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罗湖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深圳市罗湖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深圳市罗湖区卫生健康局
2020.7.5?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深化医疗健康事业改革、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优化我区卫生健康事业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落实保障措施,使我区卫生健康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根据《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深圳市罗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我区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造了国家医改典型“罗湖模式”,逐步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服务体系,基层社康中心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有效提升,为“双区”加持下继续推进“十四五”时期的全面深化医疗健康事业改革,实现我区卫生与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加强,健康罗湖建设扎实推进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罗湖区进一步完善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监测网络,加强了公共卫生创新平台和学科人才建设,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扩大妇幼公共卫生项目覆盖范围,推动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升级,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市民健康。截至2019年10月底,罗湖区婴儿死亡率由2015年的2.06‰下降至0.78‰,下降62.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1.09‰,孕产妇死亡率7.81/10万,人工流产率由2015年的8.24%下降到2019年的6.91%。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5年的10.2%上升到2018年的35.51%,居民健康水平持续向好,主要健康指标居全国先进行列。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我区“十三五”期间全面加强了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人群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稳步推进健康城区创建工作,开展“苔花计划”、“蓝雨伞计划”等工作,建立全方位关怀残独、失独家庭帮扶体系,动员各方力量预防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建立了完善的传染病防控体系,重点传染病监测到位,推进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释示范区建设,实现自2015年以来艾滋病发病数连续五年保持下降。截至2019年10月底,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7.64%,儿童预防接种率和健康管理率均达95%以上,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增长至60%,免费优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步实现均等化。
三大融合服务模式创新成效突出。开展教卫融合,推动优秀全科医生进校园,普及健康保健知识,为学生提供口腔健康检查和免费窝沟封闭,有效提升了校园卫生建设水平,保障学生健康;医卫融合有效整合了医疗机构与疾控慢病的资源,选派公卫人员驻点社康,建立了防治管一体化慢病管理模式,推动技术和管理下沉,形成疾控与社康的合力,夯实了公共卫生网络的基石,有效地将居民健康防线前移,对居民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整合资源创新了六类“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模式,逐步打通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医养融合得到充分肯定。我区开展的三大融合有力推动了医疗机构、疾控中心与民政部门的横向融合,扎实推进健康罗湖的建设。
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显著。全区上下齐动员,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助力我市2018年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推行条块结合,市容环境卫生、病媒生物消杀领域以街道为单位实行片区划分管理,提升政府城市治理效能。冬春季灭鼠灭蚊、清洁深圳月活动常态化,开展以孳生地清理为主要内容的病媒生物防制活动,降低病媒生物传染病发生流行风险。落实医疗系统厕所整治和垃圾分类工作,对设施陈旧、装修简陋、功能缺失的厕所进行提升改造,各医疗卫生机构自评已达到85分以上。
(二)深化医改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关口前移落到实处
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期间”,罗湖医疗集团建立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了集团内组织管理架构和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管办分开。整合了各医院的重点学科、特色专科资源,统一管理行政后勤事项,先后建立12个资源共享中心,6个管理中心,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有效盘活了区域医疗资源。创新了医保结算方式,实行“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医保结算模式,实现工作重心从“治病”向“防病”转变。改革了政府财政补助机制,采取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方式落实政府财政投入。完成了人事编制改革,形成区属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落实医院用人自主权。推进了DRG收付费改革,实现区人民院扭亏为盈。公立医院改革“罗湖模式”建立了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认可,创造了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独特经验,入选国家医改典型,并向全国推广。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与服务项目逐步完善。通过统一规划与优化社康中心布局,升级、改造、新建社康机构,加强标准化建设,2019年全区社康机构达58家,较2015年增加10家,基本实现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面推行“区域社康中心+社康中心(站)”的“1+N”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实行地域分片包干管理,促进社康机构均衡化发展。依托社康中心开展了家庭病床和医养融合等服务项目,促进社康机构特色化发展,形成发展各有重点、服务各有特色的差异化格局。增加了社康中心的药品配置,实现集团内上级医院与社康中心用药目录的统一化,且一共慢病“长处方”,充分保障了居民的用药需求。截至2019年10月,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为4.07人,累计组建316个家庭医生团队,65岁以上老人签约率达78%,家庭病床累计建床5354张,社康中心诊疗量达127.72万人次。
分级诊疗制度渐趋成熟。我区“十三五”期间加大了全科医生引进与培养力度,开展社康中心专家号源优先配置,实行职称晋升与社康工作经历挂钩,多措并举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有效提升了社康中心服务质量与诊疗量。医院集团整合了区慢病院,建立了社康机构、公卫机构和医院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进一步规范双向转诊机制。运用健康罗湖App等信息化手段畅通了社康和医院接续性服务的通道与诊疗信息共享渠道。通过政策性引导拉开了医院和社康中心每诊疗人次的补贴标准促进有序就医秩序的形成。2019年1-9月,医院集团社康中心诊疗量占集团门急诊诊疗量的45.31%,与2015年27.66%相比具有显著提升,社康中心向区级医院上转3.8人次,医院下转3.1人次,双向转诊达6.9万人次,与2016年1.5万人次相比增长了3.6倍,合理就医秩序基本形成。
(三)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医疗技术水平逐步提升
卫生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政府卫生投入不断增加,2019年卫生投入达28.6亿元,较2016年相比增长54.5%,年均增长率为18.17%。截至2019年,辖区内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08所,公立医院床位数1645张,较2015年分别新增92家机构和565张床位。2018年全区卫生技术人员共计1717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049人,注册护士5546人,较“十二五”期末分别增长42.64%、12.12%、6.02%,基层卫技人员总数达1363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5.98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5.8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5.33人,人均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卫生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医院集团合并同类项建立了资源共享中心,依托集团优势资源有效解决了社康中心“无检查”的问题。区中医院莲塘新院完成建设并成功开业,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设了30个专科门诊,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有效缓解了中医资源紧缺、中西医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截至2019年,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共计459所,占全区医疗机构总数的90.35%,覆盖高端体检、医学整形美容、口腔正畸等现代医疗服务业,形成了多元化办医格局。
医疗技术水平逐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区人民医院管理水平、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并成功通过三甲评审成为三甲医院,其医学检验中心获华南地区排名第十名,深圳市排名第一。区妇保院挂牌成为市三级妇幼保健院,国家级母婴友好医院。辖区内中医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区中医院正式启动三甲创建工作,其老年病科获批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区中医院康复科、骨伤科、针灸推拿科及区人民医院中医肺病科获批市中医特色专科项目。“三名工程”持续推进,共引进7个高层次医学团队全方位开展医教研合作,其中院士团队4个,国际合作团队1个,有效提升了辖区医疗技术水平。截至2019年,我区现有省“十三五”中医重点专科2个,市科创委科技计划资助项目1个,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1个,市中医特色专科4个,学科建设不断加强。2019年1-9月,集团CD型病例3.04万例,三四级手术例数1.01万例,与2015年全年相比分别增长85%、102%,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四)卫生应急工作稳步开展,监督执法能力增强
卫生应急体系与能力建设逐步完善。我区建立和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体系,以及卫生应急队伍的管理、考核和评估制度。“十三五”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得到加强,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已基本建立。始终着力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并定期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和演练,有效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点传染病防控早期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了卫生应急进校园活动,推动卫生应急工作关口前移。
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增强。建立了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安全生产基础信息采集、企业自查、监管部门巡查等排查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有效控制了安全风险。逐步建立了打击非法行医的部门协作工作机制,联合街道办事处、药监部门、公安部门等部门共同查处非法行医行为。开展了“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模式,对市场主体检查事项实现全覆盖。建立了失信“黑名单”,创新卫生监管方式的同时增强了监督执法效能。
(五)卫生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服务效率有效提高
罗湖区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打破条块分割、数据割裂,推动了辖区计免、妇保、儿保、居民电子档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系统信息共享。开通了健康罗湖App、微信公众号、官网等多渠道预约方式,建立了居民健康信息数据库,通过信息化手段创新多元化预约,精简家庭医生签约流程,逐步实现对居民进行全流程、全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社区智慧药房逐步建立,改变传统的纯人工配药发药服务模式,有效缩短了患者取药排队等候,助力医疗服务效率提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与深圳市12361平台对接,实现市、区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统一互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疗资源质量与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全区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中医医师等仍较缺乏,其中公共卫生医师仅有46人,人均占有量较低。社康机构总数仅达58家,与“十三五”预计达成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的覆盖面有所受限,与“强基层、促健康、兜网底”的战略思路存在一定矛盾。公立医院中高级职称人员仅占10%,硕士以上学历占16%,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卫生技术人员比较缺乏,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区级重点学科发展迟缓,学科实力较落后,建设内涵不足,市级以上重点学科比较缺乏。现有三级医院的发展机制不够契合,差异化特色不够明显,缺乏与基层医疗集团服务方向相适应的,与“在基层看好病”、病有“良医”的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医院,距离区域高水平医院的定位尚有较大差距。
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协同融合发展不够顺畅。罗湖医疗集团整合型机制的深层次优势挖掘不够,社康机构与医院、公共卫生机构之间信息协同不足,社康业务、考核工作仍需转换不同信息系统,存在医疗信息碎片化,协同融合发展不够顺畅,严重制约各方面的工作和协同效率。属地管理者对集团发展思路的认同理解不完全一致,改革观念存在一定差别,部分医务人员对医疗改革各项制度预期不确定性较大,对“重预防、保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被动应对的多,主动作为的少。
健康服务供给距离人民满意差距较大。整合型医疗集团的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下的所产生的优势服务技术路径没有完全打通,健康管理效果显现无法一蹴而就,老百姓还未真正感受到切身实际,现阶段缺乏真正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思维、项目与行动。家庭医生签约制虽全面铺开,但履约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部分社康不够重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签约、轻服务”的现象仍然存在,存在未能真正实现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的有效整合的情况,健康管理流于形式,群众获得感不高,健康服务供给距离人民满意差距较大。
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当前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分散,整合机制不顺畅,创新服务机制不足,公卫医生的分层管理、分类管理目前仍是空白,无法在大预防格局中发挥力量。全区共有公共卫生人员83人,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仅为0.07人,公卫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缺口,距离满足“大健康”、“大预防”格局下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有较大的差距。专业机构的公卫人员与社康的公卫人员在联动融合与协同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公共卫生人员的职能定位不清晰,对公卫职能的发挥有一定阻碍,慢性病和职业病防治等工作开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制度设计不够完善。缺乏对健康领域各项事业的发展缺乏整体理念指导和完善的顶层设计,健康罗湖建设的各要素合力形成不足,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制度设计不够完善,罗湖医疗集团的深度和彻底融合也缺乏完善的制度化保障。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大健康”、“大预防”格局亟待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对健康概念及生命周期质量的理解还未完全转变,健康的共建共享共治面临着深层次的破题压力。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双区”加持带来制度红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两个文件相继发布,明确提出推动大湾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先行先试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和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十四五期间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疾病防控等多个方面全面铺开的开放合作和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将助力罗湖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达到新高度,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群众健康。
建设卫生健康事业成为社会共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从政府、社会、个人(家庭)3个层面协同推进组织实施15项重大行动,健康中国持续深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已成为全社会重要的新时代共识。加之2019年末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给卫生健康事业,尤其是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领域带来严峻挑战,疫情牵动万民之心,突发疫情不仅展现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短板,更是给卫生健康事业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全社会将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预防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
信息技术与科技创新赋能健康行业。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AI技术、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推动者数字经济与医疗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智能化医疗产品逐渐得到普及应用,智慧医院、智慧病房等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模式和新业态逐渐涌现。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疾病预防、检测、诊断和治疗模式正朝着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和远程化的方向发展,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将大幅提高,数字经济正在为医疗产业的变革和升级注入新动能,科技创新赋能健康行业已是大势所趋。
以健康为中心的体制机制改革先发优势明显。罗湖区以整合型医疗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在辖区内公立医疗机构中开展的公立医院管办分开、卫生财政补助机制、医保费用结算方式、资源共享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从发展方向和取得成效看与“大健康”、“大预防”的要求与发展格局相一致,政府组织引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促进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政府、医院、医生、患者目标诉求趋于一致,罗湖健康共同体基本打造,为罗湖区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控风险较大。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加速建设,大湾区内外的人口流动更加快速,罗湖区作为口岸城区,交通串联广深港,并与国际接轨,可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枢纽城区,加之“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开放、包容的现代城市文化,罗湖区的特大型都市聚集经济效应非常明显,人口众多且人员交流更加频繁,传染病疫情输入风险加大,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这将使得罗湖区传染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对罗湖区的传染病防控体系提出更高要求,社康中心进一步的医防衔接亟待打通。
第二章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显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奋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需求导向
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健康需求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二)预防为主,健康促进
强化大健康理念,全面推进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全面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
(三)先行先试,创新驱动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科技赋能,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四)优质整合,中西并重
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推进区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在“治未病”、慢性病诊疗和康复领域的作用。
(五)多元参与,协调发展
有效地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推进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合作,推进预防、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链条整合,促进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六)共治共享,改善民生
激励民众深入参与健康服务体系治理,完善健康保障,打造健康罗湖。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推进健康数据共享、健康知识共享、健康成果共享和健康经济共享。
三、发展目标
——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提高1岁。早癌检测率达到60%,高血压规范管理率提高至70%,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至40%,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提高到50%。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宫颈癌筛查覆盖率2025年达80%,乳腺癌筛查覆盖率逐年提高,2025年达到60%,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65~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下降至15%。,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打造不少于10个优势明显、综合竞争力强的省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实现病有良医,切实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健康中国的“罗湖样板”。
——优质均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医卫融合”、“教卫融合”与“医养融合”等改革举措进一步发挥战斗力。做好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出生缺陷筛查、儿童健康管理、学校卫生、心理健康、康复、医养融合、临终关怀。复制推广黄贝岭模式,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优化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优化,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推进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健康服务业进一步拓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基本形成。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25年指标属性
人群健康1人均期望寿命(岁)≥82预期性
2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0.2预期性
3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约束性
4婴儿死亡率(‰)≤2.7预期性
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预期性
6孕产妇死亡率(1/10万)≤8预期性
7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约束性
8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10万)≤200预期性
9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50预期性疾病预防10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约束性
11高血压规范管理率(%)≥70预期性
12糖尿病规范管理率(%)≥70预期性
1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85预期性
14重点癌症筛查早诊率(%)≥60预期性
15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0预期性健康管理16居民健康素养水平(%)40预期性
17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30预期性
18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85预期性
19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95约束性
2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约束性
21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5预期性
医疗服务2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率(%)≥78约束性
23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天)7.8约束性
24院内感染发病率(%)3预期性
25区域内住院率(%)≥70预期性医疗资源26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张)≥5.25预期性
27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4.21预期性
28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5预期性
29每万常住人口公共卫生医生数(人)≥2约束性
30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6预期性
31每万常住人口全科护士数(人)≥6预期性
32社康中心总数(个)99约束性
33民办社康中心数(个)33约束性
34社康中心用房自有率(%)50预期性
35本科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占比(%)≥75%预期性
36中医药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35预期性健康保障37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元)120预期性
38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30约束性
39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20约束性
第三章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一、推进健康罗湖建设
(一)全面健康制度建设
落实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共享制度。全面整合健康教育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医院诊疗平台的同时平行建设居民健康状态、疾病症状、服务效果、自主用药副作用自报系统,培养居民共享健康数据素养。建设人工智能平台形成社区居民群体健康数据报告并智能反馈于相应社区居民,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健康共建共治活动,并基于社区居民健康共建共治的健康成效赋予经济性的奖励。切实做到健康数据共享、健康知识共享、健康成果共享和健康经济共享。
落实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共治制度。激励民众深入参与健康服务体系治理,提升民众对“健康权”的认知,鼓励民众从食品、职业、环境、行为方式等全面参与健康促进的活动,强调健康活动“主人翁”精神,从健康氛围营造、健康活动策划、健康活动制定、健康活动组织、健康活动成效评价均不脱离民众的重要参与,全面提升民众参与健康政策制定的健康权利素养。
(二)普及居民健康生活
树立健康强国理念,增强人民体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健康强国理念,强化健康主人翁意识。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房米。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广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切实保证大中小学生每周5-8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定期开展居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线上调查,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提供线上指导服务。
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建设美好家园。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建立从水源地保护、自来水生产到安全供水的全程监管体系。科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建立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监测调查。大力开展全民大扫除,做好垃圾分类,使用卫生厕所,清理卫生死角,净化居家、工作场所和公共空间,创造干净、整洁人居环境。
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与健康促进活动。持续推进健康城区和营养示范社区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普及合理营养、合理用药、科学就医和灾害自救互救等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达到40%。加强健康科普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引导群众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深入推进健康饮食习惯,推广分餐公筷,拒食野生动物。引导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深入推进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的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家庭和高危个体人群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指导和干预。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工作,继续全面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强化戒烟服务,预防和控制被动吸烟。健全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体系,15岁以上人群烟草使用流行率控制在20%以下。
(三)强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依托区域医疗中心、专科专病防治中心,进一步明确其在急危重症救治、疑难复杂病例会诊、科研创新、技术攻关、疾病流行监测和防控策略、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培训带教等方面责任,加强完善专科联盟,健全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完善教卫融合、医卫结合、医养融合、体医结合工作机制,推动医防融合全面发展。
改革疾病预防控制模式。试点推行区域一体化疾病预防控制模式改革,在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区属医院内部疾病预防控制科,共同开展区域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疾病监测和健康风险评估、健康教育、传染病监测预警、卫生监督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完善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调度机制,健全储备医院、大型公共设施紧急转换为医疗卫生设施的应急预案。落实以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公共卫生风险排查、报告、处置责任,健全社区、社康机构和社区警务室“三位一体”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
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100%,及时做好疫情调查处置。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加强艾滋病检测、干预和随访,最大限度主动发现感染者和病人,为所有符合条件且愿意接受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疗,将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推动终结结核病行动,建立结核病精准防治体系,推行以病原学阳性为主的病人发现模式,强化耐药结核病的筛查,探索“互联网信息管理+互联网诊疗平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新型结核病管理模式。有效应对霍乱、流感、手足口病、麻疹、新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布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策略。加强已控制严重传染病防控能力储备。加强口岸卫生检疫能力建设,加强境外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推动口岸疑似传染病旅客接受免费传染病检测,严防外来重大传染病传入。
(四)提升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水平
落实重点慢性病综合防控。建设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完善“防、治、管”一体化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逐步优化以社康为慢病防控据点的防控策略,推动各部门主动将健康融入一切政策,打造多部门合作推进重点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管理的创新模式。实施重点癌症监测和早诊早治,完善筛查手段、扩大筛查种类和社区覆盖面,早诊率到达60%以上,提高5年生存率。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和血糖,覆盖面达到100%。建立健康云平台全面开展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肺功能不全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干预有效率达50%以上。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制度。加强伤害预防和干预。
加快互联网慢病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互联网医院、互联网社康、慢病药房、慢病就医管理平台等一体化的互联网慢病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家庭医生为主、专科医生为选择的线上慢病管理问诊团队。建立可信保质的慢性病药物线上采购及配送体系。完善慢病管理病患的线上和线下转诊机制。提供一定比例可选购的慢性病管理线上培训课程,为培训效果较佳的学员提供“返现”激励措施等。加强互联网慢病管理的效果评价。
(五)巩固爱国卫生工作成果
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市民参与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协调爱卫会各成员单位严格履责协同推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月”暨“清洁深圳月”,冬春季、夏秋季爱国卫生专项行动。
巩固卫生创建成果。将“国家卫生城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筑牢卫生创建基础,助力深圳市以优异成绩通过2021年和2024年“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以健康促进区、健康社区建设为重要抓手,把健康融入城区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持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继续推进卫生村(社区)创建工作,力争实现创建双100。2022年底实现创建深圳市卫生村(社区)达100%、创广东省卫生村达85%;2025年底实现创建广东省卫生村达100%。
提升病媒生物防制效能。督促落实以环境卫生治理、清除蚊蝇鼠蟑等孳生地为主的综合性病媒生物防制措施,强化单位与个人主体责任,完善防制设施,指导开展消杀,将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落实对病媒防制有偿服务机构的“放管服”,对病媒防制有偿服务机构的管理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配合市爱卫办完善对市政资金发包的病媒生物防制项目的评估、公示、征信建设。配合市爱卫办编制并更新工地、小区、城中村等重点场所病媒生物防制指引。
专栏1
健康深圳建设工程:利用公共卫生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大数据,开发向公众发布的重点传染病流行指数、慢性病发病风险自助测评工具,指导居民做好健康管理工作。
重点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项目(简称“12361”工程):加强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综合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建成统一高效、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全覆盖和动态更新;开展大数据研究应用,发展智慧健康医疗,支撑医改各项任务的落实。
精准医疗示范工程:打造5个“互联网+医疗”创新平台:网络医院、移动护理、医学影像远程诊断、健康教育、远程慢病管理等。重点建设公共卫生创新平台:重大传染病监控、新发传染病诊治、病原微生物资源库、高级别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病媒生物监测。
疾病预防控制模式改革工程:试点推行区域一体化疾病预防控制模式改革,在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区属医院内部疾病预防控制科,把人群健康体检、疾病监测、危险因素监测、健康教育、传染病监测与应对一体化。解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和薪酬制度缺乏激励的问题。
医卫联动工作计划:继续为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接种成本效益较好的肺炎、流感等疫苗,重点研究基层手足口病、水痘、流感防治的适宜干预措施,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推广应用。
肺癌筛查专项工作计划:为辖区1.5万名60-74岁签约居民免费提供肺癌低剂量CT筛查,普及居民肺癌防治知识,实现肺癌早发现、早治疗,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让罗湖医改成果惠及更多居民。
“互联网+医疗”创新工程:建立卫生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体系,实现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床位、服务人员、服务对象、设施设备、药品、医用耗材等服务和监管要素的统一编码、一物一码。健全涵盖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在内的健康大数据库,实施医疗、医药、医保数据中心联网,推动医疗卫生、社会医疗保险、药品监管等信息资源共享。
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饮用水监测、公共场所危害因素监测、空气污染等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监测,人体生物监测。
资源扩容提升工程:市互动式健康教育体验馆、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建设。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运动促进健康专项行动、学生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开展社区医防融合服务项目:组建医防融合专家小组,在社康机构全面推广中医、运动、营养、心理、睡眠、戒烟、限酒等“健康处方”。推进健康服务清单化,提供个性化的社区健康服务项目推送、慢性病健康管理随访提醒,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达到60%以上。
二、着力构建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
(一)优化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完善医疗集团制度化保障。加快完善紧密型医联体一体化管理机制。加快建设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探索将门诊纳入总额管理,形成“三医联动”改革机制。慢性病医保费用按照“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原则包干至每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推进集团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实现集团一体化运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构建健康为导向的医院集团绩效考核方法。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示范医院建设。探索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加大对医疗行为、医疗费用等方面监管力度,减少对医院人事编制、科室设定、岗位聘任、收入分配等的管理。全面实施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建立覆盖诊断、治疗、财务、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制度,推动医院精细化管理。启动“智慧医疗”建设项目,完善智慧医院、智慧病房、AI客服、医疗辅助智能化知识库等智慧医疗应用系统。
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立足罗湖实际,对标国际一流,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着力在深化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和薪酬制度综合改革攻坚,建立健全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升能降、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以“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为原则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以社康中心全科医生为试点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
(二)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
强化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妇科等专科申报广东省重点专科,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学、骨外科、普外科、医学检验科、超声科、临床药学等专科申报深圳市重点专科。推进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创三甲。集团内三家医院以专科(学科)建设为重点,区人民医院依托泌尿外科、妇科等专科,中医院依托老年病科、针灸推拿科等专科,妇保院依托儿保科、产科等专科,各医院错位发展,持续提升医院实力,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继续升级优化社康中心,完成集团举办社康的标准化提升改造。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加强全科医师培养和引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康中心服务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疼痛、口腔医学、小儿神经康复、超声、骨伤、急诊急救等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提高妇幼健康、公共卫生、肿瘤、精神、产科、儿科、康复、护理等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
全面提升医学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政策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继续加强社康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比例达到6名目标,引进和培养优秀全科医师,落实全科医生激励政策。继续推行社康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建立社康后备人才库,对现有全科医生和护士进行分类管理和培训。以提高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加强专科医生培养,加强各类紧缺专业医师岗位培养。做好“罗湖助产班”等社会紧缺型人才培养,探索建立“检验班”、“影像超声班”、“麻醉班”等新型学生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医学人才。
(三)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开展“提升患者满意度”专项行动。推进医疗服务改善行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品质。加强服务意识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性化主动服务的理念。完善便民措施,管理责任到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围绕患者需求,规范、简化就医流程,做好分诊导诊工作,让患者便捷就医。立足分级诊疗,落实医院集团内双向转诊,尽力为患者提供全流程、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基层首诊率持续提高至78%。
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以提升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内涵和获得感为核心,着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内涵建设和签约后服务质量,引导居民从被动签约到主动签约转变。加强对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的规范管理。探索建立以家庭医生团队为责任主体的居民健康和医保费用“守门人”制度。
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流程优化再造。推进智慧医院、智慧健康社区、智慧健康校园建设,推进智能健康装备、智能健身器材、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便民应用。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创新智慧医疗发展平台。建立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补偿机制。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价格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技术赋能,建立全国精细化、现代化、智慧化医联体标杆。
(四)加强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管理
加强医疗专业质量控制组织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医疗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信息化建设,做好重点技术、关键环节的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同质化、标准化发展。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落实患者安全措施、提高临床路径入组率、强化医院精细化管理。按照深圳市DRG试点工作的要求,重点分析疾病分组、权重、付费的机制,进一步提升病案首页上传数据的数量、质量,增加入组病例数,探索建立适合医院运营的DRG绩效考核制度。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开展胸痛、创伤、卒中、重症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
专栏2
资源扩容提升工程:推进疼痛、口腔医学、小儿神经康复、超声、骨伤、急诊急救等集团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完善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区妇幼保健院、区中医院创“三甲”。开展国家级、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示范地区、示范医院建设。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工程:开展“提升患者满意度”专项行动。按照深圳市DRG试点工作的要求,重点分析疾病分组、权重、付费的机制,进一步提升病案首页上传数据的数量、质量,增加入组病例数,探索建立适合医院运营的DRG绩效考核制度。
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方案和绩效考核方案。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服务内涵包括但不限于常见病、多发病的全科诊疗服务,签约家庭重点保健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预防保健服务,包括常规体检、用药咨询、健康咨询,家庭访视服务(产前、产后、老人、慢病、残疾),家庭功能咨询评估,家庭生命周期指导,家庭健康干预计划等。
精准医疗示范工程:打造5个“互联网+医疗”创新平台:网络医院、移动护理、医学影像远程诊断、健康教育、远程慢病管理等。
三、优化升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一)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
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实现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设有1个达到生物安全三级水平的实验室。建设完善检验检疫系统生物安全三级水平的实验室。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供给效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持续改进工程。推动落实“两个允许”,激发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活力。
创新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机制。建立区级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和社康中心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协同机制,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推进疾病防、治、管的整体融合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在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中的策划、引领、协同、反馈的职能。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建设。
创新公共卫生绩效管理机制。建立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信息与质量信息整合智能平台,基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服务质量、人群健康结果、满意度和管理规范的以服务结果为导向的公共卫生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以年度考核结果为导向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政策。
(二)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与决策机制。升级和拓展疾病预测和健康风险评估与预警平台,健全区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的监测网络建设,提升传染病实验室调查技术和暴发溯源技术水平,加强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建立全区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和传染病疫情预警系统,及时评估重大国际活动公共卫生风险并预警。
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有效协同机制,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救治机制,鼓励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据科学技术用于支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监测、溯源、防控、救治以及资源调配。建立保障应急物资储备和调度体系,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基于多部门联防联控系统科学调整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高效、安全、可控。
加大对公众卫生应急知识普及力度。充分发挥先行示范区的带头作用,建设面向公众的急救培训体系,以健康主体场馆和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打造区域急救培训基地和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点,增加普通居民的急救能力,强调对培训合格考核及认证机制的建立,提升公众对常见公共卫生事件自我防范知识知晓率。
在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符合条件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设立发热、肠道门诊,加强设施设备配备,开发运用与疾病监测、症状监测相衔接的智能化预检分诊系统。完善有效救治机制。坚持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收治,构建“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传染病战略储备医院+发热门诊网络医院”为主体的传染病救治医院网络体系,完善转诊、会诊、抢救、随访制度。
(三)强化精神卫生防治管理
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和救治救助水平。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服务管理和救治救助。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2”社区管理体系,引入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康复活动。鼓励引导社会资源提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到2025年,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全覆盖。推动非深户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0%,在管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率85%。
强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到2025年,一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心理门诊建成率达100%,社区全面提供心理咨询、筛查和转介等工作。以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为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活动,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到2025年,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把焦虑、抑郁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列入年度体检早期筛查项目。建立健康心理监测云平台使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显著提升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水平。倡导精神卫生社会参与。
(四)大力发展“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
加强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充分利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膳食消费、环境因素、流行病学因素、虫媒监测等数据,开展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加强对各种传染病、慢性病、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智能监测和精准预测。加强对老年人慢性病、儿童健康管理、儿童预防接种、孕产妇健康监测、严重精神障碍分类干预的在线管理,及时推送疫苗接种预约、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内容流程、健康教育等便民服务信息。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手段,向公众提供传染病流行预警、传染病防控知识和营养健康等信息。推行“互联网+”传染病全流程管理模式。
专栏3
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高血压、II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项目:推动社区健康服务进校园,开展小学生免费窝沟封闭、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项目、中小学生脊柱侧弯免费筛查等民生实事项目。
健康深圳建设工程:利用公共卫生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大数据,开发向公众发布的重点传染病流行指数、慢性病发病风险自助测评工具,指导居民做好健康管理工作。
公共卫生项目质量持续改进工程:完善公共卫生执行医师的考核体系、建立基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服务质量、人群健康结果、满意度和管理规范的以服务结果为导向的公共卫生绩效管理体系。
公共卫生机构硬件建设项目:建设加强型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打造标准统一、学科特色鲜明的公共卫生机构。
“互联网+医疗”创新工程:拓展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蒲公英会所
四、推进妇幼保健及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
(一)提升妇女儿童医疗卫生资源供给
完善妇女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能力,完善妇女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妇女儿童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扩容改建区妇幼保健院,新增床位至1000张。加强产科、儿科医务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增加医务人员数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妇幼健康机构为核心,大中型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
完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加强优生优育和出生缺陷预防,大力推进出生缺陷三级干预。深入开展产前检查、围产期保健、新生儿听力筛查和缺陷儿童康复、0-6岁儿童心理行为筛查及干预等工作。建立病残儿数据库,对高危人群提供优生优育咨询和指导,进行出生缺陷风险评估。强化孕产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关注高危儿/体弱儿管理,切实解决产科、儿科医护人员和服务能力短缺问题,确保母婴安全。
(二)加强妇幼卫生保健与青少年健康
深入开展“两癌筛查”和生殖道感染项目等生殖保健服务。以已婚育龄妇女为中心,规范产后抑郁筛查与干预流程管理,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扩大到所有家庭成员,普及生殖健康科普知识,实施生理、心理卫生教育和更年期保健服务。
关爱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积极推进青少年健康与发展项目工作,构建以青少年健康为中心的资源整合平台,巩固和提升青少年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高辖区青少年身心健康,继续推进“蓝雨伞计划”在全区中小学校全面铺开。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卫生保健工作与指导,开展中小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加强学生近视、龋齿、肥胖等常见病预防工作。加大对学校集体供餐的食品安全和营养质量监测和指导。加强学校结核病、艾滋病、性病、新冠肺炎等传染病防治和心理健康服务。关爱青少年生殖健康,减少非意愿妊娠。
(三)完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
加强人口变动情况监测。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科学研判出生人口变动趋势,强化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和监督,有效管控波动和风险。严厉打击非法代孕、非法领养及拐卖婴儿的行为。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做好流动人口在居住地的生育登记和电子婚育证明办理等服务。广泛开展生殖健康科普宣传,增强流动人口等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
扎实推进计划生育服务资源部署。基于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对区域人口的常态监测,尤其以育龄妇女新增人口及出生人口进的常态监测数据为依据,合理布局建设“一老一少”照护服务体系所需的资源。建设规模适宜、配置合理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合理引导社会资本举办社会办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
促进生殖保健融入妇女健康管理。以女性健康为中心,完善政策,优化流程。积极推广产后和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提供系统、规范、人性化的生殖保健服务。提高育龄人群生殖保健意识与能力,保持适宜生育间隔,减少非意愿妊娠,保护女性生殖健康。依法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增强家庭发展能力。完善家庭发展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充分统筹区妇幼、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资源,建立齐抓共管机制,提高经费保障效果和利用效率,广泛深入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新家庭计划以及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等项目,增强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和谐幸福。继续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创造有利于女孩成长成才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完善生育关怀服务品牌项目,落实“苔花计划”,推出残独儿童康复陪护帮扶项目。
专栏4
资源扩容提升工程:市儿童医院扩建。区妇幼保健院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和三九会所装修改造工作。区妇幼保健院创“三甲”。积极创建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
健康妇幼行动计划:“两癌”筛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和避孕药具、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孕期抑郁症干预、产后抑郁症干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孕期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地中海贫血防控。
儿童及青少年健康:0-6岁儿童心理行为筛查及干预、学生健康危害因素和常见病监测及预防、心理健康教育、蓝雨伞计划。
流动人口健康维护: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行动、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
五、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建设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全面建成新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成以区中医院为龙头、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为骨干,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为网底,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及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为补充,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区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的引领作用,在全区推广使用安全有效、成本低廉、适合本区使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到2025年,全区中医药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到35%。
加强中医医疗高地建设。着力加强区中医院学科建设进度,稳步推进建立“三大中医药平台”、“六大临床诊疗中心”,重点打造脉管病、儿童康复、皮肤病、中医失眠症、脾胃病科、妇科“六大特色专科”。截止2025年,至少建成1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5个省市级重点专科(学科)、1中医医疗质控中心、1个中医专科联盟、建设1个中医专科护士与护理技术培训基地。
推进综合性医院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科发展。在市人民医院、罗湖区人民医院、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医院等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100%设置中医科,使之发展成为带有全科性质的临床科室。根据临床需要能够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等不少于4种中医药服务,为全院提供中医药服务。鼓励创建国家级示范中医科,探索建设国家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社区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建设,在一类社康中心高标准设立中医诊室、名中医工作室、治未病中心、康复理疗区的中医馆或“中医药综合服务区”,100%设置中药房,鼓励全区中医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期出诊。到2025年,100%社康中心设立中医馆或中医综合服务区、配备中医医师,100%社康中心能够提供中药饮片、针刺、推拿、艾灸、骨伤、肛肠类等项目中的8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
(二)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
推进中医医防融合服务项目。将中医药服务融入公共卫生服务各个环节,大力推广中医药预防适宜技术在儿童、老年人及妇女围产期健康保健方面的应用,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到2025年,全区老年人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65%,全区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的种类和数量,中医药内容达到85%,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特殊作用。鼓励中医医师积极参加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为老年人提供中医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个性化的中医药“治未病”服务,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项目,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文化宣传,培养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探索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健全中医医疗、护理、养老、康复四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促进医养结合。探索和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整合中医医疗、护理、养老和康复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安宁疗护一体化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到2025年,65%以上的罗湖区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三)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加强中医药科研创新和转化。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建设一支临床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医、教、研相结合的专业技术队伍,在诊断、治疗、院内制剂等研究与标准化方面取得突破,加快以院内制剂为代表的中药特色制剂研发。设立罗湖区中医药传承发展科研专项,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及临床研究。建立中医药科研方法培训基地,推广国际化的中医药科研方法,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和水平。鼓励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优势病种以及中医诊疗技术研究。到2025年,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4-5项、省级科研项目立项不少于10项;发表代表性论文不少于10篇,申请专利不低于40项,其中完成转化不低于10项。
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平台。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论坛”,打造高水平中医学术及文化传播平台。探索与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合作,建设面向世界的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助推中医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医药文化的博物馆。利用区中医院百草园、罗湖梧桐山、仙湖植物园等生态自然资源的中医药健康保健基地,成为全市中医药文化保健旅游品牌。建立“中医中药进校园科普基地”,编制并推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材,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提升全区中小学生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实施罗湖区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计划。
专栏5
资源扩容提升工程:区中医院创“三甲”。
中医医疗高地建设工程:建设中医重点学科。至少建成1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5个省市级/国家级重点专科(学科)。稳步推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交流平台、中医药医教研平台、中医药产业转化平台“三大中医药平台”、大湾区针灸、康复临床诊疗中心、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中心、中医老年病科临床诊疗中心、中医肿瘤康复临床诊疗中心、中医治未病中心、中药制剂与创新中心“六大临床诊疗中心”建设,重点打造脉管病、儿童康复、皮肤病、中医失眠症、脾胃病科、妇科“六大特色专科”。推进名医、名科、名院、名药、名术的“五名”工程。柔性引进市级中医“医疗卫生三名工程”。
中医药传承发展科研专项计划: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及临床研究。依托引进的国家中医药专家三名工程团队,建立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科研方法培训基地,推广国际化的中医药科研方法,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和水平。鼓励中医药人员积极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优势病种以及中医诊疗技术研究。
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计划:每年开展罗湖区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宣传月等活动。支持区中医院打造成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博物馆、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平台和窗口。利用区中医院百草园、罗湖梧桐山、仙湖植物园等生态自然资源的中医药健康保健基地,成为全市中医药文化保健旅游品牌。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建立“中医中药进校园科普基地”,编制并推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材。
六、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扩大医养融合示范区建设。复制黄贝岭模式,鼓励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医养融合养护中心,建设区域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扩大安宁疗护试点,支持医院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探索建立医养融合中医养老院中院模式。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护理、养老、康复四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率先试点社区整合照护专员。完善医养融合服务考核标准。
发展智慧健康服务产业。引进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和自我健康管理智慧健康决策系统。鼓励发展网约护理、网约家庭医生、网约家庭药师等服务,为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慢性病随防、延伸处方、健康管理等服务。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居民健康的实时监测、疾病预警、慢病筛查、主动干预、个性化评估,支持居民医疗健康信息自主在线查询、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做好互联网+健康养老,完善康复型、治疗型、安宁疗护型健康养老服务包方案。
专栏5
“医养结合”健康养老项目:推广安宁疗护试点经验,支持医院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服务、家庭病床与养老服务的融合。推进社区老年人心理关爱、老年友好社区、智慧健康养老等试点工作。至少建成1家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或社区。
推进智慧健康发展行动计划:引进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和自我健康管理的决策系统、互联网+健康养老。
七、强化卫生健康综合监管
完善多元综合监管体系。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改革,建设综合监管平台和行业信用体系,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持续推进“智慧卫监”建设,综合运用移动执法、在线监管、人工智能等“互联网+监管”手段,提升行业大数据监管、协同监管和诚信监管水平。
持续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加快推进医疗服务智能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进度,加强互联网医疗监管。继续开展扫黑除恶工作,全面净化医疗市场环境,依托信息化监管平台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实时在线监管,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定期开展卫生监督队伍卫生健康法规和医疗行业管理政策培训,提高医疗监督能力。持续开展医疗美容医疗质量安全专项评估与监督执法工作。试行医养结合工作行政监督执法。
健全医疗机构安全保卫措施。加强平安医院建设,严防“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维护医务人员尊严和生命安全。协同相关部门完善医保医师管理制度,坚决查处医疗机构内外勾结欺诈骗保行为,建立和强化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医院电子处方管理和信息共享,推动执业医师CA认证全覆盖,降低药店虚假处方风险。
专栏7
重点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项目(简称“12361”工程):加强综合管理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智慧卫监”建设项目。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职能,深化卫生改革
切实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业务管理制度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改革经验,不断完善,逐步推广。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宣传工作,要加强部门协调,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卫生工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宽松的环境。
(二)加大政府投入,拓宽筹资渠道
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确保政府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确保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并重点向公共卫生、社区卫生等领域倾斜。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健康筹资机制,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责任,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展卫生健康事业。
(三)强化部门协调,形成推进合力
政府各部门积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落实规划实施的相关保障。财政部门加强经费保障和监督,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政策。人力资源部门指导卫生健康部门做好人才引进和招聘工作。规划、住建等部门积极支持卫生健康部门做好重点项目建设。民政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共同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医保部门在医疗、医药、医保等方面与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制度、政策衔接,建立沟通协商机制,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医疗保障水平。其他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协助卫生健康部门实施规划。
(四)完善监管体制,强化卫生管理
切实加强对卫生健康系统安全生产及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的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政府部门、医药卫生机构和相关体系的运行绩效进行独立评价和监督。
(五)突出工作重点,稳步有序推进
突出全局性的卫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工作。切实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加强各医疗卫生机构的软、硬件建设,严格人员准入机制。加强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加强社康中心、疾病控制、妇幼保健机构的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业务工作条件,扩大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中心指导作用。
(六)提高人才素质,保障梯队建设

实施素质工程,营造有利于业务创新的外界环境。围绕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卫生健康菁英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加大稳定、吸引、培养、使用人才的工作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加强人事制度改革和构建人才激励机制,促进各类卫生健康人才的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七)优化法制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和完善卫生健康法律法规,推动依法行政、依法行医,加快依法办事进程,构建有利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必须加强对重大卫生健康政策、重大战略部署、重大突发事件的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树立卫生健康行业良好形象,营造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
(八)注重行风建设,创建和谐服务
深入开展医德医风和卫生健康文化建设,促进医务工作者依法从医、廉洁从医,规范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等制度,维护良好的服务秩序。同时,各机构要转变工作理念,切实增强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塑造卫生健康行业新形象。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3962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9日

相关推荐

  • 年轻干部廉政教育方案

    年轻干部廉政教育方案    年轻干部是当今中国的未来,他们的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身为年轻干部的他们往往缺乏一定的纪律和法规意识,缺乏相关教育和培训。为了促进年轻干部的廉政意识…

    2023年8月17日
    38
  • 在2024年春季开学全校班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在2024年春季开学全校班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一、表达感谢    在过去的一年半里,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尤其是赢得了家长们的好口碑,令人欢欣鼓舞。…

    2024年3月3日
    2
  •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3年度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3年度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2023年度,县自然资源局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政务公开办的坚强领导下严…

    2023年12月21日
    12
  • 市商务局在全市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市商务局在全市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尊敬的**市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今年以来全市商务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总书记强调,要一刻不停推…

    2023年6月10日
    7
  •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获取1000G公文写作资料库
  • 国企党建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公司)

    关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

    2024年2月21日
    6
  • X党支部关于第二批学习贯彻2023年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X党支部关于第二批学习贯彻2023年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开展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推动贯彻党的XX大战略部署的有力举措,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

    2023年9月29日
    16
  • 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

    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法治思想的提出,在党和国家法治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法治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体系完备、博大精深的法治思想理论…

    2022年5月15日
    21
  • 2023年上半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报告2300字

    2023年上半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上半年,市**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严明党的纪律,坚持不懈纠正“四风”问题。坚决做到永葆初心本色、牢记使命担当。    一、工作开…

    2023年6月14日
    5
  • 造就新时代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1)

    造就新时代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

    2022年5月6日
    15
  • 各施工单位军令状

    军 令 状为确保长庆?陇东佳园-星湖湾项目建设按年度目标保质保量、安全平稳完成,我单位郑重承诺如下:一、安全生产无亡人事故,认真执行安全管理相关规定。二、工程质量合格,分部分项验收…

    2023年9月13日
    17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