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上海文创产业人才养成机制的建议

※背景情况※

  2017年12月1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本市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文创50条”),提出在未来五年,上海基本建成现代文创产业重镇;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产业中心。

  本市的文创产业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长期位居前列,但近年来的发展增速相对滞后。2017年,上海是文创产业的增加值为2295亿元,在GDP中占比为12%,位居全国第二。与增速较快的全国前五名的城市如杭州、北京、广州等相比,12%的增速略显靠后。

  具体分析本市文创产业的内涵,可以发现上海文创行业或机构大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说明本市文创行业中的技术与人才创新要素偏低,以致成为文创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尤其是在制度创新领域、人才挖掘培养等方面,与首都北京和特区深圳形成了一定的差距。

  为此,上海市必须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调研,在文创产业领域的人才建设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从而为本市文创产业的大规模拓展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问题及分析※

  本市文创产业的人才资源建设发展,存在着思想认识、教育规划、职业激励和发展空间等若干需要突破的领域。

  1、对于文创产业本身的认识,影响着对文创产业人才的需求判断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意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一个特定的行业概念,而是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发展理念。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重心不能仅仅限于创作、设计工作领域,更需要从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去观察,去探索。我们可以借鉴台湾“源于创意与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富的形式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潜力,促进整体生活之提升”这样的文创产业解读。努力激励城市公众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达到“无边界融合、无边界渗透、无边界辐射”的理想境界。有了这样的产业理念,对文创产业的人才的认识与视野就能大大提高与开拓。

  2、更好地规划文创产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目前上海地区文创专业教育还在起步阶段,以高等学校为例,985高校中仅有上海交大与同济大学开始建立文创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地方高校中设立文创专业教育的不多。在这一领域较多地依靠海外学成归来人员,以及海外相关企业来沪投资机构的人才,这一领域的人才潮流尚未出现。同时,现有高校的人才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大多在传统产业的界定中,各自培养特定专业人员,而真正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游戏策划、动画美术、新媒体采编等领域的急需人才,大多还没有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这也是本市文创产业领域里,兼具文化创意、数字人文、社会营销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稀缺的关键,制约了社会文化投入的效益形成。

  3、相对于传统文化中心北京和数字文化新贵杭州而言,上海目前没有阿里巴巴、腾讯一类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企业

  而十多年前,上海也曾经有过一批引领全国文化潮流的创意型企业,但在市场竞争中都逐步边缘化了。其原因之一在于政府的支持力度有限。相对而言,政府对于科创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奖励力度明显超出了文创类企业,以致文创类企业大多停留在个体、小微企业的层面。在激烈的人才竞争过程中,众多青年文创人员因为留在本市,个人经济收入无法提高,甚至得不到保障,因此南飞至深圳、杭州,北往京城者众多,人才储备的掏空,将是上海文创产业再创辉煌的巨大软肋。

  4、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活动的空间大小

  数十年来,上海地区的文化政策始终以严肃闻名。在传统的文化演出、文献出版和当代网络空间等各个方面,行政性审核尺度大多比全国各地严谨。此类管理举措的出发点固然不错,但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则是一道紧箍咒。很多文化创意人员带着新点子来到上海,

但由于迟迟未能获准,就转移到其他城市去了。典型如电视台的大众参与类节目,及至阿里巴巴,都是在上海碰壁之后,转向其他城市,之后却引领了全国,乃至世界的风潮。这一空间是否能有所突破,是上海文创产业重新筑巢引凤,吸引全国,乃至世界优秀人才集聚的关键。

※建议※

  1、优化教育思维,为本市文创产业重新起飞奠定人才资源基础

  当代城市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基础,首先在于传统文化和知识普及的基础建设。在本市的中小学等普通教育阶段,就必须改变单一注重数理化、语数外等文化知识课的现状,让地方文化、乡土文化成为少儿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建设,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孕育的摇篮。

  高等专业教育领域要深化课程改革,适合当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探索打破传统的产业门类壁垒,从大规模应用信息处理技术起步,以能够贯通科技、文化基础方法为创意人才培养途径,形成新的专业科系。培养的人才需要能够适应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基础知识,进而发展成为具有创新思考能力,有社会实践能力的毕业生,目标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

  要为文化创意类产业人才提供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当代社会在高科技引领下发展快速,每一个行业都在被信息处理技术的日新月异变化而改变。为此,文化创意领域的人员的再教育,新知识、新技能获取也是无止境的。要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这一教育领域,同时改变社会上为中小学生“一窝蜂”补课的乱象。行政主管部门要研究相关对策,为文创产业人员的终身教育制定相关的倾斜性政策,激励更多的人关注和加入社会文化创意活动。

  2、关注文化创意活动的社会化属性,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各种渠道

  走出文化创意仅仅是城市产业一个组成部分的思维局限,更多地关注文化创意活动的社会化属性。将废弃的工厂改为文化创意行业的基地,或创意文化产品的展示销售等,仅仅是一般的市场活动。要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上下游联动效益的产业链,还需要努力深入,其中一个领域就是城市公众生活的场景变化。

  在这一领域,本市已经有了杨浦区鞍山新村“红楼梯”的初步成功实践,在虹口区也有了“市民驿站”一类创意文化的探索。文化创意活动本身改变了市民的居住体验,也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城市生活的消费方式,拉动着城市经济活动的隐形提升,这些社会联动性效益或许无法直接用经济数据来显示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但却是提高城市经济和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文创产业社会化的过程中,将能为文创类人才,尤其是栖身与小微型文创组织、企业的人员提供才能发挥的空间,在社会一线的实践中获得真才实学,为自身今后的提升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完善文创产业扶持政策,为文创产业人才营造良好的职业前景

  在谋划上海城市文化创意发展政策时,行政主管部门要理性把握自身的社会角色,把自己定位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服务者、文化创意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文化创意人才的保护者。在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判断上,更多地要保持中立者的位置,不去有意鼓动或强推某种创意产品与服务,也不轻易否定某种创意产品与服务,为文化创意产业人员提供更广大的发挥空间。

  建议上海文创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文创办”)努力探索文创人才政策及其法律法规的完善,强化关于创意产品、创意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为本市创意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建议在本市筹备组建跨越传统行业壁垒的“文化创意人才协会”,一是沟通身处不同行业、阶层的创意人员的联系,建立创意文化交流的空间;二是担当文化创意人才、小微企业与社会其他行业之间的联系平台,让社会公众知晓文化创意的概念,了解文化创意对企业、行业发展的价值,进而发挥联络、咨询、策划等功能,推动城市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价值实现;三是收集与梳理个体、小微文创机构、组织的动向与愿望,充当文创人员发展意向,成为政府创意文化管理政策优化的信息通道。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27039.html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6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