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专题材料22篇

碳达峰、碳中和
目 录
1. 有序推进碳中和 防范运动式“减碳” 1
2. 李文: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 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 3
3. 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特聘副会长、研究员郭振英:
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4
钟寰平: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9
4. 就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访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政涛: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山西力量 11
5. 方磊:
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13
6. 中国银行研究院邵科、郑忱阳:
碳中和背景下国外银行业的发展方向 15
7.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贾君:
以***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东北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18
8.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
先立后破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1
9.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
以六大系统举措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3
10. 陈萌:
碳达峰碳中和 江西全力破题探索转型路径 27
11. 河北兴泰发电公司路森: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思考与建议 29
1.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吴琼:
重点行业企业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33
2. 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
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碳中和”需调整产业结构 34
3. 刘瀚斌:
用较小成本减煤,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实现 36
4. 中共安阳市委党校徐春莲: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加快安阳绿色转型 38
5. 程慧:
数字经济时代运营商的“碳中和”力量 40
6.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马俊杰、齐红涛:
电力行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思考 43
7. 国网江苏建湖县供电公司肖兵:
“碳达峰、碳中和”要从我做起 45
8. 记吉林省电供暖行业协会会长白晓光:
碳达峰、碳中和如何影响中国?国家战略蕴含机遇 46
9. 中国石油大学马丹丹、冯连勇:
碳中和时代能源企业的战略转向 49
10. 广州理工学院佟哲、周友良: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现状、挑战及对策 53
有序推进碳中和 防范运动式“减碳”
(2021年8月3日)
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新的指示: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相关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其中对运动式“减碳”及时制止的顺应民心之策,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意义不需赘述,而要有效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衔接与实现,政府和市场毫无疑问都会扮演各自的角色。各级政府在面对来自高层或上级政府带有考核性质的要求时,有些地方会采取比较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目标的实现,有时甚至会过于简单粗暴,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所谓运动式“减碳”,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比如某些地区在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行动计划,宣传所谓的投资潜力。更有甚者,粗暴关闭碳排放较多的传统企业,影响产业经济供应链。此外,因运动式“减碳”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行政性干预也时有出现,违背了以人民为出发点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值得警惕。
换言之,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详细的“减碳计划”和具体措施,既不盲目, 也不激进,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有70%左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绕不开的,要用绿色能源替代如此巨量的煤炭。就能源多元化的结构性思路考量,水电资源开发空间已不大, 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等还有较大拓展空间,特别是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空间较大,应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而从碳排放大户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头,总体上是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排放占比在80%左右,且集中在能源、制造、交通和建筑领域。未来,能源领域核心就是推进绿能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电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电气化和电动化。制造业要实现燃料或原料脱碳,交通要在绿电绿氢基础上推进电动化和氢动化,建筑要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目前中国的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约40%的差距,减排空间不小。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对所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梳理,对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矛盾的现行政策和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保持政府政策和制度与碳减排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价格、税收、排放权交易,让绿色低碳价值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表达和实现,并完善碳减排相关的基础设施、构建更好的绿色金融生态、加强绿色发展国家合作,等等。
对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不应对居民用能采取限制性行政手段,特别是切忌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可行的举措是,通过激励性的阶梯性电价政策等手段, 更好激励居民节约用能,让节约用能更好的居民,能够通过用能权的交易获得补偿和奖励,一举两得。
总体而言,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平衡好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有序推进,尽可能避免为完成目标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
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应该相信,有了好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市场主体就会在这个环境下主动作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 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
李文
(2021年8月3日)
近年来,ESG投资逐步脱离“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视野。
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几大长期风险均与气候和环境有关,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相关行动,我国也已承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而ESG投资起源于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投资,主要涵盖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其中“环境”包含低碳、气候变化等目标,涉及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等评价因素,与我国的绿色金融理念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正在加码布局ESG 投资支持绿色转型。
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投资机会。近年来,中国机构投资者愈发重视ESG投资策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接近九成对ESG投资策略有所关注,其中十分关注并且进行实践的占比接近20%。
但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ESG产品还比较“小众”。近年来,ESG产品布局明显提速,但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募基金方面,国内泛ESG基金布局主要围绕主题投资展开,真正ESG产品较少;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发力布局ESG主题理财产品,以固收产品为主,覆盖节能环保、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 权益类产品有待创新。而券商资管旗下的ESG主题产品只有寥寥几只,同样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资方式及产品数量均有待扩充。
与产品发展进度相“匹配”的是,我国ESG投资同样处起步阶段,投资者入场节奏落后于海外发达市场。这一方面与当前A股市场的ESG评级体系发展仍不完善、ESG可投资性有待验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ESG投资理念尚未普及有关。笔者认为,目前ESG投资有几个大的方面亟待完善。比如建立标准化的投资体系、包括投资工具、评价体系、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等;ESG评级方面,应结合自身国情对差异化指标进行针对性更新,探索本土化ESG评级等等。
同时也应看到,还处在“小众阶段”的ESG投资整体向上空间也较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ESG披露体系的完善、经济转型的深入、海外资金等中长线资金加速进场,中国的ESG投资将大有可为,也将逐步走向“大众”。
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特聘副会长、研究员 郭振英
(2021年8月3日)
2021年5月6日,***主席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指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件大事。中国将根据实际可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最大努力和贡献,愿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继续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于全球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16年4月,联合国主持各国签署了《巴黎协定》, 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制定了新的规划,也为国际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大方向。其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C之内,并力争在1.5°C之内。气候学家认为,现在地球表面温度比工业化前有所上升,大体在1摄氏度左右,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摄氏度,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就会失去控制,陷入危险中。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创伤。集中表现在气候变化上,打破了地球生态平衡, 成为各种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人类传染病风险增加,生物物种减少,荒漠化和石漠化加剧,海平面升高,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威胁。减少碳排放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按照《巴黎协定》规定的原则和目标,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我国用30年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比欧美国家平均用时50—70年要短很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不仅在生态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取得骄人成就,而且在主动承担国际责任, 积极推动全球气候谈判,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继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
***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国土绿化,发展绿色植物,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直接关系到碳中和的进程。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吸收者和氧气的生产者,通常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释放
730公斤的氧气。长期以来,我国坚持多体制、多途径、多方式植树造林,加强三北等防护林工程建设,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稳步开展城乡绿化行动,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持续增长,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消碳能力。现在,我国累积造林面积大体占到世界人工造林的30%以上,成为全球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2020年与1981年我国颁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起始年相比,中国森林面积增长51.53%, 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增长32.72%,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长6.21个百分点,提高到18.21%。其中,“十三五”期间,国土绿化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平均造林面积远超39年的平均数,尤其是黄河流域林地保护与修复成果显著,成为我国森林面积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 种草改良草原,保护修复湿地。2014—2019年,全国退耕还林还草6683.8万亩。
二、继续推进节能减排
***总书记指出,“要以高度负责态度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抓紧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随着各国经济发展,温室气体排放还会增加,地表温度还会升高。因此, 各国必须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或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我国来说,直接关系到2030年碳达峰的进程。近年来,我国以绿色低碳为基本原则,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能耗产业,积极发展低能耗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稳步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既保证了经济稳步增长,又实现了节能减排。具体说,主要措施是:一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服务业比重增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4%, 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动能。由于经济结构优化,使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2020年比2012年降低24.4%,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2.7亿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下降18%的目标。二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现已形成以非石化能源为主增长,以煤、油、气为基础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22亿千瓦,其中,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43.4%,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火电装机占比相对下降。如今,我国水电、风电、光电均居世界首位。“十四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投资力度,国家开发银行将设立总规模5000亿元专项贷款,重点支持风电、光电、水电、跨区域输变电、煤层气开采等项目。三是积极推进燃煤工业锅炉改造,采用新技术,不断提升化石能源清洁化。2019年全国供电标准
煤耗307克/千瓦时,与2009年的340克/千瓦时相比,下降33克/千瓦时。四是大 力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照明;在公 共场所、机关、事业单位推广智能用电技术;在广大农村推广天然气替代植物 秸秆做饭和煤炭取暖,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三、继续推进水土保持
***总书记指出:“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我国国土面积大,跨越多个气温带,由于受气候变化和滥垦、滥牧、滥采等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影响,导致植被被破坏,成为世界上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7.93%。我国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不断加大整治力度。一是在西南石漠化地区实施封禁措施,修复草原,退耕还 林还草;北方防沙带,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是在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流 失严重的地区,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植被。三是在东北黑土区,大力推进侵 蚀沟(土地上的沟壑)治理,推广耕地轮休技术,加强土地保护。现在,我国 水土流失面积持续下降,2020年度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69.227万平方公里,与上世纪80年代监测最高值相比减少了97.76万平方公里。全国荒漠化和石漠化面积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双减少”,石漠化土地年均减少大约1980平方公里,提前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长目标。
四、继续推进物种保护
***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全球生态系统退化,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一些珍稀特有物种濒危。科学界证实,现在物种以每天1种的速度在消失,一个物种的消失, 常常还会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生物多样性是维系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是在青藏高原、秦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1.18万个,有效保护了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和90%的植被类型。二是建立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变化趋势, 适时采取措施。三是统筹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等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修复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四是完善珍稀动植物保存繁育体系, 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行为。五是对外来物种加强监测预警。现在,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
类10%以上;有高等植物3.6万余种,居全球第三。我国许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中有升,生存状况不断改善。四川保护区,野生大熊猫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加到现在的1864只。我国将于今年10月,在昆明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主题 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寄语。
五、继续推进污染防治
***总书记指出:“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先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都是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到现在污染问题也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些国家累积排放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现在人均造成的污染仍远超其他国家。有些国家违反国际法,仍在往海洋倾倒污染物和废水,给全球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威胁。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制定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规划, 加大了工作力度,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一是在大气治理方面,开展了蓝天保卫战,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努力消除重污染天气。2020年,全国受测控的337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二是在水治理方面,出台江河湖海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努力保障水质达标。2020年,全国地表水受测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3.4%,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达标率为94.5%,再创新高。三是在土壤治理方面,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 增加有机肥,防止土地退化。全国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四是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进一步显现。
六、继续推进国际合作
***总书记指出:“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我国秉持建立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思想,主持正义,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气候政策对话和交流机制,签署合作协议;在历次联合国主持召开的气候问题大会上,提出中国方案,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有力推动了《巴黎协定》的落实。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我国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助力他们实现低碳转型。党的十八大以后,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机制和“南南合作发展基金”,帮助进行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
等领域研究和治理。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严峻的、长期的,各国应遵循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努力落实《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和原则,勠力同心,勇于担当,就一定能够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各种矛盾,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钟寰平
(2021年8月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这是中央对当前重点工作的最新部署。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行动,但是在“减碳”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一些地方“减碳”雷声大、雨点小,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二是一些地方用力过猛,去煤电“一刀切”, 超出了当前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行动不切实际;三是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强烈。
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一些地方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时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减碳”目标的实现,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造的声势多么轰轰烈烈, 而是要踏踏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调查研究, 甚至在没有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 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或行动,或者不顾自身资源禀赋,就一哄而上实行能源替代, 看似力度很大,实际上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仅会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如果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但会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会导致碳排放增加速率快,碳排放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 无疑会让后期碳中和承担更大的压力和代价。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 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处理好发展
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要重点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先立后破,先把“减碳”的基础工作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推进“减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责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山西力量
就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访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政涛王龙飞
(2021年8月4日)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承载着能源转型的历史使命,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政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网是排头兵。电网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是重要的网络平台,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我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是对电力行业的一场战略性、全局性、革命性变革。
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明确了“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方向。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为供给主体,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重要支撑,是传统电力系统的跨越升级。王政涛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以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为引领,以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为方向,以能源互联网为平台,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六个推进”为抓手,助力省电力公司建设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
推进清洁替代,促进电力生产源头减碳。王政涛告诉记者,新能源将在电源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煤电将从发电主体逐步演变为调节性和保障性电源。通过CCUS、综合能源生产单元等火电低碳转型新技术,逐步实现存量火电的近零碳排放。截至2021年6月,我省新能源装机达到3384.5万千瓦,同比增长34.8%,占总装机比重的31.2%。预计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装机将达到7800万
千瓦,占比超过40%。预计到2030年,全省新能源装机将突破1亿千瓦,成为第一大电源。
推进电能替代,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王政涛说,就是要构建以电力为中心的终端能源消费格局,深挖各领域电能替代潜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如,在交通领域,完善充电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助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在建筑领域,大力推动电采暖和屋顶光伏,发挥山西新能源优势,积极配合建
设一批示范项目;在工农业领域,深挖工业生产窑炉、锅炉替代潜力,持续推进农业生产生活电气化,不断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
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优化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在王政涛看来,电网结构将由以大电网为主,向大电网、微电网、局部直流电网融合发展转变,推进电网数字化、透明化,满足新能源优先就地消纳和全国优化配置需要。为此, 省电力公司将在太原等负荷中心示范构建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全面推动电网信息物理系统融合,由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在芮城县等地区建设村级直流配电网试点,实现屋顶光伏的就地消纳,因地制宜发展微电网,积极建设虚拟电厂示范工程,支撑各类分布式资源接入电网。
推进灵活性资源有序发展,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在电源侧,省电力公司将大力推广“新能源+储能”应用,培育“常规机组+储能”联合运行示范项目; 在电网侧,加快浑源、垣曲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支持大同利用煤电退役机组厂址建设新型锂电池储能项目、利用废弃矿井建设压缩空气储能试点工程;在用户侧,扩大可调节负荷资源库,聚合各类资源,积极参与需求响应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
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提升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省电力公司将制定并加快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控制技术,提高电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打造电网数字化平台,依托能源云等电网平台,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山西能源大数据中心,加大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拓展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能源互联网生态圈。

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构建新型电力市场体系。王政涛认为,要加快推动建设竞争充分、开放有序的省级电力市场,实现山西富余新能源发电量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完善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衔接机制,探索容量市场交易机制,开展绿色电力交易,大力推动绿色能源跨区输送。主动参与碳市场建设,持续推进市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协同机制、碳价格与电价联动机制,激发全社会减排动力。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极具开创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省电力公司将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勇当引领者、推动者和先行者,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山西力量。”王政涛说。
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方磊
(2021年8月5日)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eremyRifkin表示,“一个国家的活力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收入和财富以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安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福利。”这句话用以批判现今国际社会上碳中和进程呈现出的激进态势,显得恰如其分。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是以不尊重人民社会生活幸福度、损害健康和生命权益的,那必将引发一定的社会震荡与矛盾。
欧盟的承诺是,要在2030年完成自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55%的目标。为实 现这个目标,欧盟各成员国不断在绿色发展上提速,但过于激进同样是欧盟面临的一大问题。
虽然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提出较早,碳交易市场相对完善,但欧盟目前缺乏碳减排的统一政策或法规。决策者们往往杀鸡取卵,不考虑民众实际生活,对人民健康与利益不做考量,为了迎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指数,往往激进地去对煤炭发电厂一关了之,这不仅使发电厂与投资商的利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众的抗议情绪,使得碳中和进程反而阻力重重,使决策者离预期越来越远。
碳中和进程激进会引发两大后果。一是国际化争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与德国的争端:2018年,荷兰政府为遵守《巴黎协定》提出将要在2030 年前实现全国零煤炭的能源供给。为尽快完成此目标,荷兰政府自2018年起强制关停了大量煤电项目及设计煤炭发电的工厂,这样的做法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强烈不满。2020年初,荷兰政府要求鹿特丹周边的Maasvlakte3煤电厂必须在2030年前关闭。Maasvlakte3由德国能源公司Uniper投资运营,2016年正式启动, 服役年限40年,然而荷兰政府强制要求它在2030年关闭也就意味着这座煤电厂的实际运行年限仅有15年,这无疑对Uniper的投资回报造成了影响。因此,
Uniper根据《能源宪章》的条令起诉荷兰政府,并要求10亿欧元的赔偿。但事与愿违,荷兰政府驳回了Uniper的请求,并表态关闭前的十年过渡期已经是很好的补偿。近期德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莱茵集团同样以违反《能源宪章》为由起诉了荷兰政府,因为荷兰政府同样强制要求荷兰境内于2015年完工的莱茵集团发电厂在2030年前关闭。
第二个更值得警醒的后果来自于民生。碳中和的激进会极大干扰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 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一个国家或地区碳中和进程的顺利与成果,不能只看减排数据,更要从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度中寻求答案。政府应在碳减排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正确的发展理念将对减排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相关产业正在快速转型升级,而政策与法规也应跟上产业转型的脚步,特别是要在保护居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绿色产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不尽相同,尽管碳中和是国际经济大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扎实稳健,以维护和尊重经济稳定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切不可盲目与他国做国际“数据”竞争。
碳中和背景下国外银行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银行研究院 邵科、郑忱阳
(2021年8月7日)
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全球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的进程。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实现将带来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会决定经济主体中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未来发展方向。碳中和或将成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全球性标准,甚至是贸易和投资进入的门槛。
一、国外银行业的绿色转型进程分化明显
从国外银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情况来看,发达经济体银行业得益于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在监管制度、跨界合作、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绿色转型进程相对领先,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相对滞后。比如,俄罗斯仅有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开始逐渐探索低碳绿色的发展路线,大多数中小型商业银行绿色转型还没有提上日程。巴西虽在2021年4月提出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但巴西政府目前还没有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以及中期目标,政策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指引, 央行等监管机构也没有强制性的措施来规范金融机构的低碳绿色发展,银行业的绿色转型主要取决于普通消费者和投资人低碳意识的觉醒。
二、客户结构面临调整
碳中和目标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必由之路,银行业信贷业务面临深度调整。高碳产业和企业如果不转型或转型失败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贷款银行的资产质量将遭受严峻挑战。这就决定了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产业会被逐步压缩规模甚至退出市场,银行业将大力支持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促进高碳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客户结构向绿色化、高端化迈进。绿色能源如光伏、风电、水电等将代替传统的高碳排放能源;绿色交通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充电桩等将成为趋势;以绿色技术研发为主的企业将更为受益,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新能源建筑材料、装配式建筑、智能家居等绿色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广阔。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发展潜力较大的绿色产业群、开发碳捕集等新兴技术的高端科技产业将成为银行业的重点客户群。
三、以优势产品拓展绿色金融市场
全球要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额资金,金融机构是主要的资金支持主体,绿
色金融市场的规模将持续扩大。美国、欧盟、日本大型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进度较快,但绿色金融市场潜力有限。国外银行将依托自身的绿色金融产品优势, 加快拓展全球绿色金融市场。欧洲碳交易业务发展较早且相对成熟,欧洲大型银行将逐渐参股搭建碳产品交易平台甚至直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包括提供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信贷、债券、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绿色资产证券化等,推出基于碳排放配额与核证减排量的远期、期权和期货合约等衍生品。比如,巴克莱银行首创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约。美国则推出了多种绿色零售产品,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商业建筑贷款、房屋净值贷款、汽车及运输贷款、信用卡及借记卡等,美国大型银行将加速零售业务的绿色化转型,以零售业务反哺对公业务。
四、加速推进绿色分类标准的区域趋同
多元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组织体系正在形成,国际大型银行迅速响应,目前,花旗集团、汇丰控股和巴克莱银行3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同时加入了赤道原则、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负责任银行原则和净零银行业联盟等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组织。2019年6月,欧盟发布了《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 界定七大类经济行业和67项经济活动的技术标准,着力推进区域绿色分类标准化。2021年4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净零银行业联盟,助力各国按时实现碳中和目标。预计更多的国际银行将通过参与绿色金融国际组织的方式推动绿色分类标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促进全球绿色资产的跨境流动。
五、投融资组合碳中和提上日程
多数国际大型银行已提出投融资组合碳中和目标,与国家碳中和目标相一致。一方面,国际大型银行投融资组合净零排放的主动性增强,制定了详细的投融资组合碳中和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及时公布碳减排进度,并积极加入净零银行业联盟。另一方面,国际大型银行也面临投资者的压力。2021年4月, 汇丰、高盛、巴黎银行和其他24家银行面临大型投资者联盟(由35家管理11万亿美元资产的大型投资者组成)的压力,要求它们停止为碳密集型项目提供资金,并扩大绿色贷款规模。投资者表示,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全球最大的60家银行为化石燃料企业提供了3.8万亿美元的融资,且2020年的融资规模高于2016年。此举表明投资者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正从油气、煤炭等高碳排放企业转向低碳企业。
六、金融科技将助力绿色金融精细化发展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将大大提升业务的安全性和精准度。一方面,智能风控体系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和气候风险。在信贷风险方面,可以利用科技手段精准识别绿色项目,审查客户绿色信用,实时监测资金流向,将环保标准与信贷风险管理要求落实到客户调查、信贷审查、贷后管理等各环节。气候风险通常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可以通过金融科技建立和优化压力测试模型,测算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对银行业资产质量和客户资产配置的影响,进而建立风险导向的决策机制,如降低高碳资产占比、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等。另一方面,准确评估环境效益,对复杂碳金融衍生品进行定价。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能够帮助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对企业和项目进行分层分类,通过开发不同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测算模型,实现环境效益测算的精准化和自动化。此外,在碳核算、碳金融产品等方面,金融科技也具有重要作用,如在碳排污权以及相关衍生品的登记、估值、定价方面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以***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东北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贾君
(2021年8月9日)
中国梦包含绿色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成为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之一,美丽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展进程中,资源瓶颈、环境风险、生态安全是必须跨过的沟坎、必须破解的难题。以***
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整体系统观来客观审视东北地区振兴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加快东北经济振兴,解决高质量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难题的根本性战略举措。
一、从现实维度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重要路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特别是随着末端治理空间越来越小,环境质量提升的边际效应正在不断递减,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难度加大。从源头上治理,从根本上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的治本之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大战略举措。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5%为富碳化石能源,超过2/3的电力源自高碳的燃煤,工农业生产、交通建筑和居民生活约耗能50亿吨标煤、排放100 亿吨二氧化碳。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 是参与全球治理和坚持多边主义的重要领域。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充分展示了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的责任担当。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措施。推动实现碳中和可以倒逼产能提效降耗,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工业快速转型并减少碳排放,从长期看,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激励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最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全球战略。据统计,全球碳排放75%左右来自能源,我国碳排放90%左右来自能源。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总终端能源消费的2/3。伴随全球经济发展,能源产品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能源安全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尤其是当前能源国际贸易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能源层面的对外依赖正在成为各国未来发展的重要风险。碳中和战略可以推动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从渠道端向源头端延伸,加快能源新旧动能转换,逐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外部进口依赖,从而在根本上确保我国能源独立及能源安全,并可以利用新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实现“弯道超车”,重塑全球能源标准和产业链,增强经济发展的确定性与稳定性。
二、从压力挑战看,东北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更大的困难压力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东北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重大现实挑战。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一是能源结构调整压力巨大,产业体系的绿色现代化进程需要加速;二是城镇化水平提升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将带来碳排放压力; 三是低碳技术创新水平亟待提升;四是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还任重道远;五是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完善的空间还很大。
以黑龙江省为例,高纬度和冬季漫长严寒的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使能源消费结构仍以高碳为主。煤占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全国平均水平是57%,而黑龙江 省达到67.94%。目前,黑龙江省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在国内处于中游水平,虽然排放总量不大,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后续面临较大的碳减排压力。加快东北经济转型振兴,经济发展的能源增长需求与减排降碳巨大压力同时存在。
三、从实施路径看,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从东北地区的发展实际出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加快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发展模式向创新发展、 绿色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转变;二是加快从低效率、高排放、高耗能向高效、绿色、安全的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加快从环境的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过程防控转变,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推动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转型、绿色发展。从
生态思维的视角找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就要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着重在三个方面精准发力。
第一,深化源头治理,实行最严格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开展重点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加快推动实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行动,特别是要加快“三线一单”落地应用,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从源头上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通过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推动区域、行业和企业落实煤炭削减替代、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科学优化钢铁、煤炭、石化、火电、水泥等产业布局,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倒逼工业绿色升级, 推动建设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二,突出精准治污,打破环境保护末端治理的传统单一模式。全面实施前端保护、过程严控、污染严惩的治理模式,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
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要巩固前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更加突出精准治污,注重问题、时间、区位、对象、措施“五个精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尤其要深入开展水气土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行动。目前,黑龙江省正重点聚焦重污染天气治理,深入推进散煤污染治理“三重一改”,即“突出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重点问题,推进散煤替代改造”,从源头上加速去煤,加快推动清洁取暖,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能源结构调整。
第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水平。很多发 达国家及国内很多地区都在积极建立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东北地区应以此为契机,把低碳技术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节能、非化石能源发展以及碳捕集与封存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争取在低碳技术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目前,“等离激元二氧化碳合成清洁燃料”技术已在黑龙江省开展中试工作,捕集二氧化碳所生产出的清洁产品,可直接用作优质燃料和化工原料。这一技术工程一旦投入应用,将在探索工业二氧化碳直接利用路径上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要大力培育和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支持再生资源清洁化回收、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助力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先立后破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 郑后成
(2021年8月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 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其中,“先立后破”意义深远, 既着眼长远,也要立足当下,需遵循能源转型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 合理安排、有序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先立”系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 效率和推进终端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对碳减排贡献度超过70%,其核心在于加速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特征体现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和开放互动,应推进新能源集中式和分散式发展,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开发; 推进新能源发电跨省跨区优化配置,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发输配售用各环节系统性推进电力系统灵活性建设;推进数字化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推进发输配售用一体化建设;推进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灵活性响应、电动汽车及充电桩、分布式能源等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一步还原电力商品属性。
二是“先立”市场,完善我国碳市场建设。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在立法建 设和实务操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全国和区域、一级和二级、现货和衍生品的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接下来将在碳配额分配机制、温室气体范围、市场覆盖行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全球成熟碳市场看,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础,碳金融是碳交易的方向,两者都是推进绿色技术应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为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我国碳市场需要进一步推进碳市场金融属性建设,推进金融机构成为碳市场主体,推进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产品示范,充分发挥碳金融在配额价格发现、降低碳市场风险、提高配额配置效率、推进绿色技术
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电网平台作用,完善碳配额成本传导机制,形成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绿色发展的局面。
三是“先立”技术,推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绿色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相比化石能源竞争力仍不足。据测算,绿色溢价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存在,电力行业在2030年左右实现绿色溢价转负,非电能源供应行业则需要更长时间。需要充分发挥碳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机制,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减污降碳技术等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降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供热、制氢等领域创新应用,进一步提高风光灵活性与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在存量改造和增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氢能、储能、特高压、碳捕集及利用等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进一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示范,推进绿氢、绿氨应用示范;进一步推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应用节奏。
四是“后破”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打破煤电及化石能源主体地位。目前我 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过80%,煤炭占比超过55%,化石能源仍在稳定可靠能源供给、保持实体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 “十五五”期间我国各区域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全国能源消费逐步进入“总量增加,增速下降”的减速增长阶段,但仍处于碳排放上行阶段。“十四五”
“十五五”期间,我国电力供给端和需求侧负荷双向波动逐步加大,能源电力供应整体宽松,但局部地区季节性、阶段性偏紧趋势将越发凸显,电价波动也逐步成为常态。在储能、氢能等创新灵活性技术逐步具备竞争力的过程中,仍需煤电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保障区域季节性阶段性电力供需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煤电仍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一味地、一刀切地去煤化、去煤电化将对能源电力安全可靠稳定供应带来较大影响。
以六大系统举措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 吴亚平
(2021年8月10日)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一项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调整,统筹节能和减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建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大力推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升级
科学规划布局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大项目,加强建设选址论证比选,调整优化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的空间布局,尽可能降低能源资源、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等大宗商品的物流运输半径,降低物流运输能耗,促进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空间节能降耗。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支持引导传统产业节能和减排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产业生态化和产业园区生态化发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优化交通运输业空间布局,科学规划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优化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调整优化集疏运体系,支持发展临空、临港和高铁经济区,从空间布局上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区域节能减排。调整优化仓储物流园区布局,合理布局商贸网点,促进仓储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降成本、降能耗。
二、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
煤炭消耗和能源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是导致我国碳排放总量大的直接原
因,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支持沿海潮汐能和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提高非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加强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和进口供应安全保障,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逐步降低煤电比例。
有序推动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城乡居民生活用能煤改气、煤改电,降低煤炭资源直接消耗规模。促进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农、林、牧、渔业融合协同发展,因地制宜依托工业和民用建筑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研究开展零碳城市、零碳社区、零碳校园等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气化”城市、“光伏”城市、“光伏”农村等重大工程和行动,为绿色低碳发展探索新路劲、积累新经验。
三、大力促进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碳
实施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加快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企业以及交通运输车辆设备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和减碳技术改造。鼓励支持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应用,制定并动态调整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的强制性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目录或强制性能耗水耗标准。逐步改善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产品出口国外、碳排放算在国内”的状况,研究通过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调节高耗能、高碳排放等企业的产品出口。大力促进工业和建筑等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推进餐饮外卖、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
研究出台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提出项目相关节能、节材、节水、减排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提高能源电力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贯彻落实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新增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不必新增行政审批事项, 更不应增加项目单位分担,建议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与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相关前置审批事项融合为一项新的项目开工前置审批事项,或者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直接融入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咨询评估制度中。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加快研究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重点行业2030年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2030年碳达峰路线图和行动计划,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四、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深入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创建行动,鼓励居民绿色出行,支持居民更多地采
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扩大城市停车收费区域范围,在中心城区划定更多的“步行街”,进一步提高城市停车收费价格,促使城市居民更多地减少汽车出行; 倡导餐饮“光盘行动”,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大力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减少人们吃、住、行、游等各类消费活动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建立健全生活消费相关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收费机制,适度提高居民生活用水、用电、供气、供暖和垃圾处理等价格/收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快递、餐饮外卖、超市食品袋等包装用品价格,用价格杠杆调控生活消费方式。
加强对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介和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兴传媒,开展全方位、高频次的宣传,重点宣传推进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重要意义、主要举措和政策措施等,凝聚形成全社会绿色生活共识,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社会生活新风尚。
五、着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治沙力度
坚持碳存量和增量“两手抓”,在着力减少生产生活必要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同时,要大力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存量。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山林田草沙生态治理和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废旧工矿区治理开发、盐碱地治理利用以及荒漠化、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开发。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面积增加生态资源总量,大幅度提升生态资源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升国土绿化总体水平,助推大幅度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总量。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以及企业、农村集体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城乡居民家庭等社会各界的合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投入力度,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力度, 巩固提升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成果,拓展沙漠和沙化土地治理成果,进一步减少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村庄绿化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六、积极推进绿色低碳领域改革创新
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力度,降低绿色低碳发展成本,提高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项目或工程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提升节能减排的效率效果。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研发创新,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技术水平,增强安全稳定性,进一步提高经济性
尤其是提高与煤电的竞争力。
促进投融资模式创新。促进生态环保领域投融资模式创新,在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林建设、清洁能源开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污水再利用等领域积极审慎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创新商业模式,完善价格/收费机制,健全投资回报机制,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自主投资建设生态建设、环境治理项目;积极引入生态环境治理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充分挖掘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生态产业化,健全产业反哺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节能减碳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碳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调动相关主体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或项目单位实施节能减碳项目的积极性。积极盘活存量资产, 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存量绿色低碳项目发行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回收的资金按要求主要投资于绿色低碳项目。
推动碳金融创新发展。积极拓宽城市公共自行车、公共交通、农业等碳排放权来源和实现形式,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实现碳排放权的市场价值,调动相关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支持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调整完善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和绿色债券发行监管政策,创新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和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等产品,更好地助推绿色低碳发展。鼓励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联合设立绿色低碳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地方政府可以适当让利。积极审慎放宽保险和社保等长期机构资金的投资渠道, 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支持引导保险和社保等长期机构资金投资绿色低碳领域。
碳达峰碳中和 江西全力破题探索转型路径
陈萌
(2021年8月11日)
彭泽县棉船镇,正在开启一场蜕变——7月27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合作探索将彭泽棉船岛打造成万里长江“第一零碳岛”。
“十四五”期间,国家电投集团江西核电有限公司将以“零碳、智慧、循环”为方向,通过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农旅、零碳建筑、零碳固废和零碳航运工程的依次落地,将棉船镇打造成为保护大长江、碳减排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典范项目。
棉船镇从江心洲到“零碳岛”,是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江西
贡献”、彰显“江西担当”的具体行动之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次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转型,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我省抢抓机遇,努力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走前列、作示范,加快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近年来,我省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十三五”时期,我省万元GDP能耗由2015年的0.502吨标准煤降至2020年的0.405吨标准煤,累计下降19.4%,超额完成“十三五”能耗强度下降16%的目标任务。南昌、赣州、景德镇、抚州、吉安、共青城先后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开展了碳中和、近零碳排放示范区、低碳旅游示范景区、低碳县区等试点示范,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达峰路径进行了探索。
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按照生态环境部要求,开展碳达峰目标核心指标测算工作,提出能源、工业、建筑领域、交通、农业和其他领域的碳达峰路径措施以及重大项目相关措施。在全国率先出台推动开展碳中和工作大型活动的指导意见,截至7月1日,全省累计开展碳中和会议84次,合计1942 人次,中和碳排放5990吨。
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创新, 也是落实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的核心政策工具。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这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正式启动。
今年5月,通过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我省对纳入碳市场的4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进行碳排放配额预分配,共分配6448.6474万吨二氧化碳配额。按照计划,今年底前将完成清缴履约,就是企业要清缴配额履行减排义务, 如果企业核查排放量大于获得的配额,就需要在碳市场购买配额,如果核查排放量小于获得的配额,结余的配额可以在市场售卖或者留作后续年度使用。后续我省还将根据国家工作安排,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把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造纸、航空等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近期,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公共交易集团等单位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调研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加强交流与合作,环境能源交易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要以更高标准打造我省环境能源交易市场,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做好宣传和推广,探索更多生态资源通过环境能源交易市场转化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科技创新是关键。7月25日,江西省碳中和研究中心在南昌揭牌成立,这是我国首个省级碳中和科技创新平台,旨在面向碳达峰、碳中和重大科技需求,构建碳中和前端的应用基础研究、中端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后端的成果转移转化协同创新网络,构筑碳中和高端人才聚集地,创新运行体制机制,打造集碳中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集成、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窗口期”。目前, 我省正加紧建立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体系,研究出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制定实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积极开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行动,探索创建省级零碳产业、负碳产业创新区。实施产业体系“降碳”行动,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深化绿色建造行动,构建绿色出行体系,推动产业体系“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攻坚行动,发挥江西拥有丰富的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不断增强我省的全域“固碳”能力。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思考与建议
河北兴泰发电公司 路森
(2021年8月12日)
***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
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在此之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作了安排部署。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考虑到节能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节约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清洁能源,“十四五”应大力鼓励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持续在扩大绿量、提高绿质、增强绿效上下功夫,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新的贡献。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重大战略决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每年以近10%的平均速度增长。然而,我国过去在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廉价劳动力驱动下的经济高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都要求中国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践行新的发展理念,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全面推动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影响下,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正在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破局”,谋求绿色发展。同时,我国已逐渐成为全球新兴绿色技术的引领者,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5G领域。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都有助于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并提高长期持续的经济竞争力。
其次,促进就业和经济繁荣。我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产业和经济转型会进一步扩大绿色经济领域的就业机会。我国在绿色能源经济领域的红利已经逐步显现。据测算,全球绿色经济规模与传统能源(石油、天然气)领域相差无几。而我国在这些关键绿色技术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也将拉动强劲的就业增长。
再次,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减排甚至净零排放,有助于减轻空气污染、改善自然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最后,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安全。很长时期内,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占比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进而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
二、多元化、低碳化、清洁化是能源发展之路
中国能源挑战来自能源结构的不平衡与碳排放。将更多的可再生资源能源纳入整个能源结构,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实现油气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积极进行能源技术创新。
多元化、低碳化、清洁化是能源发展趋势。作为能源应用大国,中国必须多能互补,煤、石油、天然气、水、风、光电热、生物质、核能并举。同时, 能源技术创新在能源革命里起到决定性作用,必须摆在能源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碳达峰之前,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将与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是主要方向;碳中和的目的是消减二氧化碳,因此要大力发展光能、电能等可再生能源,但是如果仅仅把光能、风能作为电能、热能使用,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有限,要将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起来。
通过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再通过电解水得到的氢气被称为绿氢, 被认为是未来氢能的主要获取方式。目前,氢能本身在存储、运输环节的瓶颈尚未解决。而将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制成液态甲醇,不仅可以解决储运问题,
还可中和二氧化碳。这种方式得到的液态甲醇在使用后分解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成为下一轮循环的载体,是天然的太阳能运输者。经过长年努力,“液态阳光甲醇”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为今后绿色甲醇的使用奠定了很好基础。
三、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建议
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现行政策,结合自身工作基础和优势,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上多下功夫,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按照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试点实践的方式推进“碳达峰、碳 中和”工作。编制企业达峰路线图和碳中和行动方案,确定合理的中长期及分阶段目标,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将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相结合,层层分解至最小管理单元。在开展顶层设计之前,摸清家底,开展历史数据核算,对
重点参数制定数据质量控制计划,请专业外部第三方核查机构对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确认,确保排放量数据准确,为管理层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精准的依据。从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里程上看,自下而上的试点实践对于检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从创建低碳试点示范入手,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建立试点示范,及时总结和归纳经验推广复制,稳步推进双碳目标进程。
二是健全绿电消纳保障,促进降碳减排激励。促进绿电消费是落实能源革 命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抓手。现阶段,我国风光发电作为推动能源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力军,已正式进入平价时代,如何进一步提高绿电使用比例,成为可再生能源行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对此,建议从政策端保障绿电的市场地位,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健全绿电消纳保障、激励和考核机制,确保绿电应发尽发,全额保量保价消纳;建立公平公开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以及绿电相关认证标准与认购机制,提高全社会绿电消费意识和积极性。此外,鼓励绿电企业使用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使用、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碳中和示范工程,对现行碳排放认证机制进行优化,鼓励新能源基地周边直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优化东西部产业布局。
三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促进降碳减排。一是加快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立法先行,以较高层级的立法来保证碳市场的权威性,尽快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为碳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法律支撑。另外,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
套制度和细则,指导企业开展碳交易工作。二是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李永林建议统一配额分配方法,体现企业碳排放和减排先进性,通过优化配额总量来有效调节碳价,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更加科学高效实施减排方案,并利用CCER等相关机制推动节能降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三是增加碳交易品种。建议在全国碳市场成熟完善后, 探索研究将碳期货、期权、远期产品等金融衍生品引入碳市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了能源电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
四是积极推动新能源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清洁低碳、
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着眼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目标任务,重点采取三方面举措,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一是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推进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全面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在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加快推进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性电源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电网建设,推动电网智慧化升级,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提高电力系统灵活调节水平。二是着力升级能源消费方式。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 强化全社会节能,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应用,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能源利用效率; 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部门和行业电能替代,提升全社会电气化水平。三是出台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相关政策。围绕能源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研究制定能源领域落实举措,围绕促进能源低碳智慧转型、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新一代电力系统建设、新型储能发展等重点任务出台配套政策。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我国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这为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贡献了关键力量,企业要充分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当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引领者”、“推动者”、“先行者”,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展现使命与担当。
重点行业企业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吴琼
(2021年8月12日)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路径。“十四五” 时期是碳达峰攻坚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阶段。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的现实困难。截至2020年,全球已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对比发达国家一般用60年-70年
的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过渡,我国仅有一半时间。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2020年我国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仅为15.9%,要在10年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鉴于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明确政策导向,推进减源增汇, 完善政策和市场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行业、企业率先达峰。其中,要持续推动行业领域碳达峰研究,以火电、钢铁、水泥、石化等重点行业和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为核心,加强行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措施和政策研究。从行业、领域达峰综合形势研判入手,开展行业、领域碳排放现状分析、趋势预测和减排潜力分析,科学设定达峰目标,明确实施路径举措,给出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要求。
为了全方位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要重点做好两个层面的碳排放管理。
一是对于企业本身而言,同步推进源头减排、过程减排和末端减排。在源头减排方面,可以通过优选低碳排放材料、提高物质利用效率、选择能效比高的燃料、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等手段实现。在过程减排方面,要用好技术革新, 实行智能化、流程化、集约化管理,提高终端用能效率,提高3R循环利用比例。在末端减排方面,则要注重碳捕集、利用和封存。
二是对于企业与企业之间而言,重点做好全生命周期减排,协同开展碳交 易、碳金融等市场机制和政策研究。加强绿色低碳企业合作、基于全生命周期 的碳排放管理、碳配额和国家自愿核证减排及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研究,最终实现全社会碳减排效用最大化。
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碳中和”需调整产业结构
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林伯强
(2021年8月13日)
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不同点在于,欧美已经是高收入国家,而中国是处于人均收入需进一步提高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碳中和” 的进程中,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GDP尽可能“双脱钩”,即GDP与化石能源脱钩、与能源电力需求增长脱钩。目前有快速大规模增长可能性的风电光伏对总电量的贡献仅有9%,还无法满足较高的电力消费增长。如果经济增长依然伴随较高的能源电力需求增长,则不利于碳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
“十一五”以来节能减排与能源效率的提高取得了长足进展,相比2012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近四分之一。由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产业结构耗能大, 总体碳排放高是中国产业的现实情况。2020年中国三个高耗能产业(钢铁、水泥和有色金属)消耗了21.4%的电量,超出风电和光伏发电量总和(9%)的2倍。
因此,在当前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下,实现低碳发展和清洁转型存在较大的挑战。除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系统,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实现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和绿色转型的关键。
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是“生产型”而非“消费型”。以煤炭消费为例,中国的煤炭终端消费中,约有三分之一用于直接消费,约三分之二用于资本形成。相对较低的人均资本存量意味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能源需求还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参考多数已实现“碳达峰”的发达国家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能源消费的发展历程,目前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还处于“碳达峰” 前的上升阶段。
“生产型”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得电力需求与GDP的关系密切,且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以及效率改进都是影响能源电力需求的重要因素,GDP增长在大部分时间内与能源电力需求正相关,产业结构变化和效率改进与能源电力需求负相关。在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背景下,若不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GDP增长将持续伴随着较高的碳排放,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首要任务之一。
“生产型”的能源消费结构比较容易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能源需求和进行减碳。在多数已实现“碳达峰”的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往往
都在65%以上,其中低能耗高产出的高技术行业和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较大,工业耗能相对较低。根据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为47.3%,相对于“碳达峰”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言,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 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抑制第二产业的能源需求规模,有利于兼顾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同时节能降耗、减碳减排。
通过碳交易市场和电价体制改革抑制高耗能产业或助推实现产能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实现资源在产业间再分配的过程,市场化工具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从而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转移。目前工业生产的诸多外部性成本,如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等,在现行的市场体系中尚未得以充分反映在商品价格上。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将这些外部性成本体现在价格信号当中,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经济主体主动采取转型升级或节能减排措施,可以在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背景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然而,中国制造业全球领先的竞争力受益于成熟完备且高效化的产业链,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应着力于关注和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的现代化、智能化和清洁化。产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全产业链的竞争力,即整体的产业链高效率和完备的本土产业链。因此产业调整过程中的轻重缓急应关注某个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以钢铁行业为例,2020年中国贡献了全球近57%的粗钢产量,但 行业整体平均销售毛利率却落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通过完善碳交易市场和推进电价机制改革来实现高耗能产业减产限产和产能转移的同时,政府的产业调整政策和产业规划布局也应对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鼓励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优先压减低附加值高污染的高耗能产业,实现产能升级和经济新动能转化。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目前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关系密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能源消费对GDP的影响很大,“先立后破”的思路对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实现“碳中和” 目标需要的不仅是能源结构调整,也是社会经济各方面的调整与变革,因此相关战略或政策应重点考虑整体系统成本和整体解决方案。
用较小成本减煤,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实现
刘瀚斌
(2021年8月1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其中“纠正运动式‘减碳’”的提法备受关注。
我国从实现碳达峰目标到实现碳中和目标只有30年时间,远少于发达国家50年至70年的过渡期,在短时间内完成全球最大的碳排放降幅,无疑是巨大挑战。一些地区为做高碳峰值,甚至对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加快上马,对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中,煤炭开发利用是最主要的排放源。煤炭作为我国生产与消费规模最大的能源品种,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7.7%,其中一半用于 火力发电,一半在工业生产中直接燃烧。因此,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逐步减少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成为减碳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一方面,要在能源供给端加大电力领域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另一方面, 在能源需求侧还要进一步挖掘能效提升、CCUS等技术上的潜力。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推进,煤炭行业相关利好政策预计可能会陆续退出,传统的开采、燃煤将难以为继。前期煤炭行业资本投入巨大、生产周期长,碳中和目标带来的政策性变化风险可能导致煤炭生产和消费企业、行业甚至区域经济产生巨大损失。用较小成本进行减煤是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问题,需要仔细测算其中的经济账。
要区分减煤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收益。首先针对煤炭行业自身在减煤过程中的直接经济成本进行测算,主要是对涉及煤炭开采、生产、流通、消费、应用等各环节涉及的工程、设备等发生的成本进行测算,特别是对煤炭开发地区和煤炭使用集中地区的减煤成本进行区别测算。另外,由于减煤过程中会降低煤炭的直接燃烧,在二氧化碳减少的过程中,二氧化硫、PM2.5等其他大气污染物也会相应减少,从而对人群健康带来福利。这些对生态环境、人群健康等带来的社会公共利益,也应作为减煤过程得到的间接收益进行考量。
要合理规划减煤的时间周期。基于当前煤基能源仍然是主要能源,应以2030 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为目标节点,规划减煤时间间隔,形成合理的减煤时
间周期,把控好减煤的节奏,避免盲目“冲锋”。比如,对减煤过程进行阶段划分,第一阶段为煤炭消费量逐渐达峰阶段;第二阶段高碳能源逐步过渡为低 碳能源,煤炭消费逐步下降;第三阶段低碳能源逐步过渡为零碳能源,风光氢 能成为基础能源,煤炭作为备选能源。通过不同阶段的划分,对减煤过程中实 施的工程、投入的成本、采取的标准等做到有的放矢。
应从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两个维度综合考虑。我国化石能源禀赋区域差异大、分布不均衡,其中能源资源及其生产集中在西部地区, 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煤炭产量、火电装机量大。如果不考虑能源结构现状,盲目运动式减煤,而可再生能源替代一时跟不上,就会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因此,应综合现有能源基础和未来可再生能源应用空间,稳妥安全地保障能源使用。
应分不同情景对减煤路径进行比较分析。比如,可以针对行政强制减煤、优化能源结构减煤、创新技术措施减煤等不同情景进行分析。为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现有的政策规划下,结合上述分析成果,对煤炭分行业、分区域设置减量目标。注意既要考虑我国实际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又要研究长期低碳发展的趋势、政策和路径,特别是长期深度脱碳目标倒逼下的减排路径、技术支撑及成本和代价。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加快安阳绿色转型
中共安阳市委党校 徐春莲
(2021年8月14日)
2020年9月22日,***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承诺,我国要在2030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2020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 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双碳”目标也纳入了“十四五”规划。今年6 月30日,河南省审议通过了《河南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安阳要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需要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央重大政治举措, 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安阳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之策。“十四五”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窗口期, 我们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要科学编制行动方案。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 统性变革,包括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对安阳的绿色转型来说,是一场硬仗、一次大考。当前,安阳的转型升级依然处于爬坡过坎阶段,二产中传统产业占比大,尤其是冶金建材和煤化工产业属于高耗能、高碳排放产业,减少碳排放压力非常大,如果把握不好经济增长与减少碳排放之间的平衡,极有可能导致安阳传统产业大幅萎缩,出现经济上的大起大落。因此,在制定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上,要摸清我市二氧化碳排放“家底”,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方面特点探索合适的转型路径,有效防范产业变革的风险,分行业、分时段来逐步实现。
三要加快推进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碳排放问题的根源是化石能源大量 开发和使用,治本之策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
彻底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其中,实现能源电力体系低碳转型是重中之重。国家电网安阳供电公司要努力争当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先行者,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光伏、风电和氢能,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优化清洁能源供给网架,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保障能源电力可靠供应为基础,推动能源互联安全、多元。建设区域能源管控云平台,加快数字化转型,
提升能源运行智能化和效率水平,实现能源运营智慧、共赢,能源服务优质、便捷,能源消费绿色、节能,促进电网形态、技术、功能、价值升级。
四要系统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据权威统计,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中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呈“三分天下”态势,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分别为65%、20%和10%,理应成为我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发力点。工业领域钢铁行业是我市落实碳减排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 以降低高炉燃料消耗为重点的原燃料结构优化是推动实现深度减排的重要途径,加大废钢资源回收利用力度、提高电炉短流程钢产量占比是钢铁生产企业节能增效的重要手段。煤化工产业要发挥顺成集团公司与冰岛碳循环国际公司
(CRI)合建二氧化碳制甲醇装置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实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全产业链建设,提高高端石化产品供给水平,积极开发优质耐用可循环的绿色石化产品,提高低碳化原料比例,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奋力打造全国领先洁净能源化工企业和园区。建筑业运行能耗包含采暖、空调、照明、炊事、洗衣等能耗,其中,采暖与空调能耗占50%至70%,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指标。我们要有序推进老旧小区存量建筑低碳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达标,利用保温层做好墙体、屋顶和窗户保温,利用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建筑实现能量自给。交通领域,我们要优化交通出行结构、调控高排放车辆使用,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优化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推进低碳共享出行, 加快氢能和生物制燃料在货运中的应用。
五要努力增加生态碳汇。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 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我们要加强西部山区森林资源培育,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推进“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工程,提升湿地等重点区域环境品质,鼓励农民利用乡村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种植固碳植物,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数字经济时代运营商的“碳中和”力量
程慧
在数字经济时代到来之际,通信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已经全面展开。
中国移动在2021年7月15日,联合产业链合作伙伴在北京举行“C2三能—— 中国移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发布会。提出到“十四五”期末,在公司电信业务总量增加1.6倍的情况下,碳排放总量要控制在5600万吨以内。
中国电信宣布,截至2020年底,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通过共建共享基站, 每年节约用电超过89亿度。
中国联通的《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行动规划》提出,力争到2023年能源消费总量增幅达到峰值,2028年碳排放总量提前达峰。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央的部署、国家的战略,是中国对世界承诺。2020年9月,我国提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力争2030年前二氧
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全国两会上, “双碳”目标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要求“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具体地说:“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 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如果觉得比较抽象,你可以想象如同银行账户一样。我们建一个碳排放账户,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存入,减排抵消量是取出;两者相抵,达到均衡,就是“碳中和”。要实现“碳中和”,首先要控制上涨的排放量,尽快使之达到峰值,触顶后尽快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叫作“碳达峰”。
与通信业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重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只是能源变革,生活方式、工业生产也需要变革。在这样一场广泛的全社会系统性变革中,每个组织、个体都是参与者, 都要为之作出自己的贡献和努力。
作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运营商不仅自身有很大的减排降碳空间,还可以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帮助千行百业完成“双碳”目标。
一方面,“新基建”规模扩张将带来能源需求与碳排放的增长,运营商自身有很大的减排降碳空间。

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水电早已是理所当然的社会公用基础设施;而在数字经济时代,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等各项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新型基础设施变得越来越重要。2021年8月3日,5G-Advanced创新产业峰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三大运营商已累计建成5G基站超97万座。而随着5G网络在工业、交通、医疗、能源等领域的深入应用,边缘数据中心也大量兴起。这都将成为未来能源消耗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注智赋能,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和场景探索,运营商能够助力社会实现“双碳”目标。
面对发展带来的问题,最好的方式是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提升生产、生活、社会治理效率,进而提升碳效率。如上文中提到的“新基建”与能源行业结合,是5G发展助力全社会实现“双碳” 绿色行动目标的重要基础。
迈向“碳中和”运营商能做些什么?
第一步: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各环节,提升自身节能降耗水平。
据调研及数据分析,电力是运营商的主要能源消耗。而其中的大户是通信基站。基站的耗电量是整个移动通信能耗的60%,5G基站是4G基站的3倍。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梁斌曾提及一个数据,运营商积极推动5G网络、数据中心等能耗下降,目前5G基站单站址的能耗已比2019年降低超过20%。
运营商正在推进5G基站向无机房化、室外小型化、智能化新模式发展。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曾经报道,北京试点改造的一个低碳5G基站——10平方米的基站机房,精减成了紧凑的机柜。这“一站一柜”的极简建网,是由中国移动设计院设计的一体化能源柜,再加上智慧运维的节能方案,有效节约了电费成本,减排效果显著。
此外,还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如中国移动与广电合作建设700MHz5G无线网络;中国联通“‘3+5+1+1’行动计划”中的深化拓展共建共享,深入推进
行业基础设施资源共建共享,试点扩大合作对象范围。这些都是节约土地资源和降低社会能耗的有效举措,运营商以此推动社会资源共享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第二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的低碳、高质量发展。
中国移动在“三能六绿”新模式中,明确提出“以科学制定设备节能技术规范、完善绿色采购制度为保障建设绿色供应链”。
网络的建、维、优全过程,可以带动行业的低碳管控。借助行业优势,形成5G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评价标准;通过设备采购、测试等方式,反向促进通信设备芯片级的自主节能;淘汰网络中的高能耗设备,精简网络、优化布局;提
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引入AI算法,以业务反向影响电源和空调设施供电控制等方法,都可以降低消耗,有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三步:赋能千行百业,助力社会减排降碳、实现绿色循环发展。
数字技术进步将带来显著的减排效应。从生活工作方式来看,一个高清视频会议就可以替代国际差旅以及出行需求,从而减少交通排放。
而更有意义的是通过数字技术与重点行业不断渗透融合,带动产业链结构的优化,帮助产业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2021年7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充分肯定了“5G赋能工业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等方面成效凸显”。
在作为“新基建”最重要应用的产业互联网方面,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上下游体系进行改造,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以能源行业为例,青岛电网用上5G后, 可以在低谷时储存电力,高峰时放电平衡,以此服务于全社会的节能降耗,推进基础资源商业化运营。
“碳中和”是全世界的共同课题。在全球迈向“碳中和”时,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可以服务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罗振宇在《启发俱乐部》提出过一个观点, “碳中和”把能源的资源属性变成了制造业属性。从“资源为王”迈向“技术为王”,这些年中国做大做强制造业的逻辑,将在能源领域再次上演。目前光伏产业全球排名前20的企业中,80%都是中国企业。这是中国的战略性机会,将为中国开创一个新的天地。
助力中国和中国企业走出属于自己的“碳中和”道路,这是通信行业的产业使命,更是新一轮的战略机会。
电力行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思考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马俊杰、齐红涛
1. 背景
2020年9月,中国宣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低碳转型阶段。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2021年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要抓紧制定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碳达峰:指某个地区或者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碳中和: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以年为单位)
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该地区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电力作为清洁能源,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大有可为。
1. 加速能源生产领域清洁替代
根据权威机构预测:“要实现碳中和,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要达到1:9左右”。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等特点, 大规模发展会对电网带来电力、电能量平衡与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问题,仍需各类常规电源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电力平衡、调节支撑和电能量调剂功能。要进一步加大电网运行技术研究力度,提升电网资源配置能力。清洁能源丰富地区远离负荷中心,需要加强超特高压输电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将西南地区丰富的水电资源,通过特高压通道全额消纳到华东、华北、华南等地区。充分利用现有特高压线路将西北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全额消纳。加大清洁能源实时发电量预测研究,开展大范围电力需求侧响应管理,加强源网荷储领域技术研究,破解负荷精准控制等难题,引导用户科学合理用电,降低负荷峰谷差及负荷需求, 实现供需平衡控制。
2. 推动能源消费领域清洁替代
2020年我国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为27%,与发达经济体还存在差距,距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对较远,需要充分挖掘电能替代潜力,拓展电能
替代广度深度。在公共建筑领域,大力实施综合能源服务,对医院、学校、商场、办公楼等公共建筑加快推广冷热电三联产、蓄热蓄冷等综合能源服务。加强政企合作,联合政府打造一批具备高推广价值的示范工程。在农村农业领域, 全面推进乡村电气化工程,开展农业生产领域电能替代,推广光伏大棚、温湿度控制、电制茶等全电气化典型应用,探索光伏发电、农业种植的恒温智能农光互补产业园。在居民生活领域,重点推广高效电采暖、热泵热水器,在具备条件的小区,推广集中供冷供热。研发太阳能热水器与燃气热水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太阳能与燃气热水器功能自动切换,在应用领域提升太阳能热水器实用率。在交通出行领域,加速港口岸电覆盖范围,对重要港口、机场加强用电指导与服务,实现港口岸电清洁化。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布局,推进电力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及服务能力建设,结合国家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优化乡镇充换电网络布局,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服务绿色低碳出行。创新能源新产品,强化核心基础资源复用,加快5G、数据中心等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能源消耗。
3. 促进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包括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种信息技术的合集,是推动能源发展、加速能源转型的关键。数字化转型就是要推动数字技术与电力业务深度融合,是“碳达峰、碳中和”迫切需求。推进氢能关键技术研究,推进氢能综合利用,加快工业领域深度脱碳。建成新能源云平台, 支撑并网消纳,为新能源建设运营提供“一站式”数字化服务,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加强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研究,开展发电能量预测等大数据分析,提高新能源发电效率,促进电源侧清洁替代。建设能源大数据中心,汇聚水、电、气、热、油等各类能源数据,挖掘能源数据价值,减少发输变配用各环节损耗。联合能源主管部门探索建立基于区块链碳交易与电力交易在用能权、绿证、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协同应用系统,以国网链平台为基础,以联盟链应用为特征,统筹发电侧和用电侧企业需求,提供具有参与电力产业生态联盟机制的数据共享服务,研究分析碳交易数据与电力交易数据之间关联关系,通过区块链技术衔接碳交易相关监测数据申报、数据核查过程,实现碳交易从排放权获取、交易、流通,到交易履约、统计的全流程数据上链存储与可信共享应用,促进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要从我做起
国网江苏建湖县供电公司 肖兵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
很多人可能认为“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大事,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 与我们个人关系不大。其实,“碳达峰、碳中和”与我们每个公民密不可分,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也可以为“碳达峰、碳中和” 赋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做“碳达峰、碳中和”的传播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增强“碳达峰、碳中和”的意识,倡导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保护地球家园, 是为了让每一个人的生活更美好。从2021年到2060年,40年要实现“碳中和”, 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件“惠民事”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高碳”上做减法,在“低碳”上做加法。如此,美丽中国定会越来越美。
做“碳达峰、碳中和”的践行者。俗话说:积少成多。有资料显示,节约0.5kg粮食可节能0.18kg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kg。我国有14亿人口, 单个人浪费一点似乎不算
什么,但乘以14亿就是巨大的浪费。如果每个人都节约一点儿,乘以14亿又是一个巨大的降碳行为。出行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少开车;工作中,提倡无纸化办公;电器设备长时间不用要及时切断电源,降低设备待机能耗
节约一滴油、一张纸、一度电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只是举手之劳,但成千上万人的共同行动,日积月累,必将汇聚成磅礴的绿色能量。
做“碳达峰、碳中和”的推动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能源、经济、社会、气候、环境等众多领域,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层面。为此,我们都应该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大家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当节能降碳的推动者,自觉养成“保护环境我是主人、持续发展我做贡献”的良好风尚,自觉成为工作生活中的“碳达峰、碳中和”监督员,主动制止身边的铺张浪费行为,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让天更蓝、水更绿、生活更美好!
碳达峰、碳中和如何影响中国?国家战略蕴含机遇
记吉林省电供暖行业协会会长 白晓光
2020年,我国提出“3060目标”后,“碳达峰”“碳中和”两个词语在多个中央重要会议中高频“露脸”。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委员们热议,与“碳达峰”“碳中和”有关的环保概念股也掀起了新一轮上涨行情。来自 头条号 如来写作网 ,QQ3231169,海量热门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碳达峰”“碳中和”到底是什么?与我们有何关系?将如何影响中国? 吉林省电供暖行业协会会长白晓光表示:“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相关行业的“热词”,受到极大关注。“3060”国家战略的提出,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任务非常艰巨,但同时蕴含巨大机遇,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
白晓光在实践中提出了“恒常能源”的概念,并在推动吉林省清洁采暖过程中不断完善,他希望通过理念的转变,让人们更快认识“碳达峰”“碳中和”。
一、“电”将成为未来中国能源产业的核心
机电专业毕业的白晓光,多年来从事过与“电”相关的多个行业的工作, 他始终坚信“电”是中国清洁能源的根本,也必将成为未来中国能源产业的核心。2016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中作出推进清洁取暖的指示,白晓光便一头扎入电供暖行业,牵头成立了吉林省电供暖行业协会及下属的电供暖专家委员会。协会以“服务于政府、服务于会员单位、服务于市场”为宗旨,
为吉林省清洁供暖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卡点及解决方案等提供技术数据,积极探索电供暖上下游的趋势与变化,向吉林省人大、政协提案,推动吉林省清洁供暖行业发展。
作为吉林省电供暖行业协会的发起者,白晓光认为清洁能源的生产、运输、消费已经被提高到战略高度,“3060”国家战略看似还很遥远,实际上时间非常紧迫,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带来很大压力,但同时与清洁能源生产、运输、消费的相关行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节能减排关系人类生存发展
白晓光介绍说,“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这个时间点并非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而是一个平台期,其间碳排放总
量依然会有波动,但总体趋势平缓,之后碳排放总量会逐渐稳步回落。“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基础,“碳中和”则是低碳发展的最终目标。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做出承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也就是“3060”国家战略的由来。
三、吉林省清洁供暖起步早、发展快,居全国前列
吉林省很早就开始了清洁供暖的尝试。据白晓光介绍,2010年启动的九台市“一乡一校”就是电供暖在教育体系的尝试,总供暖面积约20万平方米,供暖费用从30-40元/平方米,降低到12元/平方米左右,每年可节约供暖费用约600 万元。2016年开始,由吉林省财政厅提供资金扶持,在全省范围内从贫困县学校开始实施教育系统全面电供暖,其中贫困县学校的“火炉改造”还被称作吉林省教育系统的脱贫攻坚项目。截止目前,吉林省教育系统已经全部实现电供暖,居民供暖也实现了六七万余户、3200万平方米采用电供暖,在全国清洁领域处于前列。
吉林省电供暖协会每年都有8个以上的调研团队深入吉林省内企业、社区、民居进行科学化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数据,也更深刻感受到“3060”战略的紧迫性。白晓光表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从现在开始主动出击,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目标。相关行业也要看到“3060” 的巨大机遇。有机构测算,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额约130多万亿元,用来
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等,这一投资额大概占我国每年GDP的2.5%,这是一个巨大的新的增长点,也是新的发展机遇。
“恒常能源”理论得到专家学者认可“碳达峰”“碳中和”更多考验的是利用资源的能力,涉及的技术会让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也会让国家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因此,白晓光多次在国家级和吉林省的相关峰会与论坛中提出“恒常能源”的概念,提升人们对能源的认识,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可与肯定。
“从温度、气候等恒常状态中,我思考并提出了恒常能源的概念,与可再生能源相比,这是一种自然持续、恒常存在的能源。从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可以发现,未来基于‘恒常’而产生的能源将非常广泛,恒常能源概念与‘碳
达峰’‘碳中和’有着紧密的一致性。”白晓光认为,一次性能源、可再生能源、恒常能源是人们对能源消耗认识的三个阶段,一个新能源概念的产生,对能源体系有着全然不同的标定,在“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过程中,与未来场景链接、与现实场景比对,更容易触及和触动各行业。
“‘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市场的融合, 尤其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有时间节点的法律法规、配套政策,行业协会更重要的作用是配合政府、行业制定清洁供暖的技术路径,并推动将其实现。”白晓光说。
碳中和时代能源企业的战略转向
中国石油大学 马丹丹、冯连勇
从2020年9月22日习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30?60目标”以来,国内掀起了应对双碳目标的热潮,各级政府纷纷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我国能源企业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但在行动上尚缺乏明确方向,尤其
是在企业经营战略层面,尚未形成企业内上下共识。
我国需要在10年内实现碳达峰,40年内实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中国企业更要尽快制定和实施低碳发展新战略。在国际政策方面,欧盟的碳边境调节税也提上日程。一个必然的趋势是,通过政策手段或者公众媒介,这种全球共同责任会逐渐被分解为企业及个人的社会和经济责任。
因此,企业需要形成前瞻性的商业思维,建立新的经营战略。对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战略中的重要主体——能源企业来说,向什么方向前进,如何在经营中落实减排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受困碳中和的IOC
今年,国际上有关石油公司遭遇“多事之秋”。两家美国公司埃克森和雪
佛龙都在今年5月26日遭到了利益相关者的施压,埃克森甚至遭遇“气候政变”, 欧洲石油公司壳牌则是在同日被荷兰法院勒令大幅削减碳排放量。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油气生产商之一,埃克森从未掩饰想要成为未来低碳世界“油气巨鳄”的野心。在2021投资者日活动中,他们估计在2℃温升目标下, 到2040年,油气仍将占世界能源需求的48%,因此他们将继续保持油气业务的增长。而许多石油巨头都宣布将削减上游业务,BP甚至要减少40%的上游产能。埃克森不愿缩减上游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如果石油巨头们纷纷出售上游产业, 上游资产将落到其他没有计划削减上游业务的公司手中,这些公司大多数是很少受到投资者影响的国家石油公司。在这种情况下,谁最后行动,谁就最可能占领仍被需求的油气市场,埃克森不想眼睁睁看着传统油气业务这块“蛋糕” 落到其他同行手中。此外,埃克森首席执行官伍德伦(DarrenWoods)还表示, 通过将油气资产出售给其他公司的方式削减上游资产并不能实现整体上的减排。
为了应对排放量的增加和投资者的压力,埃克森强调了低碳技术在他们的战略中的重要性,尤其是碳捕获技术。他们创建了一个新的业务部门,专注于
碳捕获和封存(CCS)技术,目前有超过20个CCS项目正在推进。大多数CCS项目 的商业模式是将二氧化碳注入油田,提高采收率。因此,发展CCS技术对“大石油”模式是一个两全其美的计划,能够实现减少排放和增加油气采收率的双重目的。他们预计在2025年前,投入30亿美元用于CCS等减排计划,不过这仅仅是1000~1250亿美元总开支的一小部分。因为投资CCS技术会增加油气成本,他们没有计划更多的投资。
在埃克森的计划中,主要通过碳捕获和减少油田伴生气燃烧的方式降低直接排放量,通过为上游业务采购可再生能源的方式实现间接减排。在供应链排放方面,则是开发可以用于交通运输的藻类生物燃料,不过当前研究进展较为缓慢。
然而,他们低估了能源行业和社会变革的步伐,世界正处在从石油时代走向绿色能源时代的关键时期。在低碳转型大潮之中,国际大型石油企业纷纷宣布净零目标,从传统上游转向低碳能源,埃克森却只是在投资者压力下迟迟宣布了仅包含上游的减排目标,坚守油气领域的决策会迫使公众和投资者向他们施加巨大的转型压力。非营利组织“跟随这个”(FollowThis)和“当你播种”
(AsYouSow)一直以来鼓励有气候意识的公民购买埃克森等石油公司的股票, 通过在股东大会上支持相关决议,推动石油公司应对气候变化。

2021年5月26日,仅持有埃克森0.2%股份的“引擎1号”赢得股东投票,推举的三位候选人入驻四分之一的董事会席位,获得“气候政变”的胜利。
同样计划通过碳捕获技术发展绿色油气产业的雪佛龙公司也遭到了投资者施压,雪佛龙股东以61%的票数通过在中长期大幅减少供应链排放的决议,不过董事会在一个月后回绝了这项提案,并表明不会为了可再生能源削减油气业务。就在7月19日,雪佛龙表示Gorgon项目没有实现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目标,原本计划每年捕获约400万吨二氧化碳,但自2019年8月项目启动以来,两年仅实现了500万吨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封存。世界上最大的CCS项目的失败为“大石油” 模式带来了挑战,雪佛龙公司无疑将承受更大的转型压力。
转型步伐相对迅速的欧洲石油公司也未能幸免。壳牌被荷兰地方法院命令到2030年将绝对排放量减少45%,此前目标是在2030年前将排放强度降低20%。这起案件为气候活动人士开创了法律先例。在壳牌败诉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也被上诉至欧洲人权法院,要求停止在北极的钻探计划。
新的能源变革将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根本转变和新的动能,石油公司正
站在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的巨大压力。在这个国际背景下,我国能源企业应该顺势而为,更要及早应对,把握企业发展新机遇。
新方向:碳资产管理
在双碳目标下,碳资产管理是企业层面实现碳减排目标和低碳转型的关键。碳资产管理不仅是指碳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碳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管理,还包括贯穿企业运营全程的碳资产综合管理业务,比如碳盘查、碳人才培养、碳绩效、低碳品牌建设等。
中国能源企业可以从目标体系、战略和管理以及支持体系三个方面制定碳资产管理行动指南。
首先,企业需要综合考虑政策要求和企业发展方向建立碳资产管理目标体系。在各国制定碳中和目标后,许多大型企业,比如苹果、亚马逊、杜邦等, 也纷纷制定了企业碳中和目标。在油气行业,道达尔、BP、壳牌等欧洲石油公司均制定了明确的计划,最迟在2050年之前实现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净零目标。在我国,“三桶油”都公开表明了将与国家减排目标保持协调,但并未宣布详细的减排目标和措施。中国能源企业除了考虑碳市场的强制减排要求,更要积极响应国家“30?60?目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可持续的气候变化
管理目标。
其次,企业需要审时度势,及时制定和调整碳战略,并推进碳资产管理工作。在业务运营层面,优化资产结构,加大脱碳力度。《巴黎协定》预计在2℃
温升情况下,2030年碳价将达到100美元/吨,欧盟也在推进碳关税工作,能源企业需要在未来的投资决策中对资产进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对于油气行业来说,由于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仍占有较大比例,天然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下游,成品油产能过剩,化工产能不足,随着新能源竞争力的逐渐提升和高端化工材料需求的持续增长,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将从燃料主导转向“材料化” 发展。因此,油气企业需要在上游业务中加大天然气资产的占比,在下游发展高端化工,积极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同时,企业应布局可再生能源,通过减少上游甲烷排放以及发展CCUS和绿氢等碳抵消技术,降低核心业务碳强度。在碳市场层面,企业需要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并使用碳资产托管、碳基金、碳债券、碳期货等金融工具进行资产管理。来自 头条号 如来写作网 ,QQ 3231169,海量热门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再次,企业需要从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两方面构建碳资产管理支持体系。通过培养或引进碳资产管理人才,搭建碳资产经营管理队伍,或成立专门的子
公司负责碳资产管理业务,并做好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数据等相关基础信息建设工作。
气候变化问题关乎全社会人民福祉,投资者、政府和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驱动因素。随着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 投资乘势而上,能源企业除了实施碳资产管理外,还需要做好碳信息披露工作, 回应不同群体的需求,通过信息披露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
四年前,G20金融稳定理事会设立的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
(TCFD)发布了一套面向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气候变化管理和披露框架,包括道达尔、雪佛龙、BP在内的许多大型石油公司都根据此框架进行了披露,英国和新西兰已经提出了强制按照TCFD框架进行披露工作的要求。中国能源企业可以参照TCFD框架,从公司治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以及指标和目标四个维度对碳资产管理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并根据现有的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气候 披露标准委员会(CDSB)和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等披露标准提高气候相关信息披露质量。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TCFD披露框架,将关键因素纳入碳资产管理体系。在公司治理流程中综合考虑气候相关风险,构建具有结构弹性的战略体系,利用关键绩效指标管理气候风险,把握气候机遇,占据行业发展新市场。

一些发达国家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自然碳达峰,而我国承诺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能源行业面临艰巨的转型任务。此外,能源转型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能源变革新赛道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会——向低碳全球价值链高端攀登,能源企业需要积极将碳资产管理纳入企业战略,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现状、挑战及对策
广州理工学院 佟哲、周友良
《巴黎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形成。2020年9月22日中国向75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践中,中国碳排放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环京津新闻网数据显示,与2005年相比,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约49.1%。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15日,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研究碳达峰与碳中和实现路径。新发展格局下,对中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现状、挑战及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发展格局下碳达峰、碳中和的内涵与意义
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是碳排放量逐步上升而后下降的转折点。以能源结构调整与节能提效为手段的能源变革促使二氧化碳排放由快速上升转为缓慢攀升,进而达到排放峰值。在碳排放达峰后,会进入一段“平台期”,即受社会经济发展惯性影响,碳排放在达峰后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小幅波动。因此,在碳达峰后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检验碳排放是否真正达峰。通常情况下,一国实现碳达峰是由于经济衰退或经济转型而实现的自然达峰过程。因此,中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完全属于自我加压的主动行为,具体碳排放峰值为116亿吨tCO2e(吨CO2当量)。从哥本哈根气候大 会上拒绝承担超过本国发展水平的绝对量化减排指标,到巴黎气候大会上提出2030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再到2020年9月22日向联合国大会宣布“使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中国碳排放目标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2018年10月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韩国仁川发 布了《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指出,碳中和是一个国家或组织在一年内通过二氧化碳消除技术达到碳排放平衡的过程,也可称之为净零二氧化碳。《特别报告》还提出,碳中和的首要任务是在21世纪末将全球气候变暖限制在1.5℃ 而非2.0℃。碳中和是人类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物种灭绝的根本措施。全国能源
信息平台数据显示,全球已有2个国家(不丹和苏里南)实现碳中和,还有25个
国家和地区承诺实现碳中和目标(见表1)。其中,芬兰与爱尔兰通过执政党联盟协议承诺实现碳中和;哥斯达黎加、欧盟等5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提交联合国确定碳中和目标;瑞典、丹麦、法国等7个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碳中和目标;奥地利、冰岛等10个国家向联合国宣布其碳中和目标。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设置在2050年前后,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中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中国二氧化碳总量需在2060年通过造林、碳捕捉等方式进行回收,实现全国碳排放总量最终为零。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与本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球经济发展目标是一致的。2021年1月25日,***主席在福建考察时提出将碳达峰与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进一步明确了“双碳”目标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所处的定位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双碳”目标对人类改善生存环境及实现绿色低碳生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可以加快解决气候变暖问题。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海平面上升、病虫害增加及土地干旱等问题。极端气候事件及其连带产生的一系列诸如生物濒危等现象, 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威胁。为此,联合国秘书长号召各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 联合国环境署提出“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限制在1.5℃目标,需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碳中和”。目前实现全球碳中和存在两方面挑战:一是世界各国碳中和目标实现方法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全球气候变暖限制在1.5℃目标由各国政府主导推动仍然缺乏社会认知。作为碳排放总量最高国家之一,中国宣布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并着力加速处理因二氧化碳浓度高而产生的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从整体进程看,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速度直接关系到世界碳达峰发展进度。另一方面,“双碳”目标的快速实现可有效促进全球经济绿色复苏。因此,中国2030年前碳排放量达峰需兼顾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构建节能、高效、清洁、环保的绿色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软需求”。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承诺“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展示了推进气候治理的决心,必将为推进社会经济全方位绿色低碳发展、为全球经济绿色复苏作出巨大贡献。
二、中国低碳发展现状
(一)政策体系趋于完善
一方面,国家出台了诸多法律法规及政策,努力夯实低碳发展基础。自1998
年以来,中国围绕低碳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家的大力推动下,中国节能减排工作得以有效推进并形成了具有一般性、间接引导性等特点的节能减排政策工具。2007年6月,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首个由发展中国家制定的、国家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该《方案》将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手段作为中国低碳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2020年,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建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内容,为节能减排提供法律保障,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
另一方面,地方低碳发展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并与国家低碳发展体系融汇贯通。国家发改委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在各省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与低碳发展制度体制的完善。地方碳排放管理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各级政府通过制定低碳发展计划、优化相关产业结构、提倡低碳生活等方式,不断完善地方低碳发展制度体系,为国家低碳发展战略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能源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中国低碳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能源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方面。一是非化石能源持续发展。《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要把非化石能源发展置于首位,推动能源绿色生产与消费。人民日报网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15.3%,与2010年相比,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1.2倍。与此同时,2020年中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至57%,与2017年相比下降了3.4%。非化石能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化石能源使用量逐步减少。以三江源地区为例,2020年5月起100天内,国家电网对该地区使用清洁能源供电,降低燃煤消耗6.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6万吨。二是产业结构实现初步转型升级。中国一直强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此背景下,中国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淘汰各行业落后产能,鼓励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第三产业占比逐年上升,2020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5%,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0.3%。
三、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
(一)低碳技术发展不足
当前中国低碳创新技术不足,非化石能源存在技术关隘,基础研究方面的技术短板凸显,实现“双碳”目标面临滞碍。供电方面,电力电子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遭遇瓶颈,短期内难以实现技术性突破。以东北地区为例,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区配电网线负荷增大。但受限于现有技术,配电网结构较弱,建筑与线路矛盾较大程度影响了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导致供电能力不足与低压现象。调峰方面,由于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等特点,在接入电网时存在显著峰谷差,供电稳定性较差,而解决调峰问题的技术仍未取得有效突破。储能方面,储能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储能、电磁储能、供热储能,其中供热储能是一种理想的供热期燃煤替代技术。但实践中,上述储能技术尚无法实现有效应用与普及。电网建设方面,由于电网建设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特性适应性较差,导致分布式发电项目并网存在诸多阻碍;省际联网线路少、运输通道功率低、电网负荷水平弱等技术短板给电力外送带来较大阻碍。
(二)建筑能耗趋高
建筑能耗是中国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城镇化发展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导致国内碳排放压力急剧加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9—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呈逐年增长态势
(见图1),由1999年的30.89%增至2020年的62.9%,但这一水平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城镇化率超过80%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为此, 中国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国家发改委在《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提出,要加快培育现代化都市圈,规划重点城市群城际铁路以及各类货运枢纽。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交通枢纽布局将消耗大量碳密集型建材与能源,进而加大碳排放压力。据《中国电子报》报道,当前中国每年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达到21亿吨tCO2e,约占到总碳排放量的20%。搜狐网数据显示,中国建筑能耗由2012年的7.4亿吨tCO2e增至2019年的10.6亿吨tCO2e,能耗占比由18.4%升至21.81%。能源急剧消耗将导致温室气体大量释放到大气中,加剧全球温室效应,阻碍中国低碳发展进程。
(三)碳交易体系不完善
碳交易体系不完善给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带来较大挑战。一是碳交易主 体单一。中国于2011年开启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管控时间较短、经验少,导致

碳交易主体较为单一。在碳交易工作开启初期,在较长时间内中国碳交易市场处于“零交易”状态,极大制约了碳交易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碳排放工作的持续推进,电力、石油石化等领域的企业逐渐进入碳交易市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碳交易市场交易主体显然过于单一。二是碳排放数据监测机制缺失。 中国主要通过政府与交易所收集碳交易数据,使用“历史法”对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中国碳交易主要依托于核查指南、利用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现场核查。但基于现阶段碳排放单位监测数据不足,无法满足历史法的核算要求,给碳排放监测带来一定难度。此外,在碳交易核查指南中缺少监测方式相关内容,加之企业对碳排放的监测要求不明确,导致核查机构无法顺利开展监测工作。三是碳排放价格尚未统一。从2019年7个碳试点市场线上成交价格看,北京碳市场成交价格最高为80元/吨tCO2e左右;其次是上海,价格为45元/吨tCO2e左右; 深圳与湖北碳市场交易价格为30元/吨tCO2e左右;广东、天津、重庆碳市场交易价格分别为25元/吨tCO2e左右、15元/吨tCO2e左右和10元/吨tCO2e左右,其中重庆碳市场交易价格在第四季度有所提升,达到30元/吨tCO2e左右。各地区碳交易价格不统一、差距较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能源系统结构性问题凸显
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双碳”目标成为开启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当前中国能源系统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给实现“双碳”目标带来一定干扰。一是能源电力市场受到挤压。现阶段,中国各省份基本实现了电力自足,甚至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如内蒙古能源发电不仅可以满足本区域内的电力使用,还可以向京津冀地区供应电力能源;山东省火力发电远胜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与云南省水力供电远胜于以三峡、葛洲坝电站闻名的湖南省;广东省核能发电在全国各省份位居首位。产能相对过剩,加之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缺少价格优势,致使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需求被不断挤压。二是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电网建设不适配。可再生能源发展虽然远超预期,但储能电站、燃气发电等灵活性电源发展显著不足,与规划水平相差甚远;电网调度模式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匹配,分布式项目发电上网尤为困难。三是可再生能源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衡。《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70%的电力消耗来源于中部与东部沿海地区,但可再生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对于电力受端地区而言,电网系统跨区域、跨省份消纳协调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并非最优选择。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技术发展部署,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因此,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一是重点突破零碳电力技术。中国应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研发智能电网、虚拟电厂等零碳电力技术,构建环保新能源-可再生发电-终端匹配技术体系,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及交通领域电气化进程。二是加速推动零碳非电能源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进程。具体而言,要加快开展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化石能源制氢等“蓝氢”技术部署工作,积极推动“绿氢”技术基础研发。与此同时, 大力发展氨能与生物质能等其他零碳非电能源技术,积极探索上述能源形式与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三是超前部署增汇技术。大力发展CCUs、BECCs(储存)以及直接空气捕集技术,探索太阳辐射管理与调控气候变化技术, 研究海洋蓝碳技术,进一步加速实现“双碳”目标。四是着力发展资源产品循环利用与节能节材技术。利用新技术与新材料不断升级现有设备和节能技术, 持续深挖节能潜力,提高精细化能源管理水平。重点推进生物燃料、氢基工业等公益革新技术,加快推进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产品合成技术研发。此外,还要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三链”高度融合,引导用能企业采用先进技术,促进绿色低碳技术产品与服务价值的高度实现,提升低碳产业发展效能。
(二)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进程,落实减污降碳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一是要推进产业排污治理工作,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企业要在生产制造的前、中期进行节能控制,在后期进行废弃物料集中处理。在企业原料选择阶段,要优先选取清洁能源,并对原料进行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原材料污染。充分利用各类能源与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二是统筹协调减碳与排污,避免二者冲突。面对由风电、水电等能源行业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坚持绿色环保原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保障体系。统筹协调各监管部门,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监督能源行业及时处理污染废弃物。三是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推动绿色生态体系构建。中国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要从政策层面强化保护机制,加大组织管理力度,完善资金支持政策与林地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积极落实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
加强草原修复、维护,防止草原荒漠化。
(三)完善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确保碳交易有序开展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部将扩大碳市场参与主体范围,丰富交易产品类型,为社会低碳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要不断完善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确
保碳交易有序开展。一是扩大碳交易参与主体范围。在国家政策帮扶下,各地 政府应逐步引导石化、钢铁、水泥等领域企业融入碳交易市场,以逐步丰富碳交易市场参与主体。二是拓宽碳配额分配使用范围。政府应加大“标杆原则” 的使用,对全行业节能减排效果进行测评;增加配额有偿拍卖比例,加大购入成本。拍卖所得主要用于企业落实节能减排与清洁能源使用。三是规范交易市场碳排放行为,健全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在准确研判全国与各地区产业结构变 化、技术进步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制定能源强度控制目标与能源消费总量,使碳市场容纳管理具有合理性。四是补充完善碳定价制度。完善碳交 易市场定价机制,合理管控碳交易价格,其中碳定价应包括碳税与碳交易。从操作角度看,碳交易市场在对部分排放量小、监管难的企业进行规范时存在一定难度,而碳税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
(四)构建现代化能源网络,实现能源系统结构“智慧化”转型
超前部署能源网络,带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能源体系“智慧化”发展,确保“双碳”目标如期实现。一是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建设重点流域水电站,开发西南水资源;积极推进风电、水电、光电等项目,并开展沿海核电项目,建设核电示范项目;推进海、陆中石油与天然气开发,促进炼油产业绿色转型,进而促进油质升级,拓宽清洁油品来源。二是加快构建现代能源储运网络。要大力推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运输方式多元化发展,加强能源运输与调峰基础建设,进而构建能源储运网络。同时,加快疏通内蒙古西部向华中地区的煤炭输送通道,推进油气储备建设,并优化建设电网主网架与能源输送通道。四是着力构建“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统。政府应根据能源发展趋势与用户需求,加快建设智慧电网系统,提高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提升电网、发电侧、需求侧三者之间的响应能力。同时,推动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能源、电网、负荷、储能四环节一体化发展,实现能源系统结构“智慧化” 转型。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116911.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0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20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