈不上让我财富自由、奔向小康,但至少能让我维系生活、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同时还能相对更加自由地支配时间、安排空间。这种生活状态自疫情时代开始至今,基于经济逻辑的自洽方才得以持续。

但与此同时,这几年来我始终在内心深处暗暗自问:假若有朝一日,书写无法再给我带来满足生活所需的可持续收益,我不得不另寻谋生之路,那么我还能否保持创作的热情?

回溯我最开始开启公众号,同时在机构媒体发文,动机无关赚钱谋生。那时候我有全职工作和固定收入,对赚稿费的行情一无所知。现在看来有些可笑、狂妄的是,那时候试图公开发表文章,是觉得很多朋友对于国际和社会事务的认知与看法太过偏狭,而自己的很多思考却没有让更多人知晓的渠道,因此希望借助大型公共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自己的文章分享,起到“分享知识”、“开启民智”的作用。

当然我其实至今仍没有资格说这种大话,但这也让我回顾、重新认识到自己开始书写与记录的初心:不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而是为了让自己能够真正参与公共对话,让自己的观点分享在公共对话中给予他人一点启发、一点帮助、一点激励。事实上,每当朋友们在评论区就我的文章积极互动,给出正向反馈之时,我往往能感受到比收到稿费更大的快乐。

写作是思考的载体,自然能激发自己和读者的思考;而记录则是记忆的载体,只要文字犹在,记忆便不会被消失或重塑。最近热映的电影《满江红》,虽然和真实的历史千差万别,但其核心逻辑也是试图说明这一点。近年来“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句网络名言,本来多用于警告世人谨言慎行,可又何尝不是提醒我们文字力量的所在呢?

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什么歌

我有一个习惯,将自己发表于各大媒体的文章存档记录,这样每当我想起自己写过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便能从自己的发表记录中找到当日的旧文,重温当年的事件。文字的记忆时刻提醒着我,世界上任何角落、任何群体,都有着自己艰难曲折但从未停息的来时路。他们来时的道路值得理解和尊敬,也能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和启发。

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什么歌

目前仅这一统计文档的篇幅已达31页、超过1.8万字

至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过去三年更是文字的记录让历史不会被彻底遗忘。虽然在这方面着墨不多,但我也为自己参与了一点记录而感到庆幸、自豪。

没有审思驱使下的书写,便是苏格拉底口中不值得过的生活;没有文字的记录,以史为鉴便是空话。葆有书写与记录的热情,是远方友人对我的新年期许,也是我的第一个生日愿望。


第二个愿望:始终葆有质疑与批判的勇气

这是友人对我的另一个新年期许,也是极为触动我内心的一句话。不是因为我过去做得多么好,而是自认为这些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不同于常年以多种形式活跃于互联网的媒体人、时评人、学人,我虽然写的文章数量多,但评论所占的篇幅较低,更鲜有明确表露个人情感价值的判断与批评。尤其是关于国际政治与知识分享类文章,除了介绍信息并分析预测外,几乎看不到我身为作者对于话题本身的态度与评论。

这也导致很多朋友谈及我的文章时,直观反映是看不出我有什么明确的立场和态度,简言之就是“你分析了一大串,但我甚至不知道你对这件事是肯定还是否定”。

其实当初选择这样的写文风格,一方面是觉得舆论场太不缺乏价值输出、情绪输出,唯独少了对事情本身的观察、分析和预测。另一方面,对于我个人和发表平台而言,这样的平实文风也比较稳妥,至少能保证我发表过的文章至今还在。

有得必有失,如此写出来的文章,在我自己看来是没有什么质疑或批判的,所以当这位朋友在这方面对我予以赞许、肯定的期待时,我实在是觉得有些受之有愧。然而我也非常清楚,像我这样的人很难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犬儒主义者,因为质疑和批判,似乎是我与生俱来、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在成长的过程中,从质疑家长到质疑老师,再到后来质疑官方、质疑专家,我似乎从来都不迷信权威,总是以“怀疑一切”的眼光审视一切。年少时我并不知道博马舍的“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一大道理,也想象不到质疑与批判对于独立思考、鼓励创新的宏大意义,或许是一种“人人平等”的本能,使我从那时起便自认为有资格成为质疑与批判的主体,而非其对象。

这个非常原始的“平等”意识,在今时今日依旧是我质疑、批评的重要动力(虽然鲜有公开行动)。因为相信人人都有平等的自由,理应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我从来不认为共同体的社会公共生活(或者以此为名义)可以无底线压制人的个性,也不相信特定权威的观点和说辞,便能凌驾于另一群人之上、迫使后者无条件认同。

质疑与批评的意义在于什么?密尔认为,只有自由的公共讨论与批评,才能让真理“越辩越明”,最终有助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角度出发,既然大家都是平等的缔约者,而自我保全与怜悯他人本就是人性的应有之义,那么如果人性遭到伤害与压制、共同体的契约被践踏无视,人们当然有理由质疑、批评不公不义。

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什么歌

正因为如此,从去年1月底的江苏,到2.24的战火重燃,再到贯穿全年直至年底一次次复制令人痛心的悲剧,我终于不想继续平抑自己的心情,在公众号写下了这篇《我不是一个没有情绪的人》。虽然依旧间接,但这也算是我在批评与质疑的勇气这方面一个小小的突破。

我很感谢那位朋友对我的鼓励与期待。与其说葆有,倒不如说我期待自己在人生新年,增加自己质疑与批判的勇气


第三个愿望:始终葆有探索与求知的欲望

很惭愧,我始终不认为自己知识渊博,也自认为求知输入的动力,远不如写文输出的热情。或许是因为这一点,我感觉自己写作的效率并不算高,总是需要临时查阅大量资料。至于随性而写的公众号文章,自认为质量高的不多,也难怪阅读量效果不佳。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至今令我汗颜:“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是啊,为了写文、工作、讲座分享、谋生,我花了太多的时间琢磨如何把一篇文章写的既要有深度和信息量,又要吸引读者眼球,拿到10万+阅读量,还要满足平台和审核规定的需求。当我保持着几乎三天甚至两天一篇文章的产出时,我似乎读书的时间和数量越来越少了。

的确,2022年我也完整地读完了一些书,但跟真正以读书为志业的学人(包括民间学人)相比,简直自惭形秽。要说过去一年自己购买新书的数量也不算少,获取的电子书资源更是数倍于纸质书。但买来的书基本都是翻了几页便放下,真正看完的占比极低。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自己参加讲座、读书会、线上学堂的情况,即报名参加了很多活动,但全程认真参与的比例并不高。

我曾经将这一情况归咎于疫情之下很多活动转为线上,而相比之下线下讲座、读书会等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全神贯注地参与。不过很快我便否定了自己找的这一借口:如果真的对求知持有极大的热情,线上形式并不构成我是否积极参与的阻碍。

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自己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依旧有限,对于很多领域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不够强烈。以2022年为例,阅读完成度最高的是历史类书籍,而这类书籍中又以中国近现代史和战后国际关系史为甚,相比之下古代史、中世纪史和其它领域的书籍几乎可用“浅尝辄止”来形容。求知的兴趣过度单一,读书满足于同温层舒适区,是我在人生下一年需要突破的顽疾。

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什么歌

对知识的渴求是为了打破自己的认知边界,探索个体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过去一段时间,新冠疫情对于个人医学知识边界的冲击和挑战,已经是明显的例证。我经常对他人分享的一句话是“输出的基础是输入”,可当写文、直播等输出活动逐渐耗尽我自己的知识储备时,这句话现在更是对我本人的提醒。

新的一岁,我是该增强自己求知、探索的渴望了。


第四个愿望:始终葆有包容与关怀的良知

每一个读书写字的学人,都表现出一种“兼济天下”的情怀,如白居易感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济世、拯救万民苍生,似乎成为古今中外所有知识分子共同的高尚目标。

可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人往往给大家的感受却是颇为疏远。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但生民们往往体验到的,不是读书人的切实关怀,而是精英的遥不可及甚至桑德尔笔下的“精英傲慢”。在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由“专家”提出的意见、参与制定的公共决策,更是因为这样或那样不接地气的表现形式,而为民众群嘲。

书读得多了,未必会成为“书呆子”,但极有可能产生高高在上、轻视草根生活百态的精英感。在解读春节档另一部热映贺岁大片《流浪地球2》时,海边的西塞罗便透过其《《流浪地球》这种宏大叙事,究竟“拧巴”在哪儿》一文,对刘慈欣做出了一番犀利的解读。

在他看来,刘慈欣对庸众的描写恰恰有一种深深的鄙视甚至厌恶,这便是一种非常精英主义的情绪。只不过大刘认同的精英,又只有那些“理科”的,高度社达主义的,动辄以集体为名发号施令的英雄,其反映出一种非常畸形的左右翼混合精神:既看不起民众,又鄙视甚至仇视世界主流精英。

正因为如此,类似于《流浪地球》的宏大叙事中,为了人类共同体幸福这一高尚目标,牺牲一半人可以是轻描淡写之间完成的顶层精英决策。用一句如今家喻户晓的俗话来说,“他们只爱广义、抽象的人类,不爱具体的人”。

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什么歌

我并不想老调重弹批评有这种倾向的学人,因为我自己或许也沾染上了这种习气。由于常年在家读书写作,过于沉浸于抽象世界、尤其是顶层视角下宏观共同体的构想,又不需要参与办公室的分工协作、与他人打交道,我不可避免地更容易忽视生活在身边的普通人。

意识到这一点,我的感觉并不好。我曾经在谈论国际时政时,指出舆论场很多朋友对于其它国家和民众遭遇的艰难,缺乏足够的同理心。虽然我没有就公共问题的决策指手画脚,可现在想起来,在我用置身事外的姿态、宏观视角的分析谈论尼日利亚的失业率或者埃塞俄比亚的饥饿人口时,我那种平静的心情和“没有情绪输出”的描写方式,是否会显得过于冷静甚至冷血呢?

在我去年阅读入手的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时,那种整体社会建构观潜在的可怕,尤其是对具体人的牺牲,尤为令我不寒而栗。

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第二个愿望外太空翱翔什么歌

是的,我不是一个没有情绪的人。无论是去年11月之前,那一个个在次生灾难中为了宏大叙事而遭到牺牲的个体,还是在冬季以来无法承受病毒感染之重的逝者,每一张照片、每一个事例都戳中内心。原因无他,我终究是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极有可能也会降临至我的头上。

包容他们与自己的不同,关怀他们的境遇,永远都是在包容、关怀我自己

我很重视理性和思辨,但如今我不想唯理性和思辨为本体,更不希望以密尔“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时时刻刻“牺牲少数”的正当性理由。是的,我无法就桑德尔教授的“电车难题”给出完美解,但我至少要知道,没有哪一个人(无论他多么普通平凡、少数个别、与我存在巨大差异或分歧)是理所应当可以被随时无视、牺牲的。

年长一岁后,我希望自己能更加容忍他们的存在,关怀他们理应得到满足的人性诉求,无论是用自己的文字,还是其它形式的行动。这或许是新的一年,我进一步提升微信公众号发文的动力。


我已经过了愤青的年龄,但也不想早早地“冷眼看世界”。这个生日与其说是庆贺与祝愿,倒不如说是对自己进一步的鞭策和警示。我会时刻回看这篇文章和这四个愿望,持续提醒自己。希望到了明年今日,我可以多一些无愧、少一些遗憾。

愿我的生日愿望都能实现。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310999.html
(0)
上一篇 2023年2月18日
下一篇 2023年2月18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