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教育厅朱华山公开讲话汇编11篇!(一)

目录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凝心聚力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工作新发展 4
共担责任 对标对表 扎实推进 努力开创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新局面 25
对标对表 勠力同心 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51
聚焦本科专业建设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73
发挥高校学科人才优势 着力支撑云南创新驱动发展 77
聚焦“六个着眼” 顺应人民期盼 以主动融入和服务为核心 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96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113
对接产业需求??加强行业指导 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添砖加瓦 121
坚持学术立会??促进内涵发展 128
高等教育改革要做到“三个坚持” 142
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47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凝心聚力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工作新发展
——在2018年度全省高校科技创新暨军民融合发展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朱华山
(2018年1月15日)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把各高校主管科研工作的校院长和处长请来开会,主要目的是传达201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和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明确任务,进一步部署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刚才,省工信委毕书明处长介绍了我省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些情况,并对下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发展提出要求;省科技厅王立新处长结合创新型云南建设,对高校如何发挥作用提出了意见建议;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长期以来对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给予关心、指导和支持的省工信委、省科技厅表示衷心感谢。
云南大学就“双一流”大学高校科研创新探索与思考、昆明理工大学就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模式构建、云南农业大学就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做了很好的经验介绍,各有

侧重、各具特色,其他高校也有不少好的做法,希望大家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
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这标志着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十九大报告从战略高度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新时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推进全面创新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意义重大。高校肩负着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本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再学习和再领会,是新时代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再动员和再部署。下面,就高校科技创新暨军民融合发展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201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及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工作会议精神传达
(一)201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2017年11月30日上午,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副司长余健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政策局局长郑永和分别作了大会报告。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
有关高校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会议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事业辉煌成就,深入分析了新时代高校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和新要求,提出了新时代推进工作的新举措。
杜占元副部长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体制机制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变革,集中体现在“两个不到、五个60%和两个80%”。“两个不到”指高校R&D人员占全国不到10%,R&D经费占全国不到8%。“五个60%”指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承担60%以上包括86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等重大科研任务,建设60%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60%以上国家科技三大奖励,院士、杰青、千人、万人等高层次人才占60%以上。“两个80%”指高校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别占全国80%以上。高校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日益凸显。
杜占元副部长强调,创新与国运相牵,人才与国脉相连。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与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本质特征是科教融合。要瞄准世界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新目标,坚持原创引领,培育领军人才,强化科研育人,持续产出引领性原创成果,把高校建成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若干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杜占元副部长要求,高校科技战线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根
本遵循,写好高校科技工作的“奋进之笔”。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以前沿科学中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组织重大前瞻基础研究项目,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开展高等学校服务支撑国家战略行动,深度参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大力推动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开展人类学习与发展规律研究,以及科学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研究,在教育的基础性难题上取得突破。
(二)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2017年11月30日下午,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邀请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战略规划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综合计划局、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战略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技与质量司相关负责同志参会,并就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国防科技计划体系重点任务及改革情况、高校如何进一步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有关高校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首次召开的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高校军民科技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了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新形势,系统提出了高校加快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任务。
杜占元副部长指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向、发展规律和发展重点,强化责任担当,自觉主动融入国家军民融合体系。
杜占元副部长强调,在今后的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工作中,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聚焦前沿创新,推进成果转化,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创新体系,落实人才战略,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省高校科技工作者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这两次重要会议的精神上来,统一到教育部对当前高校科技工作发展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教育部对2018年高校科技工作及高校科技军民融合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上来。
二、2017年以来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尤其是2017
年以来,全省高校主动面向科技前沿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入实施科教兴滇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工作改革,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高校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高校科技创新在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中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一)壮大科技创新队伍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工作最为宝贵的资源。目前,全省高校科技活动人员共有4万余人,其中正高职称、副高职称专任教师以4.1%的比例逐年增长;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92个;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结果公示,我省拟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5年来,每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超过8000人,2017年达到10000人,高校专任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者以7.4%的幅度逐年增长。2016-2017年,省教育厅共立项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4个;2017年,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获滚动支持,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5个;昆明理工大学校长彭金辉教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季维智研究员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全省高校两院院士达到5人;昆明理工大学潘波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云南大学引进2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高端人才,全省高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达到9人;云南大学引进2位、云南师范大学引进1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省高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达到10人;云南大学刘煜研究员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引进
1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省高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达到5人。
(二)多方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
科研项目和经费是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依托和重要保
障。2017年,全省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548项,较2016年项目总数增加13%,经费总额22879.6万元,增幅达27%。其中昆明理工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41项,总经费6414万元,获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连续7年居云南省第1。国家社科基金云南高校共立项120项,比2016年略有增长(增加2项),从学科分布来看,我省高校在民族问题方面研究的优势进一步巩固,新增考古学、统计学2个学科,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总体上趋于均衡。其中云南大学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37项,立项数位居全国申报单位第10位,在全国高校排名第9位,在西部高校排名仅次于四川大学,稳居全省高校第1位;云南师范大学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4项,比2016年增加50%,位列全省高校第2位。此外,云南大学获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15位,在全省位列第1位;云南民族大学获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位列全省第2位。
(三)加强科研创新和学科平台建设
科研创新平台和学科平台是科技工作的重要载体。2017年,紧密结合创新型云南建设目标和我省园区建设的功能定位,有计划地开展了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的建设,2016-2017年省教育厅共立项建设高校重点实验室16个,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1个。获得了一批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新获批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云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9个省级院
士工作站;云南大学组织申报的教育部“云南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及古环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立项,为我省高校第2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现,根据科睿唯安2018年1月发布的ESI数据,云南大学化学、微生物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昆明理工大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云南农业大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较2016年增长75%,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2017年底公布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省高校进入全国前70%学科共有104个,位列西部省区第4位。共有50个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50%,其中A+学科1个,A-学科1个,B+学科5个,B学科17个,B-学科11个,C+学科15个;云南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水平提升较大,是我省唯一一所拥有A+学科及A-学科的高校;在全省7个进入前20%位次的学科中,云南大学有4个,分别是民族学、生态学、生物学、政治学;昆明理工大学2个,分别是冶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云南师范大学1个,是地理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也在本轮学科评估中有较大突破,分别有3个获B-(前40%)以上学科。
(四)加强重大科研成果培育
重大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2017
年,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牵头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以云南方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唯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高校牵头国家科技奖励保持不断线。据省科技厅《2017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拟奖励项目和奖励等级公示通知》,由省内高校及直属医院牵头拟获奖项目共70项,占获奖项目总数35%,较2016年增长17%;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5项(所有获奖项目均为高校),二等奖7项,三等奖16项,占该项获奖总数73.7%;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占该项获奖总数22.2%;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6项,占该项获奖总数27%;云南大学张克勤教授拟获杰出贡献奖。在2017年云南省第二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公示拟获奖项目中,共有154项由高校单独或牵头获奖,占总获奖项目数83.7%,占比与去年大致持平。2017年全省高校(不含直属医院)申请知识产权3501项,比2016年增加513项,增幅达17.2%,获得授权2304项,较去年增加233项,增幅达11.3%。其中昆明理工大学申请2327项,授权1519项,均较去年有明显增长,在全省高校中排名首位;据2017年4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2016年获发明专利授权量前50名高校》和《至2016年底有效发明专利量前50名高校》,昆明理工大学位居2016年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榜第29名,至2016年底高校有效发明专利量排行榜第50名。2017年,云南大学2篇自然科学高层次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要闻发布,7
篇人文社科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国际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上,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谭韬研究员和季维智院士在线发表1
篇文章;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教授研究团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成功克隆世界首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活性灭活猪,研究文章在国际顶级学术权威杂志《science》上发表。
(五)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和国防军队建设能力
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充分利用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科研基地聚集和培养人才,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国防军队建设的贡献率。高校科技成果服务转化机构建设有所加强,“云南省高校莲华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示范园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已完成,成立的相关批复正在办理中;2017年,云南大学、昆明学院两个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面向行业需求,推进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一批决策研究成果被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采纳和运用。着力推动军民融合平台建设和项目研究,2017年,云南大学获准建设“云南省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有关科研团队还与中船重工750试验场开展基于色彩还原和几何畸变校正的水下目标图像处理技术研究。昆明理工大学与中船重工705研究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成都军区空军后勤部、云南昆船第一机械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军工重点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近70余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云南师范大学与昆明物理所合作研究新型红外探测器项目已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航天911所合作研究多结太阳能电池。着力推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军民融合纵深发展,2002
年武警部队与云南大学签订协议,云南大学为武警部队招收培养国防生,目前已培养1013人,在校生有244人;2002
年昆明理工大与成都军区签署了联合培养军队干部协议,至今已完成培养国防生1137人,学校与成都军区联合培养计算机技术及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94人,2017年4月,学校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学校军民融合相关工作,解放军第59医院成为学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开启云南在附属医院建设上军民融合先河。
(六)推进科研管理和评价改革
2017年以来,我省在制定科研管理、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完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改进了项目管理和成果评价。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精神,配合省级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云南省科技人才双向兼职办法》《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意见》(云办发〔2017〕9号)《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厅字〔2017〕21号),鼓励我省高校科技人员进行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按照“鼓励创新、服务需求、科教结合、特色发展”的原则,坚持分类评价、开放多元及长效评价等方向,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研分类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推动高校加大R&D经费投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全省高校增加R&D经费投入的实施意见》,要求公办高校必须确保不低于生均财政拨款总额的3%,民办高校不低于当年学费收入的3%
用于研发经费投入。大多数高校按照国家、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科研管理、经费、项目和评价办法。
(七)推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
省教育厅作为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省科协、中科院昆明分院、省社科院一起,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目标要求,着力构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长效机制,不断深化教育效果,营造良好学术环境,为我省高校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每所高校宣讲专家在3-9名不等,2017年,全省各高校共组织了近500场超过4万人次的宣讲教育。各高校还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和制度,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建立学术诚信机制,规范学术评价监督,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以上从7个方面简要回顾了2017年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工作,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省高校科技工作者和科研管理人员的辛勤工作、不懈奋斗。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全省高校科技工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同样也向长期以来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工作的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等省级有关部门表示感谢!
三、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总书记
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是核心战斗力”“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等划时代论断。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的综合交汇点,是基础前沿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是军民融合综合发展的重要枢纽和载体,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看,高校科技发展尤其是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对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影响巨大。对此,要从四个方面深化认识。
(一)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十九大重要部署的迫切需要。***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力争在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党中央提出的这七大战略,都与高校密切相关。我省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好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就必须要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上用上力、用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云南力量。
(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是富国强军的重要保障。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dang
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消除贫困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省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期,迫切需要高校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的坚实支撑,攻坚克难、扶危济困,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精准扶贫工作上的重大推动作用。高校学科交叉优势明显、人才队伍集聚、具有较强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有力推动国家发展和安全的统筹谋划、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整体推进、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的一体运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在云南落地见效,我省高校责无旁贷。
(三)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是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我省带来了诸多政策利好和战略机遇,云南正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和窗口期。同时,挑战也伴随着机遇而来,能否抓住这段关键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对云南至关重要。高校有能力也必须发挥在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为云南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
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国家要求来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双一流”建设核心内容。从高校发展来看,抓好科研就是实质和内涵层面的建好学科,抓好科研创新就是创一流,抓好科研成果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就是军民融合发展。所以说,高水平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是支撑“双一流”建设的筋骨之一,是提升科教融合、科研育人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志们,历史经验表明,科技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只有更加深入地推动科技进步才能应对发展环境的变化、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才能加快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次问题。高校和高校科技工作者要比以往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发挥好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五)对照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工作现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思想认识还要再深化、再提高。长期以来,我省高校科技工作形成的思维惯性与十九大提出的新理念、新目标、新战略还不适应,特别是对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在高校科技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还是存在着简单被动应付的情况,一些高校没有积极主动深入地参与到强省强国的建设事业中。
2.
科技投入、科研平台建设和国家科技奖培育的力度还要再加大。全省在高校理工农医林及人文社科领域投入的经费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2017年,高等教育专项经费取消并纳入高校生均经费进行统筹拨付,高校因债务问题自筹经费投入研发的力度不足,高校因科研政策和产业发展横向经费下降严重,以上原因叠加导致高校R&D经费投入下滑。另外,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委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数量很低,全省总量还不如1
所部属高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对我省高校科技水平的提升造成了制约。国家科技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高等教育在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上的成绩,反映出高校基础研究能力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虽然,近年来全省高校国家科技奖保持不断线,但每年的数量很少,最多2项,2016、2017每年只有1项,这个像走钢丝,一不小心就掉了,全省高校尤其是云大、昆工、师大、农大、昆医、西林等要高度重视,精心培育。
在这里,我谈谈学科的问题,学科是科研的基础平台,刚才我也说到,抓科研就是抓学科建设。总的来说第四轮学科评估,我省高校情况还是好的,但通过认真对比,发现其中的问题还是不少,进入全国前70%的104个学科50%以上集中在云南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我省高校3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中也还有8个学科没有进入B-及以上,水平还不高;从横向与西部省份同类型高校对比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有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学校重视的问题?有没有学校抓学科建设和科研力度的问题?希望大家回去后要认真思考,对标对表,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全力做好学科建设工作。
3.,人才队伍的建设还需再完善。高校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是我省高校发展的一大短板。从全国范围比较来看,全省高校科技人才总量仅占全国高校科技人才总量约1.8%
,科技研究、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匮乏。同时,还存在着高校科技人才制度、协同工作机制、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4.科研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还要再健全。高校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新时代新要求不适应,一些领域的科研资源配置不足且分散,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对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高,科研人员的价值未得到体现,平台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不足等。
四、2018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工作建议
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高校科技工作和军民融合发展上有新理念、新设计、新作为。科研是高校提升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能力的“牛鼻子”,是高校支撑国家创新发展的“顶梁柱”。全省高校要把科研工作摆在学校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参与,要紧密结合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去明确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角度去明确科研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坚持“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最终实现内涵发展的目标。在这里,我重点强调六个方面。
(一)努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1.
要发挥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引领作用。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科技进步主要体现为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而系统性重大理论突破才是发展进步的根本源泉,基础研究是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教育部决定启动实施高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我省高校要系统规划、长远布局,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争取教育部基础研究珠峰计划项目。为发挥科技对教育的支撑引领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决定在2018年起将在信息学部增设申请代码,为资助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与教育交叉融合的基础研究确立稳定的资助渠道,并筹划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重点和重大项目以及重大研究计划,希望各高校高度重视,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申报。2.
要搭建好平台。要努力构建以基础性研究、战略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科研创新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主要目标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布局合理、高效灵活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共享共建平台,也要努力争取建设新平台,补齐“短板”。教育部要继续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设、认定工作,在聚焦重大需求、促进军民融合方面重点布局,同时还要根据地方组建培育的成效,和地方共同建设、认定一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各有关高校要做好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高校各类科研平台工作,争取在国家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认定中有新突破。3.
要汇聚好人才。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各类科技人才,高校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把科技创新作为发现、培育、激励、汇聚人才的关键环节,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体制,培引一批高层次紧缺人才,为“双一流”建设、科技创新发展助力。四要转化好成果。要以培育“三大”—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为目标,突出高校科技创新效益,进一步增强显示度和影响力。要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莲华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示范区建设,支持高校申报各类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主动参与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做出成绩。五要发展好哲学社会科学。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全面深入地参与到“一带一路” 建设、扶贫攻坚等重大战略中,继续聚焦国家和云南经济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建设好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高校智库,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
(二)统筹推进科研育人工作
现代大学重要特征就是具有一定的研究属性,高校科研与教学相互支撑、紧密连接,科研活动本身成为了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科研育人也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赋予高等教育的重大任务。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以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分类发展为指引,以科教结合、产学结合、寓教于研为方向开展科教工作,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建成一批高质量的科研学科平台、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应用科技人才,大幅提升科研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三)科学谋划军民融合工作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富国强军必由之路,大家要深刻理解党中央的决策意图,准确把握高校在军民融合中的定位和作用。各高校要依据党和国家有关军民融合的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即将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规划(2018-2022)》),聚焦科技创新,统筹布局军民融合相关科研工作,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方面下功夫,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契机推动“双一流”建设,实现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定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
要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建设、考核评价、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的重要文件精神,因校制宜制定好学校细化实施文件,把改革任务落实落地,用好用足政策红利。要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建立规范的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完善创新人才薪酬制度,健全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获得与其创造性劳动效益相称的收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激励他们自觉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创新的推动者和践行者。要目光长远、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要健全科研诚信制度、规范学术评价监督、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宽松自由、奋发向上、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五)不断提升科研创新的开放性
高校要以协同创新理念,积极谋求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合作,推动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要主动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科技合作,积极申报国家及部委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推动我省构筑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校科技合作平台建设。
(六)坚持党对高校科技工作的领导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发展的坚实保障,科技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高校分管科技工作的校领导要落实好“一岗双责”,率先垂范,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智慧和力量聚焦到科技创新前沿和国家需求上来,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自觉向黄大年、李保国等先进人物学习,以至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敬业精神去完成党和国家交予的历史使命。
同志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教育和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九大各项部署,结合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滇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创新型云南的具体实际和现实需求,做好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高校科技创新大有可为,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写好高校科技创新“奋进之笔”,凝心聚力迈向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工作新征程,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贡献应有的力量。
谢谢大家!
共担责任 对标对表 扎实推进
努力开创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新局面
——在全省教育精准扶贫教育局长培训班上的讲话
朱华山
(2017年7月24日)
同志们:
下午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臵,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6 月 21 日,陈豪书记、阮成发省长致信全省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号召全省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共担责任、脱贫攻坚”,“鼓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铆足‘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劲头,”立下“愚公移山”之志,竖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撸起袖子,敢拼敢搏,敢闯敢创,兑现如期脱贫的‘军令状’”。在云南脱贫攻坚大局中,全省教育系统承担着“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的重大任务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光荣使命。今天上午,周荣厅长为大家作了系统全面、高屋建瓴的精彩培训,既有形势、机遇、问题分析,又有目标、任务、重点讲解,是我们下一阶段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遵循。
今天下午我主讲的内容将从宏观、微观层面,跟大家一起对标对表学习把握有关政策要求,聚焦工作重点,明确教育精准扶贫“是什么”,教育局长该“干什么”、“怎么干”,同心协力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下面,我将围绕?一个重点、两个任务、三个标准、四个关键、五个强化?讲五个方面的内容,大家可以对照手中的《云南省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文件汇编》和《云南省教育教育精准扶贫口袋书》一起学习。
一、聚焦“一个重点”,全力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教育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 2020 年,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和少年均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保障各教育阶段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部资助,保障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上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实现家庭脱贫,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由此可见,这一目标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即“到 2020 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是一致的。既考虑了基本生存需要,也兼顾了长远发展需求,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操作性,是对我国扶贫标准的科学概括。
***总书记曾多次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重要指示。2017 年 6 月 23 日,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他再次强调要合理确定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并要求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吊高各方面胃口”。汪洋副总理也多次要求:“我们在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时,要重点拿‘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尺子来比对,看看贫困户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穿暖,义务教育阶段孩子有没有上学,家里人能否经得起有人生病、会不会因病致贫、返贫,农户住房条件怎样、是不是安全。哪方面愁、哪方面没保障,就着力解决哪方面问题,这样才能做到精准扶贫,才能如期完成好脱贫任务,而不仅仅看收入如何。这样把握目标,才能做到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使脱贫工作落不了地、贫群众的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因此,在这一轮脱贫攻坚战中,教育精准扶贫的重点就是要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从县、市、区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全局来看,就是要紧紧抓住和突出“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关键点,把其中涉及到的“控辍保学”、“全面改薄”、“两免一补”、 “两个全覆盖”以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施中小学结对帮扶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关爱“学困生”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等具体内容精准抓好落实。
2016 年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显示:在我省 110,2561名脱贫人口中,仍存在 35,6182 人未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现象,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 1,7227 人。经省扶贫办比对清洗,目前仍然有 2764 户存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在农工民主党中央和国家审计署的脱贫攻坚监督考核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云南部分州、市、县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有问题,贫困户中存在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现象。也就是说,虽然许多贫困户的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已经达到退出标准,但因为没有实现“三保障”目标,导致最终未能按时出列。从汪洋副总理在给省部级领导作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义务教育有保障”在云南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价值和份量。他指出:“我们到地方调研,不少贫困户一算收入已经超过了 2800 元的标准,但有的家里有病人,一年要花不少钱,依然很贫困。有的孩子上学花费巨大,也会贫困。2016 年元旦我到云南调研‘直过民族’脱贫问题,在一个拉祜族村庄访谈了几户贫困户,如果从收入上衡量,除了务农收入外,把边民补贴、低保、种粮直补、公益林补贴等都加进去,这几户都超过人均 2800 元的脱贫标准。但整个村子的中青年几乎都没有读过书,学龄孩子也有辍学的,这不能算是脱贫。我们讲‘义务教育有保障’,是要让该上学的孩子都要去上学,这样才能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才能实现脱贫目标。”
教育精准扶贫是否是只要抓好“义务教育有保障”
就行?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今天上午,周荣厅长在培训讲话中除了针对《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的“五项重点任务”作了充分的阐述外,还专门针对云南实际,提出了重点聚焦 8 个方面 31 项任务狠抓落实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在抓紧抓实各项任务的同时,一要向前延伸。抓住农村教育发展“短板”,突出抓好基础教育的基础——即学前教育,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延伸,新建或依托小学改扩建农村幼儿园,配齐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按标准配齐配足保教人员,做好科学保教工作,真正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二要向后延伸。坚持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提升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支持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三要覆盖全体。通过精细织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全体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体系,减轻贫困家庭经济负担,确保贫困孩子不因贫辍学失学,确保贫困家庭不因学致贫。还要注意的是,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教育扶贫周期长、见效慢、量化难,但脱贫攻坚却有时间上的“硬要求”。强化短期技术培训虽可快速实现就业脱贫,但长远发展后劲不足;注重基础教育等长期工作虽是治本之策,但“远水难解近渴”。解决贫困地区师资力量短缺等“老大难”问题,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平衡好“长效”和“短效”的关系,既要让“短平快”
项目见到成效,又要建立长效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因此,以教育精准扶贫引领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并不是要把所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都放到教育精准扶贫中来,简单地认为云南教育改革发展欠账能够毕全功于一役——即在脱贫攻坚的三年内完全解决。这点我们一定要引起注意,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要盲目乐观忽略重点,也不要急躁冒进层层加码,要以?义务教育有保障?为重点,持续推进云南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围绕“两个任务”,精准实施教育扶贫行动计划
《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及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含非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农村特困救助供养人员)为重点,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这要求我们紧紧围绕“精准识别脱贫对象和资金、项目、政策优先向贫困地区与人群倾斜”两大任务,以贫困县为重点、以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为重点,精确打造建档立卡贫困大数据平台,到户到人,对标对表,精准实施教育脱贫攻坚策略。
(一)精准识别教育脱贫对象
***总书记强调:“精准扶贫首先要打牢基础、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实现动态管理”
。教育脱贫对象精准识别到位,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步。从县、市、区层面来看,就是要聚焦到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龄人口,尤其要聚焦到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深度贫困人群这四类对象,进一步增强教育资源投放的针对性、精准性,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我省的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与深度贫困人群,与之前省委省政府确定的 88 个贫困县和 2016 年底确认的 363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存在交叉和重叠,主要集中在?直过民族?聚居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部分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高的地方和人群。最近,省教育厅正在加紧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信息员制度”和“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平台”建设,将实现与扶贫部门的扶贫大数据平台和教育系统学生资助、学生学籍、招生考试、学生就业等系统的有机衔接,全面建立上下左右横向纵向互联互通的工作平台、管理平台、展示平台、协作平台和支持平台。这一系列平台将向各州、市、县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开放接口或管理账号。下一步,各教育局要根据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专门配备教育精准扶贫信息专员,加快建立教育脱贫数据库,主动对接扶贫大数据,加强数据更新,实施动态跟踪,为保证贫困学龄人口 “应学在学、应助尽助”
提供技术支撑,为教育脱贫政策精准落实提供依据、搭建平台、建立窗口,有效提高工作精准度和科学性;要以县(市、区)和乡(镇)为主体,做好本县(市、区)建档立卡因学致贫贫困人口和学龄人口、在校学生情况、辍学情况和资助情况的精准识别、统计和动态管理,做到“九到、四清、一核准”,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精准扶贫数据被动依赖扶贫部门的工作局面。“九到、四清、一核准”
,即到户到人精准掌握县域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学龄人口(3—22 岁)、未继续接受教育“两后生”(12—45 岁)情况,做到学龄人口一表清;即到校到生到户精准掌握县域内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入学情况、在校情况、资助情况,做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基本情况一表清;即到户到人精准掌握县域内因学致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情况并“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做到因学致贫人口施策精准一表清;即到村到校精准掌握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情况,做到薄弱学校基本情况一表清(师资配备、硬件配备等);即核准贫困对象就学及“奖、贷、助、补、减”情况,同时对录入扶贫大数据系统内户表、村表涉及本部门职责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其中“一核准”是近期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的《云南省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方案》(云贫开发〔2017〕31 号)和省扶贫办印发的《关于做好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所提出的要求,相关工作必须于本月底完成筛查、比对、核实,8月 15 日前完成评议、公示、审定。各教育局一方面要认真组织相关学校和教师全程参与、积极配合,履行好行业部门职责。另一方面要以此为契机,收集好教育扶贫基础数据,为教育扶贫信息动态管理、动态更新和决策服务提供依据。尤其是要做到学生学籍变动情况、资助政策兑现情况、升学考试就业情况等及时更新。
(二)资金、项目、政策优先向贫困地区与人群倾斜
《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
规划》要求,教育脱贫攻坚要针对建档立卡学龄前、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和学龄后五个阶段教育群体分类施策——对建档立卡学龄前儿童,确保都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对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对建档立卡高中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建档立卡高等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建档立卡学龄后人口,提供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按照***总书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 重要指示,结合《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和省委省政府的具体部署,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深度贫困四类对象,有的放矢地设臵教育扶贫项目(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等),努力做到教育资源持续向最贫困地区、最薄弱环节、最弱势群体倾斜:要进一步加大对“直过民族”聚居地区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 年)》的要求,优先保障“直过”区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推进“直过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切实做到“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
。落实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照顾政策,积极实施少数民族预科班、特有民族班等措施,确保边疆少数民族考生录取率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实施好怒江、迪庆全境和镇彝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 14 年免费教育,并逐步向“直过民族” 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沿边行政村、少数民族人口占 30%以上的行政村推行学前免费教育,逐步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边境县、民族自治地方推行普通高中 3 年免费教育;要进一步加快补齐革命老区教育短板。增加老区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消除大班额现象,优化农村中小学校设点布局,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力量配备,确保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支持贫困老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好一批中高等职业学校,逐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实施老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政策,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实行省内定点免费、省外提供补贴政策。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继续推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三、把握“三个标准”,确保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按时按质退出
《云南省贫困退出机制实施方案》(云厅字〔2016〕11 号)和《云南省贫困退出考核实施细则》(云贫开发〔2016〕40
号)明确了贫困户、村、县退出的三个教育指标——贫困户退出应实现适龄青少年就学得到保障;贫困村退出应实现适龄儿童有学上;贫困县退出应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通过国家督导评估。
(一)准确把握贫困户退出标准
我省贫困人口退出考核总分为 100
分,贫困人口的退出以户为单位。其中,教育领域考核内容是“适龄青少年就学得到保障”,分值为 10 分。考核指标是:原则上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初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评分标准是:若建档立卡户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有因贫辍学的学龄儿童少年的扣 5 分;初中毕业后有因贫无法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的扣 3分;通过国家采取补助及社会救助,高中毕业后由因贫无法继续接受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的扣 2 分。按照国家 2016 年脱贫成效考核标准,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的原则上不列为脱贫户。各地一定要精准聚焦年度计划脱贫的贫困户,按照贫困人口退出标准,抓好抓实“‘控辍保学’、‘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和精准资助”这三项重点任务。
(二)准确把握贫困村退出标准
我省贫困村退出考核总分为 100 分。其中,教育领域考核内容是“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分值为 10 分。考核指标是:贫困家庭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评分标准是: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 99.5%以上的得 5 分,每低于 1 个百分点扣1 分;初中毛入学率达 99%以上的得 5 分,每低于 1 个百分点扣 1分。村是户的累积,贫困村退出的关键内容还是“控辍保学”,各地一定要开展精准排查,做到应学尽学、应助尽助。
(三)准确把握贫困县退出标准
我省贫困县退出考核总分为 100
分。其中,教育领域的考核内容是?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通过国家认定,分值为 10分。考核指标是: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在国家规定范围内。评分标准是: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标准并通过省级督导评估得 4分;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标准,并通过国家认定得 6 分;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标准并通过国家认定,且小学辍学率控制在 0.6%以下、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8%以下的得 10 分。贫困县退出的重点在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与脱贫攻坚衔接挂钩,既是教育精准扶贫、确保贫困孩子接受有质量的教育的需要,也是推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机遇。各地一定要坚持?脱贫摘帽、教育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争取县、市、区委和政府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的大力支持,认真落实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度规划有关要求,使贫困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早于或与贫困县摘帽同步;要高度关注五项?一票否决?指标,即如果存在县域内“三个增长”近三年中有一年存在不达标、教育系统存在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不达标、未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未完成“控辍保学”(小学、初中辍学率必须分别控制在 0.6%和 1.8%以下)任务的情况,实行 “一票否决”。
四、紧扣“四个关健”,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一)充分彰显义务教育扶贫攻坚龙头作用
在扎实抓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控辍保学’、留守儿童关爱、‘学困生’教育、‘大班额’消除和义务教育保障”六大任务的基础上,各教育局还针对“‘全面改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一人一案’”三项具体工作,从细节着眼,从小处出发,多下力气、多花功夫,确实把握好为义务教育为龙头的精准扶贫工作节奏。
1.是以“全面改薄”指向,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薄”是目前义务教育领域最大的扶贫工程项目,对于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至关重要。2017 年 6 月 29 日印发的《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期有关工作的通知》(教督〔2017〕9 号)要求,要切实做好“全面改薄”中期有关实施工作,进一步细化进度表和路线图,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季度、每个月度,对接到每所项目学校,确保到 2017 年底完成校舍建设和设备采购任务“超七成”,2018 年底“过九成”,2019 年完成收尾工作。要引导和支持贫困县在 2017 年底前完成全面改薄任务,让贫困县薄弱学校早达标、学生早受益。各位教育局长除了要对各级各类建档立卡学生数据有本账以外,还要对“全面改薄”有本账,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加强贫困乡镇、贫困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最大限度地改善贫困地区孩子上学条件。在这一点上,甘肃省静宁县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的“小而全、小而特、小而优”
策略值得借鉴:“小而全”,即夯实基础、全面改薄、办好行政村幼儿园;“小而特”,即素质教育、魅力校园、活力课堂、个性课间、轻松课外;“小而优”,即立体帮扶、名校网络课堂(主要采取校长负责、班主任联系、弱科老师帮扶、心理教师辅导等措施开展“一对一”和“面对面”帮扶)。建议大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本地区的“全面改薄”方案。
2.是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要务,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这一关键问题精准施策:要全面落实《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确保每年有 15%的优秀校长和 10%的骨干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交流轮岗;要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实现县、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三个全覆盖”。差别化政策实施的范围、对象、档次及标准等具体办法,由各州、市、县、区自行确定,最低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 500 元。各教育局要积极向县(市、区)委、政府汇报,加强与财政部门协调,尽快落实到位。要根据乡村学校的艰苦边远程度等因素,合理划分补助的档次及标准,重点向教学点、村小和条件艰苦地区倾斜,不吃大锅饭、不搞平均主义。在这一点上,昭通市的盐津、绥江、水富等地都有一些可圈可点的经验,希望大家借鉴参考;要用好用足省委编办、省人社厅联合出台的《关于全省中小学统一编制标准和创新管理的若干意见》(云编〔2017〕31
号)给予的创新空间。文件明确将全省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为小学 1︰19、初中 1︰13.5、高中 1︰12.5。并要求“坚持编制资源向农村边远艰苦地区适当倾斜的原则,重点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按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这将是我们统筹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在 26 日上午赵德荣副厅长的专题培训中还将为大家作深入讲解,在此我就不再赘述。
3.是以“一人一案”为抓手,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零辍学。各教育局要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五个“一人一案”推进力度,不断完善“控辍保学”责任机制、工作机制、监测报告机制、劝返机制和问责机制。五个“一人一案”,即“一人一案”精准制定辍学在家的适龄儿童工作方案,依法依规确保失学辍学学生尽早入学复学;即“一人一案”精准制定特殊教育群体义务教育工作方案,采取增设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设立特教资源教室、送教上门等方式,确保每一个特教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即“一人一案”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组织班主任、教师帮扶好留守儿童;即“一人一案”关心关爱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学困生”,建立班主任联系和任课教师“一对一”
帮扶机制,加强对“学困生”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即“一人一案”
跟踪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随迁子女读书学习情况,确保去向明、资助清、信息准。在这一点上,甘肃的做法很具实效。甘肃省通过制定留守儿童专项行动计划,印发《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实施方案》,逐县逐校核实留守儿童人数、所在年级、父母及监护人以及学习生活状况等基本情况,对 9.1 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全部建档立卡,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优先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寄宿需要;通过强化关爱措施,开展心理巡回辅导,覆盖全省所有县(区),累计 15 万名中小学生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通过建立 1271 个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一条短信、每周通一次电话、每月手写一封信,密切“留守儿童”与父母和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甘肃省静宁县通过实施“培优补弱”工程,不仅有效提高优生的自主自觉学习能力,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还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4.是以“互联网+”为支撑,全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革大家已有切身体会。玉溪市利用“互联网+”,有效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成功经验,值得大家分享。玉溪市财政一次性投入 4000 万元,统一建设教育资源云平台,并由市级财政每年安排 500
万元经费,专项用于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扩容和更新。这一举措让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活起来,让广大农村、山区学校的师生不出校门就能分享利用,有效弥补了优质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融资租赁模式,玉溪市筹集资金 4.63 亿元,建设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校园网、录播室、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等数字校园硬件设施,覆盖了所有学校和师生。目前,
“互联网+教育”已成为玉溪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引
擎。越是贫困县,越是受制于教育投入有限壁垒,越要切实把教育信息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落实“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推进实施“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教研组织模式,让农村薄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齐开足课程,并实现与城镇中心学校同上一堂课的共享目标。
(二)着力构建职业教育扶贫长效机制
职业教育直接面向就业,是最直接、最明显、最快捷、最有效的脱贫方式,许多农村学生和城镇困难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命运,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构建职业教育扶贫长效机制,要求大家在抓好抓实职业教育脱贫五大任务的同时,通过统筹用好招生计划、资助政策和联动资源等有利条件,不断完善资助扶贫服务体系,为农村学生和城镇困难学生创造更多高薪阳光就业机会。
1.要统筹用好职业教育招生计划。2017 年,全省有中等职业教育计划招生 31.65 万人。各地要严格落实“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大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精准招生力度,确保对建档立卡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做到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全覆盖;2017 年,五年制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从去年的 4.78 万人增加到 6万人。各地要利用五年制高职院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初中毕业生 2000
名的专项招生计划,以师范、医学、金融、机电、建筑等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为主,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拥有更为充分的就业机会;2017 年,省里专门制定了高中中专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毕业生专项计划。所录取考生将进行一年学制中职学习并免除学费。学业结束后,可取得中专毕业证书并选择就业,也可通过高职单招考试升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还可继续参加专升本考试,获得更多纵向上升机会。各教育局一定要抓住 7、8、9三个月的黄金时段,加大职业教育招生宣传工作力度,引导和动员适龄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带动脱贫致富。另外,滇西 10 州市56 县、昭通市各县教育局还要紧紧抓住教育部定点联系、东西协作的宝贵机会,加强与东部职业教育集团、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积极配合教育部第五批滇西挂职干部,扎实开展中职招生东部兜底等工作,促使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
2.要统筹用好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建立了系统完整的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专业学生除外);国家助学金将云南省 86 个县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每生每年资助 2000 元。云南省在怒江、迪庆启动了中职教育农村学生全覆盖试点,在执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现行免补政策的基础上,省财政对在 27
所试点学校就读并纳入普通全日制学籍管理的迪庆州、怒江州农村户籍学生每生每学年再给予2500 元的生活补助;《国务院扶贫办 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加强雨露计划 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见》,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接受职业教育增添了“雨露计划”资金支持。通过“雨露计划”,贫困家庭子女在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期间,其家庭每年均可申请补助资金;各地可以根据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中央、省以及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可按照每生每年 3000 元左右的标准补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3.要用好县级职业教育基地等各类教育资源。各教育局要加强与人社、团委、妇联等部门的协调联动,以县为主,组织开展各类面向成人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通过建立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包”,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劳动输出培训和创业培训。
(三)有力夯实学前教育精准扶贫基础
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首先要有力夯实学前教育精准扶贫这一关键性基础。各教育局不仅要编制实施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拓展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还要加大县域学前教育资金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的力度,加快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更好的学前教育。目前,我省学前教育省政府助学金资助面已经由 10%扩大至 30%,对在幼儿园就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儿童已实现全覆盖。但客观地讲,300
元每生每年的资助标准还相对较低。东川区人民政府通过整合各类帮扶资金,已将学前教育贫困幼儿资助标准提升到每生每年2160 元,十分难能可贵。各地可参照东川经验,尽可能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接受学前教育的资助力度。
(四)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精准资助政策体系
国家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相关的资助政策已经收录到印发的口袋书中。各教育局要紧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切实精准兑现教育脱贫各类资助政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伴随着扶贫资金“四到县”和教育事权的下放,特别是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各县、市、区的扶贫资金来源渠道明显增多,各教育局不仅要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当地实际的各级各类教育精准资助政策体系,确保扶贫资金高精准、高效率使用。当下,省内一些地方通过自主建立具有县域特色的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对国家和省级资助政策体系的有效补充,进一步丰富了资助的形式和内容,更加细致精准地减轻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家庭负担。例如,临沧市在双江、耿马、沧源 3 个边境县实施 14 年免费教育;红河州免除了南部地区,即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屏边、河口 6 个县农村户口普通高中学生学费;东川区除了执行中职学校贫困生免除学费、住宿费和教科书费的政策外,还给予每生每年 3600 元的资助。贫困学生考上大专院校除了可获得每生每年 5000 元的补助外,还可享受每生每年
1000—8000 元的生源地助学无息贷款,还款期限可延长至 20 年。这些制度,从根本上维护了政府“不让
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五、着力“五个强化”,努力兑现如期脱贫“军令状”
同志们,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城拔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各教育局要进一步突出教育精准扶贫的攻坚地位,努力做到教育综合改革优先考虑扶贫、制定发展举措重点倾斜扶贫、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服务扶贫,真正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在各学段、各关键点的全覆盖,高标准、高质量抓好落实各项任务。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各地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各教育局主要负责人是教育精准扶贫第一责任人,要把教育扶贫工作切实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在实处。通过建立健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扶贫,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和信息报送工作;要研究制定本地区教育脱贫攻坚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聚焦村、户,科学制定“一户一策”或“一生一策”,通过组织实施、精准施策,全面完成年度贫困县、村、户退出各项教育指标;要加强向县委、县政府的请示汇报,建立完善县长、乡镇长、村长和教育局长、中心学校校长、校长“双线”、“六长”教育精准扶贫责任体系。充分整合发挥建档立卡帮扶责任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等教育精准扶贫力量;要以强化“四个意识”为统领,着力推进教育扶贫。强化核心意识,自觉向以***总书记
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对标,坚决贯彻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教育扶贫决策部署。强化看齐意识,统一扶贫攻坚思想认识,打造过硬队伍,活学活用***总书记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强化政治意识,时刻紧绷扶贫就是当下最大政治任务这根弦,努力夯实教育扶贫长效机制。强化大局意识,树立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思想观念,单位上下同心协力打好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要认真落实教育扶贫监督考核制度。经 2017 年第 16 次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会议研究同意,已将教育精准扶贫推进情况纳入对州市教育部门、高校领导班子、委厅职能部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不力,所牵头负责的工作被上级部门在相关会议、文件、督查中通报和在第三方评估中被点名批评或责令整改的,取消年度评为“优秀”等次的资格。对县、市、区教育部门的考核也将据此实施。
(二)强化改革创新,科学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在不到 5 年的时间内,要让云南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是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因此,云南的教育扶贫必须注重方案、方式、措施等方面的创新。在方案制定上,要坚持因地制宜、问题导向、聚集重点,做好教育扶贫顶层设计。逐步实现由扶持重点地区向既扶持重点地区、又扶持重点学校和重点人群转变,由“单纯扶贫”向“综合扶智”转变;在推进方式上,既要加强资源统筹,有效整合资金和项目,还要精准谋划好教育扶贫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找准教育扶贫存在的困难问题,制定有序推进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书,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在服务措施上,要瞄准具体对象,做到精准施策。要更加注重向全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着力培养培训当地急需、好用、且用得上的各类实用人才。
(三)强化责任担当,带头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落实。各位教育局长要按照周荣厅长培训讲话的要求,落实好“一把手”工程,切实提升政治定力和强化责任担当,亲自带领队伍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役。要明确目标。用五年时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确保义务教育人人有学上,中职教育人人有技能,保障各级各类教育全程有资助,确保脱贫攻坚在既定航线上稳步推进;要找准问题。重点解决总书记提出的贫困家庭孩子辍学失学还比较多、“读书无用论”观点有所蔓延、不少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同普通家庭的差距在扩大等关键问题,确保脱贫攻坚重点突出、推进有序;要明晰任务。各地要有一个清晰的账本,清楚有多少建档立卡学龄人口,分年龄段学龄人口各有多少?各级各类教育建档立卡在校生总数,分年级分学校具体情况如何?有多少建档立卡学龄人口未接受教育,具体情况和原因是什么?有多少“两后生”,具体现状如何?建档立卡学生是否享受到资助政策,是否存在没有享受到政策的情况……对于这些问题要清晰明确,了然于胸,要精准到村到户,不能有所遗漏;要完善措施。针对“全面改薄”
的实施情况如何?有哪些项目、投入多少资金、到位多少资金、项目进度如何?达到义务教育均衡还有多少差距?”等具体工作,要对照有关政策要求,整合资源,完善措施,确保精准施策;要建立机制。从财政支持、结对帮扶、信息技术、社会力量和激发内生动力等层面,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教育脱贫新机制,确保脱贫攻坚聚心合力整体推进;要细化分解。构建分兵把守、层层把关、协同作战的责任落实体系,做到任务不可再细分,件件有人盯、事事有人管,实时更新、动
态管理。
(四)强化精准管理,综合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提升工作效率,由 “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建立完善精准扶贫管理制度,才能切实增强教育扶贫的实效。要加强学生学籍管理,使学籍信息成为反映贫困学生在学状态特别是辍学预警的第一防线。县教育局要按照《云南省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要求,对辖区内各级各类教育学生学籍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学校规范学生学籍建立、变更手续。要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地区作为重点监测地区,把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段,把流动留守与家庭贫困儿童作为重点监测群体,及时掌握辍学动态,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辍学情况;要加强资助管理,使学生资助系统成为兜住精准资助底线的最后一道防线。各教育局要积极参与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跟踪掌握动态信息,及时剔除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学生名单,跟进补录新进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落实好各级各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努力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全覆盖。要逐校建立完善学生资助档案,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做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至少享有一项资助政策,并加大对特别困难学生的倾斜资助;要加强过程管理和细节管理,使教育扶贫精准化能力水平成为考核扶贫队伍的第一要素。要认真落实教育精准扶贫信息员制度,建立扶贫部门与教育部门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机制,
督促指导各州、市、县教育局和委厅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籍变动情况、资助政策落实情况即时更新、动态监控。要聚焦年度退出计划中的县、村、户强化精准退出管理,并基于贫困县、村、户退出标准,开展数据分析和效果评判,及时解决专项资助、贫困学生辍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等方面存在
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贫困县、村、户按时按质出列。
(五)强化宣传引导,合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在教育精准扶贫头绪多、问题乱、项目散、人员杂的现实条件下,要把教育脱贫对象精准识别到位、把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改善到位、把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兑现到位、把教师队伍补充培训保障到位,必须加强宣传报道,营造协同攻坚氛围,集中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才能如期完成教育精准扶贫各项任务。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信息公开是保障政策贯彻落实的“利器”
。要加强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资金安排、工作进展等重要信息的公开力度,完善学生资助、定向招生、公益培训等教育惠民事项的公示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强化政策宣传解读,回应社会关切、问需、问计、问效于民,形成人人知晓扶贫政策、人人参与教育扶贫的良好局面;要建立部门协同机制。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教育部门是主责单位,发改、财政、人社、民政、扶贫等相关部门都要积极发挥作用。各教育局要积极协调沟通,在县域内形成步调一致的协同合作机制,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教育扶贫是“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其他“四个一批”相互支撑,为提升综合扶贫能力提供保障;要发挥宣传报道作用。适时总结典型经验,分享实践案例,宣传先进模范,推广经验做法,是精准扶贫实现事半功倍的重要举措。要积极主动加大宣传力度,大力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教育脱贫各项惠民、富民政策措施和脱贫攻坚实效。要促进交流借鉴,形成相互学习、你追我赶、借鉴吸收、改造利用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开展教育精准扶贫脱贫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行动研究,不断丰富完善教育扶贫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石积聚攻坚动力。
同志们,云南脱贫攻坚形势严峻,2020 年前要实现全省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目标,任务艰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教育系统干部职工责无旁贷,各州(市)、县(市、区)教育局要深入贯彻学习***总书记
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战略思想,紧紧围绕“扶贫先扶智”
这一基本思路,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持续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向成功前行。值此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提振精神、鼓足干劲、勇担责任,再接再厉、攻坚克难,和党中央一起,朝着教育精准扶贫既定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云南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对标对表 勠力同心
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在全省县(市、区)委书记政策培训上的讲话
朱华山
(2017年10月13日)
同志们:
下午好!
人民,是中国共产dang写在旗帜上,放在心头上的称谓。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dang出发的原点、立党的初心,更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
亿多中国人民一个都不能少,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贫困群众一个都不能少,革命老区一个都不能少”的“人民至上”思想,以***总书记
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确立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工作思路,打响了一场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脱贫攻坚战。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在云南脱贫攻坚大局中,全省教育系统承担着“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重大任务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光荣使命。9月30日,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完成全年扶贫目标任务百日行动”工作会议,10月2日印发了《云南省“完成全年扶贫目标任务百日行动”任务清单》,明确了“贫困户脱贫”“就学保障”、“贫困村出列”“适龄儿童有学上”和“贫困县摘帽”“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并通过国家认定”等相关要求。这次集中培训,我将围绕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和“完成全年扶贫目标任务百日行动”有关要求,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探讨当前云南教育脱贫攻坚战面对的主要问题和必须完成的目标任务。
第一方面 肩负责任,提高认识,科学把握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有利形势
一、主动担当教育脱贫的重大责任
***总书记先后10余次就做好教育扶贫工作提出殷切希望。他反复强调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今年6月25日,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总书记
特别指出,包括迪庆藏区、怒江、“直过民族”等地区在内的全国连片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在脱贫目标上,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相对容易,实现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难度较大;要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坚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吊高各方面胃口;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要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7月8日,在甘肃主持召开全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现场会时,刘延东副总理进一步要求,厘清教育脱贫的思路、不断夯实教育脱贫的根基、切实提升教育脱贫的实效、努力拓宽教育脱贫的通道、强化教育脱贫的合力;要不畏浮云遮望眼,撸起袖子加油干,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这些重要论述既为全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通用性的工作方法,也为云南等脱贫攻坚主要难点地区提供了针对性的工作指南。我们必须以这些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进一步坚定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主动担当教育脱贫的使命和责任,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努力培育贫困地区群众的自身发展能力。
(一)充分认识教育脱贫在整个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
一要充分认识教育脱贫的根本作用。教育改变人生。世界银行2009年公布过一个研究成果,家庭中的劳动力接受教育年限少于6年,贫困发生率大于16%;教育年限增加3年达到9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受教育年限在9-12
年,则贫困率下降到2.5%;在受教育年限超过12
年后,几乎不存在贫困的情况。只有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长期脱贫、不返贫才会有保障,改变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结构才会有依托,培育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实现自我发展才会有支撑。教育脱贫有造血的能力,有拔穷根的能力,有可持续的能力。在整个脱贫攻坚战中,教育脱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根治本之策。
二要充分认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重要地位。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找准路子、构建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了“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和“五个一批”的主要途径。教育脱贫既明确了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的工作重点,也明确了“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的工作思路,还明确了“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的工作内容。在方法论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在“五个一批”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要充分认识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社会价值。《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是“两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的工作目标是: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
年,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和少年均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保障各教育阶段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部资助,保障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上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实现家庭脱贫,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从目标上看,全力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是脱贫攻坚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要充分认识贫困县脱贫的先决条件。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云南省贫困退出考核实施细则》明确,贫困县只有满足了教育发展“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的条件,贫困县的脱贫摘帽才有可能。其中,“一票否决”指标明确规定,如果存在县域内经费“三个增长”近三年中有一年存在不达标、教育系统存在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不达标、未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未完成“控辍保学”任务、未完成消除大班额规划任务的情况,实行“一票否决”。教育脱贫与贫困县脱贫摘帽直接挂钩,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落实义务教育法“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还从强化扶贫统筹、建立联动机制的角度,明确了教育脱贫是贫困县脱贫的先决条件。
(二)科学把握全省教育脱贫攻坚的有利形势
一要科学把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利形势。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深化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陈豪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扶贫一定要扶在点上、扶到根上”;阮成发省长强调:“竭尽全力补齐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短板’,加快全面脱贫全面小康步伐”;4月16日召开的第五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会要求,瞄准薄弱领域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各级“控辍保学”责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抓好农民工培训和服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要科学把握全省教育脱贫工作正有序推进的有利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攻坚克难,教育脱贫攻坚取得了三个“一批”工作成效,即一批好政策陆续出台。印发《云南省加强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及其任务分解方案、教育精准扶贫“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方案,出台涉及各级各类教育、不同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考试招生“兜底”等文件20多个;一批重大工程得到实施。稳步推进“全面改薄”、职业教育扶贫工程、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等工程实施;一批惠民措施得以落地。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迪庆、怒江全境和昭通镇彝威地区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4
年免费教育,建立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制度,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出台全省中小学统一编制标准和创新管理的若干意见,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高中、大学阶段的资助。
二、明确目标,紧扣标准,精准解决教育扶贫中的突出问题
(一)明确工作目标
首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是整个脱贫攻坚的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提出了加强教育脱贫
的主要内容:即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为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留得下、稳得住、教得好的一专多能教师,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教师招聘引进办法,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全面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努力办好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
其次,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的《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是教育脱贫攻坚的行动纲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教育脱贫攻坚“五项重点任务”:即围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特殊群体关爱,夯实教育脱贫根基;围绕中职教育,提升教育脱贫能力;围绕普通高中教育、高校招生倾斜政策和学生资助,拓宽教育脱贫通道;围绕决策咨询、助推产业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拓展教育脱贫空间;围绕激发内生动力、加大投入、教育结对帮扶、信息技术、社会参与,集聚教育脱贫力量。
再次,《云南省加强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6-2020年)》和《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是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支撑。《云南省加强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6-2020
年)》提出了全省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目标:即针对建档立卡学龄前儿童,确保都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针对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针对建档立卡高中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针对建档立卡高等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针对建档立卡学龄后人口,提供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了全省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即优先保障“直过”区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推进“直过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切实做到“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落实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照顾政策,积极实施少数民族预科班、特有民族班等措施,确保边疆少数民族考生录取率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实施好怒江、迪庆全境和镇彝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4年免费教育,并逐步向“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沿边行政村、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行政村推行学前免费教育,逐步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边境县、民族自治地方推行普通高中3年免费教育。
(二)紧扣“三个标准”
一是贫困户退出应实现适龄青少年就学得到保障。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教育领域考核内容是“适龄青少年就学得到保障”,分值为10
分。考核指标是:原则上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初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评分标准是:若建档立卡户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有因贫辍学的学龄儿童少年的扣5分;初中毕业后有因贫无法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的扣3
分;通过国家采取补助及社会救助,高中毕业后由因贫无法继续接受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的扣2分。按照国家2016年脱贫成效考核标准,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的原则上不列为脱贫户。
二是贫困村退出应实现适龄儿童有学上。村是户的累积,贫困村退出的关键内容是“控辍保学”。教育领域考核内容是“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分值为10分。考核指标是:贫困家庭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评分标准是: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以上的得5分,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1分;初中毛入学率达99%以上的得5分,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1分。
三是贫困县退出应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贫困县退出的重点在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领域的考核内容是“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通过国家认定”,分值为10分。考核指标是: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在国家规定范围内。评分标准是: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标准并通过省级督导评估得4分;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标准,并通过国家认定得6分;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标准并通过国家认定,且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6%以下、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8%以下的得10分
(三)精准解决问题
一是精准解决主要难点地区的教育发展问题。云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是目前制约全省教育发展的短板和洼地。这些地区的教育普及水平低、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质量不高,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全省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有必要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切入点,着力提高主要难点地区的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
二是精准解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素质型贫困问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单纯的识字扫盲已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特别是直过民族青壮年未过语言关、不会讲普通话的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三是精准解决“控辍保学”面对的复杂问题。“控辍保学”问题主要表现为短视行为导致的“读书无用论”蔓延、传统落后婚俗导致的中学生早婚、女孩歧视导致的女生辍学等现象,这与基层部分职能部门、村(社)组两级自治组织、部分家长等责任主体履行义务教育法定职责弱化,学校管理粗放、教师能力不足水平不高、课程实施不规范、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师生课外生活单调、歧视学习困难学生等因素直接相关。
6月29日,高峰副省长召开办公会听取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汇报后指出,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要围绕“三个导向、三个发力”来推进,即围绕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重点导向,实现精准发力、创新发力、切实发力,精准解决全省教育脱贫攻坚战中的突出问题。
三、突出重点,明晰任务,勠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一)突出重点,全力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任务,影响贫困县摘帽和贫困村、贫困户退出的关键考核指标和分值都集中在义务教育有保障上。各地要重点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扎实抓好6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国家认定,是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我省88个贫困县中只有22个县通过国家基本均衡认定,仅完成25%。今年迎接国家基本均衡验收的贫困县有35个,目前省级督导评估基本完成,如果这35个县年内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届时通过率将达64.77%。2018年有22个贫困县、2019年有9个贫困县将迎接国家基本均衡验收。按照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要求,各县(市、区)要切实扛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体责任,勇于担当,确保按规划进度完成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任务。没有通过基本均衡验收的县(市、区),要对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标准特别是6项“一票否决”指标,逐项排查、精准落实。不是国家级贫困县的41个县也不可掉以轻心,要精细抓好控辍保学工作。已经通过基本均衡认定的县(市、区),绝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思想,要接着谋划、加快推进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抓好“控辍保学”。国家和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的目标。2016年底,我省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5%,同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与2020年的目标相差1.5个百分点。如果按照目前这个进度,四年后是达不到95%
的目标要求的。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控辍保学”,***总书记
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特别针对我省“直过民族”等民族地区的“控辍保学”提出了要求。7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强“控辍保学”分类指导、因地因人施策,提出了“三避免、一落实”要求。“三避免”,即避免因贫失学辍学、避免因上学远上学难而辍学、避免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辍学。“一落实”,即落实政府及社会各方“控辍保学”责任。这些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今年以来,省人大牵头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专项检查,教育系统实行了129个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初中辍学率、初中完学率情况通报制度,印发了作好2017-2018学年度义务教育精准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建立了未入学适龄儿童少年和辍学学生分类安置机制,“控辍保学”得到了加强。《云南省“完成全年扶贫目标任务百日行动”任务清单》中明确提出,“贫困户脱贫”“就学保障”的要求之一是“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对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要求是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辍学率要求小学阶段是0.6%、初中阶段1.8%,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零辍学。下一步,各地要充分发挥帮扶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力量,精准制定“控辍保学”细化方案,确保适龄孩子完成义务教育,特别是建档立卡户适龄孩子要百分之百完成义务教育,决不能因贫失学、辍学。
三是抓好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关爱是抓“控辍保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各地要推动完善留守儿童领导小组联系会议制度,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要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等关爱阵地,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推动构建社会关爱服务体系。
四是抓好“学困生”教育。“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在任何一个学段和班级都有“学困生”。对“学困生”教育,过去主要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很头大”的工作,现在要把它上升到关系“控辍保学”和基本均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落实好教师“一对一”帮扶机制,加强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
五是抓好“大班额”消除。年初印发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6〕116号),针对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明确了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即到2018年底,全省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超大班额比例控制在3%以内,之后不得新增超大班额,到2020年全部消除。到2019年底,全省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大班额比例控制在1%以内,2020年后大班额比例逐年降低,直至全部消除。各地要对照时间表和路线图不折不扣抓紧落实。
六是抓好义务教育保障。各地要落实好“两免一补”,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营养改善计划“两个全覆盖”政策。严格按规定管好用好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要借助“全面改薄”契机,严守“20条底线”要求,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季度、每个月度,对接到每所项目学校,确保到2017年底完成校舍建设和设备采购任务“超七成”,2018年底“过九成”,2019年完成收尾工作;
要进一步抓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这一关键问题精准施策,确保每年有15%的优秀校长和10%的骨干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交流轮岗,年底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县、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三个全覆盖”;要认真落实省委编办、省人社厅联合出台的《关于全省中小学统一编制标准和创新管理的若干意见》(云编〔2017〕31号)有关要求,落实全省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即小学1︰19、初中1︰13.5、高中1︰12.5。并坚持编制资源向农村边远艰苦地区适当倾斜的原则,重点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按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配齐学校后勤、宿管、安保人员,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切实维护好学校安全和学生安全。
(二)明晰任务,着力抓好“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精准资助”三大关键
首先,学前教育是教育脱贫的基础。基础教育是教育脱贫的根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同时,学前教育阶段孩子的父母正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劳动力,让他们从教育管护孩子中释放出来劳动生产对于助力脱贫攻坚具有重大意义。在学前教育阶段要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着力抓好2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推进贫困地区“一村一幼、一乡一公办、一县一示范”建设。目前,我省4277个贫困村中还有1787个村没有幼儿园,占41.78%;476个贫困乡镇中还有19个乡镇没有中心幼儿园,占4%;88
个国家级贫困县还有4个县没有示范幼儿园(镇雄县、彝良县、永平县、漾濞县),占4.5%。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基础设施薄弱,适龄幼儿“无园上”问题突出,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稀缺。各地要通过继续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项目向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尽快实现贫困地区“一村一幼、一乡一公办、一县一示范”全覆盖;第二项任务抓好“直过民族”等民族聚居区学前“双语”教育。“直过民族”等民族聚居区的学前“双语”教育,是源头预防减少“学困生”问题、加强“控辍保学”和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要下决心、花力气抓好这些地区的学前“双语”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基本普及2年“双语”教育,解决好小学学龄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沟通的问题。各地要主动对接云南省“直过民族”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攻坚工程和全省“双语”教师培训等项目,统筹抓好幼儿“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等相关工作。要通过抓好民族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学前“双语”教育,“小手拉大手”带动父母学用普通话。
其次,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具有“金钥匙”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职业教育阶段要秉持“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原则,下功夫抓好4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扶贫工程。该工程是省政府2017年20项重大建设项目之一,按进度计划年内应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目前,该工程104个项目中开工79个,截止9月初发放贷款63.9
亿元,完成投资约41.6亿元。各地要着力破解“审批推进难”问题,进一步理清项目建设学校、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医投公司等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切实加强项目监理、督查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工程建设成为放心工程、廉洁工程、满意工程;第二项任务是抓好职业教育招生工作。2017年,全省参加高考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共有25,765人,目前本科(含预科)录取9,359人,专科(含高职单招)录取15,444人,未录取962人。各地要针对未被录取的考生精准施策,通过鼓励报考中职学校或东西协作计划等实现继续升学。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应届初中考生59,272人,其中57,779人参加中考,已录取43,415人。未录取的15,857人将于10月底前实行中职招生兜底。各地各部门要聚焦招生任务,压实乡(镇)人民政府和建档立卡帮扶责任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责任,确保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应读尽读”。另外,滇西10
州市和片区县、昭通市各县要紧紧抓住教育部定点联系、东西协作的宝贵机会,加强与东部职业教育集团、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积极配合教育部第五批滇西挂职干部,扎实开展中职招生东部兜底等工作,促使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第三项任务是构建职业教育成长“立交桥”。通过实施“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的中高职学生可以面试升入高职和应用本科就读”等政策,我省职业教育“立交桥”越来越畅通,五年制大专、专升本人数逐年增加。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依然不高,职业教育吸引力、贡献力还有待增强。各地要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引导工作,通过办好各类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通过实施“就业+升学”双轮驱动,提高中职毕业生升学比例。通过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路子,强化就业导向。省级层面将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增加高职单招院校数量,拓宽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专业研究生的通道,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四项任务是加大对扶贫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各地要探索推广“教育+产业+就业”和“学校+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培养专业人才,实现造血式扶贫,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扶贫的契合度。要结合本地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中高职专业结构,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加快形成“校中企”“企中校”的良性互动局面。
其三,精准资助是教育脱贫攻坚的兜底工程。精准资助的前提是精准识别。做好精准资助要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扶贫办四部门联合印发的《云南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精准资助实施方案》和《云南省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实施方案》为规范,全面落实好7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落实好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前幼儿精准资助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经济困难学前教育儿童按300元生·年标准给予省政府助学金资助。另外,享受14年免费教育政策的幼儿每生每年有1000
元生活费补助;第二项任务是落实好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义务教育学生生活补助政策。“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到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此外,还对8个人口较少民族在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基础上再增加250元生·年补助标准;第三项任务是落实好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高中生精准资助政策。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高中生,主要有国家助学金(2500元生·年)、免学杂费、生活费补助(2500元生·年)3个政策,享受14年免费教育的学生生活费补助3000元生·年;第四项任务是落实好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生活补助政策。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也有国家助学金(2000元生·年)、免学杂费(公办全免、民办补助2000元生·年)、生活费补助(3000元生·年)3个政策;第五项任务是落实好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精准资助和绿色通道。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有国家助学金(3500元生·年)、学费奖励(5000元生·年)、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本专科8000元生·年、研究生12000元生·年)3个政策。落实以上5
项精准资助任务的核心是把精准资助识别做好、把政策宣传好、把相关证明材料开具好,才能确保实现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全覆盖”;第六项任务是落实好县级教育资助资金综合统筹的职能。目前,国家、省已经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省内外一些地方也通过自主建立具有县域特色的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对国家和省级资助政策体系的有效补充,进一步丰富了资助的形式和内容。各地要紧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在参考各类示范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统筹用好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切实精准兑现教育脱贫各类资助政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伴随着扶贫资金“四到县”和教育事权的下放,各县、市、区的扶贫资金来源渠道明显增多,希望各地加大资金统筹和整合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当地实际的各级各类教育精准资助政策体系,确保扶贫资金高精准、高效率使用,确保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家庭精准持续资助并扣除就学负担后家庭人均纯收入仍达到脱贫标准;第七项任务是落实好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帮扶。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5〕53号),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残疾、享受国家助学贷款、8个人口较少民族和3个藏区县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1000元生。各地要把这项政策宣传好,确保惠及到每一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
(三)勠
力同心,最大限度动员多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 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要让云南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是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完成全年扶贫目标百日行动教育扶贫任务清单要求,仍然需要下一番精准细致的“绣花”功夫。因此,全省各地的教育扶贫工作必须瞄准具体对象、做到精准施策。
一要有一个清晰的账本。各地要针对“有多少建档立卡学龄人口,分年龄段学龄人口各有多少?各级各类教育建档立卡在校生总数,分年级分学校具体情况如何?有多少建档立卡学龄人口未接受教育,具体情况和原因是什么?有多少‘两后生’,具体现状如何?建档立卡学生是否享受到资助政策,是否存在没有享受到政策的情况?”等具体问题,做到清晰明确、了然于胸,逐步实现由扶持重点地区向既扶持重点地区、又扶持重点学校和重点人群转变,由“单纯扶贫”向“综合扶智”转变。
二要有一套完善的措施。各地要针对“全面改薄的实施情况如何?有哪些项目、投入多少资金、到位多少资金、项目进度如何?达到义务教育均衡还有多少差距?”等具体工作,研究制定本地区教育脱贫攻坚规划、年度计划以及聚焦村、户的“一户一策”或“一生一策”,有效整合资金和项目,确保扶贫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充分调动基层两委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积极性,精准谋划教育扶贫“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既做到尊重客观规律,不冒进、不盲从、不推诿,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还做到按计划有序推进,谁来干、何时干、怎么干、不干怎么问责,都要有“说法”。
三要有一系列配套的机制。各地要从财政支持、结对帮扶、信息技术、社会力量和激发内生动力等层面,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教育脱贫新机制,确保脱贫攻坚聚心合力整体推进;要构建分兵把守、层层把关、协同作战的责任落实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县长、乡镇长、村长和教育局长、中心学校校长、校长“双线”、“六长”教育精准扶贫责任体系的基础上,做到任务细到不可再细分,件件有人盯、事事有人管,精准识别、不留死角,实时更新、动态管理。
四要有一组匹配的工作接口。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是打造脱贫致富快速道的重要因素。根据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总体部署,目前有38家省属高校(含4家医院、1家研究院)参与全省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另外,滇西片区还有教育部10个业务司局、39所直属高校和6家直属事业单位在开展定点扶贫、专项扶贫工作。各地要积极为教育部直属单位和省内外高校提供相对匹配的工作接口,主动把教育部业务司局和省内外高校优质资源与地方扶贫项目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实施人力资源扶贫开发、科技成果扶贫工程和特色产业脱贫工程,最大限度动员多方力量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0年前云南要实现全省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目标,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值此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我们希望各县(市、区)领导和扶贫战线上的各位同志,深入贯彻学习***总书记
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再接再厉、攻坚克难,和党中央一起,紧紧围绕“扶贫先扶智”这一基本思路,朝着教育精准扶贫既定目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云南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聚焦本科专业建设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在首届云南省高校本科专业建设校长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朱华山
(2017年4月27日)
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首届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建设论坛在这里隆重召开,受周荣厅长委托,我谨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向论坛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教育部和兄弟省市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云南高等教育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此次承办论坛的昆明理工大学和积极参加论坛的全省各高校表示感谢!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关系学校生存发展。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单元,专业水平代表学校的办学优势和水平,专业特色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云南省始终把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作为高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调结构、提质量、重内涵、强特色的本科专业建设思路,加强分类指导,实施质量工程,十二五以来,云南省先后立项建设了省级特色专业113个,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62个。支持58个专业开展综合开展试点,立项建设品牌专业45个,46个工科专业纳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投入专业建设经费近2亿元,着力打造了一批体现高校办学特色,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品牌专业,彰显了高校办学特色,推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高校本科专业布点过多,盲目重复设置、求大求全不求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不尽合理,师资队伍力量不足,与产业对接程度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偏弱这些问题,普遍存在,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声誉。
目前,云南省共有普通本科院校32所,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人数40.13万人。从专业布点来看,除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外,全省31所本科高校共开设有1465个本科专业点,校均47.3个,其中昆明理工大学开设有106个本科专业,本科在校生人数30679人,均为全省最多。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次之,本科专业都达到94个,有9所高校的本科专业数超过了60
个。从专业学科分布来看,目前,专业设置多集中在工学和理学两个学科范畴,分别是324个和228个,分别占专业设置总量的22.1%和15.6%,而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学科分别为管理学、工学和文学,达到全省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管理学学科在校生人数超过9万人,已超过全省在校生人数的15,而仅会计学一个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就达到了20604人。从专业设置情况来看,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财务管理、工商管理、法学等是开设最多的专业,布点数已超过20所,这些专业主要以文科经管类等设置门槛相对较低的专业为主,与云南支柱产业关联度不高。新型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智能信息等与产业发展密切度高的专业,在我省高校却布点很少。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同时强调“只有培养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办出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双一流”建设、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等不断推进,为高等院校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战略,提出了新要求。本月初,教育部等5
部委出台了“放管服”的若干意见,瞄准学科专业、编制、岗位、进人用人、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向地方和高校放权,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方面更是明确了除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外,高校自主设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的专业,报教育部备案。支持高校对接产业行业需求,经学科和产业行业专家充分论证后,按照专业管理规定设置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这些政策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云南省正在积极制定落实放管服的办法和措施,省教育厅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加强协调与指导,支持高校推进治理结构改革,积极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高校要正确研判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树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目标,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次举办的首届云南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建设校长论坛,通过聚焦高校专业建设,进行对话与观点交锋,共同谋划和推进云南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论坛的目的在于引导高校坚持立德树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国际视野,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引领,切实加强专业建设,牢固树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高校专业规划与建设,着力打造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建设一流高校。本次论坛设立三个分论坛,同时邀请到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复旦大学、合肥学院和华南师大的专家领导为我们解读专业认证、双一流、应用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思路,参会代表要认真聆听,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充分发挥论坛语言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作用,充分实现论坛的以论促交流、促发展、促提升的目标。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发挥高校学科人才优势
着力支撑云南创新驱动发展
——在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朱华山
(2016年7月5日)
同志们:
大家好!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总书记在5月30
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今天,借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胜利召开的东风,按照周荣厅长的要求,我们在此召开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对于云南的“十三五”建设,对于云南高校的创新驱动能力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
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做出了“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创新发展重大部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成为引导时代潮流的重要主题。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十二五”期间我省高校科技工作成绩,研究部署“十三五”期间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促进高校科技工作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云南、加快推进“两型三化”服务。刚才,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大理学院、昆明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介绍了学校在科技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获得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对我们都很有启发,有些很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下面,我从总结成绩、统一认识、明确任务三个角度讲几点意见。
一、“十二五”高校科技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省高校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在科技创新基础实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高校已逐渐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方面军。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高校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
(一)高校科技研发成效显著
全省高校围绕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截止2015年底,全省高校在研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计16150项(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较2011年增长了50.1%;专利申请数8037项,专利授权5306项,分别比“十一五”增长190.7%和281.5%,拥有专利7545项;实现技术转让75项,比“十一五”增长25%;获科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03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10.53万篇,比“十一五”增长39.8%
。同时,坚持“抓住关键、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一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取得新突破。如,云南大学微生物与线虫互作机制研究、澄江化石系统研究、致密天体高能物理研究等获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和一等奖。另一方面,对优势特色研究领域进行重点投入,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如,昆明理工大学新型微波冶金反应器及其应用的关键技术、黄磷尾气催化净化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西南林业大学防潮型刨花板研发及工业化生产技术、昆明理工大学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新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
全省高校坚持走科技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全面加强高校科技与地方政府、企业单位的有效对接和合作,学校与地方、企业之间逐步建立起了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有了新的提高。其间,云南大学成功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工业废水规模化光催化处理材料、工艺设备及工程示范,并在西双版纳州源洪亚麻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产业化运行。开发的易制毒化学品及毒品的环境友好型处置技术及装备,成功在孟连县完成吨级销毁任务;昆明理工大学以戴永年院士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果为核心技术,先后为美国ECS公司和英国Cookson集团开发高纯有色金属真空制备成套设备6
套,为上海宝钢集团、广东韶关冶炼厂、辽宁葫芦岛炼锌厂、湖南株洲冶炼厂、云南锡业集团、祥云飞龙集团等企业开发真空冶金成套设备30余套,近5年累计取得经济效益达50
亿元。同时,流体控制工程研究所成功开发铅、锌电解相关成套设备;昆明医科大学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病源和药用植物资源优势,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效性护肤品——薇诺娜系列医学护肤品;云南农业大学在边境河谷冬季马铃薯高产优质技术、边境丘陵三七连作障碍机理及治理技术、边境山岭普洱茶生态种植及其精深加工等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云南中医学院先后开发80个院内制剂,该系列院内制剂在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102家单位内广泛使用,近5年来产值达4826万余元。
(三)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
目前,全省高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部委重点实验室20个、部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4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4个。
(四)高校科技人才队伍培引工作持续加强
全省高校把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深化人才强校战略。“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37.3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07.2%,其中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经费13.45亿元,比“十一五”增长45.1%。同时,通过服务企业和地方争取,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横向增长明显。截止2015
年底,高校科技活动人员达37338人,较2011年增长37.1%;课题投入人员达7188.4人年,较2011年增长44.1%;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4支,较2011年增长300%;入选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59支,较2011年增长78.78%;入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45支,较2011年增长400%;拥有两院院士3人,较2011年增长5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较2011年增长50%;长江学者7人,较2011年增长4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9人,较2011年增长14.7%;7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14年前只有2人)。另外,还有3.5万名左右最具创新活力的研究生、博士后队伍。
(五)高校科技产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以高校企业体制改革为核心,全省高校科研创新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改制后的高校企业已基本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各高校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产业管理体制及模式,调整内设管理机构,设立资产经营管理部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维护学校股权权益,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孵化基地,已向社会输送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生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
(六)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深入开展
全省高校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工作体系,实现学风建设机构、学术规范制度和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三落实、三公开,学风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同时,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专家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与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风宣讲教育活动100余场,参加活动的师生累计达15000余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要求相比,与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目标相比,与我省高校科技发展潜力相比,高校科技工作在“克服体制机制障碍、改变拔尖创新人才匮乏和难以集聚的状况、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科技创新链、提高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扭转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问题。
二、凝聚高校科技创新共识
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经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四
大转变机遇,一是发展环境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不断加快,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高校必须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上主动作为、有所作为;二是发展定位从适应服务向支撑引领转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必然导致社会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合理定位,自觉地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贴紧靠实,实现深度融合;三是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我国高等教育正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模式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模式。高校必须提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四是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中后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释放潜力的时间窗口出现。高校必须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着力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理顺内部关系,优化外部环境,积极主动赢得未来。2013年11月,***总书记在中南大学调研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靠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各高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摆正位置,自觉地担负起加快科技创新的重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引领是高校的时代责任,我们必须以习总书记的要求为指导,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切实履行好高校科技创新支撑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使命。
(一)加快高校科技创新
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70%诞生于高校。早在80年代,美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60-90%,90年代甚至达到90%
,高校是美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高校科技创新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或“助推器”。不少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等,都纷纷效仿美国,把高校科技创新视为科技立国的支柱,制定了高校科技创新规划。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既是一个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高校社会影响力高低、综合实力强弱、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在目前科技投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校要获得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卓越的服务求得最大的支持,以更大的贡献求得更快的发展。我省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理应在云南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推进高校内涵发展
高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承担着服务国家、区域和地方重大需求和推进科技进步的双重任务。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除了要抓住
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和关键之外,还要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高校科技创新的目标导向,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促使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动力源、创新体系建设的排头兵、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现在国际国内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通行做法,已突破看重规模和数量的单一评价模式,转变为以质量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模式。提升高校科研能力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以创新为要务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面向南亚东南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的地位,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三)助力创新型云南建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然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今年6月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对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云南作出了全新部署,李纪恒书记特别强调:“科技兴则云南兴,科技强则云南强。”深入实施新一轮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要求我省高校对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食品与消费品制造8大重点产业发展靶心,持续加大相关学科领域投入力度,有效推进资源统筹和平台共建,以强化原始创新为重点,着力取得知识创造和关键性技术的新突破,逐步建立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
(四)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
对比其他科研力量,高校具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研发能力较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科技人才较为集聚等优势。目前,我省高校已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正在不断提升。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技术的集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日益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作用的不断凸显,都给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了用武之地。当前,一方面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用人需求下降,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人才的供给和市场需求脱节。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专业不在于多、不在于全,而在于特、在于强。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在全面创新的引领作用,必须抓住学科和人才两大“犄角”,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基石,竭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支撑。这要求我省高校加快结构调整,集中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密切对接社会需求,大力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开创高校科技工作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各高校要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单位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围绕国家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要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协同创新发展为战略重点,努力打造高校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一)努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明确高校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关键领域尽快实现突破,力争形成更多竞争优势,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十三五”期间,一要紧扣发展主题,加快建设一流学科体系。全省高校要紧盯云南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强与知名高水平大学学科共建,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力争在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上有所突破。要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完善、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体系,支撑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前几天,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985”、“211”工程相关文件。目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在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二要强化激励机制,着力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全省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主体地位和在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在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上,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要破除制度藩
篱,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省高校要根据国家和我省构建创新体系的要求,探索建立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双轮驱动”模式,大力建设以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战略性高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主要目标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三类平台为主体的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要利用现有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科研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探索构建共享共建平台机制;四要坚持需求导向,不断加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全省高校要以“云南急需、国家一流”为根本出发点,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加强对已组建认定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聚集各类创新要素,促进我省高校形成新的创新优势;五要立足发展大局,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总书记
在今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全省高校要聚焦国家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长期性、战略性、专业性应用对策研究、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打造高校新型智库,为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要与省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承担国家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进一步提升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的原创能力(今年下半年,教育部将推进高校人文社科基地改革,通过“基础理论型、方法创新型(文科实验室)、智库应用型”三种分类管理模式,推动“淘汰和滚动支持”机制建设。全国高校的人文社科类平台,只要有基础、能够解决重大问题,就可以申请进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行列);六要抓牢创新主体,着力打造创新人才团队。全省高校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坚持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科技创新事业中汇聚人才。要充分发挥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的“苗圃”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一流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基地、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为依托,实施好各类人才和团队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队伍。要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团队,努力培引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创新人才。
(二)统筹推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
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构建有利于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十三五”期间,一要围绕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全力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相关高校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作为实现“高水平”的主要任务,把增强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实现“高水平”的工作主线,综合利用教学、科研平台和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努力成为创新型云南建设的基础和引领力量。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明显增强高层次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培引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人才高峰。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重点建设一批对相关产业有显著支撑和引领作用的研发平台、基地、高水平战略研究基地和不同形式协同创新平台。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二要对接需求、形成梯度,合理布局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重点。相关高校要从找准定位、分类发展、梯度布局的角度,科学确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科技创新重点项目。要紧密对接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和行业特色优势,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支撑建成一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要注重优势学科(群)建设的引导作用,依托优势学科(群)和科技创新平台,在应用科技研发、高原特色产业和少数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研究等领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要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高质量应用型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实现创新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融合互动;三要放低身段、服务基层,形成高职高专院校科技创新服务模式。相关高校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建设,通过搭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公共科研服务平台,有效满足基层单位的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基础性技术研发和基本技术服务需求。要坚持教育教学、校企合作和服务地方“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积极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做合一、以赛带训”的教学改革路径,大力开展专业创新,全面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大量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要注重科教结合、产学结合、寓教于研,大幅提升科研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三)大力营造高校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科技创新不仅依赖物质基础,也需要能够激发创新的文化环境。优化创新环境,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是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目标的前提条件。全省高校要加强以“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恪守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文化建设,倡导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薄名利的团队精神,把创新文化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坚持真理无止境、学术无禁区、研究无权威的科学态度,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术交流,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不断涌流的生动局面。要推动创客文化进学校,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品牌性创客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创业,支持企业员工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创业和小发明、小改进,将奇思妙想和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项目。
(四)有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我省高校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蕴藏着巨大的
科技创新潜力,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大量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养在深闺无人识”。全省高校要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创业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系列文件,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的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能力明显提升;要进一步完善技术转让和技术转移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各类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的孵化功能,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积极推动技术转让转移及产业化工作;要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职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畅通技术转移通道。并通过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让不同岗位的创新人才都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下半年,教育部将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主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成果转化制度不完善、转化工作停滞不前的问题;二是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且政出多门、转化周期长的问题;三是转化专业机构缺乏、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问题;四是政策不健全、激励机制缺位的问题;五是专业人才、队伍缺乏问题。另外,教育部还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等文件,这一系列文件将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提供强劲动力)。
(五)大幅提升国际国内高校科技合作水平
坚持以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区域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省高校在全省创新格
局中的地位,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教育辐射力,是高校参与“十三五”建设的一大重任。全省高校要与国内外知名大学深入开展合作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学科共建等工作,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我省高校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学术讲座、客座教授、特聘教授等工作;积极申报国家和有关部委的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云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紧抓“一带一路”和沿边开放战略机遇,以项目研究、平台共建、人才派出和引进、基地建设为载体,努力构筑云南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交流合作体系。
(六)全面深化高校科研保障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必须顺应创新主体多元、活动多样、路径多变的新趋势,多渠道增加创新投入,全方位改革创新治理体系,有力构建支持创新的制度保障。“十三五”期间,一要努力争取经费投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增加高校科技经费投入,在促进全省高校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以国家和区域战略急需、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水平等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重点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工程、科研平台建设以及社会服务和高水平人才培引工作;二要建立健全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不断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其最高学术机构的作用,抓好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创新任务的前期组织工作,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快速发展提
供组织保障;三是扎实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整合创新资源,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科技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包括高校科研组织模式、人事管理制度、科研评价和人才培养机制、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并通过加强科研管理体系建设,强化高校管理职责,构建多部门分工协同、分级管理的体制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协同合作、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全面优化高校科研治理模式。目前,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正在研究关于科研经费使用、科研项目组织模式改革的系列文件。为全面掌握全省高校科研情况,从今年开始,除正常进行的科技、社科统计外,各高校要在每年12月30日前报送科研经费年度规模、科研经费年度到款金额、科技成果年度产出数(包括知识产权、获奖、成果转化等内容),省教育厅将根据相关部门的改革要求,以适当的形式在次年进行公布。
同志们,按照***总书记
考察云南时提出的“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的要求,充分利用云南的区位、资源、开放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云南“十三五”建设的中心任务。作为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在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中,做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源、支撑柱、承重梁,是云南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宏伟事业,离不开高校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离不开高校科技创新的带动引领。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勇攀高峰,以更加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助推云南走出一条人才强、科技强以至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发展道路!
谢谢大家!
聚焦“六个着眼” 顺应人民期盼
以主动融入和服务为核心
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在全省高校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华山
(2015年6月19日)
2015年1月,***总书记
入滇考察时指出:希望云南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5月4日,李纪恒书记在“共筑中国梦 同绘彩云南”2015年云南高校形势政策第一场报告会上强调:云南拥有区位、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科教资源五大发展优势,面临基础条件日趋完善、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得到国家重点支持等重大发展机遇。要紧紧围绕***总书记“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的殷切期望”和“三个定位”战略目标,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6月17日,陈豪省长在云南省教育厅调研时强调: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保障,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动力,各级各部门要“着眼于云南发展新定位、着眼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于民族团结进步、着眼于人才的培养和聚集、着眼于民生保障和扶贫攻坚、着眼于未来发展”,谋划推动教育改革,为促进云南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面对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机遇,面对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云南高校要以“主动融入和服务”为核心,统筹规划、全力推进、系统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一、顺应人民的期盼,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推进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因此,我们要根据李纪恒书记的工作要求,围绕“质量、公平、创新、特色”4个关键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一)质量与规模并重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持续稳步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29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7.5%,已经是“在学规模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我国已经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面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日益突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等客观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左右。”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云南20~59岁主要劳动力人口总数为3055.01万人。”要实现2020年全省主要劳动力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2010年~2020年间,高等教育人才总量缺口为230.4万人。
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的程度、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以至众多学生及其家庭的福祉。统计数据显示,云南高等教育一方面规模有限、发展迟滞的问题已然凸现(2014年云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模式单一、评价管理机制不健全、创新性不足、学生学习需求与社会人才需求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云南高等教育必须坚持“质量与规模并重”的改革发展道路。
(二)公平与效率兼顾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效率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壮大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民族群众的受教育需求已经突破“有学上”的初级阶段,上升为“上好学”的高层次阶段。差异化成长需求、个性化教学要求以及公平的受教育诉求,使教育公平与效率呈现出多元化的内涵特征。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全省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156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为33.37%,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6个跨境民族、15个特有民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省份,“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水平得到大幅提高,高等教育奖补照顾政策有效支持大量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但从云南省高校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和家庭贫困学生状况可见,云南高校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占比仍然低于少数民族人口的占比,在校生中家庭贫困学生总数高达20余万人,占比高达40%以上,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任务,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加强。
2012年至2014年间,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有力支持下,云南办学经费累计投入高达2600多亿元,云南教育获得了较之以往更为强劲的发展活力。然而对于云南这样一个地方财政收入相当有限的边疆省份而言,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要求教育部门既要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贫困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受教育公平需求,还要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让有限的教育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因此,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必须从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情实际出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点,在充分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和云南省相关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聚焦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努力探索“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改革发展道路。
(三)创新与需求契合
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教育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而存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创新服务能力,是国民经济与教育协同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当前,由于结构性矛盾,导致高校的人才产出与产业发展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不一致;由于创新性不足,导致高校的智力产出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步伐不协调;由于体制性限制,导致高校的科技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不对接、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转型升级不同步、科技研发重点与产业经济热点不匹配。
从云南省普通高校区域布局可见,基于传统产业结构布局和人口聚集状况,云南高校形成了以滇中地区为核心的发散型布局结构。由于高校过度集中于省会周边(昆明地区高校占全省高校的64.2%),且发展定位、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创新有限,常规性的高等教育人才智力供给无法完全满足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求;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需求预测管理机制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统筹规划机制,分散性的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无法适时对接全省产业动态发展的需求。因此,鉴于云南“工业强省”战略对于高校科技创新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于创新创业基地和平台建设的期望值不断增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与地方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必须选择“创新与需求契合”的改革发展道路。
(四)特色与优势相济
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来看,高等院校办学定位不清、特色不足、优势学科专业不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不匹配等问题,仍然是影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壁垒。
《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将以10大产业急需人才为突破口,加大优势产业人才开发力度。到2020年,在烟草、能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石化、生物技术、旅游文化、商贸流通、装备制造、光电子等优势领域,培养数量充足的急需人才。”
2013年云南省经济统计数据显示: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12年的16.0:42.9:41.1调整为16.2:42.0:41.8。以烟草、矿业、能源、旅游、生物产业为支柱的5大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以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其服务业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已在海内外形成较具竞争力的品牌影响力,以轻工业特色产品为基础的轻工业体系已近成熟,以生物产业、光电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为亮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长为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随着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持续发展以及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的不断壮大,既要求高等教育持续性地为传统优势产业提供支持,还要求高等教育创新性地为新兴特色产业提供支撑。因此,凝聚发展动力,形成发展支撑力,要求云南高等教育必须以优势为基础,以特色为追求,明确发展定位,集中办学力量,进一步促进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与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相匹配,走“特色与优势相济”的改革发展道路。
二、聚集“六个着眼”,抓好高等教育事业
云南要完成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全面融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讲要靠教育,尤其要依靠高等教育。面对习总书记为云南勾画的“三个定位”战略目标,云南高校要以陈豪省长提出的“六个着眼”认知为指导,在“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的实践中,协调推进云南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
着眼于云南发展新定位,就是要紧紧围绕***总书记
对云南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认真谋划和思考教育的改革发展。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上,以“进步”为目标,致力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强调科学认知和智力支撑,致力于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统一;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上,以各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努力打造面向周边国家的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并通过学习借鉴深圳等改革开放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开放型、创新型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云南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迈进的需要,大力提高教育水平。
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就是要进一步认识到教育作为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性动力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人才培养在不断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力队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教育结构调整步伐,注重产学研结合,注重急需人才培养,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
着眼于民族团结进步,就是要以尽快改变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状态为重点,全面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努力实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
着眼于人才的培养和聚集,就是牢牢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泛珠三角经济圈、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等重要机遇,充分利用云南处于国家战略交汇点的地缘优势,面向南亚东南亚,探索实施培养和聚集人才的“人脉工程”,大量吸引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人才聚集云南。并通过加强留学生教育工作、加强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云南华文学院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加强国门大学建设等,努力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着眼于民生保障和扶贫攻坚,就是要针对兴边富民工程、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加强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基地建设以及少数民族考试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并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从根本上实现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着眼于未来发展,就是要针对人才培养培训、科技成果转化、教育发展规划制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目标、云南工业发展布局和云南产业发展规
划,科学编制云南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积极争取教育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全省以至于全国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未来三十年云南的发展趋势为指向,不等、不靠、不要,主动选择教育改革发展道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把握好“弯道超车”的大好机遇。
三、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告别过去30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其后,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转型,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和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广泛兴起为标志,中国高校全面进入转型期,“高等教育新常态”悄然到来。在新常态下,云南高等教育只有坚持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同向同行,坚持创新驱动,才能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发展。因此,面对新常态下的新机遇,云南高等教育要立足省情,做好6项重点工作。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回归和坚守大学育人之道、全面纠正大学转型发展中出现的不良倾向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是“四立德”、关键是“三树人”。“四立德”,一是立政治品德。培育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价值理念,忠诚于党、国家和人民,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二是立社会公德。培育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秩序,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扶贫济困、乐于助人;三是立职业道德。培育学生爱岗敬业、好学上进,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甘于奉献、服务社会;四是立生活美德。培育学生知恩图报、孝老爱亲,谦虚友善、明理包容,热爱生活、昂扬向上。“三树人”,一是树人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树立学生崇尚真理的价值追求、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操、报效国家的责任精神,养成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二是树人的创新精神。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弘扬独立、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三是树人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育人制度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各高校要以教育部要求的“五个统筹”为基础,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为指南,切实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加强制度平台建设、保障机制完善和监测评估创新,不断坚定广大师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育人、课堂育人、环境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
(二)促进高校分类发展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校的竞争力不在于大、不在于全,而是在于特色性和多样性。单一指标管理模式下的中国高校,在盲目扩规模、上层次的“攀比”中日渐趋同,这种“同质化”发展不仅使高等教育产出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而且使高校的办学声誉受损。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大学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要有特色。每一类型、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
促进云南高校分类发展,首先要突破一本、二本、三本、一专、二专的“等级思维”窠臼,全面形成高校分类发展新思维。一要参考上海等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云南高校分类管理办法和分类管理指标体系研究,立足云南实际,制定分类发展实施方案,引导高校特色发展;二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加快开展优势学科(群)建设、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结构调整,引导高校分类发展;三要打破“投档思维”和“拨款惯例”,充分发挥招生计划和绩效拨款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引导高校转型发展;四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高校“双主体”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引导高校协同发展。
实现高校分类发展目标,关键要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学主体和建设主体作用,以8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为基础,加快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并面向全省本科高校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办学竞争力;二要根据“尊重学校意愿,尊重办学规律,推动更多更快更好转型”的基本思路,大力推动云南本科高校转型工作,并通过招生、投入、项目等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倾斜的方式,促使转型高校明确办学定位,提高办学能力;三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精神,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办学实力。
(三)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在西方学术界的语阈中,柏林洪堡大学所推崇的“教学与科研统一”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源头,美国高校所崇尚的“3A原则”(即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黄金标准,据此标准而建立的西方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唯一范本”。但是,这一源自西方文化背景的大学制度,由于较少考虑中国文化传统和具体需求,在中国实践中不时遭遇“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尴尬。现代大学制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在中国特色制度环境中,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是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且以“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为框架的办学规程,是有利于达成政府、学校、社会间协调关系的行动准则。
问题导向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范式。推进云南现代大学建设,必须以大学章程作为高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纲领性文件,不断理顺社会、大学和政府间的权力关系,不断规范决策权、管理权、学术权和监
督权,逐步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必须适应中国“由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由集权管理体制向分权管理体制、由大学行政化运作向‘去行政化’办学”三大转型要求,适时根据宏观社会变迁做出制度回应;必须以有利于培养各类优秀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目标,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个层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最终形成契合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大学治理内外部结构。因此,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一要充分发挥省级政府财力统筹和资源平衡能力,优化各部门职能分工和高等教育结构,通过确权、分权、放权、让权,逐步构建“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治理格局;二要深入推进财政、人事和管理制度改革,有效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科学构建“事与权”相匹配、“权与责”相一致的综合治理体系,达成高等教育公共利益最大化治理目标。
(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将高等教育推升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擎的重要位置,把握好这一战略机遇,是云南高校占据南亚东南亚科技教育新高地的关键。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要求,充分发挥云南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云南省教育厅最近起草了
《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更加有力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代拟稿)》。《意见》将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高校创新水平为重点,引领云南高校主动迈入“众创时代”。
实践证明,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高校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助推器”。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改革,是云南高等教育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是推动云南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核心内容。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一要加大对高校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高校聚集国际科技资源和协同创新的能力;二要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三要汇集创新创业要素,强化产学研对接,形成可持续的创新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一要探索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优化机制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调整机制;二要探索建立反映学科专业研究新进展、实践新经验、人的全面发展新需要的教学内容完善机制;三要探索集聚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协同育人机制;四是探索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机制;五要探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切实激发高校科技创新活力和人才培养潜力,有效促进云南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五)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因此,云南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一要基于高校所拥有的基础研究、学科门类、人才培养、学术队伍和对外交流“五大优势”,努力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二要认真思考新形势下云南改革发展的大思路、大对策,积极开展高层次应用对策研究和战略咨询研究,更好地服务科学决策和云南发展;三要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和投入机制,不断增强云南高校新型智库在区域发展中的影响力,争取到2020年建成30个左右名副其实的高端智库。
(六)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大通道,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基础。但长期以来,云南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加快发展仍然是云南最迫切的任务。唯有以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为“先锋”,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云南才能把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云南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必须依托三大战略支点,即“一带一路”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支点、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战略支点,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面向西南的教育高地建设。云南高校要坚持适度扩大规模、优化教育结构、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强化
办学特色、注重创新引领,主动服务云南面向西南的开发开放。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和加强智力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打造面向西南的教育高地;二是国门大学建设。要尽快修改完善《关于推进云南省国门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专项建设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要突破传统国籍国界思维,积极推动国门大学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深化国门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周边民众的命运共同体认同以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三是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要以支撑云南发挥好“一带一路”重要门户作用为目标,加大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力度。要针对区域一体化建设中的本土化人才需求,制定区域一体化发展人力资源早期收获项目,并通过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机制建设,着力培养本土化、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要把握好教育部优先支持高校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机遇,针对南亚东南亚教育所蕴含的“文化力、经济力与辐射力”,加快推进东南亚南亚语种教育平台和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四是科技教育辐射中心建设。要发挥大学园区和职教园区的聚集效能,积极为区域互惠共赢搭建工作平台。要以区域人才培养为核心,尽可能从国家互联互通培训计划和丝路基金中争取份额,积极打造面向西南的应用技术实习实训基地。要尝试建立南亚东南亚高校教育联盟及其科技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和研发中心,积极争取区域合作话语权。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既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赋予云南的新的历史使命,也是推动云南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强滇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云南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这一根本,把握好“云南正从边沿地区和末稍变为开放的前沿和辐射中心”这一机遇,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在主动服务和融入上下功夫,在创新创业上卯足劲,为系统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而努力。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
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华山
(2015年10月26日)
今天,教育部组织召开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视频会,旨在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刚才的视频会上,教育部职成司领导宣读了新一届行业指导委员会的组成,机械、中医药、水利、电子商务、民政、航空等国家部分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做了经验交流发言,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总结了十二五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特别是行指委工作取得的成绩,对下一步职业教育工作、行指委工作等作了安排部署,也为云南职业教育和行指委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参加今天视频会的有各高职院校的校院领导,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校长,全省27个行指委的领导及代表,借此机会,结合云南实际,就推进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工作,再强调两点。
一、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黄金期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去年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职业教育战线围绕云南发展定位,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系统谋划,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全省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下发后,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及时制定并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关于建立完善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全省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今年达到8000元,2016年达到1万元,2017年达到生均1.2万元)和《云南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办法(试行)》等新一批政策,积极研究制定公办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校企合作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方面政策,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是积极构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围绕建立优化现代职业教育的结构,积极构建完善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单独招生、多元录取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开展五年一贯制,3+2,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分段培养;积极推进高职本科试点和应用本科高校转型工作。目前有13所本科高校办有本科高职专业,在学人数达10.2万人;不断扩大专业硕士规模,2015年全省硕士研究生共招生1.06万人,其中专业硕士招生4961
人,目前有12所院校办有专业硕士,在读学生1.4万人;通过云南开放大学和学分银行建设工作,逐步探索实现自学考试、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成人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和转换,拓宽终身教育通道。
三是行业企业参与不断深化。在教育部成立行指委的大背景下,2014年,云南省首批成立安全行指委等27个行指委,是全国范围内启动省级行指委工作较早的省份之一,同时为每个行指委安排20万专项工作经费,支持行指委开展行业需求调研和专业群人才培养指导意见制定工作,充分发挥行指委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指导和参与作用;下发云南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两所高职院校和1所中职院校成为国家首批试点单位;连续3年举办全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有效构建学校-省-国家三级技能大赛体系。
四是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采用瑞士模式,以总部加若干个分校的形式举办;在全省规划建设13个区域性职教园区,使全省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从整体上得到突破性地提升;加大对职业教育专项投入,实施职业院校质量提升工程,系统开展学校和专业建设,推进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国家级、省级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实施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开展质量年度报告,不断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聚焦于人才培养。
二、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今年初,***总书记
在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要紧紧围绕云南当前发展的战略定位,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要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9+2泛珠三角合作、西部大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在云南省交汇和聚集的机遇,结合当前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等战略的要求,形成合力,共同助推云南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一是职业院校和行指委要更加主动服务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面向市场办学的教育类型,多年来在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少鲜活的案例。各行指委委员均由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中职院校的专家共同组成,担负着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推动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的重任。省教育厅支持全省行指委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指导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改革、协调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开展教学评
价,推动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业形势分析、专业预警定期发布制度。下一步,各院校、行指委要进一步研究设计支持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政策,努力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省教育厅将下发文件,于11月份对各行指委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分类制定专业群指导意见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二是要积极扩大职业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职业院校要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创新发展形式,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覆盖面,提高云南职业教育的均衡程度和社会认可度。积极办好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在总部基础上加若干个分校,力争一个学校办好一个专业,一个专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按照国家新修订专业标准,推进职业院校自主开展专业结构调整,加强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支持紧贴云南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实施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结合云南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实施全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建立教师轮训制度。在全省高职院校建立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特别是整合行业优势,打造一支出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着力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举办全省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支持已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研究制定促进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着重在招生计划、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三是要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各行指委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企业的优势,按照中央和我省有关文件要求,推动行业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手段,鼓励和支持企业投入和兴办职业教育。要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支持3所进入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职业院校,开展做好试点工作。探索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采用单独考试招生的办法从企业员工中招收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学生,使学生兼具企业员工身份。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行指委要主动推动行业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和优质职业院校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牵头组建行业职教集团。要进一步扩大职教集团覆盖面,规范完善职业教育集团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职责明确、统筹有力、有机衔接、高效运转的运行机制。
四是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积极推进考试招生改革,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逐步规范实施高职院校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重点支持社会声誉好、教学质量高、就业有保障的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在项目中支
持单列,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和招生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要加强和关注创新创业教育。职业院校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举办好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互联网+”大赛中获得铜奖,充分说明了云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实力。云南在此次大赛中获得2项金奖,全国仅有30项,这也是非常骄人的成绩。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国际化办学。配合“一带一路”等战略,围绕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要求,积极为云南周边国家培养培训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云南职业教育的软实力。
五是不断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完善依法治校,逐步形成政府依法履职、院校自主保证、社会广泛参与,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套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要完善院校章程建设,健全以章程为统领规范行使办学自主权的制度体系,提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高经费保障水平,落实好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政策,2017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平均水平不低于12000元。保证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的稳定投入。强化质量监控,完善质量年报制度,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在高职院校建立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
六是要制定好十三五规划。根据***总书记
对云南的三个定位,陈豪省长提出的“两型三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结合鲁部长在会上对行指委工作的部署,行指委首先要强化自身建设,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完善自律性管理约束机制。要注重调查研究,积极为省教育厅提供咨询和建议,制定好十三五人才需求规划,帮助和指导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同时要加强与其他行指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注重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行业指导工作。不断提升对职业院校的指导和服务水平。各职业院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行业需求,制定好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要积极吸收行业、企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与行业企业对接,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对接产业需求??加强行业指导
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添砖加瓦
——在云南省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招生考试院院长??朱华山
(2014年9月11日)
各位委员、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们在这里召开云南省27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首先,我谨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对全省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职业教育事业的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罗嘉福副厅长就行指委组成、职能、工作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四位主任、专家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描绘了很好的前景。使我很受启发,很受鼓舞,也让我们对发展云南职业教育充满了信心。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特征,是推进新
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十八大报告站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起点上,对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作出的明确部署。虽然,与十七大报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论述相比较,仅仅增加了“现代”二字,但这一提法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全新的目标和内涵。李克强总理在今年2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要促进形成‘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要实现这一目标,从宏观上看,职业教育改革必须与中国特色新型“四化”相协调,实现更高质量的社会发展;从微观上看,职业教育发展必须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同市场的“零距离”对接。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各级领导多次就全省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2007年,由时任省长的秦光荣同志担任组长的“云南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后,以专项经费大量注入为标志,以职教园区大规模开工建设为龙头,云南职业教育突破内外环境限制,正式步入高速发展新时期。近年来,云南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不断增强。截止至2013年底,在全省69所高校中,有58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其
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38所),全省高职在校生人数已达到18.97万人,占全省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总人数的34.58%。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2013年3月,刘延东副总理考察云南嵩明职教基地规划建设情况时,对云南职业教育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培养人才的做法给予了积极评价,并要求云南在此基础上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更多积极探索。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好行业组织的指导、评价和服务功能,发挥好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并着重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工作要点。随会议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扎实的职业教育发展基础,全新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为云南省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诞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行业组织作为最了解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前沿、内在运作规律、人才需求等情况的组织机构,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我省结合实际,采用双主任制(即职业院校和行业分别担任主任委员,协同开展工作),首批成立了安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27个行业职业
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基本覆盖目前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别。在此,我希望各行指委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从工作体系建设、咨询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评价等各个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建章立制,着力提高行业指导能力。为促进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制度化,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为探索和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思路。各行指委要在《意见》框架内,充分结合云南省情、本行业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逐步细化工作职责、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发挥和强化行指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努力促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并使之在重大政策研究、人才需求预测、职业资格制定、就业准入、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开发、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等职业教育环节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各行指委要以国家职业教育教学基本标准为基础,逐步建立行业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质量监控的工作机制。
第二,主动对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面向市场办学的教育类型,多年来在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少鲜活的案例。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进程中,各行指委要研究设计支持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政策,努力调动行业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各行指委委员均由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中职院校的专家共同组成,担负着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推动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各行指委要通过召开行业工作会议,分类制订指导意见,全面部署行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工作任务,逐步完善多边合作机制,并以此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同时,各行指委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一方面通过制定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调整方案,促使职业教育院校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思路、新举措;另一方面通过推进招生考试制度、学制、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校际合作、教师培养培训、质量评价、行业指导、实训装备等相衔接,推动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行业指导机制,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再一方面通过以行业或专业为纽带、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的职教集团建设,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确保人力资源供给的持续性和针对性。
第三,开展调研,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节,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企业需求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匹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突出,亟待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各行指委要以提供咨询指导服务为重点,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是要以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为核心,通过用人单位
直接参与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方式,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瞄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二是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三是要以就业为标杆,指导推进本行业相关专业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大量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四是要以行业进步为己任,研究本行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并通过组织或参与本行业职业教育教学基本文件、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和教学评估标准及方案制定工作,组织或参与本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励、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发挥联系优势,履行指导职责。
成立行指委,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重要举措,是强化行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指导作用的重要环节。今天,云南省27家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云南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走向更加高效、规范的运行轨道,也标志着云南职业教育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办学机制”、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又一重大突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任重道远。让我们携起手来,抓住机遇,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为促进云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转型提供高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谢谢大家!
坚持学术立会??促进内涵发展
——在“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的讲话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华山
(2013年11月29日)
各位理事、各位来宾:
大家好!
在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满载硕果、顺利换届、圆满谢幕之际,请允许我代表新当选的第八届理事会感谢全体会员、各位理事对我们的信任!感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云南省民政厅、云南省社科联,以及所有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对学会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自1982年成立以来,在历任会长的领导下,本着自愿参与原则,秉承现代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团结、凝聚、引导着各方力量,为云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在过去十年中,老会长和福生同志以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务实、担当的工作态度,带领着学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本届理事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非常感谢同志们的信任,委以我新一届会长的重任,我将以各位老会长为榜样,殚精竭虑、尽职尽责,力争使学会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当前,我国的产业经济升级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基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力,不仅是高等院校办学者、管理者应该肩负的责任,也是每一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政策研究者应该关心的主题。学会的理事来自教学、管理、科研和后勤服务等不同岗位,渊博的学识、开阔的眼界、多元的视角,为学会组织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注入了活力,奠定了价值基础。今天,受新一届理事会委托,我就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以及下一阶段学会工作,发表一点看法和意见: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为完成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目标任务做好基础服务
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以后,科教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基于推进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迫切需求,秦光荣书记明确提出“强省必先强教,实现富民兴滇,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的发展思路。聚焦科技兴滇战略目标,李纪恒省长强调:“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打通政、产、学、研、金等资源交流合作的通道,尽力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针对“云南高校硬件建设成效显著、软件建设差距很大、大楼建设基本完成、大师培养任重道远”的发展现实,李培常委郑重提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在外在机制上,要善于用好‘顶层设计’、‘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估’三个抓手;在内在机制上,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着力把握好‘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创新与健全机制’三个重点”。面向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高峰副省长一再要求:“云南高校一定要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凝练办学特色,着力提高自身的吸引力、贡献力、影响力”。”
高等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担负着引领社会进步的重大责任。当前,云南高等教育总体办学水平居西部中上游,国际竞争力居东南亚南亚中游,竞争优势和办学特色比较明显。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云南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学校发展思路不够明确、发展定位不够准确、债务缠身、发展动力不足、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太畅通的症结,全省高校布局也不尽合理、教育质量地域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畏难苟安的保守心理,充分认清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战略研究,尽力为深化高等教育机制体制改革,提供优质高效的基础研究服务。
二、找准问题,抓住重点,为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供研究支撑
近日,秦光荣书记针对一封关于校风、教风、学风问题的家长来信作出重要批示:“教育的改革发展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未来。要高度重视这封群众来信反映的问题,省教育厅和各高校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查摆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力措施,加快
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风、教风、学风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育人态度和学校管理问题,更是教育制度建设问题、机制体制创新问题、教育体系构建问题,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围绕重点、深入研究,权衡利弊、突破难点,尽快拿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
一是要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享有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对外交流合作、机构设置与人事管理、财产经费使用七个方面的自主权。”高等教育要传承“大学精神”,必须建立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今年“两会”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以后,教育部按照中央要求,正在制订《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意见》。从政府层面上看,政府管理正在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鉴于此,高校必须建立合理的权力监督和约束机制,实现高度自律,才能确保用好权、办好学。数年前,教育部就要求各高校制订大学章程,但到目前为止,只有6所大学公开了章程草案。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云南高校“大学章程”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展开专题调研,积极为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提供建设性思路。
二是要加强机制体制创新研究。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评估、科研管理和考试评价制度比较僵化,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调动高校师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导致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热情,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动力。从今年秋季起,我国有些高校开始探索“学分制学费”改革。业界认为:“高
校实行学分制改革,为学生提供适配的个性化课程菜单,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学习自主权,还体现了教师教课的量化价值,有利于鼓励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学分制学费”改革符合世界高校发展的潮流,不仅能有效激励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工作能动性,还能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为云南高校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大学联盟建设、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提供基础性平台。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职称评定、考核评价、薪酬制度、表彰奖励等机制体制创新研究,为完善教师能力提升体系、提高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策划改革蓝图;另一方面通过学分制改革研究,为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高校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教师教学——选课竞争制度、高校专业——学分制学费淘汰模式、教育联盟——生源跨校学习机制”提供科学的实证模型。
三是要实施立德树人教育体系构建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价值观问题、社会发展矛盾和国外反对势力影响,我们的研究,必须以德育为框架,以 “中国梦”为重点,为系统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三、积极参与、突破创新,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献计献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以质量为核心,建立高校分类管理体系,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了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改革要求,我们正在围绕提高高等教育区域影响力、资源吸引力和社会贡献力这一发展目标,开展四项重大工作:
一是加快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体系十分繁多,但不论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世界最佳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的全球大学评价”,还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校友会网的两岸四地一流大学评价”,其指标体系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局限性。长期以来的高等教育实践证明,如果使用固定的指标来打造大学,必然会导致高等教育发展的同质化。大学只有办出特色,彰显个性,才能办出水平。因此,推进云南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从政府主管转变为政府主导。高校的未来由高校自己做主,政府部门不再代替高校制定详细的发展方案,仅从宏观层面提出建设的分阶段目标以及建设完成后的远景规划,充分利用资金、政策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制定引导高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对策措施,激励高校围绕发展进步和社会认可“争先进位”;其次,在指标设计上,要从唯一标准转变为多元评价。在现有的综合指标体系中,云南高校与国内外同类高校相比缺乏竞争优势,与省内不同类别高校比又缺乏可比性。各个层次、各个类型的大学,按照自己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定位,制定合理的办学目标,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都有可能办出一流的水平。因
此,政府部门是需要从分类管理的角度,以优势特色学科(群)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重点,提出约束性、指导性和特色性发展要求,再由高校针对自己的发展现状,制定详细的指标体系和分阶段达标方案,最后通过纵向比较和发展性评价,实现高校的自主发展、内涵发展;其三,在监督管理上,要从政府管理转变为政府监管、高校自律和社会监督三结合模式。政府部门不再直接充当高校建设的“发令员”、“裁判员”,而是以高校自主制定的指标体系和建设方案为依据,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适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建设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报告,在诊断问题、提出建议、监督完善、提供帮助的同时,促进高校不断提高自主办学能力。
二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订“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核心任务是构建从初等教育进入中等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框架图。云南省正在实施的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将以“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通过“单独招生、‘3+2’中高职贯通、对口单招、拔尖人才免试、综合评价和注册入学”六种方式,促进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但是,仅从招生一个环节进行改革,并不能彻底解决职业教育各个阶段衔接不畅、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脱节等问题。因此,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首先,在职业教育“立交桥”建设上,要逐步完成教学内容的有效链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中高职教育各成体系,类似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尚未形成知识的合理架构和难度的
螺旋上升,不仅导致学科专业对口衔接较为困难,还导致通过中高职衔接方式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学业失败率偏高。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我们要以国家“职业教育资格与学分框架”为基础,以专业群建设为重点,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3~5所中高职院校和技术学校为试点,通过学习单元划分,探索开发系统的中高职课程内容,再以点带面,逐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对接,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协调发展;其二,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上,要探索实现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的交叉互认。按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并举,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衔接贯通”的发展思路,借鉴英、法等国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相互结合、等值换算的制度优点,联合人社部门、中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和行业企业,探索制定推进中高职衔接发展、州市职教园区与县级职教中心(职业高中)统筹发展、职教院校与职教集团合作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符合云南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机制和考试、培训模式,让完成职业教育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学历文凭,而且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让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各类人才,通过专门的职业资格认证和理论知识培训、考试,获得相应的学力证书。其三,在服务区域产业上,要尝试建立“通过教育创造产业价值”的新模式。根据教育部以“滇西作为教育改革先行区”的工作部署,按照“省部共建、产教融合、合作办学、开放衔接”的工作原则,坚持高等教育
分类管理、分类改革、分类发展的工作方针,参照瑞士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模式,积极推进“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通过创新学制、课程体系和合作方式,积极探索“用职业教育促进脱贫、用职业教育支撑产业、用职业教育改善教育结构、用职业教育解决素质型贫困问题”的发展新机制。同时,基于试点经验,制定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和组建滇西产业—教育联盟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口援助的力度和深度,积极探索“产教联盟”开放式办学构架,通过进一步提升各类教育资源的融合度、职业教育与特色优势产业的结合度以及行业产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度,引领地方高校合理转型,逐步建立“职教集团对接区域、职业院校对接企业、学科专业对接产业、知识技能对接岗位”的新型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全面支持地方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国家“2011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教育部协同创新实施意见的基础上,2012年3月,云南省正式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目前,立足于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云南已认定“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等1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南地区可再生能源研究与开发”等2个培育中心,集聚协同单位99个(其中高校26所、企业33家、科研院所22个、其他单位18个)、搭建科技支撑平台40余个、覆盖学科领域20余个、筹集经费3.26亿元(其中企业
资金约占1/3)、获得项目604项、发表论文1703篇、获得授权专利263项、奖励项目77项。然而,与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相比,差距还较为明显。因此,推进协同创新能力建设,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确立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有效组织模式的观念。以高校为牵头单位,通过推动创新主体间突破壁垒、实现深度合作,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显著提升云南的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其次,在平台建设上,要确立为云南产业经济升级转型服务的重心。紧紧围绕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集成资源,着力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团队、项目和基地建设;其三在机制体制上,要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原则,以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导向,不断深化人才管理、科技管理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人事聘用考核制度、绩效奖励制度和知识产权评议制度,在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合理流动、高效利用的同时,大力吸收国内外创新资源和创新策略,逐步建立教育与科技、产业、人才和项目等多层面协同创新的利益共享机制、社会贡献评价机制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机制。
四是加强区域国际影响力建设。提升云南教育面向西南的国际化水平,是加快云南对外开放步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边疆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早在2006年7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就针对国内国外发展格局和云南教育发展需求,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高等院校实施“走出去”战略??
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基于云南面向西南改革开放的战略优势,时任副省长的秦光荣同志进一步作出了加强小语种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其后,云南先后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小语种教学工作的意见》(云教高〔2006〕86号),《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小语种公共外语教研室的通知》(云教高〔2007〕28号),《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项目规划》(2009年5月)、《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教高〔2012〕3号)等一系列文件。2013年6月28日召开了小语种人才培养推进会。通过加强高校小语种公共外语教研室建设、小语种重点专业建设、小语种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以及在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加入小语种人才培养项目等方式,推动小语种教育高速发展。目前,全省已有43所高校开设62个小语种专业;小语种专业学生已达3000余人,在学学生规模已达3万5千余人;已有小语种任课教师330余人(包括外聘教师70余人),建立小语种公共外语教研室56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1门。然而,要实现提升国家区域国际影响力的桥头堡战略目标,首先在人才培养上,要不断完善小语种人才培养体系。面向西南的桥头堡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语言类人才,更需要具有必要语言文化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因此,在已有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要紧密围绕中缅输油管道建设、桥头堡立体交通网络建设、跨境水利水电项目建设、国际性信息枢纽建设、机械设备进出口项目等重大工程
和项目,以打造云南小语种服务产业为核心,不断完善小语种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在教育模式上,要大胆尝试各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方式。当前,云南省已通过派遣小语种优秀教师出国培训、启动小语种教师特岗计划、遴选高年级优秀学生到语言对象国学习以及奖励双学位、双专业优秀毕业生等方式,推动小语种教育上台阶、上水平。但由于这些方式方法还局限于教育领域、局限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都有待提高。因此,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办学自主权,制定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区域国际化发展指标和工作方案,通过加大与东南亚、南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区域内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有力提高小语种人才培养效率;其三,在建设目标上,要尽力追求区域的共赢发展。东南亚、南亚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消费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区域关系具有战略意义,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繁荣与稳定。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进出口加工区、国际商贸基地和国际物流中心,是国家实施桥头堡建设的主要目标。坚持“互利、互惠、互补”,是云南成为中国与环印度洋国家之间的重要经济通道和主要贸易增长极的基础。因此,云南高校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考量区域共赢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建设条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出一条独具云南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
域综合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改革提出的行动重点。秦光荣书记指出:“改革是一场触及利益、触及灵魂的深刻变革,推进云南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要以无私无畏的决心和勇气,全力以赴破解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难题,创造改革奇迹、成就改革事业。”对照秦书记提出的改革要求,我们不难发现,云南高等教育改革也存在着思想解放不足、支撑发展的条件不足、体制机制保障不足、进取精神不足、利益固化和自我革命的决心不足等6个方面的问题,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以专题调研为抓手,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的重点目标和具体措施,才能有效冲破迷雾、化解阻力,确保改革顺利推进。高等教育学会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要继续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深入调查研究我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以优质的服务,主动承担起推动云南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社会责任:一要坚持“国际视野、中国特色”原则,尽快制定学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改革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提升学会的教育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探索能力;二要坚持“智库定位、学术立会”原则,积极参与云南四项重大工作推进研究,通过大力开展问题分析、经验总结、理论探索、学术研讨、活动组织、办好学术会刊等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学会的教育服务能力;三要坚持“平台为基、管理先行”原则,积极深化学会的自身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会员单位间的联络与沟通,建立共享合作平台,努力提高学会的国内外影响力。
各位理事、各位来宾,高等教育研究方兴未艾,高等教育学会工作任重道远。第八届理事会将在全体会员的关注、呵护和支持下,坚持创会宗旨,提高自身素质,夯实发展基础,团结协作,上下一心,在开拓创新中,持续推动云南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谢谢大家!
高等教育改革要做到“三个坚持”
——在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伍集成会堂落成典礼暨捐赠仪式上的讲话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华山
(2013年5月30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伍集成会堂落成典礼暨捐赠仪式”。首先,我谨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对仪式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支持云南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香港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有限公司,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回报社会和家乡,伍集成先生于1985年成立了“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会”。秉持“培养人才、贡献社会”的家训,伍宗琳女士于2010年将基金会更名为“香港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有限公司”,以更加积极的投入,致力于云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公司董事长伍宗琳女士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顾问及政协委员,多年来以一种“云南人的自觉”,努力为云南教育服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需求、层次、水平不断提升。依托地缘优势,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推进文化教育交流的地位日益显著。基于云南发展需求,伍宗琳女士意识到,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艺术、商务及学术交流平台十分必要。
经省委统战部联系推荐,香港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有限公司于2005年与昆明理工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在莲华校区合作兴建“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伍集成会堂”。项目建筑面积8056平方米,总投资5774万元,其中,伍宗琳女士、香港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有限公司和香港会堂有限公司共同捐赠现金及实物资产总计人民币4600万元。项目的顺利落成,凝集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昆明理工大学以及香港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有限公司、香港会堂有限公司等单位与部门众多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悉心支持、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云南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相对薄弱的教育发展基础,导致高等教育对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还有待提升。2011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意味着“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云南产业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2011年11月,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大会确立了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高远抉择。秦光荣书记在大会上深刻指出:“奋力赶超,推动跨越,是民心所向、历史所鉴、大势所趋、使命所系。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和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把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引领云南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技支撑发展,人才引领未来,要借助科技和人才这一有力撑杆,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今年2月,针对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计划以整合政策资源为手段,以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力争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进一步缩小与东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为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创造了更宽、更大的舞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富民强滇的‘云南梦’,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根据秦光荣书记今年3月在云南大学调研和4月出席云南大学90周年校庆时的最新指示,根据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目前教育厅正在起草“加强区域性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施方案。围绕“服务国家桥头堡战略建设,服务云南‘三个发展’”这一目标,下一阶段云南将以“区域性”和“特色化”为突破口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一要坚持“区域是根基、需求是导向”。以建设面向西南的文化教育中心为长远目标,瞄准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云南机遇,面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省实际,合理确定各类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生均财政拨款等基本标准,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支持云南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二要坚持“特点是水平,特色是质量”。高校设置学
科专业“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特、而在强”,学科专业调整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是克服高校同质化发展弊端的关键,通过不断强化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管理和对公共服务的主体作用,打破高校“比规模、比大楼、比论文”的“虚胖型”发展模式,逐步建立以“内涵、特色和贡献”为基本指标的高等教育评价与绩效拨款制度,支持高校走特色办学之路;三要坚持“改革是动力,制度是保障”。深入推进云南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来自于机制体制改革,国家正在实施的“2011计划”以其涉及“深化科研组织模式、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性改革策略,为云南区域性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思路。云南区域性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将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简单项目模式,通过建立“办学自主权与完善政府监管”相结合、“高校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制度保障体系,以引导性、奖励性支持为前提,充分激发云南各类高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云南高校科学地提高教育质量。
今天,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伍集成会堂的正式落成,让云南高等教育又获得了一个“立足西南、面向世界”的基础性平台。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资助下,云南高校必将在“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行动中获得应有的国际声誉。
大爱至善,恭敬桑梓。伍宗琳女士虽然身在香港,但她一直心系云南故土人,心怀边疆教育事,长期热心于云南的
社会公益事业,以超越时空的大德、大智、大爱,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捐资助教的物质基础是财富,精神基础是爱心,核心内容是价值取向。伍宗琳女士不仅以其热情执著的善举树立起捐资助教、奉献社会的楷模,而且以其诚恳踏实的行动唤起公民共同担当的社会责任心。在此,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伍宗琳女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预祝捐赠仪式取得圆满成功!祝香港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有限公司事业蒸蒸日上、再创辉煌!祝香港会堂有限公司蓬勃发展、日胜一日!祝伍宗琳女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在“云南省高等学校预科教育基地和云南省专升本教育培养基地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招生考试院院长?? 朱华山
(2013年12月30日)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为基础教育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措施,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五年一贯制“专业+非通用语”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是小语种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一项创新,也是桥头堡战略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即将迎来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一年之际,“云南省高等学校预科教育基地和云南省专升本教育培养基地”正式成立,这不仅标志着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即将迈入突破发展的新时期,还标志着云南面向西南的应用科技人才培养即将迈入跨越发展的新时代。在此,我谨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对“两个基地”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两个基地”成立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dang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出发,通过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
和措施,有力维护了各民族平等发展的权益。云南是一个民族多、自治地方多、贫困人口多的边疆省份,伴随着贫困而产生的各类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一直制约着云南的发展。为了保证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也能享受到平等的高等教育权利,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云南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特殊政策和措施,通过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少数民族预科招生政策、云南特有民族班招生政策、八个人口较少民族专项招生计划、民族语言测试专项录取计划、藏区专项扶贫招生计划、政法系统定向招录培养项目、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项目和“直过区”单独录取通道等方式,给予少数民族地区有力的政策倾斜,使云南少数民族考生录取率长期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地区急需的专门人才。自2008年以来,云南八个人口较少民族考生录取率以每年5.12%的平均速度稳步增长,远高于汉族考生的增长水平。连续五年,云南少数民族考生的录取率高于汉族考生的录取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已达到47.83%。但是,在家庭经济条件偏低、文化差异较大、基础教育质量不高等因素限制下,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继续升学的信心严重不足。2013年的高考报名数据显示,少数民族考生占比为28.83%,低于其33.37%的人口占比;八个人口较少民族考生占比为0.72%,也低于其0.89%的人口占比。普通高考招生阶段少数民族生源不足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矛盾已经出现。目前,云南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在校生占比一直徘徊于26%左右,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占比,必须通过加强少数民族预科基地建设等政策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的重要门户,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与泰国临近,边境线长达4061公里,有17个民族跨境而居,可谓“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融、商缘相通”,战略地位显著。早在2006年,基于云南面向西南改革开放的战略优势,时任副省长的秦光荣同志卓有远见地作出了加强小语种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其后,云南先后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小语种教学工作的意见》,《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小语种公共外语教研室的通知》,《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项目规划》和《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有效推动小语种教育高速发展。目前,全省已有43所高校开设62个小语种专业或课程;小语种专业学生已达3000余人,在学学生规模已达3万5千余人;已有小语种任课教师330余人(包括外聘教师70余人),建立小语种公共外语教研室56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1门。然而,面向西南的桥头堡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语言类人才,更需要具有必要语言文化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原有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紧密围绕桥头堡建设重大工程和项目,以打造云南小语种服务产业为核心,不断创新小语种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实现“中国梦”的进军号角,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圆美丽“中国梦”,是云南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根据《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和《教育部??
云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推进计划》等文件精神,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改革创新教育机制,建设好“云南省高等学校预科教育基地和云南省专升本教育培养基地”,是有效提振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需求、有效满足桥头堡战略建设人力资本需求、有效增强边疆各民族群众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环节。因此,以“两个基地”揭牌为起点,我们将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更合理的建设方案、更加有效的培养模式,为云南的“三个发展”大量培养高质量、本土化的区域性专门人才。首先,云南要以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面向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现实,推进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人才;其次,相关主管部门要针对“两个基地”建设中存在的学费标准、升学渠道和招生计划等问题,积极从省、部两级争取专项补助经费、升学政策和招生计划支持;其三,“两个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桥头堡战略和“滇西计划”所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为特殊群体设置单独的录取通道、培养模式和资助方式,借助预科教育的补偿性特征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平台,适时培养云南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
通过集中规范的少数民预科教育和“3+2”五年一贯制小语种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两个基地”将为解决云南少数民族贫困、边疆稳定、边防巩固和面向西南发展等问题,提供
“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少数民族本土化人才和小语种专业技术人才。云南民族大学要以探索建立边疆民族地区内源式人才培养机制为责任,以“两个基地”内部治理模式创新为抓手,不断深化基地制度建设,从招生、培养、资助到升学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严肃纪律,加强管理,努力推动云南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达到全国一流先进水平,积极提升云南高等教育在桥头堡建设中的贡献力。
2014即将到来,我预祝“云南省高等学校预科教育基地和云南省专升本教育培养基地”建设在新的一年里顺利推进,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愉快、阖家幸福!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93775.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6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6日

相关推荐

  •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想范文3.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想范文3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独具地方特色的窑洞,高亢的信天游,绵延的黄土高坡,是延安给人最深的印象。在全县开展纪律教育学习宣传月活动之际,结合…

    2023年7月3日
    13
  • 县应急管理局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汇报报告)

    县应急管理局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2023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科学指导下,县应急管理局坚定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指引,牢固树立安全稳定“一盘棋”思…

    2023年6月8日
    8
  • 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上的交流发言

    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上的交流发言   ***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对主题教…

    2023年11月18日
    12
  •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获取1000G公文写作资料库
  • (会前)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会前学习研讨发言提纲

    2023年度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学习研讨发言提纲(1837字)    这段时间以来,根据主题教育相关要求,本人通过个人自学、集体学习等方式,反复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章、《…

    2023年8月31日
    19
  • 调研报告:督察工作与谈心谈话制度有机融合的思考

    调研报告:督察工作与谈心谈话制度有机融合的思考    督察,是指监督查看,或指担任督察工作的人,出自《汉书?西域传序》:“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颜师古注:“督,…

    2023年9月10日
    15
  • XX县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工作的情况报告

    XX县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工作的情况报告    现将XX县推动重大决策贯彻落实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XX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

    2023年6月10日
    7
  • 在2023年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2023年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过去一年,我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

    2023年4月7日
    3
  • 乡镇工业经济发展工作汇报 (2)

    乡镇工业经济发展工作汇报去年以来,我镇树牢“快就是大局”理念,结合“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做好企业培育、推进项目建设,蹚出了一条以工业强势突破、产…

    2023年2月5日
    8
  • 关于自动售货机的监管的建议

    ※背景情况※   自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出现自动售货机。自动售货机一般放置在机场、车站等交通枢纽及学校、工厂、医院、写字楼等半封闭场所,满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即时购物需求。随着租…

    2022年4月26日
    21
  • 乡镇党组织区域联建示范点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党建联建)

    党组织区域联建示范点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市委结合镇域实际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打破我镇各区域长期以来…

    2023年6月15日
    49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