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专题轮训学习材料合集28篇

目录
一、评论文章
抓住大机遇建好大湾区…………………………………………….3
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6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10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14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18加快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22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26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30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34构筑“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38以平台建设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42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46二、专访和其他文章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50
让粤港合作成果更多惠及两地民众…………………………….78携手合作,建设国际一流湾区……………………………………83澳门的发展定位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密结合………….88推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行稳致远………………………104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携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112
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篇大文章………………………….123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相互促进的作用………128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使命与责任……………………………..132
国际社会观察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窗口………….136国际对标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合作………………………138大湾区将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发挥引领作用………….142建设一流智库为大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144粤港澳大湾区应在高起点上谋求互利共赢……………….147粤港澳先行打造“一带一路”的“中国智谷”………150粤港澳大湾区: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文湾区………158
抓住大机遇 建好大湾区
评论文章
“珠三角”一张蓝图绘到底,粤港澳深化合作展新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一个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将在不懈奋斗中一步步化为现实。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40年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创
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

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40年改革开放是香港、澳门同内地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历程,也是香港、澳门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的历程。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也是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大湾区建设要在“一国两制”框架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
间。
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关键在创新。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新时代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勇于解决与发展不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法规制度束缚。在“一国两制”框架下,
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推动大湾
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注重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协调解决大湾区合作发展中的问题,让创新的动力充分涌流,让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展现。“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港澳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重大机遇,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粤港澳三地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大湾区,创造更加
美好的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新篇章。
来自头条号:如来写作网,QQ3231169,海量优质文字材料和PPT课件
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评论文章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总书记十分关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粤港澳三地的充分信任和殷殷嘱托,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是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行动指南,对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
义。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珠三
角九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
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
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是香港、澳门同内地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历程,也是香港、澳门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的历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丰富“一国两
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创新要素集聚。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另外,粤港澳创新基础雄厚,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这与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
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为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提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合作基础良好,
国际化水平领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港澳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重大机遇,也是广东继续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大机遇、大文章,有利于进一
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建设粤港澳大
湾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携手开拓国际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中央战略意图,自觉肩负起大湾区建设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机遇意识、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纲要》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携手港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
评论文章
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立什么样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直接决定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方向和成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中指明了大湾
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只有准确把握、牢牢贯彻这些事关大湾区未来的根本性要求,切实把***总书记、党中央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大湾区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
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
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基本原则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锚定方向,至关重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重要指导理念。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牢牢遵循“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改善民
生”“‘一国两制’,依法办事”这六大基本原则,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使大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把维护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所需和港澳所长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
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深化对大湾区战略定位的认识。要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规划纲要在2022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设定了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大湾区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紧扣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统筹协调推进。要从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设施支撑保障、绿色智慧节能低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发力推进,到2022年,实现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
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大湾
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学习领会规划纲要精神作为当务之急,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在遵循中央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创新,严格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大胆创新路径、方法、措施,全面提高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主动加强与港澳协同,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能”,举全省之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把规划纲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评论文章
空间布局决定发展格局,是科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大湾区的空间布局作了明确规定: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这一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了湾区的区位特点、城市特点、功能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推动大湾区各城市协同发展、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城市群发展规律显示,随着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空间将向四周拓展,与周边的产业合作将不断深入,发展格局将
从单中心都市区向多中心都市圈及大都市连绵带扩展。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必须有一个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发展格局作强力支撑。构建这样的大湾区发展格局,务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从构建极
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
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三个方面破题推进。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重点是充分发挥
极点的引领带动作用,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规划纲要明确了“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三个强强联合的极点。推进大湾区建设,就要最大程度发挥极点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大湾区交通条件便利,可以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重点是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发展特色城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各个城市要找准自身功能定位。香港要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澳门要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
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
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建设重要节点城市,要求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做到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发展特色城镇,要求珠三角九市充分发挥特色城镇数量多、体量大的优势,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求珠三角九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
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重点是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把这种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构建以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需要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需要依托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港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
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需要依托高速铁路、干线铁路和
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深化大湾区与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强大湾区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广东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站位,把自身发展放到整个大湾区建设中系统谋划,与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对表对标,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全面对接大湾区、融入
大湾区;找准各自的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抓住机遇、真抓实干,与港澳携起手来,努力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来自头条号:如来写作网,QQ3231169,海量优质文字材料和PPT课件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评论文章
创新驱动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赋予了大湾区在引领支撑创新驱动方面重要使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规划纲要提出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体现了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动力的深刻洞察,是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和粤港澳发展基础、现实与未来作出的科学部署。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三地在促进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
动、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要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定位,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粤港澳三地在科研、产业、人才和对接全球资源方面各有所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着力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规划纲要从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强调要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更重要作用;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建设;鼓励粤港澳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支持粤港澳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设立产学研创新联盟等。贯彻落实规划纲要部署,广东必须抓住机遇、积极作为,深化合作、加强区域协同,共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加快推进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规划纲要明确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
动珠三角九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支持结合粤港澳三地特色和实
际的重大创新载体、研发中心、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推进香港、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广东拥有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港澳有深厚合作基础。近年来,围绕推进建设“自创区”、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广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和工作部署,要携手港澳,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紧迫的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优化区域创新环境,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按照
规划纲要部署,要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化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实施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推动就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合作;创新机制、完善环境,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国际技术转让、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便利条件,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在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
创新决胜未来。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总书记
提出的“创新是第一动力”重要理念,深刻领会建设“具有全球
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深远战略意义,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紧密融合起来,推动三地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强劲支撑。
加快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评论文章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既是先决条件,也是有力支撑。现代社会,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
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具备互联互通的区位优势、战略优势。同时,粤港澳三地分属不同区域,管理制度不同,发展程度有异,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快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务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聚焦于提升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的发展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
系,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道路通,百业兴”。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是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规划纲要部署,要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以沿海主要港口为重点,完善集疏运网络;要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增强澳门、珠海等机场功能,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要完善大湾区经粤东西北至周边省区的综合运输通道,加快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枢纽,出省通道为骨干,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国家的陆路国际大通道;要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要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
信息基础设施是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进一步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规划纲要从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成智慧城市群、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强调要推进粤港澳网间互联宽带扩容,加快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扩容,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实现城市固定互联网宽带
全部光纤接入,建设超高清互动数字家庭网络等;要推进新型智慧城
市试点示范和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智慧
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区;要加强通信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预警机制,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
能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着眼于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一要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加快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序开发风能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二要强化能源储运体系。加强周边区域向大湾区以及大湾区城市间送电通道等主干电网建设,加快推进珠三角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推进广州、珠海等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建设,研究完善广东对香港、澳门输电网络、供气管道,确保香港、澳门能源供应安全和稳定。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指导理念,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按照规划纲要部署,要从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两方面重点推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要坚持节水优先,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对澳门第四供水管道建设,保障珠三角以及港澳供水安全,加强粤港澳水科技、水资源合作交流。完
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要加强海堤达标加固、珠江干支流河道崩
岸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珠江河口综合治理与保护,强化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蓄水能力建设,推进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提高防洪防潮减灾应急能力。
“一桥飞架三地,碧海变成通途。”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
通车为标志,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局面正在加速形成。广东作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能”,和香港、澳门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编制基础设施领域的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实施进程,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评论文章
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粤港澳三地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已经具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务必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四个方面加快推进。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柱。加快发展大湾区先
进制造业,重点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制造业布局,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根据规划纲要部署,要完善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要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未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具有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大湾区还有一批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充分发挥大湾区现有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平台优势,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形成以
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积极发展数
字经济和共享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大湾区现
代服务业,重点是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和核心,要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支持广州完善现代
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深圳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并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同时,要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海洋经济是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的优势板块。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地质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能源开发利用潜力极大,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优良条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重点是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科学统筹海岸带(含海岛地区)、近海海域、深海海域利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支持香港发挥海洋经济基础领域创新研究优势,支持澳门进一步
发展海上旅游、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产业,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粤港澳通过加强金融合作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产业强则经济强,只有现代产业体系壮大了,大湾区发展才
有坚实的基础。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紧紧扭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纲”,担当起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主动加强与港澳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携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提供产业支撑。
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
评论文章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实现
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强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遵
循。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处于关键期、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为转型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等挑战,
在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建设粤港澳
大湾区,必须严格遵循“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
粤港澳三地一衣带水。地理边界的连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环境影响的关联性决定了大湾区城市群不仅属于城际的地域共同体,也属于生态环境共同体。推进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打造生态防护屏障,落实规划纲要要求,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具体包括:划定
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加强珠三角周边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加强海岸线保护与管控;强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保护沿海红树林,建设沿海生态带;加强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推进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围绕大湾区水、大气和土壤等方面保护和治理,规划纲要作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部署,要求重点整治珠江东西两岸污染,加快建立入海
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强化区域大气
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危险废物区域协同处理处置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示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等。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广东要不断强化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职责,一方面,结合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同港澳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联动,推动三地协同治理。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推进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并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要加强低碳发展及节能环保技术的交流合作,推进低碳试点示范,推动大湾区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
用,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应大湾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
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重大意义,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规划纲要任务部署,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在实践绿色发展方面争做典范,以更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助力美丽湾区早日实现。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评论文章
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事关粤港澳三地居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基础良好,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
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具有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优势。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共建人文湾区、构筑休闲湾区、拓展就业创业空间、塑造健康湾区、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六个方面,携手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教育是国之大计,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具有极端重要性。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要充分认识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人才所具有的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作用,着力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按照规划纲要部署,要重点推动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发展,深挖三地教育合作潜力,重点建设人才高地,通过
创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
政策,吸引更多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就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人文湾区。要坚定文化自信,共同塑造湾区人文精神;要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等综合优势,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将粤港澳大湾区构筑为休闲湾区,是提升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品质的重要保障。要依托大湾区特色优势及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丰富粤港澳旅游精品路线。支持珠三角城市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完善滨海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滨海旅游业高品质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活力之源。就业创业既是粤港澳三地居民热切关心的重要议题,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规划纲要部署,要积极拓展大湾区就业创业空间。以扩宽港澳居民就业创业空间为重点,在深圳前海、广
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
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完善区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有利于港澳居民特别是内地学校毕业的港澳学生在珠三角九市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与
安全,关系粤港澳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以“塑造健康湾区”为目标,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加强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完善港澳与内地间的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提高大湾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强粤港澳食品安全合作,提升区域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保障内地供港澳食品安全。
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一方面要不断推进社会保障合作,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另一方面要深化社会治理合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有针对性拓展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三地司法协助,建立社会治安治理联动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
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全
省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认识肩负的重要责任主体职责,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携手共建好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构筑“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
评论文章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
尝试,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深化粤港澳合作,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九市投资和营商环境,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并将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上。
“一带一路”倡议是为全球化进程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供的中国方案。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放眼全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对外开放的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面临新的重大机遇与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国际化水平领先,为大湾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构筑“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奠定了良好基础。打造这样的重要支撑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从打造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携手扩大对外开放
三个方面着力推进。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衡量对外开
放水平的重要标志。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要按照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目标,发挥香港、澳门的开放平台与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广东先后出台“实体经济十条”“外资十条”等重磅措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实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接下来要按照规划纲要部署,携手港澳塑造国际化、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要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国际仲裁中心,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法人治理结构,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积极作用,加快珠三角九市社会信用体系建
设。
如果说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着眼于大湾区的“硬件”,
那么推动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则是打造大湾区的“软件”。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并进一步将“推进投资便利化”“推动贸易自由化”“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作为深化合作的重要举措。具体来看,粤港澳三地社会制度不同,法
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要提升市场互联互通水平,
实现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需要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出进一步开放措施,使港澳专业人士与企业在内地更多领域从业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需要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服务贸易协议,不断提升内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有序推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需要不断提高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使用便利化水平,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制定港澳与内地车辆通行政策和配套交通管理措施,促进交通物流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从策划之日起就放眼世界、对标全球,开放性和国际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属性。规划纲要从三个方面对大湾区携手扩大开放作了部署,强调要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携手开拓国际市场。粤港澳三地不仅要加强内部合作,还要抱团走出去,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引导华侨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联系,提升大湾区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加强粤港澳港口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港澳对外贸易联系广泛的作用,探索粤港澳共同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新模式,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扩展和优化国际服务网
络,加强内地与港澳驻海外机构的信息交流,助力三地联合开展
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
开放带来进步,开放带来繁荣。构筑“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也是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题中之义,还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内在要求。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枢纽和重要引擎。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头戏、大机遇抓实抓好,携手港澳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助力我国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以平台建设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评论文章
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合作平台建设是一个重要抓手。
围绕“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打造“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是规划纲要明确的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赋予了大湾区探索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路的重大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文化同源,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
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为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对新形势下诸多发展挑战,粤港澳大湾区要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提升市场互联互通水平,促进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强化内部发展的协同性、包容性,必须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
分发挥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
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
大平台开发建设,明确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明确了三大平台的不同定位。这是基于大湾区不同方面改革探索使命和各平台开发建设主体实际作出的科学部署,决定了各平台建设的内容差异。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重点是强化前海合作发展引擎作用,加强法律事务合作,建设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重点是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共建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金融服务重要平台,打造优质生活圈;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重点是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加强民生合作,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规划纲要提出发展特色合作平台,支持珠三角九市发挥各自优势,与港澳共建各类合作园区,为各地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创造了机遇,指明了方向。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有利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拓展在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海洋经济、职业教育、生命健康等领域合作;加快江门
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推进澳门和中山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
面深度合作;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
支持佛山南海推动粤港澳高端服务合作……各合作平台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广东各地要按照规划纲要部署,找准定位,抓住机遇,突出特色,深化合作,建出成效。
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大湾区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的必然要求。推进三大平台和各个特色合作平台建设,要贯彻落实大湾区建设基本原则,尤其是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充分发挥港澳和珠三角九市独特优势,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在既有合作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破除影响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促进各类要素在大湾区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智者顺时而谋。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既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载体,又是深化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合作共赢意识,进一步强化推进各个平台建设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扎实的行动和有
效举措,深化与港澳的务实合作,共同开创新时代改革发展新局
面,共同增进大湾区民生福祉。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
评论文章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推开、全面深化新阶段。全省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全面把握规划纲要要求,深刻认识推进大湾区建设是树牢“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和具体行动,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任务,是广东服务“一国两制”实践的光荣使命,是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历史机遇,是我们必须担负起的重大历史责任,高起点高标
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旗帜引领方向,方向决定未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
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只有牢牢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才能确保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广东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
体,要切实增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严格遵
循中央顶层设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规划纲要各项要求;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想事办事行事,主动协同港澳做好谋划落实工作;要发挥好制度优势,始终从大局出发推动工作,努力实现比较优势的综合集成,激发大湾区发展的无限活力;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坚持改革创新,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学习借鉴国际一流湾区建设经验,结合实际创造性落实大湾区建设任务。
凡大事要事,必作于细、必成于实。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等作了全面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必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工作,统筹全面,集中用力,扎扎实实抓好规划纲要
任务落地落实,推动大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这些重点和关键包括:对标国际最高最好最优,充分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互补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携手港澳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携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
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携手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区;探索协同发展新模式,发挥合作平台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加强规则相互衔接,携手打造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坚持民生优先,推动民生领域深度合作,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建人文湾区,携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年初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已经明确部署,做好今年的工作要扭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纲”。在新起点上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必须抓住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举全省之力推进建设。在领导机制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加强对广东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统筹指导,更好推动工作落实。在处理大湾区建设与全局工作关系方面,要统筹协调全省全域参与大湾区建设,推动大湾区建设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等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营造推进大湾区建设浓厚氛围方面,要抓好规划纲要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做到部署对表对标、导向正确无误、内容规范准确、方法创新有效,进一步提振信心、凝聚力量、推动落实。在领导干部
能力建设方面,要广泛学习各领域各方面知识,全面提高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工作能力水平,更好应对面临的各种新要求新挑战,确
保大湾区建设行稳致远。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担当起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携手港澳共同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努力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新的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
网络粤港澳 专访
袭艳春: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各界对此非常关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先生,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先生,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先请罗文先生作介绍。
罗文: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感谢各位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借此机会,向社会各界关心、理解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朋友们,表示诚挚地谢意!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总书记亲自见证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
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年多来,***总书记多次对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提出了“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的目标要求,为我们推进大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面临着世界上其他湾区建设所没有的新情况。因此,它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在《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各自优势,注重合作共赢,为港澳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有力支撑。基于以上,《规划纲要》的编制主要作了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明确大湾区的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始终坚持全球视野和全局站位,研究提出五大战略定位,进一步发挥大湾区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
二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规划纲要》编制突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着眼于推动粤港澳协同发展,拓展港澳发展空间,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
三是发挥粤港澳比较优势,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规划
纲要》强调善用“两制”之利,让体制的活力、市场的动力
更加迸发出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划纲要》突出创新的关键性作用,着眼破解制约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在一些重大改革上先行先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解决大湾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以上概括起来,《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一个愿景,七大重点,四项措施”。“一个中心”,就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愿景”,就是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七大重点”,就是明确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七个重点领域。“四项措施”,就是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重点工作、防范化解风险、扩大社会参与。
事实上,我们已经会同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正在有力有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比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强,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运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加速形成;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取得新进展,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就业的政策举措陆续出台,大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沟通协
调,精心组织实施,进行跟踪分析评估,把《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我们坚信,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落地落实,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目标不断迈进。谢谢大家!袭
艳春:下面有请林少春先生作介绍。林少春:女士们、先
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同新闻界的朋友们见面。首先,感谢
各位对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的有关情况。一是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成立由省委书记李希同志担任组长、省长马兴瑞同志担任常务副组长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6个专项小组,协调推进相关重点领域专项工作。制定了我省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
要》的系列配套文件,系统推进规划贯彻实施。二是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深化。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
期工作顺利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广州南沙。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出台广东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办法等政策文件。
三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港珠澳大桥已于去年
10月正式开通,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并实现西九龙站“一地两检”,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开建,横琴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
四是营商环境加快对接。我省对港澳服务业开放部门达到
153个,涉及世贸组织服务贸易160个类别中的95.6%。开办企业的办理时间实现了不超过5个工作日。
五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银联云闪付APP落地港澳,微信香港钱包正式为香港用户提供内地移动支付服务,粤澳首次共同成立首期200亿元的广东粤澳合作发展基金。
六是港澳居民到广东发展更加便利。先后推出18项、35项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举措。全省可招收港澳学生高校达到了
50所,港澳资医疗机构有48家。港澳居民居住证受理申领量达
9万张。下一步,我省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
区建设重要论述,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总牵引,切实担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职责,为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广东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袭艳春:下面有请张建宗先生作介绍。张建宗: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主席***亲自谋划、亲
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
发展战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区内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的作用。
“一国两制”是香港在大湾区的优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的重要基础。中央领导已多次重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必定会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推进大湾区建设,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内涵,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并不会像有些人担忧会导致“两制”界限模糊,也不会影响香港的单独关税区的地位。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拥有独特的双重优势。香港既是国家的一部分,同时拥有不同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香港是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拥有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及优质的专业服务。我们可以把这些优势与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广阔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科技实力较强等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推动大湾区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
香港的角色,将会是积极的“参与者”、“促成者”及“推广
者”。香港可以将丰富的国际联系经验延伸至内地,协助引进外资,也可以与内地企业共同开拓海外市场,拼船出海,寻找发展
机遇,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互利共赢。
袭艳春:感谢张建宗先生,下面有请米健先生作介绍。米健:谢谢主持人。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意义、重要性及其基
本内容,刚才发改委的领导、广东省委省长,还有张建宗司长已经讲的很充分,我就不讲了。下面我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角度谈谈我们两方面的认识。特区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是基于这些认识而展开。
第一,澳门的担当与挑战。此次《规划纲要》赋予澳门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整个《规划纲要》中直接指向澳门的,据我们目前统计的有49项,说明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下面我简单概括一下。
一是《规划纲要》将澳门列为大湾区发展建设四个中心城市之一,使其具有“核心引擎”的地位。以澳门这样小的体量,担当这样大的一个角色,无疑是国家对澳门的高度信任和期待。
二是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对澳门已经明确了“一个中心、一个平台”的定位,这次《规划纲要》对澳门作为这一平台的作用进一步予以明确。前期49项内有9项涉及这一平台。
三是除“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之外,《规划纲要》还赋予澳门一个十分光荣的时代使命,即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
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这显然是对澳门特殊的历史地位、
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且成功的多元文化共存的高度肯定。四是规划纲要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动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的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而澳门也成为这一走廊中的支撑点。以上
是简单概括所有的定位和任务,既是澳门的担当,同样
也是对澳门的挑战。第二,澳门的机遇与责任。《规划纲要》公布与实施,给澳
门自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个机遇,通过积极参与大湾区发展建设,获得自身的跨越发展,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多元,从而为澳门社会长久的繁荣稳定、澳门子孙后代的民生福祉创造条件和打下牢固基础,这是澳门特区政府必须承担的社会和历史责任。
谢谢大家!袭艳春:感谢米健先生,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
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粤
港澳分别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也分属于不同的关税区域,法律制度不同。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挑战是很多的,如何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推进大湾区的建设,请问有什么考虑?谢谢。罗文:感谢你提出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国际一流湾区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国两制”,它涉及到三个关税区、三种货
币、三种法律制度,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也是它的
挑战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澳门是成熟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体,是自由贸易港,它在经济运行、社会治理、规则标准、政府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更加接轨。广东省是内地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上述三个地方同处一个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经济方面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彼此紧密合作,必将产生协同效应和放大效应。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要素流动、体制机制衔接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下一步,要更好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们要着力
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确保“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的实践不变形、不走样。
二是坚持依法办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环境独特,政策敏感性强,我们要坚持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特别要注意尊重港澳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尊重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在处理涉及港澳的事务时,充分征询和吸纳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确保程序正当、权责统一和依法依规。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思想要再解放,行政干预要再减少,要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
来配置和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推进广东与香港、澳门在商贸投资、科技教育、人员交流、青年发展、设施联通、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互利合作。
四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港
澳国际化的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优势,妥善化解“两制”差异下可能产生的发展障碍。突出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探索制度对接,搭建“政策桥”,促进粤港澳三地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通,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
张建宗: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我们有健全的法治和完善的国际联系,还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开放的市场。在国际竞争力的排行中,我们是名列前茅的。香港连续25年被评选为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一国两制”是香港在大湾区的优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的
重要基础,香港特区政府将继续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不遗余力,竭尽所能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把国家所需、香港所长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发挥市场化的机制作用。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也为香港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为香港的居民提供更广阔的生活和发展的空间。《规划纲要》明确的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
地位,大力的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
解决服务中心,这些工作都有利于打造香港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谢谢。
米健: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我们不是第一天面对。确实,“一国两制”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过程当中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可能就会对我们整个大湾区的工作产生影响。我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么长时间里酝酿,对这个问题就我们澳门方面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和准备。如何在《规划纲要》公布之后拿出实际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现在最好的出路是把看似十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至于什么叫简单化,我们都在探讨。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你关注到去年习主席在接见纪念改革开放港澳代表团的时候,他的讲话中已经有了,习主席表达的核心思想:第一,港澳对内地改革开放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第二,它之所以起到这么大的贡献作用,就是因为它有“一国两制”这种最大的优势;第三,希望港澳在未来的新一轮国家改革开放过程当中继续发挥作用,前提条件肯定是“一国两制”。所以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还是要坚守“一国两制”,还有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逻辑联系。在这方面不用过多担心。
南方日报记者:我的问题是港澳科研院校众多,青年人才资
源丰富,他们到大湾区内地创新创业的意愿和需求都非常强烈,
《规划纲要》里面也明确提出,要支持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创业就业,请问广东省在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如何协助港澳青年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
袭艳春:很关注年轻人。林少春:谢谢您提的问题。广东省历来都欢迎港澳青年到广
东就业、创新创业,按照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自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这三个地方设立了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以来,港澳青年在这里的创业团队已经达到了360多个,落户在这个地方。这360多个团队里,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科技、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从业人员、就业人员接近4千人,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下一步,广东省仍然会把平台优化提升,把相关鼓励创业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说,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完善。首先,在广东建立一个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基地,是从省政府层面。同时,我们会把前海、南沙、横琴,在原有的基础上,总结他们这一段时间运行的经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创业的服务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其他的六个市,我们也都准备建立这个平台。下一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打造12个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在政策方面,我们将完善相关的支持和服务。第一,广东省
支持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对港澳青年在湾区内的创业全覆盖,我们支持本省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香港澳门青年也可以享受这个政策,只要符合规定,我们都会支持。第二,我们将会在营商环境、工商登记便利化方面,更好的为港澳青年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因为我们平常和港澳青年接触,他们很多对在内地办企业、登记,包括申请税务办理、银行贷款有
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我们将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第三,我们将会进一步的研究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新创业涉及到的居住、医疗保障、税务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措施,这一方面我们也正在进行全面的梳理、全面的研究。总之,广东省对港澳青年到内地创新创业将继续给予大力的支持,也欢迎广大青年到广东来创业,取得成就。谢谢大家!
张建宗: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青年的发展,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希望香港的青年有国家的观念,有香港的情怀,有世界的视野,同时希望他们能够登高望远,发掘香港以外的机遇。我们鼓励香港青年参与大湾区的发展,并着力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及机遇,努力使大湾区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创新创业平台,同时促进香港青年的向上流动,也让他们参与大湾区以及国家的发展大局。香港特区政府将整合聚集香港青年大湾区双创的资源,以大湾区青
年双创基地为核心,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支持香港青年双创的
生态系统。具体来说,香港特区政府将通过和民间机构合作,为在大湾区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创业补助、支援、辅导、引路及孵化的服务,也会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建立一站式的宣传与兼容平台,支持香港平台创业者到大湾区发展、落户。谢谢。
米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对青年工作很重视,这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议题,也是很久以来我们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给行政长官决策、政府施政提供建议方案的一个部门,我们深深知道特区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去年特首带领政府代表团走访大湾区九个城市的时候,特别带了青年代表团,随着政府代表团走了大湾区九个城市。去年我们还举行了一次大湾区的青年论
坛。在青年论坛上,给大湾区青年提供了交流机会,而且特别让澳门的青年意识到,大湾区的到来对于我们澳门青年的要求,对他们的挑战。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有一句话,可能在座的都知道,当时有一句话是“少年强则中国强”。当时我们在会上也提出,未来的大湾区是青年的大湾区,所以如果大湾区的青年强,那么大湾区才会强。在这方面,特区政府做了很多工作,第一,实施“千人计划”,让青年到内地交流学习,为他们创新创业做好准备。澳门的青年有个特点,就是比较安逸,不愿意走出去。现在我们告诉他,你必须面对这个时代,必须面对大湾区时代的到来。
第二,实施青年湾区创业创新计划。第三,我们提供30万元上
限的免息创业贷款,支持青年创业。很多青年靠着政府的这个政策到横琴,到大湾区其他的城市创业。第四,连续几年组织“澳门青年创业创新考察团”到内地,学习创新创业的经验。第五,我们在中山设立了一站式的青年创新创业平台。除此之外,刚才林省长已经讲了,我们在横琴、南沙、前海都为青年提供了实践平台。具体工作很多,我不占用大家时间。
大公报记者:我们看《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在5G等重点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我们想了解
5G会不会在港澳地区率先实现商业应用?谢谢。罗文:感谢你提出的问题,5G被誉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的代表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实现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的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我国高度重视5G发展,提出了加快5G商用步伐。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关部门正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引导,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力量,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利益,超前布局加快推动5G技术研发和商用事业。我们积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之间加强对接和交流,共享发展成果,积极鼓励港澳地区电信运营企业开展5G商用,让5G技术发展成果更好
的服务于港澳地区人民群众。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这方面的工作。谢谢。
新华社记者:我们知道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科技
创新中心,这次《规划纲要》中也将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列入了具
体工作任务的第一章。我的问题是中央为什么要支持粤港澳三地打造国际科创中心?下一步的工作考虑是什么?三地将如何推进?谢谢。
罗文: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总书记曾经描绘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愿景,那将是一个富有活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是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要做到和实现这一点,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首要任务,是重中之重,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有共识、最具优势的地方。它肩负着构筑我们国家创新发展新高地、引领和带动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创新转型的历史重任。中央之所以要支持粤港澳三地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这是完善我国区域创新总体布局,加快经济发展率先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迫切需要。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是继北京、上海两个科创中心之后,***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又一个科创中心。通过科创中心的建设,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经济总量占全国近四成的超级城市群,建设为创新型经济体,引领带动我国经济整体向创新驱动转
型。
第二,发挥粤港澳三地比较优势,保持香港和澳门长期繁荣
稳定的根本要求。粤港澳三地在创新功能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通过共建科创中心,将放大香港、澳门在基础研究、人才培
养、现代金融和知识密集型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与广东的实体经济互动,延伸产业链和创新链,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保持港澳长期繁荣与稳定。
第三,发挥港澳国际化优势,带动大湾区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必由之路。香港、澳门是世界自由贸易港,市场机制灵活,国际化程度高,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广泛的创新联系,通过共建科创中心、吸引全球高层次创新人才、企业和科研机构到大湾区集聚,推动大湾区企业、技术、标准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下一步,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为此,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由我委牵头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专责小组,强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规划、政策、任务、资源的统筹,汇集国家相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力。
二是推动政策对接,支持深港、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三个创新特别合作区先行先试,推动粤港澳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
管、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对接,打造要
素流通、设施联通、创新融通、人员互通的跨境合作平台,带动大湾区乃至全国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三是抓好重大项目。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依托,统筹用好中央、地方和社会资源,集中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产业前沿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高水平创新项目,打造高度国际化发展的科学中心,引导地方和社会资本加大创新投入,吸引国内外顶尖水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企业研发机构到大湾区发展,提升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四是深化改革和创新合作,聚焦破除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数据和样品等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粤港澳深度合作,开展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改革试点,形成粤港澳交流互动、协同创新的新局面。坚持国际化方向,充分吸纳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支持大湾区的企业、标准、技术和产品走向全球,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林少春:我理解,在大湾区科技创新,既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补短板的需要。大湾区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千万,经济总量超过1.5万亿美金。跟世界上的湾区来比较,跟旧金山湾区比,我们的短板恰恰就是在科技创新,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各个分校,重点实验室、科技机构非常发达。如果和东京湾区比,以日本东京大学为主,这个湾区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比比皆是。粤港澳大湾区基础好、面积广、人
口多、产业门类齐全,制造业特别发达,所以国家从战略的角度把科技引领摆在第一位,作为引领未来的发展,补我们这个湾区的短板,我认为是抓到了点子上,抓到了要点上。
广东在这里怎么做,我想我们有几个方面,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一方面是要推动建立和完善跨境的科研合作机制。广东有自己的优势,香港、澳门也有他们的优势,广东的优势就是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产业体系,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香港、澳门的优势就是高端的科研力量比较强,国际化、市场化的水平比较高。这两方面的优势怎么结合起来?第一,组织、引导湾区内三地的重点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深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引导积极参与的广东正在实施的九个方面的应用技术的攻关计划。我们这九个方面,按照总书记给广东提出的要求,
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低碳、数字经济,还有新材料、海洋经济、工程技术、现代农业的种苗业这九个方面的攻坚计划,这是第一个,要建立一个合作机制,把各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起来。第二,协同港澳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点就是要加快在走廊里推动重大科技的基础设施、交叉研究的平台和前沿学科的研究。同时要把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产业园、横琴中医药产业园等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的支点来建设。同时,在这里面我们有庞大的产业基础
作为支撑,要把它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孵化的基地来建设,这是
第二个,我们想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的平台。第三,三地要探索加强资源共享,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畅通。首先是广东省内,我们对财政性的科研资金不再实行限制,港澳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的,拿到财政性资金以后可以跨境使用,也就是说,广东的财政资金支持科研的可以过到港澳去使用。另外,对广东的科研机构、实验室也要对港澳全面开放,对港澳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有需要使用广东设备的,都可以申请使用。像东莞的散裂中子源就是全面开放,你有需要,可以申请使用广东的设备。
下一步,我们将在中央的主导下,积极加强和港澳的沟通,在科技创新方面更多的研究支持政策和措施,谢谢大家。
张建宗:香港拥有多所世界级的大学,我们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健全的司法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香港可以利用丰富的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汇聚内地以及全球的创新资源。一方面,将国际创科企业引进大湾区,另一方面我们帮助内地的创科企业“走出去”,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本届特区政府大力地投资1000亿港元,相当于861亿人民币,对创新科技的发展高度重视。香港已经准备好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
创新中心的工作中担当重要的角色。特区政府衷心感谢国家积极大力支持香港的创新及科技的发展。2018年5月,***主席亲自作出批示,肯定香港拥有较雄厚的科技基础和高技术的科技人才,
以及香港科技界为香港和国家发展作出的重要奉献,明确表示支
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特区政府在过去一年获中央政府支持多项具体措施,其中包括中央科研基金跨境拨付到香港来,确立中国科学院在香港设立院校机构,推动其研究院所落户在香港科学园的两个科技创新平台。
展望未来,我们继续大力推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体的工作包括:一是鼓励我们全力的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二是联系国内外顶尖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建立科研合作基地。同时,我们积极推进在香港科学园建设“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两个创新平台。香港特区政府,我们推动创科发展,是发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以及金融科技四个大的范畴。特区政府会继续全力发展创科基建,推动研发汇聚人才,推动再工业化,加强对科研界的支援。我想强调的是香港的创新生态,在去年一年有明显的改善、明显的进步。谢谢。
米健:刚才我在介绍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担当的时候提到,《规划纲要》提到要一个国际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深圳
-香港-澳门”,澳门在其中也是一个支撑点,这是我们澳门引以为荣的一点。跟刚才林省长、张司长相比,澳门可能没有那么多可以说的,但是我们澳门有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在珠三角城市群里,尤其是在珠江西岸是比较特殊的。现在澳门特别行政
区政府在这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
市的合作,我们现在正在酝酿、探讨、协商合作方案。除此之外,政府在整个工作安排上也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去年,
我们成立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委员会,今年我们成立了创新科技及智慧城市发展专责组,在这个小组的负责下,我们要展开一系列的科技创新的工作。第二,加速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尤其是横琴,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和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平台。第三,特区政府历年来对高校的投入,在他自身的GDP当中占比是相当大的,尤其是近几年我们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投入非常大。我们准备进一步地加大投入,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第四,我们加强与国家科技部和科协的合作,已经有了基本草案,就是加强利用内地科技发展的力量,完成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中国际创新走廊建设的历史重任。
最后对于记者的问题,我直接回答一句话,这次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把国际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内容之一,真的是时代大势。可以说,《规划纲要》洞察天下大势。从最近一系列的发展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未来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而我们国家只有在科技创新方面下功夫,才能促进我们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更有实力地走向世界。谢谢。
香港电台记者:想了解一下有关大湾区发展的时候,怎么样
可以减轻在融合过程之中港澳的压力,担心人员过分的涌进香港
和澳门,有什么措施可以使香港和澳门的居民可以放心参与大湾区的发展?谢谢。
罗文:感谢你提出的问题。***总书记强调,要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一小时生活圈”,就是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不断便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规划纲要》里专门列出了一章,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积极构建“一小时生活圈”。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三个方面具体举措:
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一小时通
达。
二是在通关便利化方面。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的手段,不断
提高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使用的便利化水平。研究在粤港澳主要陆路口岸增加自助查验通道,推进更多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加强内地与港澳海关部门协作,进一步提升跨境物流效率。三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推动降低甚至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赋予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为大湾区居民提供及时、
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米健:这位记者的问题,因为从澳门方面,我了解你这个问
题的核心所在。首先有一点,必须面对这种越来越开放的时代大势,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进步,如果它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可能再有新的前进。我们必须面对这个过程中确实产生的一些压力。最近几年港澳都在面对这个问题,就是游客的进入。这次我看到整个澳门春节是爆关、爆城,都满了。香港也有同样的压力。但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我经常和澳门的青年在一起谈这个问题。澳门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你是开放的,你是国际化城市。这同样适用于香港。香港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你是国际化的,是开放的。所以,对于大湾区发展建设可能带来的人流压力,必须要有思想准备。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就没有措施,任其失控。这是要避免的。这就考验政府管理部门的智慧。三地的合作也是必要的,但总的来说,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趋势。谢谢。
袭艳春:《纲要》的推出也是为了让三地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也会统筹兼顾三地多方面的需求。
澳门澳广视记者:想问一下《纲要》里面提到,要求澳门
和临近的城市一起共同做好预防防灾害的工作,想问一下,目前粤港澳三地这方面的工作具体有什么进展?谢谢。
林少春:谢谢你的问题。因为大湾区中,粤澳在这方面确实非常密切,我理解您是注意到前年的台风,一个是供电断电两天,还有是海水倒灌。怎么样防止自然灾害?目前我们有几个不同的
层次。第一,我们建立了一个气象信息共享机制,对自然灾害天
气预报信息,三地现在已经建立起来了,对没到来之前怎么样做到预测、预报准确气象自然灾害的相关信息。第二,建立了一个在灾害来之前及时互通互报的机制,也就是说广东有这方面的信息,我们及时通报给港澳有关机构,港澳有这方面的信息,也及时给我们通报过来。然后在通报过程中,需要三地协调共同解决的灾害的预防问题,我们共同商量。第三,具体来说,现在对澳门的供电,我们已经实现了双回路,是通过地下电缆,确保澳门电力供应的完善。再有,你可能比较关心挡潮闸,特首特别关心,崔特首专门来广东跟兴瑞省长一起商量,广东支持澳门开展这一项工作,下来之后,两地将会根据项目的建设,充分论证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有海潮、天文潮的数据要进行准确的测量,拿出一个科学有效的防控办法。我们现在都在建立这些机制,也在不断地完善设施,共同做好防御自然灾害的工作。谢谢。
米健:补充一点澳门方面做的工作。你的话题的由来就是
8·23天鸽风灾,百年不遇,引起了澳门人员财产的伤亡,对澳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对特区政府真的是教训深刻。所以三个月之内,立刻就批了挡潮闸的设计,半年,整个过程特首一直全程参与,跟马省长、林省长的协调,水利部也支持,应该在区域合作当中是效率最高的一项工程。具体现在到什么阶段,我们十年防灾减灾的计划,已经到了第六稿,其中重要是之一就是挡潮闸,
挡潮闸已经到了技术论证阶段,虽然这个挡潮闸基本方案可行,
但真正把这个挡潮闸建起来,需要有天文、气象、海潮,还有洪
水,所有数据的综合分析,才能管控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但是请你转告澳门居民放心,这件事情特区政府是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不允许再发生一次像8·23天鸽那样的事情。
第一财经记者:我这个问题跟资本市场有关,我们知道大湾区汇聚了两大交易所,港交所、深交所,我们想了解一下,在大湾区建设过程当中,两大交易所将会如何来助力大湾区的建设?此外,也特别重视关于深交所创业板下一步的改革,因为我们知道在支持科创企业上市方面,在上海以及香港都有一些制度的突破。深交所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什么?谢谢。
林少春:谢谢您提的问题。确实向您所说,湾区里面的建设,金融方面特别重要,金融业在广东的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我们去年经济重量9.7233万亿,金融增加值超过8%。怎么样在湾区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我想,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金融必须是稳健的,不能出问题,如果金融出问题,对整个经济影响太大了。所以我们必须按照国家有关金融的政策这个前提下来推动湾区的金融业发展。第二,你关心的上海科创板从审批登记改为注册制,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目前我们正在按照国家要求,完善相关方面的必备条件。第三,我们也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强监管,防止金融方面的风险。按照国家的部署,在打好
三大攻坚战里面,第一个就是防控金融风险,我们之后要确保金
融业既服务于经济发展,又是健康的发展。谢谢。经济日报记者:我的问题是加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粤港
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支撑,但是除了硬件连通之外,社会各界也期待更加便利的管理措施,方便粤港澳人员车辆往来,推进要素的高效便捷的流通,请问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
罗文:感谢你的问题。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既是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大湾区的基础条件,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反映比较集
中、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设施的“硬联通”和机制的“软联通”。我们要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具体来说,我们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方面,统筹基础设施布局,抓紧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和城际
(铁路)建设规划,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二是在体制机制“软联通”方面,要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带动,聚焦科技创新、人员交流等关键领域,推进出台系统性的创新支持政策,实现科技人才便捷流动、科研合作更加紧密。加强内地与港澳口岸部门协作,扩展和完善口岸功能,依法推动在粤港澳口岸实施更便利的通关
模式,进一步便利港澳与内地居民往来。研究制定和优化香港、
澳门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行驶的政策措施。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和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谢谢。
袭艳春:再次感谢四位发布人,也谢谢大家,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让粤港合作成果更多惠及两地民众
网络粤港澳 专访
“20年来的实践证明,粤港合作有利于香港长期繁荣与稳定,有利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一国两制’成功实践。”香港回归20周年前夕,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全面介绍了粤港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他表示,深化粤港澳合作,是中央交给广东的重要政治任务。
2012年12月***总书记考察广东时,明确要求广东积极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落实好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从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携手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粤港合作将以改善社会民生为重点,全面深化两地科技创新、医疗卫生等领域合作,使粤港合作成果更多惠及两地民众,更好促进粤港共赢发展。
在粤港企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提及粤港合作,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长期活跃在广东全省的大批港资企业。据介绍,截至2016年底,广东累计设立香港直接投资项目约14万个,实际吸收外资金额2559.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2%和63.9%。
“长期以来,广东通过与港澳合作,引进了大量资金、技术,
接入了国际市场。特别是近两年来,广东在吸引港资参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服务业已经占据香港在粤投资总额的半壁江山。”马兴瑞说。
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4月,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新批设立港资直接投资项目5547个,累计吸收港资企业实际外资72.4亿美元;2004年至2016年,广东共批准港资服务业项目34944个,实际吸收外资791.1亿美元,粤港服务业合作已从传统的房地产、商业、餐饮、交通运输业拓展到商务、信息、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领域。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通过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开展技术更新和研发,一批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相结合的新型港资企业不断涌现。目前,广东港资塑胶制品、家具制造行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纺织服装企业采取电脑纺织机代替人工,面料和辅料质量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服装、鞋类、家具等产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充分说明,在粤港合作框架下,广东的制造业优势完全可以与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充分结合,推动两地企业一起迈向国际分工体系高端。”马兴瑞说。
粤港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马兴瑞介绍说,今年下半年,他将与香港新一任行政长官林
郑月娥共同主持召开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二十次会议,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确定未来粤港合作重点。
“两地体制机制不同,必须切实强化政府间的合作机制,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强化统筹协调,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及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推动各领域合作事项落实到位、取得实效。”他说。
20年来,在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框架下,双方对口部门成立了31个专责小组,涵盖了策略研究、经贸金融、社会民生、口岸基建、区域合作、应急救援等合作领域。同时,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粤港各项合作也不断深入,《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得以深入实施。
目前,港珠澳大桥即将全线贯通,广深港客运专线内地段建成通车,深圳东部过境高速公路等加快推进。口岸建设和通关便利化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粤港两地人员往来超过2亿人次,日均往来人员超过60万人次。
“香港回归20年来,在中央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下,两地各领域合作项目务实推进,为保持香港繁荣稳定、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两地民众的高度认同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马兴瑞说。
把握两大重要机遇更多惠及民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新的重要机遇。在马兴瑞看来,打
造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内外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他介绍说,目前国家层面已牵头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广东也开展了相关前期研究工作,并专门委托国家高端智库进行了专题研究论证。
“广东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和国家规划要求,加强与港澳特区政府的紧密协商,重点推动畅通要素便捷流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打造全球创新发展高地、共建金融核心圈和优质生活圈等任务,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绿色、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城市群。”他说。
另一项必须抓住的重大机遇,则是粤港合作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马兴瑞表示,广东未来将加强与香港特区政府沟通,落实好双方签署的“一带一路”合作意向书,携手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和便利往来,特别是发挥粤港联合招商推广合作机制的作用,共同组织赴“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考察、推介及招商引资,探讨投资合作机遇。
马兴瑞表示,粤港两地政府都非常重视社会民生合作,近年来越来越强化区域协同治理理念,着力保护青山绿水,提升区域空气质量,加强社会民生服务,使民众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在民生领域深化合作,加强跨境公共
服务建设,促进教育、医疗和养老以及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控
制疾病等领域合作,使粤港合作成果更多惠及两地民众,更好促进粤港共赢发展。”他说。
携手合作,建设国际一流湾区
网络粤港
澳 专访
“特区政府会不遗余力,竭尽所能推动大湾区的发展。”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会上如是表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出台,绘就了美好蓝图,打开了发展空间,将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装上新引擎。
建设大湾区贵在行动、重在落实。对于《规划纲要》,香港特区政府怎么看、准备怎么干?带着相关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林郑月娥女士。
记者:如何认识《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对香港特区来说意味着什么?
林郑月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多年来,香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开放的市场,发挥
“一国两制”优势和作为国际城市的优势,在国际竞争力排行中
名列前茅。然而,随着全球和周边经济体的竞争加剧,香港传统产业的优势正在缩窄,加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保护主义抬头,香港面对的挑战更加严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为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人提供拓展事业的新空间、新机遇。香港必将抓紧这个难得的机会,主动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为自身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记者:在《规划纲要》制定出台过程中,特区政府是如何参与的?有哪些方面的意见建议得到了体现?
林郑月娥:自2017年7月1日以来,香港特区政府积极参与《规划纲要》的制定,包括全面参与草拟、反复考虑文本。我感谢中央政府在此过程中非常重视并全面吸纳香港的意见,香港社会各界的许多意见在《规划纲要》中得到体现。港澳两位行政长官首次能以成员身份出席中央领导层次的会议,本身已凸显中央重视两个特区在大湾区中的角色。我会好好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的身份,继续向中央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事实上,《规划纲要》出台前后,很多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措施已经陆续推出。如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参加国家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香港居民可申请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在内地工作的港人,符合条件者将可免除个人所得税。这些都说明香港积极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彰显中央政府对香港
的大力支持。
记者:香港特区政府如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与其他施政工作有无对接、如何对接?
林郑月娥:香港特区政府会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及《规划纲要》的指导方向,积极与中央有关部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工作。我在上任至今的两份《施政报告》中,均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特区政府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香港特区政府未来的重点工作包括:一是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二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为优势领域开拓发展空间;四是加强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五是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六是充分利用香港的国际联系和国际网络,向海外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吸引资金和人才落户大湾区,并推动大湾区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区。
未来,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与中央部委、粤澳两地政府及社
会各界保持紧密协作,聚焦落实《规划纲要》下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更多领域开放和突破,加强区内城市互联互通,携手把大湾区建设为国际一流湾区。
记者:在大湾区建设中,香港特区的自身定位是什么,有哪些优势?与广州、深圳等其他城市如何实现合作共赢?
林郑月娥:《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其作为国
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这些工作都有利于打造香港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享有独特的双重优势。一方面我们是国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我们拥有与内地不同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香港拥有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及优质的专业服务。在大湾区建设中,香港将会是积极的“参与者”“促成者”及“推广者”,可以将国际联系经验延伸至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内地九市,协助引进外资,也可以与内地企业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同时,香港的优势可结合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广阔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科技实力较强等优势,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
记者:《规划纲要》对香港改善民生有何帮助?香港同胞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大湾区发展带来的福祉?
林郑月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的影响力远超经济范畴。大湾区建设除了可以为香港经济寻找新增长点,促进经济产业多元发展外,更能令大湾区成为优质生活圈,拓展香港居民的生活空间,使大湾区成为香港广阔的腹地。
自2017年8月起,多项便利港人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陆
续出台,涵盖了教育、就业、创业和日常生活范畴。2018年8月推出的居住证政策,更为长期在内地生活的香港居民提供了便利。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与中央有关部委及粤澳两地政府合作,落实《规划纲要》中更多切实改善香港居民生活的措施,例如争取积极研究大幅减少在粤港澳之间的通信漫游费用、简化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开立银行户口的手续、容许香港电子货币包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使用等,相关措施都将不断增进港人的福祉。
澳门的发展定位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密结合
网络粤港澳 专访
回归18周年取得斐然成绩
《21世纪》:澳门刚刚迎来回归18周年的纪念日,过去的
18年中,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澳门有哪些亮眼的发展成绩?在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未来还将有哪些规划?
崔世安:澳门特别行政区回归祖国18年以来,“一国两制”的优越性与强大生命力日益展现。在中央的支持及指导下,澳门经济快速发展,财政状况稳健,居民生活改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严格依照宪法和澳门基本法办事,根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围绕
《澳门特区五年发展规划》的既定部署,持续推进“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总体来看,澳门社会稳定,各个领域、各项事业均取得长足进步,发展态势良好。
我们全力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成功创造良好条件,确保爱
国爱澳传统薪火相传。我们于2016年正式举办为期三年的“千
人计划”项目,透过与国家教育部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合作,
每年遴选一千名优秀青少年赴内地交流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千人汇”青年交流平台,在实践中历练、选拔爱国青年人才。回归以来,澳门经济快速增长。澳门是全球最开放经济体系之一,回归以来的经济发展成绩备受瞩目。近年来,稳步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带动了博彩业、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零售业和建筑业的兴旺发展,也积极培育了会展、中医药、文化创意和特色金融等新兴产业发展。1999年至2016年,澳门特区GDP从518.72亿澳门元增至3,622.65亿澳门元,增幅达6倍;人均GDP从12.1万澳门元增至56.1万澳门元,增幅为3.6倍;财政收入从169.4亿澳门元增至1,105亿澳门元,增长了5.5倍;失业率从6.3%大幅下降至1.9%。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澳门实现经济逐步回暖,前三季GDP增长9.3%,失业率维持在2%,物价保持平稳,财政储备达到5051.93亿澳门元,外汇储备则达
1579.30亿澳门元。
用好用足CEPA等中央惠澳政策。2003年签署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及后系列的补充协议,令两地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制度性障碍逐步消除,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来澳门视察时,宣布中央支持澳门的19项惠澳政策措施,有力支持了澳门“一中心、一平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1999年,澳门特区与内地的
贸易总额约74亿澳门元,内地旅客约165万人次;到了2016年,
贸易总额增长至近138亿,内地旅客增加至约2,045万人次。澳门特区与祖国内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往来合作日益畅通、不断发展。
力促多元产业发展。特区政府努力推进“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建设,致力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迈
出实质性步伐。经过持续努力,澳门在会展、中医药、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发展成效已经初步显露,诸如“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等专业性、国际性的品牌展会陆续落户澳门;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初见成效。与此同时,我们正在加快发展特色金融,积极发展融资租赁和财富管理业务,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服务。
制订了《澳门特区五年发展规划》。2016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特区政府主动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结合澳门自身实际情况,编制实施了澳门历史上第一份五年发展规划。《澳门特区五年发展规划》兼顾了短、中长期发展需要,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治理走向系统化、精细化的重要战略部署。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了澳门未来长远发展的愿景,树立了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了“创新发展、均衡发展、对接发展、共享发展”四大发展理念,制定了八大发展战略部署,致力提升居民生活素质、提高城市竞争力。
积极进行海域发展建设。2014年,国家主席***在出席
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庆典活动时,宣布启动明确澳门习惯水域管理范围工作。我们对接国家海洋战略和规划布局,加紧完成《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域利用与发展中长期规划(2016-2036)》编制工作。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推进与内地兄弟省区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力争透过滨海旅游、海洋经济等新的发展,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启动智慧城市建设。特区政府加快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战略。2017年,特区政府与阿里巴巴签署了《构建智慧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依托阿里巴巴领先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澳门发展智慧城市。今年,澳门特区政府专有云计算中心及大数据平台将初步建成并投入运作,在政务、交通、旅游等领域
,逐步向居民和游客展现智慧化的成果。
重视区域合作。澳门始终秉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合作,不断夯实及深化区域合作。因应地缘和人缘关系,澳门重视与广东省,尤其是邻近的深圳、珠海、中山、江门等兄弟城市的合作。与广东省的合作,主要是透过“粤澳高层会晤”和“粤澳合作联席会议”等机制加强沟通;透过2011年签署《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及每年制定的重点工作,不断加强两地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往来、旅游文化、社会民生等各领域的合作。自2015年3月实施《关于内地在广东与澳门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
协议》以来,强化了澳门与广东省的经贸合作。透过“粤澳合作
发展基金”为引入澳门财政资金参与粤澳重大合作项目建设做出有益尝试。
澳门重视与兄弟省市探索推动重点合作项目,打造重点合作平台。澳门与珠海两地紧密合作,在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口岸通关模式、稳定能源供应等领域合作成效显着。同时,在横琴自贸区建设的粤澳合作产业园、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澳门青年创业谷等重点合作项目成为两地合作的亮点。澳门与中山正携手推进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创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区;澳门和中山成为全国率先开通游艇自由行的城市,为推进两地深化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澳门与江门探索研究推进“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绿色经济深度合作”,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在经贸、特色金融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与此同时,澳门也非常重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合作,两地政府透过年度“港澳合作高层会议”,一直有序地在出入境、旅游、金融、税务、文化、公务员培训保持着紧密的交流及合作。
2017年港澳两地正式签署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进一步推动两地之间的
经贸合作和发展。
在中央的支持下,粤港澳三地在过往坚实合作的基础上,有信心将携手共同努力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
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
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澳门如何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1世纪》:十九大报告中提到,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澳门将如何抓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崔世安: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期下澳门融入内地发展,提升自身发展的难得机遇。在新时期下,澳门将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把握发展机遇,努力把澳门“一中心、一平台”的发展定位与“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紧密结合,抓住重点,形成合力。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2015年在中央部委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后,澳门便以积极的态度响应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并藉此推动澳门新一轮的发展。为此,我们成立了“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委员会,由我本人担任主席,委员会统筹各项参与“一带一路”工作。在推进“一带一路”工作
中,特区政府强调全面加强统筹思维,系统地把澳门五年发展规
划、“一中心,一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等工作,与
“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秉持“国家所需,澳门所长”的原则,结合“一个中心,一个平台”的定位,发挥澳门社会和谐稳定、归侨侨眷众多等独特优势,重点从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领域,切实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2017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粤
港澳三地政府联合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澳门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努力推进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打造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致力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发挥澳门独特优势,全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随着大湾区规划的公布,将进一步明确具体的重点工作任务,澳门特区政府将全力配合国家的安排部署,提升引领推动作用,加大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宣传推介,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澳门会加强与中央政府及粤港两地政府的沟通,认真落实规划工作,协调解决大湾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合作事项。此外,继续与国家部委加紧联系、密切配合,创设条件及提供机会,支持澳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澳门广大居民及中小企业能够切实收获到国家战略所带来
的红利。
《21世纪》:去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签署,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澳门提出“一个中心,一个平台”的自身功能定位,澳门应如何发挥好自身现有优势建设好世界休闲旅游中心?澳门在建设中国和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过程中又如何找到“一个平台”与“一带一路”的“契合点”,发挥澳门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中的
作用?
崔世安:澳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及粤港澳大湾区建
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构建互利共赢合作关系的一项重大部署。我们按照国家“十二五”及“十三五”规划中赋予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建设定位,多管齐下,稳步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不断提升澳门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目前“一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由我担任主席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委员会”,统筹负责“一个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2016年,我们研究编制了
《澳门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澳门旅游业未来十五年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澳门拥有世界级旅游休闲硬件设施,旅游教育和培训经验丰富,澳门有条件提供优质的旅游教育培训服
务,打造成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与邻近省市联合开发并推广“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和路线、推进游艇自由行、联合赴国内外开展旅游推广活动,提升大湾区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而“一个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创立于2003年的“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已经在澳门特区成功举办过五届部长级会议,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自莅澳参会,宣布了支持中葡论坛的19项新举措,其中,就有5项旨在深化澳门的平台作用。在中央支持下,2016年“中葡合作发展基金总部”正式落户澳门,首届“央企支持澳门中葡平台建设高峰会”在澳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利好正在涌现,澳门
特区作为中葡平台的作用日益巩固。
澳门会充分利用语言、文化、国际联络等资源优势,努力发挥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建设好中葡经贸合作会展中心、中葡中小企业商贸服务中心、葡语国家商品集散中心。由我担任主席的“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发展委员会”加强工作统筹和指导,透过在澳门举办的“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等重大平台,精准服务合作伙伴。澳门将更好地发挥“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以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等会展品牌的平台作用,协助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与“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和地区、葡语系国家乃至欧盟国家地区有机地对接,成为区内具有葡语国家影响力和广域辐射力的服务平台,提升“走出去、引进来”的功效。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国之内,有两种制度和三个独立关税区。在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候,也需要各方认真分析和研究,突破局限,努力开展制度的创新,应对各种可能面对的挑战。澳门在透过“一中心、一平台”服务好大湾区的同时,也会联同大湾区的伙伴城市一起秉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理念,加快制度创新和融合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现商贸环境、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多元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协调统一,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及最优化配置,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湾区。
港珠澳大桥将有力促进三地共建世界级湾区
《21世纪》: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创新通关模式的实施对澳门意味着什么?
崔世安:港珠澳大桥自2009年底启动工程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在中央部委及粤港澳三地政府及业界的
努力下,港珠澳大桥的各项工作正努力推进。
在港珠澳大桥珠澳通道将首次采取“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创新通关模式,是内地与澳门出入境部门为加强粤港澳大湾区
的融合,积极研发的创新通关查验模式,并计划率先在港珠澳大
桥口岸珠澳通道中应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创新通关模式并非是简单地如坊间所述的“两地一检”或“单边验放”,也不同于“一地两检”的模式。通关查验单位包括出入境部门、海关和检验检疫等部门,在工作流程、程序设计和设备安排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
该通关模式设计新颖,属全国首创,充分体现“一国两制”方针之下的创新合作理念以及区域紧密合作的优越性。这项重大突破的通关模式便利旅客出入境,提升通关效率,减少珠澳双方查验部门人力的配置,更高效地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和人员往来。珠澳双方查验部门正在研究,日后将扩展至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或其他具条件的珠澳口岸实施,同时研究扩展适用的人群,进一步提升珠澳两地口岸的通关效率。相信随着粤港澳三地交通基建的加快推动,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深中信道、粤澳新信道等口岸及基建项目将相继落成,将进一步便利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连接,再配合口岸通关的便利安排,有力地促进三地合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湾区。
《21世纪》:博彩业长期以来是澳门经济发展的支柱。近年来,中央强调,澳门经济应“适度多元”发展,澳门未来将怎样摆脱过度依赖“博彩业”的发展现状?
崔世安:博彩业是澳门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澳门,博彩
业与旅游业密不可分,就宏观经济而言,也可称为旅游博彩业。单就博彩业演变的历史观察,也是经历过由小变大,由弱
变强的过程。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特区政府实行了开放博彩经营权,首次引入竞争,打破了博彩业独家垄断的局面。
澳门自然资源缺乏,尤其是土地严重不足,必须依靠制度优势、自身独特优势、区位优势,综合考虑现有条件,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中长期看,保持博彩业健康发展,有助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有助维持居民就业和社会的稳定。澳门特区首份五年发展规划确定了主要经济目标,从2016
至2020年,首先要力争经济复苏,并力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发挥博彩业与非博彩业的联动效应;维护中小企在城市发展中的空间,促进企业实现升级转型;培育会展、中医药、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发展,研究培育特色金融业。就2017年的初步统计方面看,这些经济目标推进理想,去年已实现整体经济回暖。为促进博彩业健康发展,我们采取的主要策略如下:
加强对博彩业监管,严格要求博彩企业遵守经营合约,执行合约条款,完成投资项目。目前,六家博企的经营范围已不单纯是博彩业务,而是融入了会议展览、文化展演、休闲度假、儿童游乐、品牌零售和餐饮美食等,形成了新型的、综合性的旅游博
彩项目。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一、推动会展业稳步成长:去年,国际展览业协会在“亚洲展览业年度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澳门是亚洲表现最出色的展览市场。2017年上半年,澳门会展场地面积为19万平方米,超过了2016年全年的18万平方米。二、培育中医药业成效初见: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初见规模,项目的注册和入园进展理想,至2017年底,注册项目54个,入园筹备营运的6个。三、培育文化创意的工作逐步推进:至2017年,已建综合服务平台9个,成功运作的项目14
个。四、积极推进培育以融资租赁及财富管理业务为重点的特色金融。五、促进中小企升级转型:除了设立多项援助计划外,亦协助企业深化人力资源开发,支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六、深化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区域合作空间,提升区域合作层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配合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中小企业、青年人把握机遇,通过区域合作,强化创新、创业和就业。
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是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打造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必然要求,是澳门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尽管前进的路上困难重重,但是,特区政府有决心与广大居民一起,迎难而上,务实进取,朝着既定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持续改善民生,建设澳门美好家园。
《21世纪》: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战略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
的第一动力。未来澳门在人才培养、人才就业、创业与科技创新方面有何相关计划?是否有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合作的相关计划?
崔世安:人才培养是澳门特区政府制定的五大长效机制之一,是澳门特区首份五年发展规划八大发展战略之一。人才培养必须与教育发展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澳门特区政府,持续推进教育兴澳、人才建澳发展战略,深化落实相关目标。在教育发展方面,不断完善非高等教育。2017年,《澳门非高等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年)》的完成率为78%;澳门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2017/2018学年免费教育学生覆盖率为90.6%,致力实现教育公平;加快完善非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优化学校软硬件设施,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持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完成修订《高等教育制度》,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政府积极跟进相关配套法规的立法工作,筹建高等教育委员
会、高等教育基金,加大科技研发投资,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高效优质的教师队伍。优化支持本地居民就读高等教育课程的资助计划,力争让有意报读高等教育课程的本地居民可以得到学习的机会,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今年,将推出《澳门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
——五年行动方案》。继续落实和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包括精英
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多元化应用人才培养,为居民提
供继续发展和向上流动的机会。健全和完善吸引在外发展的澳门居民回澳发展的条件。
在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方面,推出第三阶段“持续进修发展计划”,资助居民业余进修相关的文化、艺术、技术等基础知识。至2017年12月有超过六万四千多名居民参与计划,使用资助金额近澳门币2.1亿元;落实“支持长者及残疾人士学习资助计划”,去年有1,500人次参与。
在通过区域合作和国际交往加强人才培养方面,与内地多个省市区建立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和交流;有序落实《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当中关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项目。特区政府在不断优化现有的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将着力打造旅游教育培训基地,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并以此作为未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规划的重点工作。澳门将在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进程中,发展澳门教育事业,深化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澳门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元化形式,扩大与国际间,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落实教育兴澳、人才建澳发展战略。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做细、做精,人才培养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
校、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可取得理想的成绩。澳门特区
政府定会团结社会各界,齐心协力,谋划长远,加快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的发展,为促进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基础。
推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行稳致远
理论文章
去年6月29日至7月1日,***同志视察香港并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表达祝福、体现支持、谋划未来,为香港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一年来,新一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团结奋斗、开拓进取,香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呈现新气象,社会形势开始出现令人鼓舞的积极变化,今天的香港风更清、气更正、人心更齐了。在***同志视察香港一周年之际,重温***同志视察香港时的重要讲话,深入学习***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贯彻落实***同志“既要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建设好,也要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建设好”的重要指示,推动香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行稳致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生动体现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实践伟力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历史遗留的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
完全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
创举。这一伟大创举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将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同存异的和合理念有机结合,创造性提出了在统一的国家之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个别地区依法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一伟大构想以超凡的理论视野和政治魄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正是由于牢牢扎根于中国土壤,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的智慧,“一国两制”一经提出就展现出指导和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强大力量,并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由伟大构想变成生动现实。***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正是对这一重要论断的生动体现和有力证明。
运用“一国两制”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同志在视察香港时指出,“按
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实现了和平回归,改变了历史上
但凡收复失地都要大动干戈的所谓定势,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很少见的。”采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符合内地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香港同胞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生活方式不变的愿望,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人心民意的极大凝聚,使“一国两制”由伟大构想逐步变为中国政府对台湾、香港、澳门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在香港、澳门基本法制定后形成系统的制度安排和法律规定,更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成为一种崭新的政治实践和管治模式,为人类政治文明发
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香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功,有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事实证明,
‘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回归以来,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已经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其自身特色和优势得以保持,中西合璧的风采浪漫依然,活力之都的魅力更胜往昔。在国家支持下,香港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风险和挑战,本地生产总值由
1997年的1.4万亿港元增加到2017年的2.7万亿港元,年均增
长3.4%;男女平均寿命分别达81.3岁和87.3岁,双双跃居世
界第一;连续24年被国际权威机构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所有这些都雄辩地证明,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成果的“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完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的不断丰富发展,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同志在视察香港时指出,“作为直辖于中央政府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从回归之日起,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这表明,不断推进香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既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一国两制”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标志着“一国两制”实现了由国家统一理论与实践到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和时代性。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新
时代香港工作新局面
***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
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港澳篇”,***治港治澳思想和方略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香港和澳门工作“怎么看”和“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做好新时代香港和澳门工作的根本遵循。特别是***同志视察香港时向全世界郑重宣示,“我们既要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建设好,也要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建设好”,为新时代香港“一国两制”事业赋予了崭新的历史使命和更高的政治定位。我们要认真领会、深入实践“两个建设好”的总体要求,将其转化为推动香港“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的强大力量。当前,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把人民幸
福作为新时代香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志在视察香港时强调,香港特区政府“要以人为本、纾困解难,着力解决市民关注的经济民生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同志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中始终关心关注香港同胞的安危冷暖、所思所盼,为香港同胞送来浓浓暖意。新时代,我们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支
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积极研究出台便利香港同胞在内地
学习、就业、生活的具体措施,不仅要惠商,更要惠民、惠青,使香港同胞与内地人民同享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巨大机遇和红利,更好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积极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志在视察香港时指出,“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金钥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他还就在港24名两院院士来信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挥内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优势,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贡献,是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并迅速部署出台中央惠港科技政策,直接助力香港创科事业和经济民生更好更快发展。新时代,我们在推进香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逐步解决香港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支持香港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找准国家所需和香港所长的结合点,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互利合作,建设共同家园。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着力发展爱国
爱港主流文化。***同志在视察香港时指出,香港“对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有待加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培育尤其需要增强文化感召力。我们要坚持
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支持特区政府开展国民教育,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引导香港同胞尤其是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爱国爱港的核心价值和光荣传统薪火相传。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充分发挥香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同志在视察香港时指出,“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是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重要中介,是国家‘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服务平台”。在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紧密的今天,“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我国积极促进国际合作、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为香港在国家支持下放大自身优势、拓展国际经贸联系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认识支持香港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推动香
港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先发优势和现代服务业专业化优势及人
文优势,在金融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航运、经贸交流与合作、民心相通、加强对接合作与争议解决服务等领域积极作为,从而在助力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包容和谐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
携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理论文章
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挥内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优势,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贡献,是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于扩大和深化香港与内地科技合作、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确保“一国两制”
伟大事业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9月1日,***总书记对24名在港两院院士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香港拥有较雄厚的科技基础,拥有众多爱国爱港的高素质科技人才,这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香港科技界为香港和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挥内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优势,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贡献,是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要重视香港院士来信反映的问题,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合理予以解决,以支持香港科技界为我们建设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
力量。这是***总书记继2017年“七一”视察香港时亲自见
证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构想之后,再次就支持香港创科发展表达关怀、作出指引。前不久中央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强调“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总书记对香港创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际,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香港创科发展,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对***总书记“我们既要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建设好,也要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建设好”郑重宣示的生动实践,必将使“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得到进一步彰显,对于扩大和深化香港与内地科技合作、支持香港融
入国家发展大局、确保“一国两制”伟大事业行稳致远都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创科发展带来的重大历
史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中央从国家发展全局和“两个建设好”的战略高度支持港澳与广东这块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在共融中实现
共建共享共赢的重大决策部署,不只限于经济领域,还涵盖科技
以及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为香港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在谈到香港经济时,有些人喜欢引用这样一组数据:1997年香港回归时,本地生产总值约占内地生产总值的18.4%,随着内地经济快速发展,现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只占内地生产总值的2.8%。虽然占比变小了,但香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如果我们登高望远、开阔眼界,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就会更加深刻认识到,包括香港在内的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发展前景无可限量。粤港澳大湾区(港澳+珠三角九市)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1%,人口数量不足全国总人口的5%,但其经济总量却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经济规模已经相当于全球第11大经济体,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香港的发展将不再局限于自身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7000万人口必将是香港发展的更大市场和空间,“湾区经济”内在聚合力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用将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大湾区的广袤土地不仅会成为香港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沃土热土,也必将成为广大香港同胞安居乐业和香港青年向上流动、更好发展的共同家园。正如
林郑月娥行政长官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最大
机遇,能为香港的经济、社会、民生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潜力和动
力。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的一项核心任务。据广东省社科院有关研究报告,大湾区内目前有超过1.89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56%,创新要素集聚,高教资源丰富,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善用中央惠港科技政策的“东风”,必将为香港创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提供广阔空间。比如,大湾区内地城市具备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和资金链,技术供给和成果孵化能力强,拥有活跃的创新产业环境,创业者从创意产生到产品推出的速度快、成本低,这是香港创科产业发展的丰厚土壤。大湾区既有汇聚多家龙头创科企业的深圳,也有多个正在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城市,在创科产业上与香港优势互补,可以成就一个人才、科研机构与企业汇聚的国际创科中心。又如,大湾区近
7000万人口,生产总值达1.4万亿美元,为香港发展创科产业提供了庞大的市场。以大湾区为支撑,香港可以有效对接内地广阔的市场需求,还可以与内地科技企业并船出海,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再如,随着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等跨境基础设施投入运营以及各种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制度障碍不断突破,必然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流
通,创科人才也可以更便捷地在区内学习、就业和生活,大湾区
创科发展的协同效应将日益显现。
更好发挥香港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香港高等教育发达、国际化水平领先、市场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发达、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资讯流通便捷,具备发展创
科的良好基础。香港大学等多所大学跻身全球百强、亚洲前十,港区拥有国家两院院士44人。科技部已累计批准在港建立了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香港科学家在过去5年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3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为国家在航天事业、高铁建设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作出重要贡献。据《自然》杂志统计,
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香港科技大学的“自然指数”为80.59,约为麻省理工学院的1/5,而科研投入却仅为后者的1/10,香港科学家的科研效率之高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在对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吸引世界优秀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具有比内地城市更为优越的条件,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在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可以发挥特殊重要作用。比如,在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方面,香港多所研究型大学在医学、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等基础研究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
与机器人、健康与医药、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等产业技术创新领
域也具有领先优势,可以成为全球高端高新产业的策源地。又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利用香港法律服务机构为大湾区企业“走出去”提供知识产权预警、海外维权援助等服务,支持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法律与争议解决服务中心。再如,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可以利用香港在金融、法律、评估、会计、会展等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帮助大湾区企业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此外,在人才引进方面,香港拥有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成熟制度和高度开放的人才流动体系,可以成为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为大湾区延揽、输送各类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
参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创新科技是新一届特
区政府的施政重点。一年来,林郑月娥行政长官带领特区政府积极参与大湾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多次带队考察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中山等大湾区城市,探索合作新模式;行政长官亲自领导高层次、跨部门的“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特区政府2018年度财政预算案预留500亿元支持创新科技发展。与此同时,中央相继出台两批次便利港人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支持香港创科发展、让中央财政科研资金“过河”香港使用等惠港科技政策。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顺应了香港社会的关切,让香港市民感受到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在香港产生广泛热烈的影响。
2018年4月,32名香港立法会议员赴大湾区考察,虽然政治立
场不尽相同,但大家都对香港与内地合作共建大湾区表示支持、充满期待。毕马威中国与阿里巴巴香港创业基金不久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有54%的受访香港大学生认为大湾区是最理想的创业地区,认为其商业环境和潜在机遇都较硅谷、新加坡等创新枢纽更好。思考大湾区、对接大湾区,借助大湾区推动香港经济转型升级正在成为香港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以共建大湾区国际
科技创新中心为切入点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引领香港更好发展的黄金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与内地互利合作的最前沿,是新时代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最佳着力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强调“中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挥香港科技优势,支持香港科技界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是香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新发展,是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新动
力。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是时代潮流,香港与内地的科技合作更应拆墙松绑,像***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所强调的那样“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在这一背景下,中央
想香港之所想、急香港之所急,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支持
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重大决策。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5月,科技部和财政部正式出台了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香港使用、鼓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工作等一系列重大惠港科技政策,使长期困扰两地科技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政策障碍得到了历史性突破,令香港科技界和广大香港同胞深受鼓舞。正如林郑月娥行政长官所说,这些政策“不单是为香港科技创新发展打下强心针,更承载着国家主席***对香港科技人员以至全体港人的重视和爱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提出支持在香港建立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机构,这将是提升香港科研实力、促进香港创科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要在香港把中央支持的重大利好转化为推动创科发展和推进“一国两制”实践的强大力量,必须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必须在充分发挥好香港自身优势和大湾区协同创新优势的同时,准确把握事关香港创科发展的几对重要关系。
一是发挥香港所长和服务国家所需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香港成为内地开展对外贸易和进口急需物资的重要桥梁窗口。改革开放后,国家借助香港自由开放的特点推动内地扩大开放,香港也乘势而上
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回归21年来,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并把握国家发展机遇进一步巩固和发挥了自身特色和优势。以资本市
场为例,内地在港上市企业已从回归前的不足100家增长至2017年底的1051家,市值达22.5万亿港元,占港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50%、市价总值的66%、总成交金额的76%,内地企业庞大的融资需求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有力支撑了香港资本市场的超常规发展。历史深刻表明,香港发展的每一步都和国家紧密相连,“国家所需”成就香港、“香港所长”贡献国家,当“香港所长”与“国家所需”紧密结合时就会迎来香港发展的黄金时代。***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深刻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当今时代“国家所需”的关键所在。随着国家对创新发展的精准支持源源而来,香港创科产业将有更好的条件发挥自身所长,在创造杰出成就、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中实现更大价值,为香港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是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巩固传统三大中心地位的关系。在既有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基础上,把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既切中香港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也为香港社会提供了新的愿景和奋斗目标。***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深刻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
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
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香港要取得更大发展、更好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跟上时代潮流,通过发展创科产业来拓宽发展道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创科产业涉及研发、转化、应用、产品、市场、资本等一系列要素和环节,对相关行业具有强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通过围绕创科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有助于激活和提升香港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带动三大中心进一步向高增值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香港
活跃的资本市场、成熟的贸易体系、完善的法治环境等传统优势,也为发展创科产业特别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使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具备了先天条件。因此,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与巩固提升传统三大中心地位之间是增量与存量、促进与支撑的共生关系,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当前要着眼长远,善用传统优势加快创科发展步伐,让二者在互相促进中为香港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三是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和改善创新科技生态的关系。科技人才是创科发展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从战略高度指明了多渠道聚集和发展人才的必要性。一方面,加快科技人才引进是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创科能力最便
捷、最有效的途径。早在上世纪90年代香港科技大学建校之初,
就是通过全球广泛引入优秀科技人才来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
2018年5月,特区政府又宣布了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广揽海内外创科精英,首年度最多可输入1000名创科人才,相信将有效助力香港创科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在“引进来”的同时,要改善科技人文环境,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厚植创新创业沃土,立足长远增加科技人才源头供给。这是增强香港创科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支持特区政府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加强官产学研合作、营造支持创科发展氛围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引导香港同胞进一步了解祖国科技成就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推动香港科技界进一步同内地开展学术交流、加强科技合作,提升香港青年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本领,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篇大文章
理论文章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东继当年兴办经济特区之后迎来的又一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篇大文章,要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立足13亿人的内需大市场和与港澳国际对接的大平台,把“一国”做足,把“两制”用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粤港澳产业优势互补、要素自由流动与服务贸易一体化,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规模最大、最具特点的世界一流湾区。
一、以产业深度合作形成粤港澳协同发展新格局
建设大湾区,需要依托粤港澳已经形成并不断增强的产业互补性,加快推进三地产业全面深度合作。
粤港澳产业合作潜力大、互补性强。自港澳回归祖国以来,依托“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不仅实现了三地经济的较快发展,而且进一步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商贸中心的地位,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地位,广东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当前,广东具备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港澳也在金融、文化娱乐、航运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在广东制造业转型
升级以及港澳拓展发展与创新空间的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粤
港澳产业间互补性不是减弱,而是明显增强,三地合作潜力巨大。服务业互补性是大湾区建设的突出优势。从全球湾区经济发
展的一般规律看,发展一般呈现出由港口经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创新经济演化的过程。总的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正处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迈进的关键阶段。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占比为65.6%,与纽约湾区等其他三个湾区仍存在
15%以上的差距,其中突出短板在广东。充分利用港澳现代服务业与广东制造业各自的比较优势,加强广东与港澳在金融、商贸
、法律、会计、物流、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高端服务业合作的同时,尽快实现粤港澳服务业行业标准与规则的对接,不断提升三地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空间,将为粤港澳大湾区迈向服务湾区、创新湾区提供重要支撑。
二、以市场直接融合拓展港澳发展新空间
我国城乡居民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这不仅是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保持经济增长的最大底气,也是新阶段港澳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的最大机遇。未来,港澳最大的服务型消费市场仍在内地。
消费市场融合是重点。在港澳消费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香港要稳固提升其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澳门要解决博彩业一业独大的问题,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依托广东作为港
澳重要经济腹地和进入内地的重要桥梁,通过与大湾区的市场融
合,拓宽其服务业发展空间。例如,澳门多所高校在中医药研发方面实力较强,但并无本地制药厂,而医药制造业是广东支柱产业之一。如果能尽快实施医疗健康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将大大拓宽该领域的合作,促进广东尤其是珠海医疗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是实现市场制度与管理规则的对接。以药品为例,目前,
香港的医疗市场与国际水平接轨,只要国际上有新型特效药出现,香港大都可以立即使用。适应13亿人的健康医疗需求,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健康医疗市场在管理制度与规则领域的全面对接。
三、以服务贸易一体化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率先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不仅能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重要抓手,也能为三地
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重要动力。
推动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港澳地区是全球公认的自由贸易港,在服务贸易发展方面积累了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加快推进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在广东率先实施国际化服务贸易新规则与管理新举措,不仅可以使我国在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新一轮全球自由贸易中赢得主动,而且可以使粤港澳大湾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开放为先,推动广东服务业向港澳全面开放。近年来,南沙、
前海、横琴三大广东自贸试验片区在推动服务业对港澳开放方面取得初步成果。但整体来看,开放仍显滞后,矛盾仍较突出。加快推进服务业市场开放,既是广东全面扩大开放的重大任务,也是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之举。一是将广东自贸试验区内的开放政策扩大到整个大湾区,实现广东对港澳服务业开放的重要突破;二是赋予广东自贸试验区实行更加开放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机制,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条件;三是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外的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实行与港澳在旅游、金融、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健康等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
四、以要素自由流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新动力
在“一国两制”大背景下,粤港澳初步实现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了三地经济日益融合的局面。未来,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关键是实现中高级生产要素与生活要素的自由流动,并由此释放巨大增长潜力。
粤港澳要素自由流动仍面临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受到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等因素的影响,三地经济领域的人才、资金、技术等中高级要素仍然难以实现自由流动。这既限制了内地与港澳之间的人文交流,也限制了粤港澳三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水
平。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生产、生活要素的自由流动。建议在
大湾区全面实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政策;实行更加便利的
人员出入境政策;允许港澳地区取得专业资格的人员到广东等地提供专业服务;推进服务行业管理标准、规范及市场监管执法标准的全面对接;放开港澳认证机构进入大湾区开展相关业务;创新粤港澳地区跨境货币业务,逐步实现人民币在港澳的自由流动、自由兑换等。
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
相互促进的作用
理论文章
横琴新区,作为国家探索“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合作示范区,经过8年的快速发展,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各项指标大幅度增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创新,“双创”为改革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能够对冲经济下行产生的就业风险,通过创新实现提质增效,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通过创业创新,创造新需求,实现新供给,培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激发“三大主体”即“市场主体”企业家、“创新主体”科研人员、“改革主体”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改革落地。其次,要推进模式创新,推进创业创新要素聚合。深圳是全国创新最成功的城市,其成功原因在于深圳具有典型的移民文化和“敢于冒险、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氛围;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双创主体“新四军”:有海外
留学归来创业的“海归系”,还有从全国各地到深圳创富创业的
“孔雀系”。此外,还有由深圳本地创业者形成的“深商系”
和从科技大企业离职创业的“裂变系”。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湾区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目前国际一流湾区有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及东京湾区,2015年三个湾区的GDP分别为1.4、0.8和1.8万亿美元。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目前中国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肇庆、江门、珠海、香港及澳门(9+2)十一个城市,GDP总量与纽约湾区相当。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互联互通和深入融合的客观条件,包括语言相通、文化接近、基础设施良好、产业链优势互补。今年底港珠澳大桥贯通,将极大地便利三地的交通,城市经济将加速融合,生产和生活更为便利。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将三地打造为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一方面,通过对外开放,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深化区内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倒逼机制推进珠三角城市群体制机制创新变革,打造更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有助带动整个区域的协
调发展。深圳以创新经济著称,其互联网技术发展程度高,有能
力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广州被称为第三世界首都,商贸服务业是其经济主体;香港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城市,在金融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东莞、珠海、澳门等城市可为大湾区物流、制造业等方面提供辅助,这里将成为具有全球要素资源分配能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级科技湾区。大湾区的建设,可以促进三地科技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扩大三地经济空间,这将给三地科技合作与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金融业创新与迭
代、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行业等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外,三地还可通过教育、医疗、养老、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优化资源,改善民生。
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带一路”是国际合作的升级版,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承接“一带一路”在深化对外开放中的新机遇,有利于促进区内产业升级,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同时,粤港澳大湾区通过资源整合优势可以推动“一带一路”又好又快发展。首先,“一带一路”推动大湾区成为交通运输枢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助力大湾区强化航运物流优势,打造便利化的交通运输通道。第二,大湾区带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一带一路”战略旨在向沿线国家输出我国优势产能与技术,大湾区具备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可以为“一带一
路”建设提供技术创新的支撑,进一步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
级。第三,强化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合作。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已具备完善金融体系,在“一带一路”的金融需求下,大湾区借助香港金融优势与沿线国家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能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包括国际市场投资、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债券融资、资产和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第四,“一带一路”有助于推进大湾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企业走出去可以通过港澳“借船出海”。“一带一路”需要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大湾区在此机遇下可以发挥现代服务业优势,提高国际性专业咨询水平,为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商业咨询、金融服务、法务指导、信息联通、权益保护等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使命与责任
理论文章
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重要意义
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准确把握广东全面开放的深刻内涵。对外开放是广东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一直以来也是广东的优势所在。新时代、新环境、新机遇、新起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宏伟蓝图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开放内涵丰富,既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也包括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总书记要求广东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将为港澳地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差异化的制度优势构造区域发展竞争优势,在维护国家统一、城市化发展、国家进一步开放、国家体制改革以及科技发展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必将开启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新征程。
准确定位大湾区开放新格局的能级和层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成为广东当前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
要内容和抓手,将以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
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被“升级”的不仅是广东的产业实力,还有广东的开放层次和能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进一步拓展多层次、多类型、多维度发展空间,在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分化的历史机遇期注入产业发展新动力。广东将携手港澳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提高国际化双向投资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点畅通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金融方面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释放珠三角创新红利,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枢纽和创新高地。来自头条号:如来写作网,QQ3231169
,海量优质文字材料和PPT课件
清醒审视大湾区建设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现实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应引起建设者思考。一是法律制度冲突。粤港澳大湾区法律层面有冲突、隔阂,将阻碍经济合作的深化和提高经济融合的成本。一国、两制和三个独立关税区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法律环境,湾区的法律服务与保障面临绕不过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如何跨越法律制度冲突进行跨区域规划与协调仍然需要探索。二是机制运行障碍。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经济体制复杂,特别行政区和自由港、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重经济体体制叠加,如果各种体制的优势和开放形态彼此协调不当,有可能互不相让,争夺利益,甚至
产生恶性竞争,出现严重内耗的外部效应。三是要素流动壁垒。
当前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人才、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跨市流动和对接还存在一定制度性和机制性壁垒。“一国两制”及多关税区体制下的资源流动阻滞等因素,使体量庞大的湾区城市群迟迟未能形成以统一市场为标志的“湾区经济”模式。四是创新协同差距。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三地制度差异,阻碍创新要素资源流动,创新协同差距过大。
扎实推进大湾区全面开放新举措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探路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使命与愿景变得清晰可触,必将引领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扎实推进大湾区全面开放是牢记总书记嘱托,践行“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最好行动实践。
一是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大湾区建设应抓住机遇,坚持开放为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汲取世界其他湾区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
训,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为全国开放树立标杆。二是探索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自由贸易港先行区。逐步实现自由贸易区向自由贸易港升级建设,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
湾区增长极。发挥“金融+科技”集成优势,加快自由贸易港探
索与国家战略联动叠加步伐,并将其建设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升级版的重要载体和风险压力测试的主要试验区。三是形成全面双向互动的开放空间。告别单向对外开放的阶段,迈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阶段。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面向全球市场开放,推动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融合,强化对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南、西南等内陆地区的辐射能力。四是以经济实力为依托提升大湾区国际经济治理机制和规则制定话语权。大湾区应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的顶层设计,从国际经济活动的积极融入者向主动塑造者转变。大湾区聚集了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群体和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有能力也有实力实现这一目标。
国际社会观察中国了解中国
读懂中国的窗口
理论文章
粤港澳三地在经济制度、法律体系、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等方面,在经济自由度、市场开放度、营商便利度、社会福利、税收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解决问题在于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深化港澳与内地合作,建立并完善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科技创新的合作机制、文化发展的协同机制、生态保护的协调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化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由此可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窗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划纲要》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改善民生,“一国两制”、依法办事。这些原则的实施,将进一步塑造创新中国、富
裕中国、生态中国、开放中国、幸福中国、法治中国的形象,为
国家形象注入新内涵。《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于国家形象塑造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国际社会观察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国际对标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合作
理论文章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于全球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代表中国参与全球高端竞争,为世界探寻区域合作难题的解决方案。为此,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对标世界三大湾区和欧盟、北美自贸区,借鉴其在湾区管理、市场和产业共建、城市协调、制度对接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建设世界第四大湾区和内部版自贸区。
对标世界三大湾区。全球最著名的湾区当属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称为全球三大湾区,均为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创新中心,是当今世界经济的执牛耳者。与三大湾区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聚集、建成区规模、基础设施建
设甚至贸易规模、航运流量、GDP总量等方面都等量齐观,但是在国际影响力、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环境品质等方面却难望项背。总体上看,三大湾区已经跨入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发展阶段,而粤港澳大湾区尚处于港口经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虽然有高度发达的港澳和国际新兴创新中心深圳,但粤港澳大湾区62%的服务业比例距三大湾区83%以上的服务业比例仍有较大差距,2万美元的人均GDP和0.24亿美元的地均GDP(平方公里)也远低于三大湾区7.4万美元和0.9亿美元的平均水平。当然,相比三
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也呈现出空间大、速度快的优势。粤港澳
大湾区陆地面积分别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2.6倍、1.5倍和3.1倍,经济增速分别是它们的2.26倍、2.19倍和2.93倍。如果速度不变,5年后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
世界三大湾区作为全球一流湾区,在湾区管理、城市定位、创新驱动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湾区管理方面,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实行邦联制,通过建立跨区域专项事务非政府组织,协调各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冲突,对湾区公共事务进行分项治理,如旧金山湾区的海湾区保护和开发委员会负责专项建设管理;而东京湾区则实行联邦制,地方政府让渡部分公共权力,建立城市群区域管理机构,协调湾区公共事务,如东京湾地方政府共同组建运输省,协商管理港口群规划协调问题。城市定位方面,核心城市引领带动、圈层(带状)扩张辐射是湾区发展的典型特征。纽约湾区的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的“一核三港”格局,旧金山湾区的旧金山、圣荷西、奥克兰+硅谷的“三核一谷”格局,东京湾区的东京+京叶、京滨的“一核两带”格局都是这种城市群结构。在创新驱动方面,三大湾区均是全球重要的创新要素配置枢纽,尤以硅谷最为突出。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和宽
松的创业环境吸引优质资源和要素不断涌入,成为创新和活力源泉。硅谷60%的工作人员来自世界各地,50%以上的专利来自移民和
外籍研究人员。这些都是志在建设全球第四大湾区的粤港澳大湾
区未来发展需要借鉴、汲取和学习的方面。对标欧盟、北美自贸区。虽然与欧盟、北美自贸区是多个主
权国家组成的联盟体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主权国家下多个地区组成的联盟体,但在推动经济合作、共同市场、共建共享、制度对接等方面仍有很多共同点。作为走在世界最前面的两大自贸区,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有益经验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欧盟从1957年—2003年经过46年的努力,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关税共盟到共同农业政策、财税政策,从欧洲货币体系到统一大市场和欧元的正式流通,欧洲逐步完成了由经济一体化的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的演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障碍得到消减,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本自由流动,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北美自贸区在1994年1月正式启动,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一体化集团。北美自贸区通过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劳务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政策安排以及灵活、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实现了区域内垂直分工,促进了美加墨3国贸易发展,缩小了墨西哥与美加经济发展差距,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成员国有效抵御经济风险,缓解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其他矛盾。
欧盟和北美自贸区没有高于主权国家的组织,正因此,近些年内部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主权国
家下的区域组织,具有欧盟、北美自贸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
建设成为全球最好的自由贸易区。仿效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各方之间必须高度相互信任,探寻共同利益的合作点,为构建共同市场体系,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权益甚
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一部分经济权益。设立国家层面的超区域组织协调机构来保证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化合作,打破行政界限的束缚,为实现“行政区域”向“经济区域”转变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国家和地方立法,探索各城市之间社会治理制度的对接和整合。欧盟针对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建立了消除地区差距和贫困的机制,对相对落后国家产业进行保护和扶持。美加墨之间也实行了部分商品不同关税率和差别化的取消贸易壁垒的措施。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发展不平衡,差别化、渐进式措施是必要选择,可从具体的经济合作项目开始,逐步扩展到湾区内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服务业的自由流动、政府所提供服务的自由流动,到最后居住空间的自由流动等。
大湾区将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
发挥引领作用
理论文章
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引领作用。
携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近年来,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构建开放性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形成国际化的创新体系,对于推动香港和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加快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放性区域协调创新共同体,需要打造与国际对接的科技创新环境,吸引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形成开放性的科技创新高地,需要充分整合香港、澳门与珠三角的科技创新优势,促进区域内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发挥香港、广州、深圳、澳门核心城市的作用,
带动区域创新,实现区域内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构建新时代开放性格局新范式,引领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和澳门在国家的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独特作
用,成为内地吸引国际投资和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桥梁。珠三角
是内地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形成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内地企业国际投资的增加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港澳将成为服务内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交流平台,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确立,有利于完善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服务框架,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澳门将发挥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平台的作用,推动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经贸交流和合作。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在对外开放中一直走在前列,未来要进一步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三个自贸区的作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完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投资环境,携手港澳打造中国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国际经贸合作和国际经济治理的新平台,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发挥引领作用。
建设一流智库为大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理论文章
***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内地与港澳智库加强合作,为大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粤港澳三地智库的主动参与、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进一步明确定位、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才能打造国际一流的粤港澳大湾区智库平台,为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湾区经济发展提供强
大的智力支撑。
一是明确定位,凝聚思想共识。《规划纲要》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地区有多元化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呈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不同法域、三个独立关税区”的独特环境。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对内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粤港澳迈向高质量发展;对外是中国探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引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试验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如
何处理有效整合调动资源的关系,如何解决湾区内各城市的协调
互补、合作共赢的问题,如何推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促进粤港澳有效融通合作,如何发挥湾区的引领作用、服务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等等。要切实破解诸多亟待解决且必须解决的难题,离不开高水平智库、高质量智库成果的支持和帮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为我国智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为各类智库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瞄准“一流智库”建设目标,坚持立足本土、聚焦湾区、面向世界,着力建设一批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措施得力的新型智库,更好服务湾区改革发展。
二是整合资源,推动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长远之策又是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既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研究,又要注重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凝聚党政机关研究部门,高校、党校、科研机构、企业智库和社会研究力量等各方面资源,构建共同深化湾区发展研究的工作大格局。从更大的层面看,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离不开粤港澳三地及湾区内各城市社科理论力量的深度合作。建立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智库的资源整合与合作机制,实现港澳智库与内地智库高水平的交流对话、资源共享及
深度协同,可以发挥粤港澳三地的叠加效应和互补优势,形成协同一致的强大行动力。
三是创新模式,提升服务能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具有
政治、经济方面的重大意义,更是加强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人
文合作的重大机遇。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经济合作的阵地,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并走向世界的前沿。大湾区智库一方面要立足于服务大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和“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作用,在加强与国际智库和高端人才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更好展示大国形象。
粤港澳大湾区应在高起点上谋求互利共赢
理论文章
***总书记在视察广东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这对于我们更加坚定、更加全面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探索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贡献“广东智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时代性促高起点发展。历史经验证明,湾区经济不仅早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更是各国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载体。新时代背景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中国准确把握国际竞争新焦点的前瞻性战略,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接轨全球经济的新支点,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以城市群发展协调区域经济的大方向。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进一步推进粤港
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打造CEPA升级版,在高起点上谋求互利共赢的改革开放新格局。
以体系性求高层次创新。一个充满活力的大湾区,是否具有
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活力的关键在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政府的主要职能则是提供政策指引和构建适合创新创业的环境。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既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鼓励和制度创新,也离不开市场自下而上的推动,二者的融合将在顶层设计、城市集群发展、产业协同和创新驱动四个层面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化。要发挥粤港澳各自的比较优势,错位互补共进,在互动和渗透中进行深度协作,在技术、产业、人才等诸多方面发挥辐射作用,形成最富活力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最终建立起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应用三位一体高层次创新体系。
以全局性谋高目标融合。粤港澳大湾区是基于过去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打造创新型城市群,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升级版规划。湾区发展规划要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向粤港澳三地政府提出了加强系统性制度构建的合作新要求,制度方面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互补性。以制度创新为契机并加以合理利用,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特有优势。粤港澳地区横跨“一国两制三关税区”,政策制定由上而下多方协商,需要以全局性视野,推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在湾区内的高效配置和深度融合,努力探
索湾区经济的“中国模式”,通过改革实践贡献“广东智慧”。
粤港澳先行
打造“一带一路”的“中国智谷”
理论文章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
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意味着我国未来将会加快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的顶层设计,将从国际经济活动的积极融入者向主动塑造者转变。但现阶段下,我国在国际经济组织的机制创新、人才培养、规则引领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对此,建议广东可率先通过与港澳地区合作,在广东自贸区内打造“一带一路”的“中国智谷”,共同打造创新试验田,汇集新型高端智库、人才试验田和金融改革试验田。
粤港澳共创“一带一路”的“中国智谷”,打造三个试验田,不但可为我国未来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公共产品供给和制度性话语权等方面,增加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也能争取将成功经验推广、复制至全国各地,以推动各地创新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
创新试验田:创建创新企业失败后的善后机制和退场机制
在共同打造创新试验田方面,建议粤港澳地区可在“一带一路”的“中国智谷”内率先共建创新企业失败后的善后机制和退
场机制。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建立者之一、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
默(PaulM.Romer)曾指出,“经济增长源自于更好的食谱,而不仅是煮更多东西。”罗默教授口中的“食谱”,指的就是创新,就是资源的整合与转化。创新能够形成新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环顾全球,无论是科研创新,还是创立创新企业,往往遭遇各类难题,失败多成功少。如果任凭科研创新者、创业失败者自生自灭,不但有损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也不利创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因此,粤港澳三地政府除利用资源大力扶持创新科研、发展创新产业之外,建议更应考虑创立失败创新企业的善后机制乃至退场机制。
在设立善后机制方面,港澳业界对公司破产、公司重组和清盘等方面拥有丰富的国际经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推出的创新、创业的善后配套机制,利用政府的资源为非因道德风险所致的创新、创业失败者,提供公司解散、银行欠款、租税负担、员工遣散和破产清算等方面的援助和保障。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减少创新、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并让失败者未来可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全球各地的创业经验均表明,创业失败者下次创业的成功率,通常比首次创业者成功率更高,只有更加大力支持非因道德风险所致的创新、创业失败者,成功创新、创业的几率才更大。
在设立退场机制方面,广东也应当充分利用港澳资源,研究
设立适合非因道德风险所致的创新、创业失败者的退场机制。事
实上,一个创新理念、一件创新产品即使在广东或全国暂时被视为“失败”,也未必意味在全球范围内都不被接受、被认定是“失败”。
所以,粤港澳三地如设有退场机制,科研企业的创新理念、创新产品若暂不被内地市场认同,也可以通过港澳地区的国际资源和人脉,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推广、出售,未必不可令部分创业者和新产品起死回生。此举若能试验成功,不但有助粤港澳地区成为全国范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领跑者”,粤港澳善后机制、退场机制的设立,也有助于我国探索如何与境外乃至国外共同制定国际规则的路径。
人才试验田:内外联动共建高端智库和国际人才合作平台
在汇集新型高端智库、人才试验田方面,建议粤港澳地区可在“一带一路”的“中国智谷”内,创建高端智库和建成国际人才合作平台。对广东乃至各地而言,目前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项目,而是思想和人才。环顾全球,要实施科技创新、发展创新产
业,上述三要素缺一不可。我们看到科研水平甚高,培育了大量优秀创新人才的法国,却由于法规、语言和货币等领域未能与国际接轨,导致国际市场拓展能力欠缺,常常沦为他国“作嫁衣裳”,由法国人创办的Criteo、Scality和eBay等国际性科技公司,纷纷远赴他国上市并落地生根,反而无力推动法国本土的创新经
济。
因此,广东亟需将短板补上。临近广东的港澳地区,拥有国
际一流水平的高等院校、科研能力、良好的教育资源,国际化的
贸易与金融人才以及来自北美和西欧国家的顶级科研人才,可弥补广东科研水平和培育创新人才不足的短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更可在金融、语言、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领域,为广东创新企业提供与国际接轨的路径。
在具体合作方面,除了粤港澳三地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科研攻关、共同培育创新人才,以及可成为会展经济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载体,在资讯以及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之外,广东政府还应鼓励、支持省内科研企业在港澳设立分部,通过与港澳的多层次合作,借助港澳地区法制、语言、文化和法制教育环境等的国际化和便利化,吸引和招聘更多外国高端科研人才、顶尖大学毕业生,对内充实科研创新力量,对外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此外,我国要加强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的顶层设计,更应考虑在粤港澳的新型高端智库、人才试验田内,结合广东自贸区的政策和港澳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经验和资源,积极寻索如何解决打破关税及由关税为主所形成的各种贸易壁垒,也可考虑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制定一个税务方面的“负面清单”,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沿线国家的企业,可根据这份清晰的“负面清单”到东道国投资。这份税收“负面清单”,可先从“一带一路”沿线国
家开始实施起,经过不断完善和改善,之后再逐步延展至其他国
际经济合作组织如OECD和G20,此举不但是中国积极参与国
际规则制定的体现,也完全可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在贸易方面的互联互通。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智谷”内创建的高端智库和国际人才合作平台,有助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工作环境和文化,以及避免出现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冲突的情况。
符合国际人才生存和发展的工作环境和文化能够不断吸引人才,推动他们为共同的理念热情地付出,形成一个以强大文化支撑的、良性的、不断循环的生态系统,这不但有利于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提供试点平台,也有利于通过平台将如何更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一带一路”的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中国企业国际化以及制度性话语权打造为方向,开展全球经济治理、“一带一路”的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并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
金融试验田:用金融语言推进互联互通
在金融创新试验田方面,当前深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已箭在弦上,建议可通过利用双方既共通又互补的金融优势再向前一步,在“中国智谷”内共创一个“港深交易所”。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
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文件中,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其后公布的《广东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中,也提出要“突出粤港澳合作”。但两份方案的相关内容均显示,两地未来的合作仍然集中在物流、航运、金融和专业服务等领域,这些内容,过去无论是CEPA、还是自贸区均已有涉及,如今在这些领域继续加强合作虽未尝不可,但略显新意不足,也较难有效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国际经济组织的地位。
因此,可考虑在“中国智谷”内,如在深圳前海地区内创立一个“港深交易所”。该交易所可考虑由港澳深三地交易所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和管理,在交易平所的规则、制度和技术等设置上进行创新,当中既采用内地和香港股市现行的标准,又吸纳美国交易所或欧洲大型交易所的规则,通过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来创建新交易所。同时,“港深交易所”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易所进行“互联互通”,在“港深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也能在沿线国家的交易所同时上市。
该交易所的标准,既要能接地气,不可曲高和寡,又要有创新,以“不管是土猫、洋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的态度,在顾及中国现实情况的同时,汲取欧美交易所的精华,创造一个崭新的交易所。两地若能共建此新型交易所,应该是港交所、深圳前海地区所乐见,也应是双方希望促成之事。而且,未来香港、
澳门、深圳、广东甚至包括全国都能在三方面大有受益。
一方面,新交易所应采取当今国际上有利于创业企业上市的条款,这将有助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前往上市,避免墙内开花墙外香。目前无论是港股还是A股市场,受限于现有的规则、制度,导致阿里巴巴、百度等大型公司转往美国上市,令人惋惜。再加上日本、新加坡和台湾等交易所,都计划推动类似沪港通、深港通的互联互通机制,致力横跨东亚、东盟国家及大中华市场,以抗衡中国沪深港三市联合带来的冲击,并争夺更多市场份额。新型“港深交易所”的出现,可以吸纳原本计划前往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以及已在美国上市有意回归的中国企业转往新交易所上市,这无疑可巩固和进一步发展香港、深圳的金融地位和市场份额,同时也能为深港、粤港在未来的深度融合上,探索出一个创新的合作模式。
另一方面,全新、开放的上市平台以中国为纽带,可深
化各国商界的关系和经济的联系,将有助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认同,以及促进我国进一步主动参加国际金融体系。随全球各国金融系统趋于互联互通,“金融语言”已渐成为国际共同的语言,各国民众对企业上市,股价、股市的波动等共同的体验,已产生了具有广泛认同性的“通感”。在这种“通感”面前,不同的语言、风俗、民族和国籍都不再是界限。
在中国未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领域的合作中,“港
深交易所”不但可以给沿线国家的企业,以及前往沿线国家投资
的中国内地企业、香港企业多一个可供上市的交易所,更会增加沿线国家的民众、投资者这种“通感”,以金融语言的方式“润物细无声”般的增加与沿线国家的沟通,乃至与全球金融市场的沟通。
采取新规则,更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港深交易所”,有助粤港澳扩大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可探索的领域将比“沪港通”及“深港通”更多。这既能为中国内地民众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积累和继续增加财富开辟新出路,也能推动我国在金融、会计和法律等众多高端服务业与国际市场全面对接、推进标准互认,甚至是推动共同制定相关行业的国际标准,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促使我国真正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简而言之,粤港澳共同打造“一带一路”的“中国智谷”,推动三个试验田的建设,不但符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要求,也是打通己学和彼学的关键,更是中国深度全球化、积极全面参与国际规则顶层设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互联互通的新尝试。
粤港澳大湾区: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
人文湾区
网络粤港
澳 专访
网友提问粤港澳大湾区毕业生在港、澳和内地就业分别有什么福利?大湾区城市建设应有怎样的文化自信?如何处理好传统文
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想在大湾区自驾游,三地通关是否会面临阻碍?
在大湾区建成“一小时优质生活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
决?
智库答问本期嘉宾——中山大学党委书记、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春声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
记隋广军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联俊
让湾区人民共享发展红利
光明智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
纲要》)提出“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并设专章谈“宜居宜
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网友普遍关心:打造优质生活圈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何重要意义?三地居民将迎来哪些利好?
陈春声: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是新时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付诸实践、成功实践的重大民心工程,是实现国家战略、推动经济增长与惠民工程的具体体现。打造优质生活圈,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具体体现,能让湾区人民更好地共享发展红利,有利于增强港澳对大湾区建设的认同。同时,在发展中改善民生,让粤港澳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有利于对标国际先进湾区、加快形成大湾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打造优质生活圈为三地居民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
一,目前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已通车,未来随着三地基础设施和交通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形成“一小时生活圈”,三地居民工作生活的空间距离将不断拉近;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引擎,湾区内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活力涌现,将带来更多更高端的就业岗位,这也将大大拓展港澳居民的发展与社会阶层流动空间,让港澳居民搭上内地发展快车,尤其是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工作机会、更好的居住条件;第三,打造优质生活圈标志着更高标准的生态环境、生活质量,湾区内环境治理、城市治理的能力水平
不断提升。湾区内大气、水资源、食品安全方面的协防共治,河
涌、湿地、森林、滨海等生态景观交相辉映,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将成为时尚,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陈联俊:可以从两方面看待打造优质生活圈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优质生活圈能够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的生活质量,美化大湾区的社会形象,扩大大湾区的社会影响等;另一方面,优质生活圈能够激发大湾区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大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强化大湾区的持久发展动
力。
从现实影响来看,优质生活圈能够增加旅游收入,稳定人才
队伍,促进产业转移,从长期发展来看,优质生活圈能够加强资源整合,提高人才素质,保护生态环境。通过《规划纲要》实施,三地居民将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
隋广军:具体来说,三地居民可获得以下“五大”利好:一是有利于推动教育和人才资源自由流动,实现课程学分互
认与学生交换、便利港澳同胞子女内地就读、探索技术移
民管理机制、推进职业资格互认等。二是有利于促进大湾区文化交流互鉴,三地居民可就近参与开平碉楼与村落及澳门历史城区等文化遗产展览活动,或参加戏剧、话剧等展演活动,青少年也可通过
“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熏陶。三是有利于推
进大湾区旅游资源共享,三地居民可更便捷舒心地畅享大湾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邮轮游艇等多样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四是有利于拓展就业创业空间,港澳居民特别是内地学校毕业的港澳学生可更顺畅地融入内地就业生活。五是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合作,在广东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有望实现与港澳的衔接。
以“绣花功夫”优城市,以“无害化处理”补短板
光明智库:有网友问,制约大湾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现在还有哪些短板?未来应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提升湾区整体文化内涵?
陈春声: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已具备宜居的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在宜居的硬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一些短板,其中最重要的是“软环境”的打造。湾区中内地城市的国际化和法治化环境建设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只有通过建设国际化和法治化环境,在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建立更高标准的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不断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推进社会协同治理、提升治理水平,打造稳定安全公共环境,培育丰富包容的文化形态,建立高品质的湾区生活环境和国际化的生活社区,才能进一步提高对全球资本、人才、机构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提升整体文化,推动文化湾区建设可在以下两个方面重点发
力:一是着力建设学术高地和文化高地。要进一步增强传统文化、岭南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对接,通过粤港澳之间的交
流、碰撞,促进学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形成粤港澳共同的学术圈,打造学术高地和文化高地。二是营造大湾区整体文化氛围,通过体育、艺术、民俗传统、饮食等湾区居民容易接受的方式,建立常态化的文化交流机制,联合建立行业或专业联盟,诸如大湾区体育赛事联盟、粤剧戏曲联盟、影视合作基地等,让文化充分滋润和促进湾区健康发展。
陈联俊:打造优质生活圈,关键是如何突破制度障碍,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构建系统高效的合作机制,为优质生活圈源源不断地提供制度的动力和活力。
提升湾区整体文化内涵,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质量。大学是社会的发动机和文化的传承地,要学习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教育发展方向。要加大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投入,既需要政府加大文化投入,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也需要利用市场机制,激发文化创新活力。要塑造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精神。要始终重视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公民素质建设,提升公民的文化水平。
隋广军:提升湾区高质量发展内涵,须强调“两个着力点”:一是着力加强内连外通的硬件基础设施网络,构建衔接顺畅
的空中、路面及地下多维立体化交通体系。依托港珠澳大桥、虎
门二桥等湾区东西两翼通道,加快大湾区内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机衔接,以城际快速交通网络为核心打造“一小时生活圈”,提高湾区内的口岸通关效率,提升客货运服务的品质,构筑大湾区便捷都市生活圈。
二是着力构建开放包容的湾区公共服务体系及设施,推动在大湾区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享受内地同等待遇。借助“互联网
+”和“匠心精神”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以“绣花功夫”优城市、以“无害化处理”补短板,强化大湾区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
提升城市品质,构建“美丽湾区”。
弘扬充满大湾区特色的中华优秀文化
光明智库:正如大湾区宣传主题曲《共同家园》中唱道:“角色不同演好自己的未来”“推开心窗的世界更大”。网友们想知道,应如何更好发挥大湾区文化优势,更好展现大湾区文化魅力?
陈春声:粤港澳大湾区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各个区域文化千姿百态,差异很大,但都表达着自觉的中华意识以及对国家的认同。大湾区三地在语言上相通,文化上同宗同源,人员交流非常频繁,尤其是晚清以来,许多商人自然而然地来往于广州和港澳之间。三个地区也都是中国比较早向世界开放的地方,是西方科技与文化较早登陆的地方,历史上这些
外来的文化丰富与发展了大湾区的地域文化,显示出大湾区的包
容性。对大湾区的区域史研究告诉我们,包容性与外向性,并未改变大湾区文化的中华特色与中华意识。
弘扬中华文化,要结合大湾区的历史与文化语境来谈,不能只是抽象地谈。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深入的区域史研究与人类学研究,发掘、了解大湾区的区域历史过程与文化遗产,切实了解地方百姓的观念与心态,这样我们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充满大湾区特色的中华优秀文化。
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交往的鲜明优势。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国际大都会;澳门葡语文化优势明显,与“一带一路”沿线葡语国家文化融合、联系密切;湾区还汇集了众多侨乡。因此,粤港澳三地要加大合作,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动文化创新、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打造文化湾区的品牌,合作开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隋广军:粤港澳大湾区由多样文化交融构成,兼具本土特征与外域特征,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特征,既有传统岭南文化,又有国际大都市文化,涵盖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
要健全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目前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仅香港、深圳、广州、东莞与惠州等地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接近或达到5%的标准,珠三角文化制造业产业占比过大但文
化产业创新力不足,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配套优势明显但文化产
业后劲不足,严重影响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以“文化共同体”为抓手,将内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与港澳开放的经济体系、高端创意人才和国际金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共建世界级文化产业中心。此外,可借力“互联网+”、3D数字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整合传统与现代文化、线上与线下资源,实现文化与科技、文化产业与智能制造相融合,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陈联俊: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优势得天独厚,要进一步发挥文化特色,提升大湾区建设的文化水平,扩大大湾区的文化影响,强化其文化软实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引
擎。
首先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
(2018)》相关统计,珠三角地区有4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项目。香港、澳门的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81处和8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则分别为
20项和15项。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不仅要对现存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修复、完善,还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和传承,特别是传承主体的选择和培养,直接关系到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扬。
其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发挥大湾区文
化魅力,培育大湾区文化精神。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舆
论对社会思想观念,尤其是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粤港澳大湾区要发挥文化优势,就需要重视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治理,通过多样的网络工具载体,如网络直播、网络游戏、微信、微博、抖音等及时发现网络文化流行趋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入网民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之中,进而增强三地文化的社会基础,扩大文化的普及人群。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111775.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13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