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6日海南省党政机关招录急需紧缺人才笔试真题及解析

2018年6月16日海南省党政机关招录急需紧缺人才笔试真题及解析
材料1:
2014年的最后一天及2015的第一天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一场大型三幕时尚芭蕾舞剧《时尚传奇》在辞旧迎新之际为首都观众献上最震撼的一部华章,而这也是中国国家大剧院首次迎来该类型的表演。作为在今年年初就被法国文化中心、中法建交50周年庆典活动主委会列入的中法建交50周年官方活动项目,《时尚传奇》由国家大剧院、时尚集团、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主办;皮尔·卡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概念久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协办。连续两天的精彩为更多的观众传递了文化大融合的美妙意味。首场演出大获成功的《时尚传奇》接下来将会在国内国外展开系列巡演。?
? 《时尚传奇》总导演方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美丽的追求这一次有了不一样的承载方式,其实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是对美的追求,对于看惯了传统走秀和传统芭蕾舞剧的人来说,在走秀中加入剧情和舞蹈,在舞蹈中加入更多服装的设计,都可以说是一次表演形式的尝试。如果一定要说一个创作原点,那我想芭蕾与时尚是世界上最美的视觉艺术之一,我想把这两种美融合在一起展现给观众。”?
的确,时尚和芭蕾的跨界融合、中国古典美学和法国浪漫主义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从远古时代到未来的岁月变换,用各自的美丽在这个舞台上尽情的交融,《时尚传奇》的成功正是源自这样的大胆。来自中央芭蕾舞团及法国巴黎歌剧院两大殿堂级艺术机构的专业舞蹈演员共同组成的演出阵容,带着各自文化背景的表演元素,像一颗钻石的不同切面一样,追光伴随着耀眼的折射,涤荡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在这场演出中,观众欣赏到了包括Pierre Cardin、Dior、Chanel、YSL、Givenchy、Christian Lacroix、Lanvin、Nina Ricci、JeanPaul Gaultier等在内的来自法国的17个国际顶尖品牌设计师和国内著名设计师郭培献上的时装作品。来自西班牙的时尚收藏家Ana Gayo Ruiz也参与了此次演出的服装甄选。她提到,此次带来参与走秀环节的17套礼服来自法国与葡萄牙的大师收藏,其中五十年代的Nina Ricci,七十年代的Pierre Balmain礼服等,非常具有历史价值,在时装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8、19世纪法国宫廷服装的经典作品在舞台上在美妙的华尔兹舞曲中炫目耀眼,年代的印记又一次触及到了观众内心的感悟。?
《时尚传奇》讲述的是一位绅士和一名少女历经磨难、穿越时空,解救时装创造之神的故事。剧情经由远古时代、十八世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直到最后二位主角完成各自使命开始对未来展开美丽的遐想,堪称一部“时尚演变史”。在1小时40分钟的时间里,猎人的弓弩、奔跑的精灵、女神的盛装、宫廷的舞会、战火的弥漫、战士的凯旋、摇滚的激情、爵士的浪漫……每一个年代的时尚符号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款款呈现,世界服装的创新、发展和演变过程让人由衷的赞叹,在致敬经典的同时,更让世人亲眼目睹了时装发展的伟大历程。
对于一部成功的作品而言,有形的演出更能激发观众无形的遐想,这一点在《时尚传奇》当中尤为适用。当思绪跟着演员回旋的舞步和层层递进的剧情不断深入的同时,关于未来服装的想象在剧目的后半段也在叩击着观众的思绪。?
提到未来的服装,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也许是宇航服般的制服,或者是千奇百怪的材料应用,不过这一次的剧目创作方用一种更人文、更自由的方式为大家带来一个全新的答案。?、
“一种思想的解放”——这就是《时尚传奇》对于未来服装发展趋势的理解——没有人去过未来,所以对于未来的思索没有理由变得狭隘,解放思想或许能满足我们更好的憧憬。也许是创新的,也可以是复古的,说不定还是过去时尚的又一次轮回,哪怕是18世纪的经典重现,都体现了一种自由的文化融合精神。挣脱束缚,或许这就是《时尚传奇》对于时尚发展给出的最好定义!
《运河谣》是国家大剧院制作的首部以民族唱法为载体的原创民族歌剧。
歌剧《运河谣》与大剧院以往几部原创歌剧的不同在于,首次尝试了民族唱法的歌唱形式。民族歌剧创作的最难之处在于如何将西洋的咏叹调、宣叙调与中国民谣相结合。印青认为,在技术上要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与技巧,在民族感的体现上则应“取其魂、取其神”,不完全追求形似,而更重视神似,将民谣的悠扬和歌剧的张力融合体现。其中,他尤其提到了宣叙调的创作。西洋歌剧的宣叙调往往不太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所以此次他在《运河谣》的创作中力图将宣叙调“中国化”,让中国观众觉得顺耳、好听,特别遵循了中国人所讲究的“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的语言律动。
材料2:
德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早在宋元时期,德化陶瓷就伴随海上丝绸之路,风靡世界。德化被授予“世界陶瓷之都”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历史底蕴的传承。德化人摸索出独树一帜的陶瓷手工技艺,尤其是捏、塑、雕、镂、贴、接、推、修等“八字技法”,代代传承。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了更好地传承,当地不仅将陶艺课引进小学课堂,还创办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了一支近6000人的老中青陶瓷艺术人才梯队。被传承下来的除了技艺、还有古窑。一口月记窑历经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已经燃烧了数百年,堪称奇迹。
今天,德化陶瓷已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德化老手工技艺面临着如何走得更远的问题,德化这个“世界瓷都”面临着如何“坐稳江山”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大家对德化“世界瓷都”的认识还不够、不透、不明、不清,虽然德化陶瓷是当地的财政主要支柱,但整体产值不大。
那么,为何会量大产值小?德国艺术家卡琳.福率若布蓉格认为:“德化陶瓷应该注入更多新的思想。比如德国的梅森公司,他模仿中国陶瓷,然后又超越中国陶瓷。德化应该更多的研究如何销售?销售什么?销售的对象。不应该销售过于便宜的瓷器,这样,才可以保留世界瓷都的称呼。”
德化作为世界瓷都应该好好利用中外艺术家交流的平台,“德化只有筑巢引凤、才能旗开德胜”,引进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到这里创作、思想交流和碰撞,利用当地的生产资源创作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艺术家贡献出来的作品不仅仅是作品更是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对当地艺术家会有新的启发。
对于中外艺术的交流,澳大利亚艺术家丹尼·枚洛表示:“在很多情况下,艺术可以将人们的灵感以及文化意识凝聚在一起,并且是国与国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相互交换观点的重要桥梁。南北半球之间不同的多样文化在此融合,不仅继承了传统,同时更是融合了现当代的生活方式。”
澳大利亚艺术家、艺术博士丹尼.枚洛认为:“德化应该创新思维方式,更新材料的使用方式,提高制作形式,引进国外专业技术和知识,同时邀请一些虽然不从事陶瓷制作,但是与绘画专业相关的专家学者为德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打造独特的德化风格。”
美国艺术家协会中国区执行会长裴铁涛,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到德化创作,到目前已有两百多件作品,对德化的陶瓷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德化陶瓷虽是支柱产业,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卖泥土的状态,没有把艺术融入到陶瓷里。有生命的陶瓷作品,必须是要有思想,有灵魂在里面。每一个人在一件艺术品面前,如果做到和这件艺术品共鸣,那这件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德化陶瓷在思想和艺术层面,必须要有所挖掘。世界瓷都德化更应该是艺术德化。德化如何从卖泥土到卖文化?裴铁涛指出,德化可以模仿巴黎服装周,学巴黎服装秀,打造德化的“国际陶瓷秀”。
万旗艺术中心董事长谢文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化陶瓷厂商现有1000多家,但产能未完全发挥出来,已有几千年历史的陶瓷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却还是当作商品在生产。”作为此次活动组织者之一,他希望通过艺术家的介入和再创作,让陶瓷回归到文化本身。让每一件陶瓷变成是柔软的生命,记忆着泥与水、与火的交融,与思想、感情的碰撞,并由此带动德化陶瓷的品牌发展。
德化是一个有文化、有历史、有故事的城市。从历史看,它有底气。千年窑火、万里瓷路,使其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世界瓷都和陶瓷圣地;从时代看,它有机遇。当今中国,已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德化陶瓷是中国文化、世界语言、不需要用任何语言表达就可以成为外交的和平使者,讲述中国故事契合时代发展趋势;从发展看,它有责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起点和重要货源地,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殊的地位。
与世界对话,德化这座优美的城市需要勇气、魄力、更需要实力和解放思想。对外开放是解放思想、拓展视野、提升格局的利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德化息息相关。德化如何带着梦想闯世界?不仅要开动脑筋、创新思路,更需要强化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讲故事才能更精彩、生动;开拓市场才能见成效。
新海丝、新梦想,“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对德化陶瓷振兴带来新机遇。“丝绸之路”自我国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德化白瓷”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在今天,陶瓷正由传统媒介转化为新的艺术表现手段。西方的艺术大师们早有极具观念及表现力的现代陶瓷作品名世。在中国,新一代的艺术家也已逐渐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努力探索当代陶瓷艺术语言表达的诸多可能。
德化瓷器不仅是泉州的、福建的、 而且是中国的、世界的,经历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开明开放、以德为本、海纳百川。新丝路激发新思路,德化“世界瓷都”才会更精彩。
材料3:
现在,野生动物们面临的问题又多了一个,铁路。铁路会不会影响藏羚羊的生活?在拉萨,一部庆祝青藏铁路通车的小品是这么排练的:春天,藏羚羊们走到铁路通道前,畏缩不前,一只热情的斑头雁飞来了,对它们说,不要怕,勇敢些,要知道铁路工人为了你们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可好了,上次我翅膀受伤就是他们给我治好的。
这个小品说对了一个问题,藏羚羊们曾经犹豫过。或许现在仍然在犹豫。青藏铁路的早期经验已经证明,巨大的环境改变会令野生动物们感到畏惧。无论如何,再好的生物学家也不能完全了解它们的心理。
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人们为生态环保做出了各种努力。除了众所周知的在站点建设上采取了“减少布点、集中建设”的原则、路基工程上尽量采取有利于植被恢复的低缓坡设计之外,还在施工中尽量集中取土,把取弃土场的位置设定在线路两侧200米之外,并在表面做植被恢复工作。
铁路不可能不影响野生动物。在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给青藏铁路工程总指挥部的一份科研意见上,明确表示铁路工程将“对高原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切割作用,同时也对野生动物迁徙带来一定的影响”。
再明显不过的是,铁路会带来人,像所有野生动物一样,藏羚羊怕人。可可西里管理局的局长才嘎曾经对媒体说,根据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观察,凡是有人放牧的地方都看不到野生动物。
可可西里正在成为一个知名的景点,或许会成为一个类似野生动物园的状况特殊的保护区。看起来藏羚羊必须适应与人类的有限接触。人类的活动如此活跃,藏羚羊没有选择。从文化惯性的角度上说,我们也同样没有选择。让人类停止脚步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在发展迅速的今天。
文明与草可以共存,野生动物也可以。西藏当然需要经济发展,问题只是如何面临各种挑战。如果善用,文明并不太坏。羊会毁灭草地,而能约束羊的就是好文明。我在这次旅程中读到了迈克尔·波伦的著作中的一句话:“如今荒野必须依赖文明的屋顶才能留存。”
青草和羊是否能共存?羊是草最大的凶手,如果任羊肆意繁殖,就会夺去野生藏羚羊的生存空间,可可西里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了藏羚羊的生存资源。
材料4: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距北京正西侧直线距离800公里,也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十几年前这里的沙尘只要一夜就可以刮到北京。没有植被、没有通讯、没有出路,沙尘肆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饱受沙害之苦。
1997年6月16日,在杭锦旗政府和亿利集团多方筹措下,库布其穿沙公路动工,一场人沙大战就此打响。1000多人组成的筑路大军,在13万杭锦旗父老乡亲“小米加步枪”式的支援下,分三路开进沙漠,穿沙线上彩旗猎猎。“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碜牙,帐篷睡听大风吼,早晨起来脸盖沙。”这首流传至今的顺口溜,是当年修路艰辛的真实写照。
历时两年半,65公里长的第一条穿沙公路终于建成。亘古沙山再也挡不住外面的世界。
虽然大漠通途是孟克达来打小的梦想,但当这一天真的到来,“好一阵子我还觉得像在梦里,幸福来得太突然。”
孟克达来如今在独贵塔拉镇上开着“大漠人家”饭店,还购置了越野车从事沙漠旅游,生意红火,年收入30多万元。
“治沙扶贫也是水到渠成。最初我们并没有这样的主动意识,只是想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到周边群众和我们面临的共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沙漠,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如何通过发展产业来让企业和乡亲们共同致富。”王文彪坦言。
“有没有想过搬走?”
“咱一没文化二没技术,更别说搬家三年穷,还有四个孩子要负担,出去了又能怎么办?”
正当陈宁布一筹莫展时,亿利集团进驻道图嘎查,流转土地,绿化沙漠。树长沙降,家门前的大沙丘也被铲车推平。起初,农牧民并不理解,担心自家土地被占用,会吃亏。身为村里的带头人,陈宁布知道要让乡亲们彻底摆脱贫困,必须首先转变观念。
在农牧民门前种一棵树、立一根电线杆,都要做思想工作。“荒沙地在咱手里一文不值,经过企业的科学修复,就变得有价值了。
树种到你家,路修到你家,受益的还是咱自己。”在老支书的劝说下,农牧民对政府和企业的治沙扶贫,经历了从最初的抵触、观望,再到合作、信任。
如今,陈宁布和老伴住上了127平方米的白瓷砖贴面的大房子,三室一厅一卫一厨,宽敞明亮,装修精致。房子是去年修建的,花了17万元,其中政府提供了2万元的“农村牧区危房改造补助”。
不见兔子不撒鹰,是农牧民在利益面前的普遍心理。2006年,亿利集团在沙漠腹地七星湖开发旅游景区的同时,为36户需要安置的农牧民统一建造了牧民新村,没想到乡亲们起初心存疑惑,只有高娃一家搬了进去。
2007年,高娃在新村开了第一家牧民旅游饭店。有流转沙地的20万元收入垫底,她在后院搭起了餐饮蒙古包。鄂尔多斯手把肉本就名声在外,加上高娃的手艺颇具特色,吃过的顾客赞不绝口,回头客多,开张第一年就挣了12万元。
高娃和丈夫朝格图都有音乐天赋,两人是七星湖民间文艺队的成员,朝格图还是队长。文艺队在节假日集中演出是免费尽义务,如果做婚庆礼仪之类的服务就收费。库布其的旅游餐饮,每年5月开始走热,到10月进入淡季。余下的时间里,高娃和丈夫也做礼仪服务,这一项的年收入上万元。
眼瞅高娃一家挣上了钱,跟着做的农牧民也就一年年多了起来。随着七星湖晋升为4A级旅游景区,看准商机的农牧民纷纷出手,为游客提供骑马、骑骆驼和驾摩托、驾车沙漠探险等服务,户均年收入12万元。
“沙漠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一些大学毕业的农牧民子女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返乡创业就业。”牧民巴布说。
发展旅游能挣钱,治沙、种树、跑运输、到企业务工也能脱贫。七星湖的农牧民很快有了5种身份:一是股东。他们把闲置的3万多亩沙地转租或入股亿利,收入1000多万元;二是生态修复工人。为企业植树、种草、种药材,每月收入4000多元;三是旅游业主。依托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牧民新村开办了16家农家乐、4家特色超市,3户牧民为大漠游客牵马、拉骆驼,5户联合搞起了沙漠越野车服务;四是新型农牧民。他们在亿利建设的36个蔬菜大棚中种植西红柿等有机蔬果,在标准化棚圈中养起了1700头牛羊,为景区提供肉、蛋、禽、奶等绿色有机食品;五是生态产业工人。亿利为他们组织专业生产技能培训,将其吸纳到企业的沙漠新材料、健康药业、现代农牧业等产业中,目前已有17人成为企业员工,人均年收入5万元。
有了七星湖的成功样本,亿利集团还将投资5000万元建设杭锦淖尔生态扶贫新村,计划安置农牧民197户,其中贫困户32户,帮助他们通过发展沙漠旅游、特色种养殖等产业来增加收入。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晚年对沙漠产业的发展颇为关注,在他看来,沙漠、戈壁、阳光的潜力远未被利用,应该大力发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漠产业。如今,库布其的产业发展为钱老的思路提供了一条实践路径。
从七星湖出发,沿穿沙公路行驶约半个小时,便是亿利资源沙漠生态循环产业园。亿利与浙江正泰集团合资建设的新能源发电站就设在此地。发电站内,整齐划一的金属光伏电板,一眼望去不见尽头;电板之下,几十只绵羊正在齐膝深的牧草中怡然进食。
这种“混搭风格”被专家称为“种草、养殖、发电、治沙、扶贫”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扶贫新模式。
在沙漠里,光伏电板挡风遮阴;清洗电板冲刷下来的水可以就地浇灌牧草;牧草为散养的绵羊和土鸡提供饲料;禽畜的粪便能够改良土壤,反过来又能促进牧草生长。在这种良性循环下,昔日荒沙不仅长出满眼绿色,还可以产出“金子”。企业预计将在8年内收回成本获得盈利。
“项目最大的亮点还在于实现精准扶贫。”亿利集团总管理中心经理田俊廷介绍,项目周边817户贫困户可以通过国家光伏扶贫资金进行投资并享受相应的发电收益分红。按每户入股2万元计算(1万元现金入股、1万元劳动力折补),每家贫困户每年可取得分红收益2232元。同时,企业将生态修复工程承包给农牧民,使其又能获得一笔务工收入。
独贵塔拉镇贫困户王奋其承包了“03区-1”太阳能板清洁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只需定期清洗电板,同时种植牧草、照看绵羊,每月可领到3000元工钱。像他这样在光伏发电站工作的贫困户已有30人。
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林和教授看来,这种“向沙要绿、向绿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电”的模式,不仅使光伏产业有了投资效益,也促进了生态修复。让治理沙漠、修复生态成为一个“钱景可期”的产业,提高了治沙产业的可持续和可复制性。
惠及更多农牧民的,是一株株毫不起眼的甘草。
《杭锦旗志》记载,大漠深处生长着甘草、大白柠条、半日花、蒙古黄芪、沙冬青等160多种旱生植物和中药材。库布其出产的梁外甘草一向以“皮色红、质骨重、含酸高”闻名,被当地群众称作“甜根根”,历史上就是治沙治碱的优选植物,也是沙区群众接济生活的“救命草”。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始,亿利集团利用自主研发的平移栽培法,在当地开展甘草套种。甘草对盐碱地有明显的改良作用,同时甘草根瘤大量的共生固氮菌能够增加土壤氮肥含量,培育土壤肥力。
“农牧民有一句顺口溜:种下甜根根,拔掉穷根根。应用平移栽培法,一株甘草约能绿化十几平方米,用3年左右的时间,几十棵甘草可将一亩沙漠改造成良田。每亩甘草每年的收益在400元左右。”甘草种植技术人员王文全介绍。
亿利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服务、订单收购“三到户”,农牧民负责提供土地和种植管护。甘草3年后长成,由亿利加工成复方甘草片、甘草良咽、沙小甘系列饮品等高附加值产品销售。截至目前,亿利集团甘草种植面积累计达220多万亩,带动5000多人脱贫致富。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亿利集团投资1.2亿元,与杭锦旗政府共建集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业高中为一体的寄宿制亿利东方学校。企业还每年提供100万元的专项基金,用于奖励教师和资助贫困学生,并从外地高薪聘请了20多位优秀教师前来执教。目前,在校生规模达31个班、1300多人。
10月13日下午5时,记者来到学校时,正赶上校足球队训练。喧闹的小队员们将满满一车足球推到标准的11人制人造草皮球场上,在两位教练的指导下开展传球训练和分组对抗。学校另一侧,窗明几净的阅览室里,一双双小手从书架上取下书籍,夕阳余晖映照在孩子们专注阅读的脸上,景象动人。
校办主任崔卉萍老师介绍,学校还利用周五下午农牧民接孩子前的等待时间,在礼堂开展技能培训,内容涵盖工业技能、种植技术、保安保洁、餐饮技能等,“帮助农牧民提高就业素质,拓宽创业渠道,增强致富本领。”
“脱贫攻坚是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之贡献力量是企业应有的社会担当。”王文彪说,“ 库布其 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 弓上之弦 ,精准扶贫犹如箭在弦上,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快马加鞭,蹄疾步稳,让沙漠绿洲变成金山银山,造福沙区百姓。”
材料5:
钱学森对沙产业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钱学森常去西部沙漠地区参加新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看到西部环境的贫瘠恶劣和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钱学森便萌生了要“用科学技术改造沙漠戈壁,让沙漠戈壁为人类创造财富”的想法。他利用业余时间考察了沙漠,发现“沙漠戈壁并不是一片荒凉,而是有不少其他地方没有见到的动、植物”。
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既内涵丰富又措施具体,它突破了人类对沙漠的传统认识,是现代人类对沙漠认识的全新境界和归纳。
首先,在人类与沙漠的关系的认识上,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实现了新的飞跃。人类对人类和沙漠的关系的认识大体上经历过五个阶段:造、躲、治、防、用。第一个阶段是制造沙漠,即地球运动形成了原始沙漠和人为原因导致自然环境恶化而产生了沙漠。制造了沙漠之后,人类只好移动。这就是第二个阶段:逃沙或者说躲沙。但躲也不是应对之策,而且随着人类对沙漠的认识的加深和科技的进步,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去治理沙漠,这时便开始了治沙的行动。由此人类的认识也上升到了第三个阶段:治沙。应该说这是人类认识沙漠的第一个飞跃。但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和人类认识水平有限等原因,治沙相对而言颇显被动,于是“防沙”成了对沙漠的全新认识和应对之策,人类对于沙漠的认识也体现出了进一步的自主性。这是人类对沙漠认识的第二个飞跃。第三个飞跃是用沙,其全新境界就是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认为,过去代表着“死亡之海”的沙漠不再完全是人类的天敌,它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有着其他地方的土地资源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阳光和土地资源都很充沛,人类完全有能力最大限度地用活它。钱学森还认为,沙漠不是一般的土地资源,它可能成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因为第六次产业革命中的五类产业(农业、林业、海业、草业、沙业)都是要从沙漠做起的。总而言之,在钱学森的全新认识中,沙漠首先是一种资源,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财富的创造地和发源地,我们大家要跟沙漠和谐相处、和谐沟通。在这个层面上,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为我们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沙漠观–人类的新沙漠观,或者说科学沙漠观。
其次,在防沙与治沙的关系上,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是对传统理论的一次革命。我国西部尤其是内蒙古的治沙已有近60年的历史,其间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也创造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不小业绩。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沙漠化现象总体上还在恶化的尴尬格局。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投资效益不高。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对这种低效的防沙治沙办法是一次革命。钱学森认为,过去对沙漠的危害看得比较重,因此侧重于治理和防治,这带有一定的消极性。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思路,从积极的角度去治理。不但要治理,而且要开发,要把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其中关键就是改善经营和优化管理。这就把问题点破了。过去治沙重过程轻结果,重前期治理的投入而轻后期管理的投入。而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恰恰相反,要求既重过程更重结果,既重前期投入也重后期管理。而且要求维护和发动老百姓的积极性,让老百姓从中得利。在这个方面,钱学森改变了过去错误的思路与体制。所以,我们认为,钱学森的沙产业对传统的防沙治沙是一次革命,它为我们整个防沙治沙指出了方向和道路,提供了防沙治沙的全新理念和方法。这一理念至少会带来七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消极治理向积极开发转变;二是由计划体制向市场运作转变;三是由政府投资向多元投资转变;四是由政府无偿投资向回收再投资转变;五是由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六是由高投入、低效益、短期效益向高投入、高效益、长期效益转变;七是由重生态效益向由经济效益拉动并保证生态效益转变。
再次,钱学森用综合集成方法来考察沙产业,这是对传统沙漠治理与开发思路的扬弃与超越。传统思路停留于就沙漠论沙漠,钱学森则跳出沙漠看沙漠,以系统工程思想整合现代思维、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的一系列新成果,整合自然资源和“社会科学的政治、经济、金融、法制、所有制、行政等各个方面。”[2]以生物技术作为科技支撑,把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人文建设紧密结合,集大成,得智慧,创建沙产业理论。
最后,钱学森是从第六次产业革命和知识密集型“大农业”的宏观视野来构建沙产业理论的。换句话说,钱学森并不是单独“就沙产业论沙产业”,而是把沙产业置于第六次产业革命和知识密集型农业的宏观学科体系下加以考察、认识和论述。正如钱学森本人所说,“沙产业属第六次产业革命。”[7]钱学森预测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所引发的大农业革命,是以太阳光为能源,利用生物、水和空气,通过农、林、草、畜、禽、鱼、工、贸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革命,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依据中国国情,钱学森认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重点是生态农业、林业、草叶、海业和沙业。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农村土地面积至少占国土面积一半,加之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有150万平方公里,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不发展沙产业,不能不发展“大农业”。这和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不谋而合。而且,我国现在有13亿人口,但是对我国农业,要想到中国人口到了20亿、30亿时怎么办。正因为这个原因,钱学森在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一直在宣传第六次产业革命。[10]因此,可以说第六次产业革命是一个伟大的预见,实际上给中国沙漠开发、农村建设以及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正是在这一点上,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凸显了其战略性和前瞻性。
一、根据材料1和材料2,概括各领域艺术家关于艺术融合的观点。200字以内,15分。
解析1:
1、艺术的融合需要跨界。任何艺术都是美的追求,艺术无国界无业界,艺术融合要跨国界跨业界跨时空,美美与共是最好的价值体现。
2、艺术的融合需要自由。要解放思想,挣脱束缚,体现一种自由的开放的文化融合精神。
3、艺术的融合需要创新。需要创新思维,取其魂、取其神,不完全追求形似,更重视精神融合的张力。
4、艺术的融合需要寻根。艺术家贡献的不仅仅是作品,更是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艺术融合要体现灵魂和思想,回归文化本原。
解析2:
(一)艺术融合是运用不同的文化背景元素、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艺术思想去共同表现对美的追求,将艺术之美呈现给世界。
(二)艺术融合是通过创新、通过解放思想,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有机融合,通过借鉴西方艺术优点,彰显中国艺术之美。
(三)艺术融合是倡导开放和交流,借助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到创作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利用特有的生产资源创作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同时促进艺术产业的发展。
二、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划线部分一句话“如今荒野必须依赖文明的屋顶才能留存”的理解。300字以内,20分。
这段话体现出:1、共享理念。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要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2、包容心态。要善待自然、善待动物,在人类活动、工程建设时,更加注意与自然共融,让荒野有生机,让动物有乐园,为他们留下空间。3、危机意识。荒野是自然生态的有机组织部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是巨大的,掠夺式独占式野蛮式利用开发只能让人类发展步入”死路”。4、文明招唤。文明的屋顶随时可能被风掀翻被雨浸浸透,需要我们人人参与,共同呵护。5、系统思维。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共生共融,需要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治理方式的提升,从页层设计上系统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解析2:(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触角已经伸到自然界各个方面,人类的足迹遍布全球,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荒野;(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对自然界的生态环境造成改变甚至是破坏,文明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是对自然界的破坏为代价;(三)文明和自然可以共存,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可以做到保护好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相辅相成淡四)天类是自然界的部分,对自然界非理性的破坏性的开发究会反噬文明,人类应当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五)高度发达的文明保有强大的理性人类社会终将认识到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人类社会将会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保护好生态环境。
三、考察团到库布其沙漠考察,你是考察团的一员,请写一篇库布其沙漠生态文明建设考察报告提纲,从经验和启示两个方面谈。400字,25分。
库布其沙漠生态文明建设考察报告提纲
一、主要经验
1、企业化带动充分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头作用,亿利集团通过流转士地,绿化沙漠,让治沙脱贫有了主心骨。2、产业化治理。把沙漠治理与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结合通过沙漠旅游、光伏产业、特色甘草种植等,让沙漠成绿色。3、循环化利用。对沙漠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走出“种草、养殖、发电、治沙、扶贫”新模式。4、社会化参与。充分调动农牧民积极性,让其成为股东、生态修复工人、旅游业主、新型农牧民、生态产业工人。
二、主要体会
1、转变观念是前提。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致富需要转变变群众观念,做深入细致群众工作,嬴得群众支持。2、为民谋利是根本。“不见兔子不撒鹰”,只有让群众得到实惠,才能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统一。3、综合治理是关键。必须从整体上进行谋划,实现共建共治共享。4、科技创新是关键。要依靠科技的力量,走科技治沙用沙之路。5、教育培训是保证。提高群众素质,提升发展能力,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治沙扶贫两不误生态小康总相宜
库布其沙漠生态文明建设考察报告提纲
曾经的京津翼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的库布其,通过发展产业来让企业和群众共同致富,走出了环境保护、脱贫攻坚协调发展的新路。
一、相关经验
(一)解放思想,艰苦奋斗
对恶劣自然条件,坚定信心、艰苦奋斗,舍小家为大家,团结一心、战天斗地敢叫沙漠换新颜。
(二)典型示范,产业支撑
培育七星湖样本,通过发展旅游、特色种养殖等产业来增加农牧民收入,以典型范打开局面,以产业支撑驱动发展。
(三)龙头带动,创新引领
亿利集团强化技术创新投入,发展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扶贫新模式,提高了少产业的可持续和可复制性。
(四)扶智治愚,共奔小康
加强教育投入强化技能培训,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厚撞致富建础。
二、相关启示
(一)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苦难多
(二)干部不领,水牛掉进,党委、政府要在生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关
(三)创新驱动,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
四、“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根据材料,不拘于材料,以“碰撞与交融”为主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40分。
共享,让多彩世界更出彩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万物,多姿多彩,无不在碰撞与交融中和谐共生。如何让多彩世界更加出彩,需要我们把共享理念植根灵魂,尊重规律,顺应潮流,开放包容,互鉴共荣。
共享,需要尊重。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发展需要尊重。要尊重和顺应自然律、经济规律和发展规律,不强权、不霸道、不掠夺。要尊重自然,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的掠夺,就会遭受自然的无情报复,我们要像保护眼睛·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命—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要尊重不同文明,文艺是想通的,文明是共融的,要通过彼此尊重的探索,通过文明对话、文化的交流,寻求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方案。
共享,需要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物竞相生长,但彼此之间并不妨害月运行、四时更替各有各的规律,相互不冲突。我们要以“互生共荣、和而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和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通过兼收并蓄来弥合彼此不同,用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寻求共识,用开放的眼光,包容的心态,来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切忌画地为牢、孤芳自赏,把自身孤立起来,封闭起来,甚至采取逃避、排斥的态度,这样只能让路子越走越窄。心态有多宽,世界有多大,只有包容,才能产生无限机遇,创造无限精彩。
共享,需要互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时尚传奇》演绎的跨界美丽《运河谣》彰显的中西合璧,德化陶瓷的华丽转身,还有青藏铁路为动物留活动,布其为治沙用沙精彩,这些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世界文明是通融的,是多彩的,也是可以互鉴的。只要我们消除疑虑和隔阂,挣脱世俗和思想的束缚,让艺术相通、让文明互融、让自然和谐、让发展共享,我们就可以让交流更顺畅,让世界更出彩,让生活更美好,创造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充满活力、有序健康的社会。
共享,需要取舍。“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有舍才有得。世界中,不管自然、还是社会、还是文化,其碰撞与交融的过程,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取舍的过程,在共享过程中,我们需要用战略眼光、系统思维去权衡利弊,既不求全责备,也不因小失大,要用大格局成就大事业。对待文明的交融共享,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其用其神;对待生态的交融共享,要着眼当前、放眼长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功成不必有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担当,为子孙留白,为后人护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开放共融的社会,只要我们始终秉承“尊重”包容互鉴”取舍的共享发展理念,我们就会
让美丽世界创造和谐,让美好生活照进现实。
自信兼容,泰然复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回望两百年、展望两百年,在这个风云激荡的世界里,我们注定将成为成就民族伟大复兴的代。
面对空前的历史机遇,面对复杂的囯际局势,唯有自信方能兼收世界文明之长,唯有泰然才能笑傲国际风云之险,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碰撞,方知他人之长。若是没有屈辱不堪的鸦片战争,没有兵败涂地,没有城下之盟,没有割地赔款,没有丧权辱国,中国人就不会知道什么是船坚炮利,中国人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工业文明,中国人就不会知道什么弱国无外交,在天朝上国的黄梁美梦中在做几百年的井底之蛙尚未可知。若是没有惨痛不堪的日本侵略,没有妻离子散,没有山河破碎,没有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人或许还不会惊醒,还不会勇敢的站起来还不会坚定地团结起来。若是没有阵痛不堪的贸易战争,没有美国的反复无常,没有赤裸裸的勒索威胁,中国人或许不会了解缺“芯”之痛,中国人或许不会正视在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巨大差距。是的,是碰撞和交锋,让国人见到他人之长,正视自身之短。
交锋,更需一番自信。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她的伟大更在于每到历史的紧要关口,她总是拥有那一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泰然自信,这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精神清末,八国联军侵华肆虐华夏,庚子赔款压榨万方,戊戌变法黯然失败,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梁启超依然坚信21世纪必然是中国人的世纪。梁公不是盲目自信,是他深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所蕴藏的巨大力量,一旦这种力量被激发,民族复兴便指日可待。为什么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只在中国发展的最好,这或许源自中华强大的文化基因,两年前中华文化中便诞生了追求大同理想的基因,从天下大同到社会主义是传承、是发展,是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给以我们一种自信,是为文化的自信,让我们坚守自身道路奋力向前。
交融,需涵养功夫。这种涵养功夫是一种气度,是一种盛唐诗歌的气象,是一种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智慧和勇气。这种涵养功夫是一种探索,是清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泣血挣扎,是面对强敌和不利时的一奋起抗争。这种涵养功夫是一种选择,是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果断抉择,是在黑暗中不弃不离的拼搏。如何才能涵养这种功夫,需要一种对这块土地发自肺腑的爱,需要一种强大的家国情怀,唯有黄山、黄河激我血脉,唯有长城、长江动我心魄,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自然就涵养了这种功夫。
不惧风雨、莫问东西,坚守颗初心,在碰撞中进取,在交融中涅槃,自成一片清凉好天地。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4230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9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