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涛:以文化力量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文化力量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周锦涛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的繁荣兴盛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展现了强大的能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这些论述既是对建党以来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经验总结,也是站在增强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完善发展指明方向。
一、坚守科学的指导思想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一个伟大的执政党,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建设的国家制度以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有文化灵魂的,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指导思想泉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dang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dang员经受住各种考验的力量源泉与精神支柱。只有信仰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都坚定不移为实现理想目标而接续奋斗。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指导我们前进的科学真理,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共产主义信仰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dang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建党前后,早期中国共产dang人在接受、传播与践行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时,就开始在思考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落后的现实问题。在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共产国际代表在华的诸多不合中国国情的错误指挥,给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带上浓厚的教条主义倾向,从而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有鉴于此,毛泽东鲜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宽广道路,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为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全党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而且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来建设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航中,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许多适合国情并取得重大实践成就的新的科学理论,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等基本理论,指导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继续进行改革开放的宝贵财富。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指南。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国内出现思想混乱与政治风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形势,全面把握大局,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任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一重大理论结晶。此次大会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主题,创立了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据、理论内涵作了全面阐述。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指出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并将其写入党章,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新方向,明显昭示着中国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社会作出全面分析后,明确概括为新时代作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指南。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这一思想载入宪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致性,即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确立与时俱进的文化战略目标
目标就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奋斗的动力,是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的黏合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dang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国内外不同时代的优秀文化融合起来,一直体现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找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发展之路,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所指出的,“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白色恐怖的革命年代,面对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中国共产dang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坚信“我们共产dang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在全面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即毛泽东所明确指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明灯,照亮着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由于缺乏成功经验的借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充满着艰辛的探索,党内“左”倾意识曾一度占据上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过程中,根据世情国情的正确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战略目标,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指导方针、内涵与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重要文化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在“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精神文明”即“两手抓”的战略指导下,中国的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地进展。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波折,国内各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并出现政治风波,中国共产dang执政面临严峻考验。面对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新的文化需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明确了党的领导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命题,标志着中国共产dang在完善自身建设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面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世纪的到来,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剧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任务更加紧迫。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我国文化建设形势及经验总结,深刻把握文化的发展趋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民族复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号角。胡锦涛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稳步提升,思想文化建设亦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但世界并不完全太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屋建瓴地分析国情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而我国通过改革开放的努力,现在正满怀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既是国家、民族、人民的梦,也是人民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繁荣的梦。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质的飞跃,为更好地凝聚人心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三、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内核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所有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文化思想,一旦被人民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中国共产dang创建伊始,就明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社会,考察人民利益需求,充分与广大民众相结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极大支持,从而能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最重要的依靠力量。
在阶级社会里,文化总是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并为一定的阶级服务。中国共产dang自成立起就以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奋斗目标,一直关注着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在大革命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特别强调民众利益,坚信广大的工农民众才是党最信得过的联合力量,认为各地蓬勃兴起的农民运动“好得很”。大革命失败转入土地革命以后,中国共产dang更加认识到普通民众在革命中的重要性,不仅积极从政治、经济上改善民众要求,而且从文化上力主为工农民众服务,从而充分调动起广大民众全面反击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的积极性。进入全面抗战以后,中国共产dang
在斗争中清醒地认识到,抗战的胜利不是决定于国民政府,而是决定于民众,因而坚信以发动广大普通民众为核心的全面战争才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坚强保障。先进文化一旦掌握群众,就会焕发出无穷的战斗力,而这种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化就是代表广大工农群众利益并为之奋斗的先进文化,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就必须有相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正是因为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我们党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顺利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改变了过去一段时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指出当前必须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主要任务,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为主要努力目标。1986年,邓小平在回顾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三个时期的奋斗历史时指出:“我们共产dang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也正因为党是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党,才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其中就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其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幸福,是人民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有充分的获得感。
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虽然受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影响,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只要紧紧依靠广大民众,坚守党的群众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稳步前进。在江泽民同志担任总书记
十三年间,他多次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江泽民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亿万中国人民大众共同创造的伟大事业,人民大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翁,文化建设必须从人民大众中来,并服务人民大众。他呼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深入研究我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问题,创作更多优秀的精神作品,以丰富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正如1991年,他在纪念建党70周年的大会上所说:“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
的党中央特别强调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确立了人民大众的文化主体地位,丰富了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深刻内涵,拓展了人民大众享有文化、创造文化的主体性空间。胡锦涛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仍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在文化建设中以为人民服务为奋斗导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归宿点,大力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新梦想新期待。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就必须扎实担负起领导人民加强文化建设的责任,以切实落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真正把人民大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评价文化政策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必须在政府引导下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基础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多生产优质高效的文化产品,让人民大众广泛享有免费或更加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他们更高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全社会要引导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努力创造更多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及寓教于乐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现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必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更多地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精神产品,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多层次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保障与改善文化民生,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时代不仅要实现国家富强,而且要实现人民幸福,在解决人民“从无到有”的需求之后,注重解决“从有到优”的需求,朝着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富裕幸福的方向前进。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仍然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与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逐渐增高,因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高度凝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历史和现实表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得以有效整合、社会系统得以有效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特别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凝练总结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进程中,国内外形势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以及文化渗透方式上不断进行着新的演变,其程度、广度以及不可辨识度都在不断地加深;另一方面则是国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思想的开放性与活跃度在日益增强,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均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方面各层次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国上下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团结一心,方能攻克难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体系,打造价值理念的制高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其基本内容高度凝聚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字上,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时代精神,展示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当前重大理论问题。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发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24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意见》还表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达成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力量的纽带。2014年2月,习近平
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征程路上,我们想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的更加辉煌的成就,必须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之中,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注入满满的正能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制度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不断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我们就能大力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构建起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创作生产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切实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我们必须要在社会治理和制度建设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在机制的搭建上,要构架起一套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在社会治理方面,要深入推动诚信建设,出台相应的制度法规,搭建好公共信息信用平台作为一种监督机制来加以来增强对失信人员的约束力,并且对较为严重的失信行为建立严格的惩戒机制。
加强发挥职能部门责任担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多元的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政策制度的保障功效,必须借助法律制度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政府在制定发展政策、资源调动以及利益分配时,要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终落脚点,要站在宏观的层面、长远的角度以及人民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制定经济社会改革的重大措施之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融入其中,要营造出一种公平竞争、守法经营、诚信互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价值标杆,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相结合,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互相促进。
五、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力
巩固人民思想基础,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团结统一,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因此,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基础上为文化制度建设提供强大思想动力与信念支撑,广泛凝聚起人民的精神力量,促进他们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才能构建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文化支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国共产dang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赓续传承、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也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共同闪烁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和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回答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关系到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既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工作任务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谋划部署,将中央大政方针严格认真落实到位,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好,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在艺术创作生产中,坚持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时,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注重推动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注重内容为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加强引导、析事明理、解疑释惑。既要弘扬主旋律,也要提倡多样化,形成良好文化氛围。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美好文化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实际,深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的创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创造活力,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变化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才能构建美好文化生活空间,真正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同时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变幻动荡,霸凌主义与单边主义潜流暗涌,人类和平发展仍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党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共同理想信念、坚信共同价值理念、坚守共同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将对推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优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7604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7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7日

相关推荐

  • 市长在2022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主持讲话

    市长在2022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主持讲话    同志们:    刚才,XXX书记的讲话,紧扣中央、省委会议精神,结合XX实际,全面总结了我市去年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系…

    2022年10月27日
    2
  • 郭世杰:在岷县新任职干部任前集体谈话会议上的讲话

      在岷县新任职干部任前集体谈话会议上的讲话 郭世杰 2019-01-29   1月27日下午,岷县召开新任职干部任前集体谈话会议,对调整交流的262名新任职干…

    2022年4月22日
    51
  • 在建校70周年校庆上的致辞

    在建校70周年校庆上的致辞同志们:四月万物生,满井春意浓!值此**科技大学70周年华诞之际!我谨代表中国**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并荣幸的作为一名“贝壳”向母校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全体…

    2022年5月16日
    38
  • 在公司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按照国企改革进度要求和国资委党委安排,我们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中层干部任命。这是公司依据《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通过组织干部考察程序,充分结合…

    2022年10月27日
    22
  • 吴茂发:在全区乡镇人大主席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区乡镇人大主席座谈会上的讲话吴茂发同志们:会前,大家实地参观了东馆镇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的建设情况,刚才,部分乡镇人大主席分别介绍了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建设和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的…

    2022年4月30日
    19
  • 校长在2020届高三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学校)

    校长在2020届高三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学校)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初夏的校园,风轻草绿,花香鸟啭,万象融和。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济南外国语学校20…

    2022年5月10日
    45
  • 市委书记在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即兴讲话

    市委书记在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即兴讲话2019-07-09同志们: 今天召集大家座谈,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市委会比以往更加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二是想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了解大家…

    2022年4月30日
    21
  • 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二)

    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世忠书记的讲话,深入分析了新时代吉安旅游发展的潜在机遇和竞争压力,传递出发展全域旅游、优质旅游的坚定决心和强烈紧迫感。世忠书记…

    2022年10月28日
    13
  • 在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在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同志们: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市*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胜利闭幕。会议期间,各位代表以饱满的政治热情…

    2023年1月14日
    20
  •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获取1000G公文写作资料库
  • 省工信厅厅长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会议上讲话

    省工信厅厅长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会议上讲话同志们:   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我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和重要引擎。自2021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发展的…

    2022年10月27日
    5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