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021年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

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20日在余姚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余姚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徐 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回顾和“十三五”发展成就
  2020年极不平凡。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市上下深入贯彻***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余姚重要回信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开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和“改革创新年、执行落实年”活动,克难攻坚、加压奋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0.7亿元,增长5.1%;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2亿元、增长6.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212元和39339元,分别增长5.2%和6.9%。
  一年来,我们的主要工作及成效是:

  (一)疫情防控在大考中赢得主动。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科学快速开展疫情防控,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率先开展地毯式、滚动式排查,全域推行“铁桶”战术,快速完成隔离留观病房扩容,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统筹做好医用物资、生活必需品等供应保障,全面构筑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坚固防线,23天实现确诊病例“零新增”,39天实现本地病例“全治愈”,做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12名援鄂医务人员义无反顾、逆行出征,为打赢湖北保卫战贡献了余姚力量。全面落实精密智控常态化机制,强化入境人员、中高风险地区来姚人员和冷链食品等重点人群、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闭环管控,全力抓好发热门诊全周期管理,不断巩固疫情防控稳定向好势头。最快速度部署推进复工复产,精准实施帮扶企业20条、金融保障服务等政策措施,创新产业链复工模式,推出“复工管家”“复工专列”,“四送一增强”做法入选省争先创优最佳实践案例,争取政府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7.18亿元,累计减免税费28.6亿元、拨付“两直”资金9.17亿元,全市经济加快恢复、实现V型反转,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宁波第一。在这场抗疫大战中,众多逆风而行、舍小顾大、无私奉献的大爱之举,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骄傲!
  (二)产业转型在逆势中增创优势。
全面推进智能经济先行示范区创建,实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规上工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246”产业等增加值增速均位居宁波第一。建成投用科技大市场(科技人才超市),搭建完成余姚智能家电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家,新引育高层次人才795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93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居全省第三,我市入围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单位。整合提升开发园区,完成甬西智能科创走廊概念规划编制,中意宁波生态园新投产项目21个,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挂牌成立,机器人智谷小镇核心区初具规模,智能光电小镇产值达到160亿元。企业主体不断壮大,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7家、宁波市级以上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22家,新增上市企业3家、过会1家,舜宇集团首次入榜中国企业500强。商贸市场保持稳定,成功举办第22届中国塑料博览会,建成投用海吉星农批市场,外贸出口占宁波份额比去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创建成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家用电器)。坚持招商引资与增资扩产并举,甬矽电子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实到内资108.6亿元、外资1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4亿元。现代农业提质发展,完成粮食生产面积40.6万亩,生猪出栏能力达26万头,“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列入国家部委试点,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各1个,培育无公害农产品36个,“余姚樱桃”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创建成为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被评为省农合联第一批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示范建设单位。
  (三)城乡品质在融合中不断提升。坚持“多规融合”,综合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基本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南雷南路两侧、高铁新城等重点区块高标准开发,“阳明古镇”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实现开街,提升水环2.6公里,打通断头路3条,整治背街小巷10条,实现拆迁区块“清零”8个、3.9万平方米,既有住宅小区加装电梯实现破零。精细城市管理,扩大智慧城管覆盖范围,试点城区道路深度保洁模式,投用城市“智能停车”系统,创建“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4个,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复查。提升基础承载能力,5G基站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荷梁线改建一期等项目实现开工,G228古乍线(黄箭山至姚东大桥)改建等工程完工,余梁公路北延跨姚江大桥、胜陆公路草籽岗隧道贯通,姚江上游余姚西分调控枢纽通水通航,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市、区)。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创建省美丽城镇样板镇1个,成功举办宁波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暨乡村产业振兴现场会;新增国家3A级景区3个、省3A级以上景区镇12个、A级以上景区村52个,创建成为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
  (四)生态环境在攻坚中逐步改善。
高标准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等上级专项督察整改。突出源头治污,整治“低散乱污”企业507家,淘汰关停落后产能项目15个。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姚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启动实施,市域污水主干管网输送复线工程建成投用。开展空气质量提标进位行动,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治理企业30家、淘汰老旧营运车辆558辆,PM2.5浓度降到每立方米28微克。推进一般工业固废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建设,加快创建“无废城市”。开展“六清六净”专项行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力推进,创建成为“基本无违建县(市、区)”。完成废弃矿山整治42个,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9816亩,创建成为省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五)民生福祉在补短中持续增进。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达到100.3亿元,各级民生实事均全面完成,第11次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万人,新增创业实体2.7万家,创业带动就业1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6%。积极做好全民参保登记工作,本市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37%、99.65%。启动“滴滴”智慧养老平台试点。市级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覆盖。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新(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20所,基本完成低小散幼儿园整治,开工建设北师大余姚学校,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成率达99.1%,与宁职院成功签约合作共建余姚校区。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加快,3处遗址入选省十大考古重要发现,井头山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市公共文化中心建设稳步推进,阳明文化周活动成功举办,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320个,农村文化礼堂实现全覆盖,邵家丘村、西街村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市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投用、感染综合楼开工,医养结合、三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国防征兵、优抚安置等工作得到加强,深化民兵调整改革考评位居全省首位,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开展危化品运输安全等领域专项整治,镇级矛调中心实现全覆盖,村社组织换届圆满完成,“平安余姚”建设有望获得十四连冠。
  (六)政府建设在改革中体现高效。高度重视省委巡视工作,认真做好巡视反馈意见整改。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新成效,省定41件个人和企业事项实现“一件事”联办,全省首创“智能画像”办税体检服务,启用电子证明共享核查平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开工前审批“最多50天”、竣工验收“最多30天”全面实现。强化政府工作创新,在宁波大市率先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3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222件人大代表建议、305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基本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乡村检察官工作获省县乡法治政府建设“最佳实践”项目,行政争议发案量和败诉率分别下降15%、55%。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我们紧紧围绕“两区三城”打造,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推动产业转型提速、城乡环境提质、民生福祉提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胜利实现,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我们优服务、稳增长,综合实力争先进位。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开展“三服务”等系列活动,全面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人才总量超过36.5万人;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69.2亿元增加到471.5亿元;外贸出口从422亿元增加到665.1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85.2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6.7%、8.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5%、8.2%。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比2015年上升8位,营商环境百强县挺进前5,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五年来,我们优结构、促转型,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持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紧紧抓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放松,战略新兴、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吉利整车制造、舜宇新基地等一批旗舰型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投产,浙大机器人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萨塞克斯(宁波)人工智能国际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研机构成功入驻,余姚经济开发区获得省级综合考评“十连冠”,中意宁波生态园工业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总量位居宁波首位,上市企业达到12家。累计实施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4个、智能化改造重点项目超过1000个,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72%提高到3.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45.7%提高到71.6%,我市成为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建示范县市,位列全国创新百强县第5位。城市经济逐步壮大,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世界姚商大会成功举办,塑料城市场交易额突破千亿大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连年攀升,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11个,跻身全国电商百佳县、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中泰生态农业园、横坎头田园综合体等重大农业项目落地建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09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84家、示范性家庭农场99家,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33个,新增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及证明商标5件,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3个,成为省首批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市、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被授予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等称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五年来,我们优环境、强统筹,城乡面貌实现蝶变。规划引领理念进一步形成,国土空间规划列入省级试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实现全覆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1%。中心城区“一轴两环三片区”新颜渐展,万达广场、五彩城等商圈基本形成,西南组团、高铁新城等板块更加清晰,“三江六岸”光影艺术工程扮靓全城,完成危改42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109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130万平方米。宁波至余姚城际列车一期、慈余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姚江城区段堤防加固工程、500千伏春晖变、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投用,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升。镇村建设驶入快道,泗门卫星城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梁弄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8个、特色精品村20个,成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实施重大节能改造项目141个,20个乡镇(街道)创建成为宁波市级“污水零直排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42.18%,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42.9%,空气优良率比2015年上升15.4个百分点,四明山区域获“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
  五年来,我们优供给、惠民生,群众生活明显改善。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到439亿元,年均增长5.9%,青少年成长乐园创设、车窗抛物整治等一批关键小事受到群众点赞。社会保障更加全面,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精准扩面,居家养老服务全面覆盖,低保标准从每月664元提高至每月891元,9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面消除,机构养老床位增加268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教育发展更为优质,梦麟中学等132所学校完成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招生覆盖率从不足20%提升至43.1%,老年教学点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成为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和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市。文体事业蓬勃发展,5部文艺作品获全国和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道德银行”建设入选中宣部实践案例,累计举办国家级交流赛事20场,四明山百公里挑战赛列入省重点培育赛事名录库,获“省戏曲之乡”“全国围棋之乡”等称号。“健康余姚”深化推进,市妇幼保健院、新中医医院建成投用,市域医共体建设全省领先,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十二五”期末提高13.4个百分点。对外交流不断加强,新缔结国际友好交流城市2个。山海协作、对口帮扶成效明显,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36个,带动脱贫4.6万人。创新打响基层社会治理“阿拉一起来”品牌,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密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刑事治安案件总量较2015年下降22%,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五连降”,获评省“食品安全市”,成功捧得省“平安金鼎”。
  五年来,我们优作风、提效率,政府改革纵深推进。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教育,把全面从严治党贯彻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整合,优化乡镇(街道)机构设置。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企业开办压缩至1个工作日办结,民生事项全部实现“一证通办”,市民云上线运营,土地预告登记转让、纳税人“引导式申报”、“移动微法院”等工作全国首创,“金融超市”、农村“产权超市”、“出生八项一窗通办”等做法全省领跑,成为宁波首个全域无证明城市。开展“六个清零”专项行动,加大闲置资产资源盘活利用,率先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建立“政银保企”合作模式,银行不良贷款率从最高4.1%下降到0.97%,政府债务规模、财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高标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三公”经费逐年下降。着力打造阳光政府,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创新设立部门职责分工裁决委员会,建立与人大、政协重点工作对接交流制度,自觉接受各界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76件、政协委员提案1256件,主动公开政务信息19万条。
  与此同时,民族宗教、台务、侨务、审计、史志、气象、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慈善、工会、红十字、残疾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工作有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叠加多发的风险挑战,“十三五”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携手努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向驻姚部队和武警官兵,特别是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全体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余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受宏观环境和疫情影响,个别指标没有完成预期目标;产业结构仍需优化,投资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创新活力有待加强,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还不够高,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仍需付出更大努力;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还有不少欠账,城乡融合、安全生产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供给与群众需求还不匹配。与此同时,党员干部对照“五个过硬”“七种能力”要求还有差距。对此,我们一定努力改进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尽心竭力不辜负人民期待。
  二、“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根据市委建议,市政府认真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汇集各方智慧,编制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经本次大会批准后,市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到2035年,我市将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排头兵。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突破1700亿元、13万元,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全市前列,综合实力在国内同等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三区三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力争创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我们将围绕省委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和宁波市委“当好模范生”的要求,扎实推进“五个率先”,坚决扛起“排头兵”担当,努力在全国全省现代化新征程中争当先锋。
  (一)激发创新动能,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努力在创新主体培育、重点平台打造、体制机制改革上实现重大突破,推动中央创新谷、前湾硅谷建设成效初显,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3.8%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0万元/人以上。积极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48.6万,初步建成人才科技创新引领区。
  (二)强化数字赋能,智能经济迅猛发展。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快融合,基本形成“35”千百亿产业集群,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全面铺开,智慧型服务业、数字农业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智能经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畅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融入。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高质量产品、大影响品牌,推动本土优势产业和消费市场充分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开放型经济更高层次发展,贸易结构更加优化,国内市场、“一带一路”市场和新兴市场全面拓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基本形成与双循环相适应的一流营商环境。
  (四)统筹区域城乡,现代都市品质彰显。城市规模与能级实现同步提升,“一主一副五片”市域空间协调发展,新基建广泛布局,城市面貌呈现宁波现代都市北翼核心区精致形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1%。城乡统筹机制更加优化,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优异成果,基本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美丽余姚建设深化推进,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五)坚持守根铸魂,文化名城更具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战略深化实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河姆渡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标识度的文化品牌得到深度挖掘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六)健全智治体系,民生福祉全面增进。整体智治水平全面提高,形成“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市域治理现代化典范城市取得重大进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更趋均衡,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幸福品质之城魅力进一步彰显。
  各位代表,实现未来五年和二○三五年的奋斗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相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变成美好现实。
  三、2021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还是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启动实施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把握大势,面对大变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大机遇;要凸显优势,立足大战略主动融入、谋求融合、强化融通,在打开新空间中构筑新格局;要蓄力起势,锚定大愿景一张蓝图、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打造“三区三城”,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深入推进“六争攻坚”,扎实开展“两强三提升”行动,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引领、重大战略融入、智造高地打造、城乡品质提档、民生福祉改善和整体治理强化,奋力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是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致力战略融入,开拓开放发展新局面。加快全市域、全方位、全要素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推进接沪融甬联杭,借势借力打开区域发展新空间。
  推动基础设施充分对接。坚持“交通先行”,实施高水平建设交通强市三年行动,基本建成余梁公路北延、胜陆公路等项目,开建通环西路、杭甬复线二期等工程,谋深宁波至余姚城际二期、城际快速及G228(庵东至梨洲段)等前期,推动中意宁波生态园与杭州湾新区路网快速联通,争取宁波西内陆港(东港区)列入上位规划,着力打造宁波西门户综合交通枢纽。谋划与沪杭甬的区域同城化,加强在能源、生态、新基建等方面建设合作力度,探索建立毗邻地区互联互通保障机制。
  推动产业发展链式聚合。全面参与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建设,加强项目对接、品牌输入、资本合作。推动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余姚分区、中意复旦(张江)科创中心、上海姚江科技园等深化运作,建成长三角大仪共享平台余姚专区,谋划筹建宁波产业转移承接园(姚东片区)。加强与上海交大、之江实验室、临港集团等优势资源对接,深化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跨区域合作,努力打造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姚东片区融入宁波城区,推进姚北、姚西北与前湾新区联动发展。
  推动公共服务有效融通。加快实施教育协同计划,积极推动与长三角名校合作,探索跨区域集团化办学、共建研究机构等模式。推动市人民医院等与长三角名院名医交流合作,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医院扩面。主动对接长三角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供给,联合打造区域精品游线,提升余姚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加强文体、养老、政务等服务合作,引进举办高端品牌赛事、演出活动,更高水平扩大同城效应。
  推动内外市场深度拓展。立足长三角加快全方位开放,高起点提升城乡区域经济循环,高质量服务国内大循环,高水平融入国际大循环。强化进口替代,推动个性化、柔性化生产,提升供应体系适配性。加快二三产分离,加强塑博会、农博会与知名品牌展会的协调联动,实施“姚货行天下”工程,促进余姚制造、余姚名品等打入长三角居民生活圈。开展外贸双翻番行动,深化跨境电商发展,深度参与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等建设,建强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打造余姚企业出海联盟,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1家以上,建设海外仓3个以上。
  (二)致力产业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深化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推动“二产增效”,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实施创新引领工程。坚持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加快完善全域创新体系。谋划启动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创建,实施“姚江英才”“阳明蓝领”等系列人才“引育用留”计划,设立“姚创贷”,引进天使基金,建设青年公寓,着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探索与高校院所共建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和创新联合体,新增市级以上孵化器2家。实施高新企业“育苗造林”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规上工业2个百分点。深化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行动,建立研发后补助机制,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全覆盖,净增有效发明专利120件以上。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动态清单,开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高效运营科技大市场(科技人才超市),实现技术交易额突破20亿元。
  实施强链补链工程。深入推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新材料、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4大产业链,统筹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建设,加快营建“35”千百亿产业集群,力争战略新兴、装备制造、“246”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8%、9%。推进开发园区整合提升,统筹建强中意宁波生态园、余姚经济开发区、余姚工业园区,全力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实体化推进甬西智能科创走廊建设,启动核心区项目。加快智能光电信息产业园建设,力争智能光电小镇创建成为省级特色小镇,机器人智谷小镇新落地项目45个以上。实施企业“出城、离村、入园”行动,新开工小微园区2个、建成2个。
  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发挥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深化数字余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实施智能化改造重点专项150个以上,力争三年实现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倍增。规划建设工业数字大脑,开展橡塑、模具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建设。持续深耕育强智能光电、芯片封测等优势产业,加快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
  实施主体育强工程。围绕“抓大、壮小、扶微、助创”要求,打好“单项冠军”、“350”企业培育和“凤凰行动”计划等系列组合拳,鼓励本地企业增资扩产、升级改造,力争新增“个转企”250家、“小升规”80家、上市企业3家,培育宁波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10家。深化“质优余姚”建设,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7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关心关爱海内外姚商和新生代企业家成长。突出精准化专业化,加强产业链、基金链招商和以企引企,大力引进头部企业和高精尖、引领型项目,力争实到内资80亿元、外资2.5亿美元以上。
  (三)致力品质提升,增强现代城市魅力值。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开展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发力“三改四融五突破”,高标准建设现代城市。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树牢城市百年规划理念,完成市级和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抓好“五线”管控,促进“四态”融合。推行片区一体化开发模式,精心打造“阳明古镇”,加快南雷南路两侧、剑江区块等片区开发,深化推进中国云城和中国塑料城联动发展,科学规划庙弄农批市场等区块建设。统筹实施城中村改造五年规划、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探索建设“未来社区”。实施“建干路、修支路、通断头、疏卡口、破瓶颈”行动,推动城区交通“近期缓解、远期畅通”。开展城市增绿行动,强化微治理、微改造,打造更多高品质城市家具,加快建设公园城市。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化打造“城市大脑”,打通数据壁垒,建设“掌上治理之市”。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机制,确保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实施城市景观提升工程,开展道路“补丁”减量、综合治超等专项整治,强化文明施工、“门前三包”等精细管理,推动实现“一把扫帚扫城乡、一个网络管全市”,打造一批“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强化“互联网+执法”、城管进社区、街(路)长等制度,提高路面见警率、见勤率。
  优化城市功能配套。实施“三产扩容”行动,大力发展法律咨询、金融证券、智慧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开展城市业态改造,推动城市综合体和大型商超品牌升级、错位经营,提升城市商圈活力。大力培育数字消费、服务消费等新增长点,精心举办各类文旅商农消费活动,打造高品质消费领先市。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系统推进水环绿环构建、历史街区保护开发,多元植入文化体验、休闲体育等业态,着力打造府前路等一批网红打卡点。优化基础商业网点,推进智慧农贸市场建设,构建“5+10+15”社区生活服务圈。综合谋划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加快推进姚江上游余姚西分、陶家路江三期整治等工程。提标改造供水供电供气设施,增加停车位供给,推行机关事业单位、住宅小区错时开放停车,不断完善优质共享的城市生态系统。
  (四)致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做强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高质量实施“29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积极发展运动康养、休闲旅游、民俗民宿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一产提质”。坚持农业全链条培育,加快中泰生态农业园、横坎头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建好“四明臻货”展示展销中心,推动果酒等精深加工。谋划建设农业现代化创新创业基地,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推广3个以上种养殖区块链溯源平台建设。抓好粮食、生猪等增产保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完善四明山区统筹发展机制,加快毛竹、茶叶等传统产业及林下经济转型发展,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建优美丽镇村。纵深推进“千万工程”、美丽城镇三年行动,高水平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快构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的大美格局。力争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66个,新增宁波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乡村振兴示范带1条、A级以上景区村30个、美丽庭院3000户。持续推动乡镇功能提档,加快把集镇打造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深化泗门卫星城、中心镇改革发展,着力打造示范样板。统筹推进“三改一拆”、“六清六净”、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专项行动,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提效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大农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力度。健全“两进两回”长效机制,推动工商资本、青年农创客“上山下乡”,培育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科技助农机制,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新增“星创天地”2家。高效运作农村“产权超市”,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试点工作,统筹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农房,拓展强村富民渠道,力争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继续认真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山海协作和对口支援,推进合作共赢。
  (五)致力生态建设,绘浓青山绿水主色调。
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化“森林余姚”建设,新增国土绿化368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2.3%。抓好能源“双控”,严格项目用能审查,实施重大节能改造项目30个。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整治提升“低散乱污”企业350家,淘汰关停落后产能项目15个。倡导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广使用新能源,推动形成全民生态自觉。
  强化污染综合防治。高标高质落实上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完成“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整治任务。强化大气污染精准治理,建设高空瞭望系统,统筹工业废气、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垃圾秸秆焚烧等治理。深化推进“五水共治”,提档升级河湖长制,加快尾水排海延伸、城区污水收集系统五期等工程,抓好姚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杭州湾污染综合治理等系列攻坚行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施“药肥两制”试点,完善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中转体系,基本实现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全覆盖。推进远程监测、非接触式智慧化监管和网格化管理,强化“环境信用+双随机”抽查,构筑生态环境长效监管机制。
  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规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创新产业用地供地模式,完善“标准地”出让、“土地超市”等制度。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启动新一轮废弃矿山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盘活城乡低效用地、存量建设用地各1500亩,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5000亩。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稳步推进评价结果运用和差别化要素政策实施,力争亩均增加值增长8%。深化垃圾分类工作,加快推进厨余垃圾处置等末端工程,启动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建设,最大程度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六)致力民生改善,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快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体系构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众。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和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力争新增就业2.25万人。深化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促进应保尽保。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智慧医保建设,实现定点医药机构医保电子凭证全覆盖。发展慈善事业,完善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救助机制,兜底民生保障。推动新型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试点,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推进医养护一体化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公办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50%以上;深化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加快北师大余姚学校、古路头小学(暂名)等建设,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启动宁职院余姚校区项目,实现余姚技师学院(筹)“摘筹”;坚持“五育并举”,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健康余姚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迁建,投用市人民医院感染综合楼,推进医共体基础设施扩面提升,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扩容。建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深化“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工作机制,坚决守牢疫情防控底线。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推进体教体医融合,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办好第十六届全民运动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房产交易监管,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
  打响文化余姚品牌。抓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工作,启动井头山遗址二期考古发掘,谋划四明山千里登山步道,加快四明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牟山湖等开发建设,打造大运河文化诗路、浙东唐诗之路余姚段,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实施文化赋能工程,力争建成市公共文化中心,办好阳明文化周、红色文化宣传等系列活动,深化“一人一艺”工程,加强非遗保护开发和文艺精品创作,规划建设特色文化夜市,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级。推进“书香余姚”建设,深化“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活动,高效运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所(站),打造“道德银行”升级版。
  推进社会整体治理。迭代升级基层治理“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深化“阿拉一起来+马上办”机制,提升网络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加快形成县乡一体的整体治理格局。推进“无信访积案市”创建,探索“诉调对接”,形成矛盾化解闭环。推进“云上公安、智慧警务”应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工作,开展出租房、危化品等重点领域整治,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防“两链”风险、金融风险,确保高分夺取“一星金鼎”。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强化社会组织培育,提升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等事务管理水平,支持工青妇等事业发展。
  (七)致力效能增强,营造唯实惟先好氛围。坚持政治引领,提高行政质量、效率和政府公信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始终坚持忠诚为政。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确保上级和市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发扬斗争精神、抗疫精神,着力锻造“五个过硬”、提升“七种能力”,全面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压紧压实责任,高标准抓好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强化阵地意识,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始终坚持实干兴政。大力倡导“说了就办、办就办好”,建立完善“闭环+清单”管理模式。深化开展“三服务”活动,及时回应企业和群众关切,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法治余姚建设,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行政争议预防和化解,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社会和舆论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始终坚持争先优政。扎实开展“两强三提升”行动,引导激励干部勇攻坚、敢突破、出亮点,积极营造奋勇争先、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创新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等新模式,推进优化营商环境“10+N”行动2.0版,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坚持“项目为王”导向,强化重大项目谋划、争取、储备和建设,完善项目全周期管理体系。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
  始终坚持廉洁从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四风”,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树牢“过紧日子”思想,从严控制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强化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梳理盘活国有资产,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加强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监管,坚决杜绝权力寻租。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化落实“四项报告”、“三交底”廉政谈话等各项制度,不断把“清廉余姚”建设推向纵深。
  各位代表,新时代的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唯有实干才能走在前列,唯有争先才能不辱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余姚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唯实惟先、知行合一、砥砺奋进,为全面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而努力奋斗!
  名 词 解 释
  1、科技大市场(科技人才超市):是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通过供给、需求、中介、市场运营主体四方合力,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于一体,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公益性人才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2、“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是指发挥“互联网+”作用,通过培育运营主体,完善供应链、运营服务、支撑保障三大体系,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供给能力和供应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3、“六清六净”专项行动:是指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通过清理生活垃圾,让桶边路边更干净;清理河塘沟渠,让水系水体更干净;清理废弃残留,让田间地头更干净;清理破旧设施,让公共场所更干净;清理乱堆乱放,让房前屋后更干净;清理陈规陋习,让乡风民风更干净,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4、“滴滴”智慧养老平台:是指老年人通过手机APP或电话选择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周边服务人员、社会商家实时抢单提供相应服务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5、“智能画像”办税体检服务:是指运用税收征管大数据,通过智能程序自动分析纳税人的办税习惯和行为模式,出具量身定制的“办税体检报告”。
  6、“五个过硬”“七种能力”:是指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7、五个率先:是指率先探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构筑高标准创新体系,率先推进智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率先打造高品质城市,率先构建高效能市域治理格局。
  8、“35”千百亿产业集群:是指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光电信息、智能家电“三大千亿”和新材料、机器人及集成、节能环保、精密模具、高端装备“五大百亿”产业集群。
  9、“一主一副五片”市域空间:是指中心城区、泗门-朗霞-低塘副中心城,以及姚中片、姚东片、滨海片、姚西北片、姚南片。
  10、三区三城:是指人才科技创新引领区、智能经济先行示范区、宁波现代都市北翼核心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幸福品质之城、市域治理现代化典范城市。
  11、两强三提升:是指强创新、强创优,力促产业提升、品质提升、能力提升。
  12、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计划:是指为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建立高新企业培育库,实施专利企业培苗、初创企业选苗、规下企业蹲苗、规上企业壮苗、人才项目引苗行动,形成体系化、梯层式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
  13、三改四融五突破:是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业态改造,产城融合、功能设施融合、城市形象融合、交通网络融通,在片区开发上求突破、在城市小品上求突破、在治堵保畅上求突破、在环境卫生上求突破、在绿化光影上求突破。
  14、“五线”“四态”:是指水际线、滨水岸线、建筑轮廓线、山脊线、城市天际线;业态、形态、文态、生态。
  15、未来社区:是指一种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要求,具体围绕“邻里、健康、教育、建筑、交通、创业、低碳、治理、服务”等九大场景打造。
  16、“5+10+15”社区生活服务圈:是指“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的社区生活服务圈。
  17、“29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是指以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为“两大目标”,推进传统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特色林果业等“九大产业”新发展,组织实施平台构建、主体培育、品牌振兴等“六项行动”,深化完善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保障等“六项机制”。
  18、两进两回:是指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
  19、“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指集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衔接行政边界,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分区综合管理制度。
  20、义务教育共同体: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城区或镇区优质学校与乡村或镇区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学校发展模式。
  21、四项报告:是指各乡镇(街道)、市直部门党委(党工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将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向市委当面报告、向市纪委当面报告、向干部群众当面报告“四种形式”进行报告。
  22、“三交底”廉政谈话:是指对新提拔或转任重要岗位的党政主要负责人,由市纪委书记当面将主体责任履责清单、所在单位问题清单、重要廉政风险清单等“三张清单”对其进行谈话交底。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8168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6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6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