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调研报告:科技创新类调研合集8篇

 

科技创新类调研报告合集8篇

关于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XX要求,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就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并召开了科技、发改、工信、财政、商务、质监、工商、公安、农业、教育等市级相关部门和XX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市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加,科技贡献率达到47%。

(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组织保障有力。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XX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与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XX

区出台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个人所得税减免、创新型企业奖励等办法,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二是投资机制建立。市本级财政科技创新经费逐年增加,专项资金管理更加规范。市本级财政预算科技创新经费由2014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4000万元,今年在保证4000万元的基础上,再增加5000万元的企业创新研发资金。建立了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先后为162家科技企业获得银行贷款9.6亿元。三是建立“书记市长进高校进院所”工作机制。岳亮书记、卫华市长带队赴西安交大、西安工程大学等高校进行洽谈合作,寻求科技支持,推进先进技术、人才、成果向在咸企业集聚。

(二)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拓宽

围绕全市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组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转化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目前,全市现有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试验站6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国家标准化专业委员会3个,“众创空间”2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企业技术中心71家,现代农业园区230个,技术创新战略同盟5个。2017年9月,三原县成立了全省首家食品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原县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安上了助推器。

(三)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科技项目申报更加规范。修订完善了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项目评审指标体系,项目申报程序更加规范,提高了申报的成功率。2014年以来,全市共申报各类项目960项,其中2017年省科技计划立项60个,争取资金1700多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批创新产品,为培育新动能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制订印发了科技服务工业企业发展对接活动实施方案,编印了产业发展需求技术及企业技术难题项目册等,先后与10所高校、12所科研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产学研合作签约项目198个。三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全市共有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6名,省突出贡献专家49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硕士或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600多名。乾县利用五年时间,选拔、培养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500多名。

(四)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开展科技进园入企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14年以来,获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76项,取得国家及省级重点新产品6项,转化科技成果309项。去年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31.14亿元。二是培育了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

,扶持培育瞪羚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培育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270个,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74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108家,参与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202家。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68.9亿元,较上年增长24%。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发明、创造,提升原始创新能力。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3166件,专利申请授权1788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示范企业37家,知识产权“贯标”第三方认证企业33家。渭城区财政每年列支30万元专利创新奖励基金,对专利授权和专利转化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单位进行奖励,已累计发放165万元,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科技创新意识亟待加强

有些政府部门对科技创新认识不够,认为投资技术创新远没有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见效快、出成绩,对创新工作不重视。有的企业过分关注眼前利益,不敢创新,怕担风险;有的企业认为能力有限,不去创新;有的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拥有量较低。全市把知识产权工作系统地纳入到企业生产、研发、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不到10%,拥有或申请过发明专利的企业不到30%。

(二)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一是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比重低。2014年到2016年,市本级财政预算科技经费虽逐年增加,但由于底数小,所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偏低。2016年我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2.01亿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59%,低于宝鸡(1.01%)0.42个百分点。二是全社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规模小。2014年至2016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规模和强度连续三年低于宝鸡、渭南。2016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12.09亿元,分别比宝鸡、渭南低13.44亿元、7.72亿元;研发强度为0.51%,分别比宝鸡、渭南少1.02、0.82个百分点(详见附表:数据引用自陕西省统计局)。三是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有待提升。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较低,尤其是民营企业。2016年,我市规上民营企业研发资金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为94.58%,分别比宝鸡、渭南低4.79、4.49个百分点。

(三)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主要存在“四多四少”: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传统产业的人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少;单一领域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我市研发人员,特别是企业研发人员中的博、硕士人数分别为15名、279名,低于宝鸡和渭南。研发机构中高端、领军人才缺乏,创新人才多在某一个具体方面出类拔萃,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人才少。

(四)创新平台的作用发挥不够

一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创新平台缺乏对市场调研、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方面的服务,服务链不完整,科技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衔接不够紧密。二是产业引领带动作用不强。创新平台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缺乏支撑人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先驱性创新服务大平台,产业引领作用不强。目前我市只有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家,宝鸡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8家,比我市多7家。三是部门协同不够。政府相关部门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纷纷出台了扶持政策,但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信息沟通,一定程度影响了对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

(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创新激励机制没有形成。我市没有出台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奖励、企业研发投入量化考核办法,相关部门、企业缺乏研发的压力和动力,企业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发展,二次创新积极性不高。二是产学研合作不够。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保护自身利益动机过强,资源和利益共享共用不够,勇于承担创新风险意识不足。三是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健全。除彬县外的12个县市区都没有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从事专利申报、代理等人员少,且多为兼职;大多数企业没有确定这方面的专门人员。知识产权专利有时因不能及时申报而被模仿,成果流失,影响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品牌的形成。

三、意见建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把XX打造成大西安创新型区域产业新高地、关中平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增长和“一带一路”沿线创新节点城市,建议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陕西制造2025”,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打破“陕西制造、XX配套”,“西安研发、XX转化”的发展定位藩篱,增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引导企业树立创新意识,采取交流、培训、考察、典型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让企业认识创新的重要作用,实现“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

(二)加大投入,提高创新产出能力

 

一是建立完善投入长效机制。优化投入结构,建立推动持续创新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确保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要完善科技投入政策体系,加强引导和激励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二是设立专项基金。财政投资组建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战略型产业等创新型企业发展。引导和支持风险投资、银行信贷等参与和支持企业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三是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技企业扶持力度,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不断提高创新产出能力和成果转化率。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新素质

一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出台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健全高素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储备、评价、监督和保障的长效机制,建立高端人才资源库,优化发展环境,使高层次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二是促进人才向企业集聚。要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转化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发展新兴业态、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强化人才培养。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培养一批能够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又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立。围绕创新XX

建设,以支撑产业创新和增加研发投入为主线,扶持建设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二是完善创新平台服务功能。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基础性服务与链条式服务、公益性与盈利性、孵化企业与孵化产业等相结合,在推动平台数量规模扩张的同时,完善服务功能定位,搭建集展示、交易、转化、共享、服务、交流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的创新驱动体系。三是加强协作。科技创新涉及多个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政府协调和服务的能力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水平。要加强部门沟通合作,统筹全市的科技创新政策,协调创新资源配置,有效组织科技创新攻关研发、产业转化,提升科技创新的组织效率。

(五)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出台新认定高新企业奖励办法,加大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企业的培育。出台企业研发投入考核激励办法,对自主研发的高技术产品纳税业绩突出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奖励,激发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研发投入政策落实绩效评价制度,发挥研发资金引导放大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联盟。按照我市产业规划发展布局和重点产业发展要求,完善合作机制,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三是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县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并加强对企业专利申报、代理人员的培训指导,提升专利办理能力和水平。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保护企业研发技术,激发企业创新热情。

关于我区企业科技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近期我们教科文卫工委对近年来我区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我们到吴江开发区、太湖新城、汾湖高新区调查了解企业科技创新情况,并赴南京、扬州等地学习考察。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八大标杆”、加快推进“555计划”提供科技支撑。

  1.多措并举助推企业科技创新。我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吴江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意见》等文件,形成了科技创新的政策保障体系。今年以来,成立高企辅导培育专家组,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辅导培训,一对一辅导企业完善申报材料,全区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56家,创历史新高。区政府与XX

大学、东南大学等10余所院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每年组织有具体技术需求的企业参加各级各类产学研活动20余场,积极从高校院所引进科技成果,同时还联合高校新建了7个技术转移中心。深入实施新一轮“55352”人才工程,引进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全区累计培育国家“千人计划”17人,省“双创计划”42人、双创团队2个,市级姑苏领军人才计划68人,吴江科技领军人才计划402人。

  2. 建成了一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载体。目前已建有吴江科创园、汾湖科创园、盛泽纺织科创园、太湖新城科创园4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科技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先后建立了盛泽纺织、平望智能物流两个省级科技产业园,以及纺织新材料、高速电梯、光电缆三大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为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一批新平台。加快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了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众创空间9家、苏州市级众创空间6家,成立了吴江区众创空间联盟。

 

  3.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企业。至2017年底,全区有效高企共383家,同比增长14.63%;目前全区列入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259家,列入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296家,省、市级入库企业数量均位居苏州大市前列。科技创新取得喜人成果,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吴江科创园领军人才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和持续再创新优势已经在产业领域脱颖而出。赛伍太阳能背板材料、迈为太阳能丝网印刷设备、绿控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已经成为国内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杰成自主研发的心脏瓣膜及微创植入系统填补国际空白并获国家药监局创新审批进入产业化,君盟生物仿制药阿达木单抗、一类新药PD1、PDL1、降血脂三个单抗药物获国家药监局审批进入临床研究并准备产品审批和产业化,苏州迈为技术成功过会即将上市,赛伍技术等待审批过会,科技创新企业的资本运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一是信息互通不畅,全社会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不够理想。全区企业的科技家底不够清楚,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同时,科技信息资源不够,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不足,难以满足广大中小科技企业对科技服务专业化、多样化的需求。高校院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载体之间信息不畅通,不能及时掌握企业需求,往往需要企业寻找项目源;高校院所技术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有差距,致使技术不能完全转化,企业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

 

  二是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研发转化能力不足。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对科技创新还缺乏系统理解和认识,真正从创新端培育和激发发展持久动力的意识还不够强烈。高水平的研发机构还比较少,以企业为主体与大院大所的合作还大多停留在比较初级的层次。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着科技人员少、科研经费不足、自身科技开发能力差等多种困难。企业建立的研发机构运行成效普遍不是很理想,存在着基础研发力量缺失、产业化研发力量薄弱等问题。即使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很多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研发活动,企业整体没有进入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三是服务体系和支持政策还不完善。科技服务业还不发达,市场化的创新服务产业规模较小,高水平、专业化的创新服务机构还不多,与载体建设相配套的科技服务不能及时到位。空间分布不均匀,只有在产业集聚程度高的盛泽,建有相对完善的产品检测、综合服务机构。科技服务业机构运行机制不灵活,市场经验不足,远远跟不上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构建适合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要以科技创新集聚资源要素、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转型,把吴江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加强顶层设计,处理好引进与培育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确立科技创新引领未来的导向,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建立科技项目的领导联系挂钩制度,帮助解决好各类问题,增强科技创新信心,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大环境。进一步加快以高层次人才、技术、资本为要素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构建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协同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加快推动创新从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产业、金融、管理、商业模式等综合创新转变。从基础创新、源头创新、协同创新方面发力,推动创新生态再优化、创新能力再突破、创新竞争力再提升。

  2、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发展规划,重点完善评审评价体系,认定一批真正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行早期培育,按照引进领军人才、建设领军团队、发展领军企业的路径,调整和完善现有的政策扶持体系,围绕发展初期,政策前移、精准发力,在企业持续研发投入、创新团队建设、金融和投融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配套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更大力度的产业扶植政策,避免政策多头、重点不突出、实施低效率的情况。

  把履行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充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吴江区后备高企培育库,加强分类动态管理服务。要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共同促进一批有良好前景和高度成长性的企业在吴江落户和发展。深入实施“人才新政15条”

,充分利用高企辅导培育专家组等专家团队的力量,高标准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科技型企业打造针对性、贴身型的金融产品,提升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层次。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好研发向融资、生产经营的转型。

  3.进一步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构建更加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科技服务机构健康快速发展,上档次、上规模。积极引入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更深更细延伸服务触角,为企业加快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积极尝试引进海外研发机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具有研发创新和产业化集聚的公共技术平台、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等平台和载体,补创新链短板。

  指导各区镇、各载体根据自身产业结构,错位发展,形成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增强区镇引进、培育创新型企业的意识,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更加注重从项目的研发创新能力方面衡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加快优势产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挖掘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优势科技产业的创新潜力,在全力以赴服务好大企业的同时,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着力形成不同能级的科技创新型产业。

  4.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升企业创新转化能力。

 

  通过广泛宣传、引导、服务,增强企业创新意识,让企业深入了解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法规,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深入开展新地标企业、新生代企业家培育工程,着力壮大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要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在科研计划编制、研究方向选择与科研项目实施中主动作为,奖励具有市场应用前景、产业目标明确的科技项目,促进科研与市场的结合。要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政策针对性,落实高企税收优惠政策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更多投入创新。着力推进优势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高质量研发机构,在吴江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企业研发机构。通过联合建立研究开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或者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合作方式,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活动。积极对接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促进企业承接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智力资源和创新成果,减少企业对接成本,提高对接效率。

 

关于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督促政府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17年4月中旬,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段院龙的带领下,教科文卫工委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深入市科技局、高新区、东乡区和金溪县,就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绩

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将科技创新列为全市重点工作任务予以推进,突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我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抚州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首次创建国家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和省知识产权富民强县工程全覆盖,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呈现高速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我市围绕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深入推进“双返双创”活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着力打造人才发展高地,在全社会营造了“人才优先、企业优先、科技优先”的良好环境。一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近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促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开展“双返双创”活动的意见》《加快创新驱动“5511”工程工作方案》《抚州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降成本、去产能、优环境全面推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抚州市突出贡献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科技政策措施,在全社会营造了“人才优先、企业优先、科技优先”

的良好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二是科技投入总量进一步扩大。2016年,全市科技支出5.6亿元,市本级科技支出8674万元,市本级科技专项经费810万元,分别较2013年增长了144%,90%和189%。三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2016年,全市通过“双返双创”柔性引进引进高端科技人才345人,其中,院士5人,长江学者1人、教授(研究员、博士、高工)等303人、总数比上年增长90.6%。目前全市人才总量39.3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7.88万人,技能型人才20.49万人,高层次人才2091人,较之2013年以来分别增长了16.9%,32%和17.6%,为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不断完善。

全市围绕全市工业主导产业和农业特色产业,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转化科研新成果,初步形成了从研发→创业孵化→中试示范→

产业化的比较完善的全市科技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支撑体系,有力地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我市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星创天地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省级科技协同创新体3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个、市级院士工作站7家。抚州高新区投资3500万元高标准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研中心、人力资源市场、行政服务中心和高新区展示馆等五大创新服务平台,81个科技型创业项目先后入驻,德义科技、双菱磁材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孵化。金溪县财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香精香料检测、试验的“一中心、四平台”,成功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林业局樟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香精香料产业创新发展安上了助推器。

(三)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

我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部门协同”工作模式,全面深入推进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突出项目带动,大力推进政学产研紧密合作协同创新,借助“外脑”

智力,实施科技项目、转化科技成果,极大提高了全市科技创新水平。市政府先后与中科院、中关村科技园、苏州大学、南昌大学等1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签署科技战略协议。市直单位与60余家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科技创新、人才及决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2016年,全市与200多家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合作,比上年增长102%,合作科技项目228个,比上年增长140%;共建研究机构43个,总数比上年增长87%。博雅生物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转化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他汀类心脑血管原料药及中间体产业化重大科技成果,有望三年实现产值100亿。东乡荣成机械与湖南大学合作共建联合研发基地,2016年新产品实现主营收入3亿元。

(四)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作用不断提高。

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入园工程、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知识产权入园强企工程和降成本优环境科技专家帮扶等科技创新工程,培育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2013年以来,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19家增长到86家,增长近4.5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增长20%以上;201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875件和1949件,比2013年分别增长334%和254%;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404.90亿元,较上年增长31.93%;工业增加值为101.66亿元,占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5.8%,较上年增长31.1%;引导企业开发省重点新产品340项,取得优秀科技成果182项,获科学技术奖励148项;继自立环保“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新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后,东华理工大学又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我市大中型企业少,多为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足百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比较薄弱。大多中小微企业缺少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积极进行自主创新以实现技术储备的危机感不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多。

(二)科技创新人才匮乏。我市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科技领军人才及后备人才不足。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企业在享受职称待遇、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对高层次研发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引进人才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到位,引进人才的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就学还有不少障碍。

(三)企业科技研发平台发展不快。从2015年企业研发年报数据来看,全市930家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只65家,占比只有不足7%。企业自主研发机构的设立只相对集中在一两家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多数没有属于自己的科研机构。大多数企业的研发机构档次不高,研发机构缺乏技术人员、科技经费、科技项目支撑,研发活动的层次和水平不深,公共研发平台服务能力不强,没有平台的支撑,企业申报项目积极性不高,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社会协同创新体系不全。一是公共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市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整体相对滞后,特别是针对企业市场调研、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在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方面存在较大缺失;二是政府各部门的协同性不够。虽然在政策协调上,政府各部门为推动科技创新纷纷出台了扶持政策,但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信息沟通,影响了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三、意见建议

(一)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科技政策和要求,针对抚州科技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建立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各类主体创新、激励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等一批鼓励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要切实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健全考核机制,确保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要加大对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激励企业成长为创造新技术、新业态、提供新供给的生力军。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要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意识。通过交流、培训、考察、典型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使企业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二要着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下大力气扶持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使其发展成为创新的领军者和风向标,成为区域创新的“心脏”和“引擎”

。三要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快速成长。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特殊政策扶持,科学分类,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人才、技术上的困难与制约,拓展中小微企业成长空间。四要加大优惠扶持政策的宣传培训力度,将企业法人和企业的财务人员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一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引进、奖励机制,不断壮大全市科技人才队伍。二要支持鼓励我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转化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业态、新兴产业,发挥创新创业示范带动作用。三要加大全民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造就一批高技能型领军人才和“ 大国工匠”。四要深入推进“双返双创”活动,吸引抚州在外人才回乡发展,积极实施“靶向引才”,为使引进的顶尖、领军、紧缺科技人才在抚落地,在项目经费、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处理上,必要时可打破常规。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的新型研发组织,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企业技术创新“孵化器”平台、科技风险投融资平台、产学研结合平台等,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参与产业合作研究, 形成“科研→开发→产业化”

创新链,实现科技创新平台资源的共享。要高度重视科技信息平台的建设,积极与先进地区加强合作和对接,构建我市科技信息支撑体系,为企业决策和生产提供信息参考,同时要加强企业的诉求收集工作,对创新领域专家、工艺技术、配套材料等企业渴盼的信息进行重点跟踪服务,及时在平台发布。

(五)全面开展科技合作,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一要大力推动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科技合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选择业务相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政府搭台、部门推动”的方式,引导企业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提升核心竞争力。二要拓宽科技合作的渠道。要结合“双返双创”

活动,以抚州籍在外人才为纽带,以已建立合作关系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全面深入拓展科技合作的领域和空间。三要突出科技合作的重点。以园区为依托,着力构筑合作发展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不断夯实合作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要把项目的申报实施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建立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库,组织策划申报争取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四要注重科技合作的质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要重质量轻数量,不能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的合作关系要有成果、有实效。五要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支持专利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及时处理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

切实加大科技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要从培育持续增长的税源经济与后发优势着眼,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建立健全市、县(区)各级财政科技投入逐年稳定增长机制,通过财政投入带动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显著增长。要将财政科技经费重点用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方面。同时,对具有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也要给予扶持,进一步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完善健全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担保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科技金融工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设立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信贷支持。

 

 

 

 

关于全州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全州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常委会组成以王燕铭副主任为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组成的调研组,从3月下旬开始,深入到延吉、珲春、敦化等县市(其他县市委托当地人大常委会协助调研)以及延边大学进行工作调研,通过实地察看科技项目、产业园区,召开座谈会、调阅相关资料、听取各级政府和高校工作情况的汇报,对全州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有了初步掌握。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绩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将科技创新列为全州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州委州政府近年先后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州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绿色转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政策措施,并通过召开全州科技创新大会,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创新创业大赛,落实奖励政策等,在全社会营造“人才优先、企业优先、科技优先”

的良好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二是科技投入稳中向好。过去五年,全州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26项,获得立项430项,落实资金16460万元;争取国家级项目38项,落实研发资金2939万元;争取省级项目258项,落实资金11731万元;安排州本级项目134项,落实资金1790万元。过去五年,珲春市政府为企业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投入资金2409万元;敦化市争取2.8亿元对医药、食品、机械制造、林产等重点科技项目予以支持。三是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州和县市政府通过引导企业与域外高校对接,创设交流平台,开展培训等方式,积极汇聚科技人才。目前,全州科技活动人员6156人,其中国务院特贴50人,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人才65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0人,科技人才总量居全省第三位。

(二)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全州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1家,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延边大学科技园进入省级大学科技园区,敦化市省级医药高新区进入审批阶段。延吉高新区和延边大学2个双创基地在孵企业达35户,延边大学共获批“长白山湿地与生态”“妇科肿瘤生物学”“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肉牛科学与产业技术”等14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师生创办科技企业达到18家。州政府与延边大学共建医药健康产业研发中心,组建延边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批72户会员单位加盟协同创新。

(三)科技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州政府先后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吉林大学、延边大学、韩国科技情报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分院等多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签署全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组织校企校地合约项目10余项,与中科院签约合作项目达到6个。其中,“紫杉醇深度开发”广谱抗癌新药、“珲春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等重点科研项目得到推进。加强对韩、对俄等周边国家的技术交流,成功举办5届长吉图区域中韩技术转移大会。积极推进同黑龙江、新疆等地方的国内合作,并与宁波达成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图们江区域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为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中韩食品科技与技术、中韩动物科技创新、图们江区域科技信息数据加工、朝医药科技创新等列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四)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不断提高。目前,全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家,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35.52亿元,净利润4.6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45.55亿元,占到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9.6%。过去五年,全州获省科技奖项57项,敖东药业专利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华康药业专利获“第二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血栓心脉宁标准化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全州专利申请量达2479件,其中发明专利749件,年度申请量与授权量均居全省第三位。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全州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发展,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一)政府服务科技创新不到位。一是服务科技创新政府机构偏弱。调研中发现,仅延吉市单设科技局,有的县市从事科技服务工作仅有几名干部,有的科技干部对本区域情况掌握不清不透。二是服务科技企业措施单调。有的县市科技部门仅是“二传手”,对科技服务多停留在传达文件和项目申报、争取资金上,针对企业的市场调研、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研究不深、介入不上。三是政府对科技创新引导作用不够。过去五年,全州财政科技支出平均水平仅占GDP的0.24%左右,远低于全国的2.15%水平。州本级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每年仅200万元,县市科技三项经费200万元以上的仅有珲春市,多数县市政府对科技引导资金投入不能实现常态化,难以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

(二)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不突出。我州科技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比较薄弱。目前,全州仅有20户企业设有科研机构,自主组织科技项目攻关的企业仅有几户。大多中小微企业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既缺少自主创新技术储备主动意识,又无法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项目对接,多数企业现有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

(三)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州内企业的研发和技术人员在享受职称待遇、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都非常滞后,对高层次研发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全州高校毕业生回归率仅在12%左右。近年来,我州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但是引进人才大多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缺少企业所需的科技创新人才。企业科技人才普遍呈现服务年限短、流动性大问题,一线科技人员数量逐年递减,培育本土领军创新人才日趋困难。

(四)科技平台作用发挥不明显。多数县市研发平台入驻项目小而散,科技项目成长后向域外流失严重。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2013年获批,驻园科技企业边成长边流失问题突出。延吉高新技术开发区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高新区,目前园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仅有3户。依托区内中小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中小科技企业成长缓慢。

 

(五)社会协同创新体系不健全。高校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相脱节,过去五年延边大学在自然领域学术成果达7600多篇,落实到科研项目的仅有380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不足问题突出,实施转化的218项成果转化效益仅3455万元。尽管延边大学在动植物资源、基因、民族医药学等方面有很多领先的研究,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环节缺少资金支持和企业对接,致使很多项目在搁置中丧失转化机遇。此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缺少稳定成熟的科技创新风险分担和成果共享机制,州内企业对科研成果吸收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域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州的合作项目多为边缘领域的中小课题项目,合作前景好的较少。

三、意见建议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组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要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一是提高领导认识。科技创新是决定延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延边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的内生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各级政府领导一定要对科技创新工作有深透的认识,努力营造重视创新、支持创新、促进创新的良好环境,着力推动全州经济由传统生产向质量发展转变。要突出政府科技服务职能建设。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着眼于我州科技发展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州和县市政府科技工作机构,将一批家乡情结重、工作能力强、热心科技事业的干部推荐到科技工作岗位。二是突出科技创新的规划设计。紧紧结合我州企业发展实际,强化各级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制度设计、政策落实的主导作用,要结合延边州科技状况,明确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几项重点进行推进,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政策、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寻求突破。三是完善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投入机制。要从培育持续增长的税源经济与后发优势着眼,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提高财政的科技投入,加大对本土企业科技项目的扶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一批创造新技术、新业态、提供新供给的新型企业。

(二)要强化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一是发挥现有企业平台引领科技创新主导作用。坚持依托现有企业科技项目,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库,坚持重点项目重点扶持,通过科技项目的引领加快全州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二是依托招商引资平台引进科技项目。坚持围绕生物及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科技产业重点领域开展招商,加大科技招商奖励政策,通过科技项目优势引领科技创新发展。三是筑牢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依托各类工业(科技)园区大力发展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的新型研发组织,支持城市众创空间等新业态组织发挥作用,多方位搭建科技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孵化器”、科技风险投融资、产学研结合等创新平台。四是完善政府服务科技创新机制。构建和完善全州科技信息支撑体系,通过科技企业组建行业协会、企业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企业政策、项目、资金、信息、人才、检验检测等资源共享,着力解决我州科技企业人员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要强化科技人才的留用机制。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州”

战略,努力稳定和不断壮大全州科技人才队伍。一是拓展人才引进渠道。要加大对科技人才引入的服务力度,积极了解我州科研平台和企业人才需求,通过建立“人才技术需求清单”,帮助企业实现全球人才对接。要重视“招才引智”政策调整,重点向企业创新人才倾斜。鼓励企业利用域外研发机构开展科技研发,利用延边与宁波对口帮扶协作机遇,积极帮助企业推进重点科技项目的跨区合作。二是夯实人才发挥作用平台。强化对引入高端人才的跟踪服务,搭建完善的服务人才平台。这里不仅要解决引进来的人才落户、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事项,还要为其开展科技研发、组织试验、拓展服务范围等创设环境。对企业为引进高端人才创设工作室、研究室等活动空间的,各级政府要在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三是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尤其当前全国各省市都在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我州的引才思路要有创新,思想更要解放,拿出的政策要优于发达地区才有吸引力。在目光上要重点放在本区域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创新上;要在如何留住延边大学毕业生上下功夫,用政策和平台加情感等多种措施要人才留在延边创业创新。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州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对转化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业态、新兴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要落实奖励政策。四是要深入研究人口回流问题。没有人口的支撑,高端人才引进只是“空中楼阁”

。在深入实施“引进高端人才”“推动返乡创业”战略的同时,更要着重落实人口流入政策,特别是要促进青年群体的回流,为我州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保障。

要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一是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瞄准延边资源科技攻关。充分发挥延边大学科研优势,鼓励企业主动承接延边大学教学基地、实验基地、科研基地,各级政府要积极为延边大学开展社会调研、课题研究提供方便,促进科研成果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促进校地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二是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托延边资源性研发项目,重点跟踪专利项目攻关和科技成果孵化环节,对转化前景好的重大科研项目和能够形成地方标准的科研项目要给予重点财政支持。探索设立全州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基金,保障优势科技项目的研发和就地转化。三是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要把政府对科技引导的方向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与企业发展及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相一致,鼓励州内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研发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研发基地,积极探索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三位一体”产学研联合体。

 

关于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年初人大工作计划,7月上旬我委在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外出考察、听取工作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自2003年起,市政府以创优氛围为先导,坚持“两手抓”,一是抓宏观推动,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创新驱动”成为高频词,市委坚持以高瞻远瞩的思维统揽发展全局,描绘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四个城市”“一堡三地”

愿景目标。城市转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综合竞争力确保南通领先这一目标,在全市营造尊重科学、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抓政策驱动,结合本市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南通市的一系列科技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激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推进项目加快建设、市创新重大项目评选奖励、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科技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等激励政策,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导向。

(二)平台创新能力日益提升。近年来,市政府坚持突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研发成果的转化两个重点,加快建设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切实增强企业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创新企业建设、加大普惠性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各类人才集聚、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及产学研合作、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坚定不移地把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努力争取在一些重要行业占据国内领先地位,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平台建设富有成效。市政府深入落实国家、省和南通支持重点开发园区、合作园区发展的政策,加快推进八大园区平台高端化转型,增强平台经济对区域的辐射带动力。一是各类孵化器建设步伐加快,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为主的产业领域。二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初具规模。我市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南通市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企业重点实验室2个,省企业院士工作站6家,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家,总量均位居南通各县(市)前列。三是科技服务日益深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本地实际,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着力打造“三优三新”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化学工业、医药制造、船舶装备和电力能源5个行业增速超过全市平均增速。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的困难仍然不少。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研发投入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体研发水平的提高。我市企业的研发投入虽逐年增长,但总体占比较低。部分企业在计划新上的项目投资上过于谨慎,预备的高新产业大项目、好项目不多,且进展缓慢。大量中小企业对科技创新规律认识不足,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怕担风险、不敢创新,能力有限、不会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少数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缺乏长期有效的科技合作,停留在自身低水平的科技活动层面,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科技创新平台在紧缺型专业人才引进服务方面还不能跟上企业创新需求的步伐。调研发现,近年来虽然我市大力引进了创业类、创新类、专家类领军人才,但总体上看,高层次创业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依然不足。与此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足,应届毕业生技能与企业岗位匹配性还不强,实用技能型中高级技术人才及专业高级管理人才紧缺,科技企业想在本地找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的难度较大,创新人才结构有断层现象。人才培养开发、管理使用上还存在一些不够科学合理之处,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同时存在。

 

(三)创新发展平台承载力和服务功能有待提升。我市现有园区经济规模偏小,支撑人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平台建设还是一块短板,缺乏先驱性的公共创新服务大平台,产业引领作用不强。同时公共服务平台的运作仍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运行机制不够灵活,资源整合度不高,在为企业开展供需对接、创新服务、解决共性难题等方面的作用还不够突出。

(四)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创新平台普遍感到资金压力较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是一系统工程,虽然国家和省市都有支持鼓励政策,但由于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项目集聚、土地流转等方面涉及的部门较多,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扶持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配套。再如,虽然全市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部分运转正常,能够围绕区域经济特点,有效地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获得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好评。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心运转困难。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心创办初期都是以其他渠道贴补才能维持,而政府对其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何时有回报还不确定,如果风险全由企业承担,显然政府目标与政策支持是不对称的。这是导致这一类创新平台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五)创业孵化器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市创业孵化器规模较先进地区相比仍相对较小、环境相对简陋、服务层次有待提高,孵化功能不尽完善,仍处于粗放型、低水平的阶段,对科技创新企业、人才的吸纳力不够。企业创新的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主体创新、载体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政府的激励政策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相关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在“全面接轨上海、全力促进民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发展的要求更高、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向启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要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着重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统筹协调,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水平。一要完善政策措施。全面梳理科技扶持政策,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时作出相应调整,着力完善科技政策体系。要增强政策集成和实效,促进科技、人才、产业、金融等政策的有效衔接,形成政策合力。二要提高投入绩效。要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增强科技资金投放的准确性和实效性,突出重点、精准发力。要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公开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切实加强项目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三要强化人才保障。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增强人才政策的灵活性,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在启东发展。要定期分析我市人才结构,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对人才进行前瞻性布局。在积极引进领军人才的同时,也要重视骨干人才的引育工作,打造人才团队,凸显人才集聚效应。要提升人才引进实效,规范领军人才项目考核,推进考核结果公开。要加强对人才的生活和环境的服务保障,如适当减免上海创新人才过桥交通费,提供并完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配套设施,不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进一步营造“重才、亲才、爱才”的良好环境。

(二)提质增效,进一步壮大区域创新平台实力。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大园区转型升级的统筹谋划,明确区域发展定位,理清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提升科技平台运行成效。对启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北大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等十大创新功能平台,要创新平台管理模式,配强管理队伍,积极推动平台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着力提升平台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及人才招引力度,配强招商力量,提高入驻项目质量。要从入驻企业及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健全平台服务功能,积极搭建各类交流活动平台,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一要注重建设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腾出部分面积用于发展众创空间,着力打造启东创客品牌。二要根据各园区发展定位,逐步完善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及金融服务等配套功能,加快推进二期建设,着力优化创业环境。三要坚持人才与项目共进,围绕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智力度,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尽快形成规模效应。对国际经贸洽谈会、科技节、天汾科技五金交易会和生物医药论坛等活动平台,要按照“

产城融合”的要求,充分发挥“PPP”(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加速优势产业集聚。要大力开展“百企百校行动计划”,鼓励企业主动对接大院大所等创新策源地,加快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大力弘扬我市“工匠精神”,借助活动平台优势,打造并推广更多启东品牌。

(三)注重引导,进一步增强行业研发平台活力。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继续推进重大行业研发平台建设,完善平台配置,特别是要完善我市特色产业及传统产业的平台布局,为全市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要加强对行业研发平台的指导和联系,及时协调解决平台发展中的人才、资金等问题。要引导行业研发平台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提升技术成果实用价值,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增强平台竞争力。要促进行业平台与企业的对接交流,丰富双向互动活动,增强行业平台与企业联系的紧密度,推动行业平台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

 

(四)加强扶持,进一步激发企业研发平台潜力。要继续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制定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举措,要着力打造上海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上海集成电路半导体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基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数据后台服务基地、粮油和能源进出口基地等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科技项目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措施,引导更多企业以各种形式建设各类研发机构,扩大企业研发中心覆盖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共同建设各类创新载体,承载上海创新创业资源外溢,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及技术攻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支持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在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上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完善功能,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平台能力。一要健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综合服务中心作用,整合各类科技服务资源,不断完善平台功能,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科技综合服务平台。二要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政府产业基金运行管理,选准投资项目,发挥产业基金“四两拨千斤”作用。要突出科技银行实效,降低贷款门槛,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支持发展风险投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业务,促进风险投资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对接,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三要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和发展,着力扶持一批科技咨询、技术评估、科技代理等专业化服务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加快构建较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

 

关于开发区科技创新工作的调研报告

    发展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我们必须以企业为主体,近期,我们对全区部分企业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就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做了初步思考。

    一、开发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情况

    开发区各类科技类企业超60家(承担过科技人才项目的企业)。涵盖了开发区五大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因为企业才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我们当前科技工作的重点。一方面,我们围绕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大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改造力度;另一方面,我们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型企业,不断强化招商选资,注重优化项目结构,创新型企业加速积聚。2017年,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高新技术产品25个,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50余项,申报省企业研发机构2个,专利申请量16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400多件,专利授权总量8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180多件。

 

人才引进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撑,把人才资源作为开发区创新创业的第一资源,将人才开发摆在突出位置,与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人才合作关系,在科技创新中,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干的科技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成长了起来。2017年,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双创计划”5人,镇江市“金山英才”计划第七批2人,丹阳市丹凤朝阳9人。围绕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正在研究并分类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保证科技人才和项目能引得进、留得住、有舞台、见成效。

    二、当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企业获利能力下降、创新投资意愿不强

    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市场情况未得到有效改善,市场竞争能力减弱,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订单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销售价格下降,企业库存产品积压,供货周期长,产品销售回款速度慢,企业获利能力下降,企业转型压力加大。部分企业家缺乏创新创业的原始冲动,足够说明当前企业投资冲动大幅降低。同时银行的收贷压贷情况让创新性投资资金来源后继乏力。在加上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转型创新出现瓶颈。

    (二)企业研发能力薄弱、高层人才引进不易

    虽然通过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与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合作、政府搭建公共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式。但是,由于目前新材料行业大多属于国内尚未突破的领域,研发的难度和要求较高,特别在丹阳这样的中小城市,缺乏吸引优秀人才落户的优势条件,造成高端研发人才的引进比较困难。

    (三)创新体系有待完善、服务队伍建设缓慢

    开发区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科技型服务团队没有,经发局科技条线人员配备不足,我们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自筹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技术创新投入体系。

    三、下一步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根椐中国制造2025的设计要求和我们开发区产业的现有规划和特点,我们要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三大产业集群。有计划的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

    (一)大力推进工业智造

    加强原始创新,要在各个生产领域内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重大的技术发明,发展智能制造、促使企业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和重点内容,推进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加快江苏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的申报工作,力争通过三到五年时间,大中型企业全覆盖。

    (二)大力推进基础创新

    我们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工作的突破口。一是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发展环境,尽快出台区级的各类科技扶持等配套政策,从信息、资金等多方面给予扶持,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加快深化产学研合作,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帮助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具备产业化基础的先进科研成果,努力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项目、技术支撑。三是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推进人才集聚工程、着眼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的选拔为切入点,不断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三)大力推进载体建设

    进一步加快精密制造产业园、生命科学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等重点园区道路、管网、水电气等基础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进度。推动新增和扩建项目向园区集中、集聚,将园区打造成为开发区主要的项目集聚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提升园区形象,同时发挥园区管理办公室职能,帮助企业做好各项协调工作,形成科学合理、高效运转的园区体制,为项目入驻和发展提供坚强载体.

    (四)大力推进常态服务

一是政银企对接常态化。全力做好融资与企业转贷工作,力争资金运转平稳,加大企业资金风险排查,充分发挥政银企会商联动机制。二是把基本建设市场化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走PPP模式。三是主动引导企业融入资本场内外市场,通过资本运营障企业转型发展。真正提升企业的创新创业服务。

 

关于我市工业科技创新情况的调查报告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构建开放、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助推“两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3-6月,由市政协副主席徐扬牵头,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外出考察等形式,对我市工业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XX省工业强市,拥有千亿级的电气产业集群,区域内民营经济非常活跃,有着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强大的创新动力。近两年,我市获得了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市)、XX省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等荣誉。2017年,XX科技进步综合评价跃居全省第4位,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市按照“价值取向、政策引导、平台赋能、自主创新”的发展逻辑,采取一系列举措打造科技创新新生态。

(一)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实行科技项目立项与企业R&D投入捆绑机制,激励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活动,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截至2017年,全市有R&D活动的规上企业从2013年的163家增加到443家,占比从16.62%增长到41.29%;R&D经费支出从2013年的12.6亿元增长到23.5亿元,占GDP比重从1.92%增长到2.48%。(因统计口径变化,2018年的R&D相关数据还没有)截至2018年,累计培育企业研发机构490家,其中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2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1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346家。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做好产学研融合文章。深化与XX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加速建设。以XX智能电气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核心,推进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XX分区建设,努力打造成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民营经济创业创新的新高地。聚焦智能装备制造,建设XX市智能装备科技加速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及新兴产业培育。依托智能装备科技加速器,整合国家级科技孵化器、XX“千人计划”XX产业园、工业设计基地等科创平台,建成XX电气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积极探索“科创飞地”模式,分别在上海南翔和杭州浙大紫金港校区建设“XX·南翔科创合作基地”和“浙大·XX智能电气研究基地”,充分借助重点城市的科创资源,全面加强项目研发、技术转移、项目引进等领域的合作。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建成XX科技大市场,与浙大技术转移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合作,建立跨区域多渠道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制,实现技术输出方和技术需求方有效对接。推进科研院所资源共享,将“创新券服务”纳入“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优化和完善服务流程,实现了申领“零上门”。实施“人才科技贷”政策,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科技项目实行贷款优惠利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企业专利示范建设工程”。我市已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优势企业3家,XX省专利示范企业40家。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监管力度,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

(二)我市企业创新分类及相关情况

 

工业企业中的创新一般分为研发性创新(R&D)和非研发性创新,其中非研发性创新包括技术运用、渐进式改良、模仿创新等。研发性创新固然是创新的核心,但非研发性创新也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产品和工艺创新的重要途径。对我市企业而言,真正实施研发性创新的比例不高,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基本以非研发性创新为主。根据2018年市统计局对我市规上工业企业及企业家开展问卷调查的结果,我市70%的规上工业企业进行了创新活动(包含研发性创新和非研发性创新),但真正认为“创新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只占30%。

二、我市与其他县(市、区)科技进步情况比较分析

根据每年省统计局和省科技厅发布的《XX省各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的相关数据(尚未有2018年的数据),对我市以及相关地区的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具体如下:

12017年浙江省传统17强县(市、区)排名前10地区

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对比表

经济强县排名

地区

科技投入综合评价位次

技术创新综合评价位次

科技产出综合评价位次

转型升级综合评价位次

创新环境综合评价位次

变化情况综合评价位次

1

萧山区

20

20

54

8

32

14

2

余杭区

2

6

2

3

18

2

3

鄞州区

10

19

7

17

9

9

 

4

慈溪市

4

3

9

2

23

3

5

柯桥区

6

5

3

27

65

7

6

诸暨市

14

22

38

22

47

19

7

义乌市

70

25

63

66

46

61

8

余姚市

21

9

24

15

5

10

9

温岭市

51

8

65

31

35

39

10

乐清市

8

1

28

19

1

4

注:科技投入、技术创新、科技产出、转型升级、创新环境是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的5个一级指标;表中科技进步各方面位次是指在浙江省所有县(市、区)中的排名。

由表1可以看出,我市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综合评价结果位列全省第4,说明我市科技创新的进步速度较快,其中“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环境”三项指标进步很快,但“科技产出”和“转型升级”则进步相对较慢。从绝对值上看,一些指标的统计排名还是比较靠后,与余杭、慈溪等地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见表2)。

22017年我市部分科技创新统计监测评价三级指标与余杭、慈溪对比情况

一级指标

三级指标

统计值

全省位次

余杭

慈溪

乐清

余杭

慈溪

乐清

科技投入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活动人员数(人)

141.62

204.48

151.32

12

3

8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重(%

3.16

2.83

2.48

7

15

26

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

6.33

5.61

4.52

11

17

35

 

技术创新

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

31.64

55.72

42.03

7

3

5

开展R&D活动规上企业所占比重(%

34.36

60.18

41.29

53

7

36

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65

1.38

2.01

42

59

29

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工业企业比重(%

24.74

11.61

17.25

4

55

19

每千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

27.3

46.7

28.6

46

13

40

科技产出

万人专利授权指数

125.30

113.03

95.66

18

23

36

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44.56

44.98

34.13

8

7

35

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8.30

21.79

7.93

23

4

24

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61.87

73.91

74.04

18

8

7

规上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比重(%

44.67

48.46

17.57

4

3

19

创新环境

信息化发展指数

103.73

97.33

99.20

5

22

11

创新券使用额占本级财政科技拨款比重(%

0.04

0.09

5.22

87

84

5

注:科技创新统计监测评价三级指标共有27个,本文选取了其中15个比较重要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15个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中,余杭区排名领先的有5个,慈溪市有7个,我市只有3

个。与上述两地相比,我市科技投入相对偏少,科技产出也相对较低,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角度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偏慢,相关统计监测指标的排名也比较靠后,新动能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创新环境方面提升较快,特别是创新券使用方面,监测指标排全省第5

三、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科创主体偏少、效益偏低,科技扶持政策仍需优化

企业创新主体相对较少,产学研合作不足。2017年,我市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为42.03%,与慈溪相差13.7个百分点,开展R&D活动规上企业比重为41.29%,与慈溪相差18.9个百分点。在中小微企业层面,开展R&D活动比例也比较低,我市每千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为28.6家,比慈溪少18.1家。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规上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合作的73家,与研究机构开展创新合作的53家,占比较低,且合作程度主要停留在技术指导和咨询层面。

 

科技产出与投入不匹配,创新效益偏低。一方面,科技投入增长较快,但总体水平仍偏低。2017年,全市R&D经费支出23.5亿元,增长19.5%;全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2.57亿元,增长20.1%,科技投入明显增加。从总体水平来看,2017年全市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重为2.48%,全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为4.52%,全省排名分别为26和35名,均低于余杭(3.16%,6.33%)和慈溪(2.83%,5.61%)。另一方面,科技产出处于下降趋势,其变化情况由全省15位下降到28位。从科技产出的三级指标上看,其中万人专利授权指数从110.6下降到95.66,工业新产品产值从406.8亿元下降到403.0亿元。

政策精准度不够,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偏差。政策的针对性不强,无法无缝对接企业科技创新的全过程。既有扶持政策更多的向领军、高成长、隐形冠军及专精特新企业的倾斜,惠及普通中小微企业相对较少;同时,现有政策对企业非研发性创新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宣传力度不够、门槛要求过高、办理手续复杂、部门职能交叉等原因,导致企业参与度不足。据统计,各类科技创新政策的企业参与度不高,多数不到50%。

(二)科创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运行机制有待改进

平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作用发挥有待加强。我市已建立多种类型和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持,但在助推我市传统电气产业转型升级上,作用发挥还不到位。如,智能装备科技加速器虽已建成中试基地、公共技术研发中心、智能装备与制造研究院等配套功能设施,但其功能发挥与实际需求还存在差距。

 

平台扶持链条不健全。如,我市科技孵化器自2006年建成投用以后,运行状况良好,截至2018年,累计入驻孵化的科技初创型企业138家,累计毕业企业59家。但是针对企业从孵化器毕业后的出路问题,政府层面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给予持续性的帮扶。因得不到土地、厂房、资金等方面的有效支持,其中约40%的孵化器毕业企业最终未能在我市落地。如2010年从孵化器毕业的一家科技型企业,毕业时其产值已达4500万元,是毕业企业中的佼佼者,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该企业当时想在XX湾港区购地建厂却未能如愿,之后只能在经济开发区租用厂房生产。

平台市场化运作不充分。我市大部分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属于政府职能部门下设机构,以政府扶持为主,很大程度未能真正实行市场化运作。在实际运行中容易脱离市场,不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存在等客上门的现象,无法真正与企业实现有效对接,不能很好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赋能。

(三)科创人才政策不全面,激励机制传统单一

人才政策偏“高大上”

。我市目前出台的人才政策,如《XX市高层次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42条意见》等,其主要覆盖对象是高层次人才,覆盖面较窄;人才公寓也主要面向高端人才,入住门槛较高,入住率不到30%。但实际上,我市从事企业科技创新的人才大多不属于高层次人才范畴,他们往往享受不到现有的人才政策。据统计,我市企业研发机构中硕士学历及以上的人员仅占3.3%,绝大多数为本科及以下。调研中,我们走访了经济开发区、柳市、虹桥等地的多家规上企业,他们的研发团队大都有30-50人,而每个团队能住进人才公寓的大都只有1、2个人。多数企业负责人反映,面向中等层次的人才配套政策存在不足,如虹桥一家企业反映,该企业研究院的部分骨干人才因够不上高层次人才条件,子女就读附近公立学校的要求无法得到解决,只能让子女在老家上学,影响人才的归属感和稳定性。

企业人才激励机制传统单一。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市大多数企业对科创人才的激励方式仍停留在薪酬、项目成果奖励、新产品销售分红等比较传统的形式,这些激励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将人才和企业捆绑在一起,容易因其他企业挖角、家庭因素等原因,导致人才流失。如,虹桥一家电子企业反映近3年里企业科研团队中约1/3人员有流动,其他许多企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四)科技金融服务少,融资渠道狭窄

科技金融产品数量偏少、效益偏低。我市主要的科技金融包括:由市科技局与市农行、省担保集团三方合作设立的“人才科技贷”,授信贷款规模7亿元,2018年放贷2.7亿元;由正泰集团发起组建的科技创新产业引导基金,总投资9亿,但是实际利用仅1-2亿,效益不高。我市1100多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中,能享受到科技金融支持的仅10%左右。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单薄。我市科技企业融资仍以普通的资产、信用贷款为主,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等其他融资方式还未真正发展起来。调研过程中,我们抽取了1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行调查,其中60%的企业创新资金来自自有资金,20%来自银行贷款,20%来自民间借贷,没有企业的创新资金来自风险投资等其他融资渠道。究其原因,我市许多企业没有很好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他们更喜欢获得融资贷款,而不太愿意接受因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带来的股权稀释,甚至个别企业在接受风险投资发展壮大后,还会想方设法以还贷、技术或资产转移等形式剔除投资人的股份。

(五)知识产权维权难,专业执法队伍缺少

知识产权侵权多,维权难。据统计,超过50%企业专利权人认为“不能有效地阻止其他市场主体模仿自己的技术创新”;超过10%的专利权人曾经遭遇侵权。我们调研的一家科创企业反映,近几年该企业知识产权维权诉讼累计100多起,平均每年费用约200万元,其中一个时间最长的案件用了6年时间。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后,绝大多数案件虽能胜诉,但执行却很难到位,市场上冒牌、侵权产品仍然很多,严重挫伤企业创新积极性。

 

执法队伍缺少,执法力度偏弱。机构改革以前,县一级部门没有独立的专利侵权案件执法权,也没有专业的执法队伍,而是通过温州的委托执法或联合执法,平均每年受理专利侵权案件约30余件,远低于实际发生数。机构改革后,知识产权监管划入市场监管部门,根据省级层面要求,县级的专利案件执法权将于2019年三季度下放到位,目前新的专业执法队伍尚未建立。

四、几点建议

(一)提升企业创新积极性,深化政策引导和支持

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借鉴慈溪“三年三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行动”的做法,鼓励创新型企业特别是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提高我市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和开展R&D活动的比重。借鉴杭州、宁波、深圳等地的做法,在现有政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推动建立政产学研合作联盟,将已有合作或合作意向的科研院校和我市企业纳入其中,搭建精细化服务对接平台,深入开展技术合作、知识产权共享、技术转移、联合培养人才等,促进科技和工业两大资源深度融合。

不断强化财政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继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并增强资金投放的精准度和引领作用,激励企业更多的投入科技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提高科技产出,提升创新效益。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建立协调高效的管理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使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继续完善科技扶持政策。按照研发性创新和非研发性创新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大力支持研发性创新的同时,出台政策激励中小微企业的非研发性创新,如产品改良、工艺改进、人才培训等创新行为,政府可以通过专项基金和创新券补贴等形式予以更好的支持。充分发挥科技、经信、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合力,充分了解企业创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提供更加精准、更加有效、更加便捷的政策服务,切实提升企业参与度。

(二)完善政策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创平台作用

发挥平台在转型升级上的赋能作用。立足功能定位,充分发挥科技加速器资源优势,通过强化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科技资源共享、科技公共服务等,有针对性地服务本土企业,为我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持;在引进创新团队和项目时,也应注重与我市现有产业的关联度,同时兼顾新产业新动能的培育。加快电气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有效整合各科创平台功能,集科研服务、人才培训、技术成果转化为一体,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如设置产业和行业技术情报收集分析和共享平台,为企业非研发性创新提供更加便利的知识与技术资源的获取途径。

 

健全平台扶持链条。对符合政策的优质孵化器毕业企业在用地、厂房租金、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先;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毕业企业进入科技加速器,并对企业的产值、销售和税收等内容进行考核,达到要求的企业能享受比孵化器力度更大的政策支持,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再走一程。

建立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探索产权多元化、使用社会化以及营运专业化的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对科创平台的宏观引导和协调管理作用,完善政府监管,建立健全平台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平台活力。此外,应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包括科技中介服务、技术推广、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信息交流等,支持科技服务与科创平台协同发展,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三)完善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创新激励机制

 

扩大人才政策覆盖范围。除关注高层次人才外,也要根据我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引进并留住层次低一些的人才。适当降低人才公寓的入住门槛,并在经济开发区、柳市镇、北白象镇、虹桥镇等地建设更多的人才公寓,同时政府也可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建设人才公寓;借鉴瓯海的做法,在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区域建设蓝领公寓。通过这些措施,精准对接各层次人才的住房需求,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在按人才层次享受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企业亩均效益、创新能力、税收贡献等制定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企业分配一定的名额,允许企业自主申报享受入住人才公寓、安排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等优惠的人才名单。除引进人才外,通过建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强化职业教育,有针对性的为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培养对口人才。

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积极实施研发人才股权激励。企业用股权奖励研发团队,特别是团队带头人,通过股权激励真正将科技人才与企业利益有效捆绑,既有效避免科技人才流失,又能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创新积极性。探索新的人才激励政策,增强我市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如,在现有人才界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不唯学历和职称论,对成果特别突出的创新人才,以及在企业工作年限较长、有显著贡献的技能人才,也纳入相应层次的人才范畴。

(四)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

按行业设置科创产业引导基金。以我市现有的科技金融为基础,根据我市的产业发展需求,由政府出资一部分,产业领军企业也出资一部分,建立几支几千万到一亿的小体量基金,分别用于扶持电气、电子、模具等产业的企业科技创新,根据具体项目进行几十万至几百万的投资。基金的运作上应委托专业的基金运营团队或由出资企业直接负责,政府参与监督,通过规范性的运作,发挥基金的最大效益。

 

发展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设立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将政府股权投资基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企业,如孵化器和加速器里的优质科技企业等,助力它们快速发展。针对政府股权投资基金中的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设置不同比例的容错率,建立容错机制。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在参股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所办企业时,约定在一定时期内,创业创新团队可按投资本金和同期商业贷款利息,回购政府投资基金所持股权,激发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也更符合本地企业的需求。同时,引进和发展风险投资企业,为一些初创期科技企业特别是致力于突破性创新的企业,提供更有效的资金支持。

(五)强化维权和执法,助力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设置专职人员,特别是发挥好维权援助中心快速调解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作用。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司法帮扶政策,对需要走司法途径的侵权案件,给予维权人一定的补助,降低其维权负担。

强化知识产权执法。依托市场监管部门强大的执法力量,在县级专利案件执法权下方到位后,尽快成立专门专业的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并通过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法能力。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企业内部员工技术偷窃行为,并建立相关黑名单制度,降低此类不法行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伤害。

 

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知识产权案件特别是专利侵权案件,专业性非常强,需要比较权威的第三方专业机构介入进行侵权鉴定,再以此为参考开展执法。可以联合专利行业协会、律师及相关知识产权专家,成立第三方的专业鉴定机构,再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其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合理、宽松、稳定的外部环境,保护企业的创业信念和创新激情。

 

关于对我县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主任会议安排,9月23日,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县科技局,对我县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有关情况和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围绕建设创新西平的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面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工作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逐步壮大,优秀人才不断聚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也实现了新突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全县科技创新工作近几年来有了较大进步,成绩值得肯定。同时,也明显体会到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技创新意识较为淡薄。目前,全县科技创新思想认识整体不高,科技意识和创新观念较为淡薄,政策对引导全社会科技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科技创新的主体、创新成果的形成与成果转化等环节之间,尚未形成灵活有效的配套激励机制。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少长远战略眼光,创新意识不强,没有建立科技研发中心,缺乏技术依托,发展后劲不强,小富即安,怕冒风险,满足于引进现有技术项目,依靠规模扩张和价格竞争谋求发展,自主研发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多。部分企业仍然依靠拼资源、拼消耗和廉价劳动力等占有部分市场,企业缺乏创新内在动力。

三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较为滞后。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注重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但是企业科技研发人员较少,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十分匮乏,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较少,远远不能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真正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促进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一)加大科技创新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开展丰富多采的科普活动等形式,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创新精神。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科技成果应用的鼓舞作用、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的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在全县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形成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合力。

(二)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工作环境。要完善对科技创新工作考核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扶持,确保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重视农业和卫生等社会事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增加农业和社会事业方面的科研经费。

 

(三)加强科技创新企业的培育力度。要认真落实各项科技政策,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集中力量扶持和培育具有较强行业代表性的企业,推动企业建立有利于持续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增强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政府的资源配置要更多地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承担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着力解决企业创业、发展融资困难的问题,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体系,有效推进我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四)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对口联系,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为企业广纳科技人才。重视、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根据我县经济发展的特点,尽力保证研发项目经费,为科技人才展示才华提供良好的平台,不断壮大充实科技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全县的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26165.html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6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