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篇)乡村振兴调研理论文章汇编(全文45528字)

乡村振兴调研理论文章汇编(12篇)
    
    
    
乡村振兴调研理论文章1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集老区、山区、库区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xx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同时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亟待破解,需要找寻一条适合贫困县发展实际的乡村振兴路径。
    一、前期有益探索:大力实施“三乡”工程
    坚持“重中之中”的地位不动摇,以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工程为切入点,在推进美农村、强农业、富农民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厚植了良好根基。
    实施市民下乡工程,让农村美起来。瞄准“武汉后花园”发展定位,按照全域旅游思路。建设美丽xx,吸引市民下乡,推动城市与农村加快融合,让农村有看头。突出生产美,打通“三河六岸”城市规划、苗木产业发展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设观音湖xxA景区xx处,省级旅游名村xx个、乡村旅游示范线(带)xx条;搭建城乡互动平台,常态化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和孟宗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擦亮“孟宗故里·梦里花园”生态旅游名片。xx年,全县共接待游客xx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xx亿元。突出生态美,一体化推进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林业生态示范县创建和“绿满xx”行动,引导群众广植生态树、致富树、人文树,筹建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推进“七大专项整治”行动,全县发展苗木花卉基地xx万亩,全面关闭xx家碎石厂,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突出生活美,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持续开展“五清四改”行动,实现城乡垃圾清运保洁市场化改革全覆盖;传承和弘扬孟宗孝文化,推进孝德文化“六进”,涌现出xx等一批享誉全国全省的孝亲敬老楷模。
    实施能人回乡工程,让农业强起来。开展新一轮“上山下乡”运动,建设创业xx,感召能人回乡,推动人才与农业有效对接,让农业有奔头。坚持乡情联络,收录编印《xx县在外各界人士通讯录》,在昆明、西安等地多次举办资智座谈会、乡情恳谈会,搭建能人回乡创业平台。仅xx年,就招引xx余名能人回乡新建苗木花卉、蔬菜果茶、稻虾连作基地xx万余亩。坚持规划引领,出台《xx现代农业基地景区化改造工作规划》,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养生、农村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更多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全县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家,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xx个、家庭农场xx家、农家乐xx余家。坚持政策支持,出台精准扶贫“xx+N”法,支持“种养加创”等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近几年,能人回乡投资xx多亿元,建成各类特色种养基地xx余万亩,优质稻、苗木花卉、林果茶、中药材“四大板块”不断壮大,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以上,先后打造出“太子米”“凤凰茶”“七仙红”林果等xx多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实施企业兴乡工程,让农民富起来。紧扣“四大产业”及新能源等产业,搭建开放平台,建设开放xx,促进企业兴乡,推动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让农民有甜头。强化土地资源“吸”,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基本完成,“三权”分置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大多向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主体集中。全县土地确权面积xx万亩,流转面积达xx万亩,可供开发利用的“四荒”资源近xx万亩。强化全民招商“引”,成立招商决策咨询委员会,聘请xx名招商大使,出台招商引资“黄金xx条”,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活动,最大限度地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仅xx年,全县集中签约过亿元项目xx个,引进内资xx亿元,利用外资xx万美元。强化以奖代补“激”,对新引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以奖代补,连续奖励三年,促进绿托邦三期、中交和美、上海蓝海园等一批“四新经济”加快涌现。强化社会资本“帮”,以“扶贫日”和“孝行日”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为xx个贫困村帮扶资金xx余万元,共捐赠款物xx余万元,促进xx余名贫困户脱贫致富,救助困难群众xx万余人次。
    二、当前形势分析:存在“四个不足”
    当前,我县乡村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条件,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一主两副多极”和建设全省区域性增长极等省市战略密集出台,为xx“三农”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我县城乡融合发展起步较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有不少短板和制约因素。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县级财力有限,财政补助资金只能弥补部分成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仍有不少欠账,导致农村路、塘、渠、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配套,普遍老化陈旧、管理松散,河道淤积严重,蓄水能力不足,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加上,农村垃圾清运保洁经费保障不足,农村环境状况不佳,极大影响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富民产业不足。农业产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大多处于小、散、多、杂的状在,品种单一、质景不高、规模不大、后劲不足、带动力不强,且产业层次浅、链条短,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催生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多,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发展资金短缺,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创新,产业深度融合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专业人才不足。受资源条件制约,引进服务人才的比较优势不大,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加上城市诸多发展要素吸引,大批农村青年和大学生流向城市,乡村人才不断流失,尤其是村级班子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紧缺,农村人口、产业、文化空心化较为严重,农业后续发展堪忧。
    治理能力不足。部分村“两委”干部素质较低、积极性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存在民主议事程序不到位、党务村务公开不及时等情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特色和创新,与人为善、互爱互助风气日渐淡化,各种陈规陋习仍有市场,攀比之风势头不减,赌博之风屡禁不止。村民大多法律意识淡薄,村规民约监管机制缺失,部分民众“信访不信法”,电诈案件还时有发生。
    三、下步对策建议:抓好“五个融合”
    未来三年正值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交汇叠加期。为更好地开启“三农”发展新征程,将全县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引向深入,要着力抓好“五个融合”,在融合互动中获取新突破。
    抓好理念融合明方向。乡村振兴首在振“心”,在于理念创新引领。一是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优先补足“精神之钙”,优先坚持新发展理念,优先满足要素配置,优先保障资金投入,优先补齐“三农”短板,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结合之路,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好家园。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到xx年,以精准脱贫为统揽,推动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六个xx”建设明显加快,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全面实现;到xx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全省山区经济强县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xx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三是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思想,注重质量、因村制宜,制定脱贫攻坚全域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性规划。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尊重村庄发展规律,尊重乡情乡愁文化,一张蓝图绘到底,分类推进、精准施策,打造产业兴、人气旺、生态好、环境美的富美乡村。
    抓好城乡融合补短板。乡村振兴根在乡村,在于城乡互促共荣。一是实施基础工程。以“汉孝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加快推进五个一体化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个“六张网”向农村延伸覆盖,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实施“三乡”工程。深化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工程,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激活农村资源。三是实施绿化工程。开展“绿满xx”行动“回头看”,对三年来的建设成果进行大验收、大整改;推进精准灭荒工程,彻底消灭“光头山”,对所有村的村庄、道路、河流、空地等进行绿化大升级、环境大提升。四是实施清洁工程。扎实推进厕所革命、乡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三大生态工程,加快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加速推进笔架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观音湖湿地公园建设,落实河(库)长制,实现全域河砂禁采,让xx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抓好产业融合提质效。乡村振兴难在兴业,在于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提升传统产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差异发展主导产业,稳步发展扶贫产业,做大做强优质稻、苗木花卉、特色果茶、中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并以“三品一标”为导向,着力抓好太子米、七仙红桃、生态茶等优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加快农旅融合。以xx与黄陂战略合作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快速旅游通道建建设,推进农旅养健康产业深度融合。以“两节”活动为平台,传承农耕文化,加快特色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高标准打造一批农旅融合示范点、示范线,打造若干生态景观长廊,让田园变家园、农房变客房、农作变体验。三是发展“四新”经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发展农业农村新动能。培训一批农村电商人才,发展一批农村电商经营主体,支持引导电商、快递企业向农村延伸,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区)发展乡村民宿。
    抓好要素融合稳支撑。乡村振兴重在投入,在于整合资源要素。一是激活人才。以农民夜校、屋场院子会等平台为依托,整合各渠道资源,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苗木花卉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大搞招才引凤,吸引城里各类人才投入农业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二是盘活土地。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适度放活农村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引导农民多途径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东。三是用活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引进外地资金、争取上级资金、贷出银行资金、聚集民间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保障。持续开展“孝行日”“扶贫日”等募捐活动,吸引更多的城市和社会资源发展农村,逐步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欠账较多的问题。
    抓好“三治融合”强保障。乡村振贵在善治,在于共建共治共享。坚持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以自治、法治、德治为补充,全面实施“整县推进、整乡提升”计划,完善村“两委”换届工作,推进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在自治上,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等形式,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法治上,接照“重心下移、力量下倾”的原则,强化基层所、庭、队建设,充实基层力量,实现警力下沉,延伸拓展雪亮工程。加大农村普法力度,重拳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加强农村消防、交通、安全生产工作,着力提高群众安全感。在德治上,传承和弘扬孟宗孝文化,深人开展新乡贤、好婆媳、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新时代乡贤文化,遏制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重塑淳朴乡风,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乡村振兴调研理论文章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乡村旅游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大力挖掘乡村文化的旅游价值。***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包括农耕文化在内的乡村文化,既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乡村文物古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承载着乡村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乡村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让乡村旅游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发挥成风化人、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为此,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牢把握乡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品格品位,发挥乡村旅游产品的教育功能,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乡村文化、厚植家国情怀,让乡村旅游产品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总书记强调:“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农民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必须紧紧依靠农民,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其用自己的双手增收致富。要充分尊重农民发展意愿,把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选择权交给农民,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杜绝形象工程,形成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立足乡村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搞大拆大建,挖掘不同地区的乡村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特别是要把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保护好、利用好。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如乡村优秀传统曲艺、民间工艺美术、传统节庆活动、传统体育活动等。切实保障农民收益,大力加强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不断缩小村民收入差距。
    不断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当前,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旅游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把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资源整合和政策集成,着力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旅游,抓住“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的有利契机,推进线上支付、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改善游客的体验内容和体验质量。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优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垃圾处理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落实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培育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更多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体验乡村旅游、爱上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调研理论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进程中,梳理辨识、全面分析、深刻理解乡村振兴面临的理论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为指引,遵循大局观、时空观、系统观原则,选择界定了乡村振兴十个理论前沿问题,从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与战略定位、理论指导和基本方略、战略重点和关键路径、治理体系和根本保障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旨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关顶层设计的完善提供参考,为相关研究深化提供基础。
    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论述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系统回答了“建设怎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下的乡村振兴提供了行动纲领,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实现历史性转移之际,系统研究乡村振兴的理论前沿问题,为相关决策和深化研究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提出与分析框架
    xx年上半年,根据中央部署,全国扶贫工作机构重组为乡村振兴部门的工作基本完成。同年xx月xx日,我国第一部以“乡村振兴”命名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生效,与xx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xx——xx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共同构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以及各部门相关配套政策的相继印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全面启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入了新阶段。
    ***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为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更加广泛开展社会动员,促进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着力提升乡村振兴机构队伍的能力,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深刻认识、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临的一系列理论及实践前沿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前沿问题呈现多样化特征。本文梳理和辨识的前沿问题主要侧重理论认识层面,遵循以下三项原则:第一,坚持大局观。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内容,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三新”战略框架,服务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要求,聚焦“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目标和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具体任务。第二,坚持时空观。从空间上,既考虑不同区域(如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脱贫地区、“三区三州”、革命老区等)之间的差异,重视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乡村振兴的带动和影响,又特别关注城乡互动与发展融合。从时间上,基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往前回顾是建党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智慧吸取,往后展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谋划与战术设计。第三,坚持系统观。与乡村振兴的系统性特征相适应,前沿问题的确定充分考虑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体系要素,也关注重视理论、战略、政策、实践等不同层面研究和多种思维方法的要求,还包含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群众、各类帮扶主体的视角。
    按照以上三个维度,本文界定了十个方面的理论前沿问题,分别是: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指导思想、战略定位、战略重点、精准方略、工作格局、内生动力、重点难点、治理体系和党的领导。这些问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对这十个问题的全面论述,实际上是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认识论。根据这些问题的层次性和内在关联程度,本文从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与战略定位、理论指导和基本方略、战略重点和关键路径、治理体系和根本保障等四个方面,逐一进行全面分析、深入论述,旨在为参与、关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供参考,也尝试为学界深化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二、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与战略定位
    (一)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是全面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的出发点
    历史方位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在历史进程中的前进方向、所处位置及发展状态,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就是指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三农’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把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意图领会好、领会透。”
    (二)多维度认识和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
    一是从历史交汇点维度看。“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特别是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进行部署,实际上明确了乡村振兴就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战略举措。二是从发展目标维度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着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国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需要通过全面的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三是从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维度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是乡村振兴历史方位的具体呈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应变局开新局的必然要求,是开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集中体现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条道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和最大政治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政治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凝聚最广泛合力,确保攻坚克难、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和难点,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中国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高质量的乡村振兴,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属性决定的,也是巩固执政根基,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方法。三是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共同富裕是人民至上的自然延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和乡村振兴的内在目标,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基础和保障。这一发展方向将凝聚共建共享的发展共同体,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走一条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基本国情的新型农业农村发展道路。四是始终坚持绿色振兴理念。绿色振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乡村振兴路径的必然选择。只有实现生态价值、人的需要与经济价值统一的乡村振兴,才可能创造出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五是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打破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实现城乡共生发展共同繁荣的关键。只有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公平流动,开拓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才能真正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六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基,改革是发展的活力之源。统筹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必须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的障碍,提升发展效能,用创新的办法,孵化新的业态,创造和满足新的需求。七是始终坚持文化繁荣。用高尚的文化涵养人心,用高雅的文化滋养生活,实现人的解放,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底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导和基本方略
    (一)***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就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工作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特别是***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等重要论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系统、深入理解、准确领会***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以这一思想武装参与乡村振兴的各级干部和社会各方面人员的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有力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深刻、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性课题,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篇全面振兴的大文章,是推动农业农村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明确了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就是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行,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确定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就是要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产业兴旺为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以生态宜居为内在要求,以乡风文明为紧迫任务,以治理有效为重要保障,以生活富裕为主要目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指明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重要内容和实现路径。
    (二)***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
    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党的理论创新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飞跃,充分体现了理论的科学性。这一重要论述是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乡村振兴是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从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到实施全过程,提供了科学的行动纲领,充分体现了理论的系统性。这一重要论述来源于***同志长期主政地方的经验及成长经历,源于***同志基于长期实践及对乡村振兴的深入思考,源于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和历史性成就,充分体现了理论的实践性。这一重要论述既有效衔接脱贫攻坚的理论创新,更重要的是为“到xx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xx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提供理论指导,充分体现理论的时代性。***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乡村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这一重要论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坚守,是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坚持,是对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赓续。此外,这一重要论述也是对一系列国际乡村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创新,必将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推动乡村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要求坚持精准方略
    xx年***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党中央把精准扶贫方略确定为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精准扶贫实际上是我国国家减贫治理体系因应新时期减贫形势变化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所做出的减贫战略调整,也是国家减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进展。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持续推进,“精准”成为社会运行及公共管理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趋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体现了***总书记精准施策的方法论。***总书记多次强调“精准是要义”,不仅体现在脱贫攻坚上,还体现在他治国理政实践中。比如,把精准施策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方法,强调要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要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更精准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全面从严治党要抓住要害和关键、点准穴位、打准靶子,干部教育要开展“精准化”的培训,要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等等。可见,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精准施策,“精准”要义已成为指导“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方法。精准方略已成为乡村战略实施的基本方略。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精准方略
    一是要坚持以***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目标、意义,乡村振兴总目标、总要求,乡村振兴的路径、理念、体制机制、共富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认识基础、方法基础和实践遵循。
    二是要坚持梯次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xx——xx年)》提出“梯次推进乡村振兴”的原则,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口净流入城市的郊区、集体经济实力强以及其他具备条件乡村等引领区的示范作用。聚焦攻坚区如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振兴精准发力。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三是精准回应乡村振兴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农村人口大量流出与农村空心化、原子化的农民与消解的公共精神、快速城镇化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因问题因原因精准施策、精准解决。
    四是要深化驻村精准帮扶工作。坚持有序衔接、平稳过渡,在严格落实脱贫地区“四个不摘”要求基础上,合理调整选派范围,优化驻村力量,拓展工作内容,逐步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五是要提高东西部协作的精准度。通过市场、资本、技术、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东中西部联合发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以中西部落后地区的产业兴旺为帮扶工作重点,用自身的发展经验盘活中西部发展活力。通过帮扶交流链接资源,促进城市种养业、物流管理、医疗康养、决策咨询、农产品深加工等都市农业和对口定点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对接。中西部贫困地区发挥劳动力、土地、厂房、资源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转移,促进新型材料制造、食品饮料、新能源运用与储能研发、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乡村振兴打基础。立足当前、面向长远,深入实施东、中、西部人才协作,着力完善贫困地区的人才“造血”功能。
    六是要促进大数据与乡村振兴融合。做好现代农业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建设信息共享体系与数据标准体系,促进大数据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发挥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绩效评价的作用。
    七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稳步构建以乡镇社工站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工作在农村社会场域的本土化,政府发挥定向、赋权、监督、展能等功能,建立双方合作伙伴关系。
    四、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和关键路径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握好战略重点
    理解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至少有四个维度:
    一是战略目标的全局性。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是要聚焦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和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全面提升。既要追求看得见的近期发展成效,更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战略内容的整合性。乡村振兴的战略内容是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的多维发展战略的集合体,也是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力量和社区居民参与的多主体协同式乡村振兴体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三是战略方式的系统性。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式是集“人才配置、政策配置、资金配置、服务配置”等为一体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需要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科学把握不同乡村的发展差异和特点,提升工作方式的针对性。
    四是战略过程的递进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接续推进。这实际上是为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指明了方向。一是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完善开发式救助和社会保障兜底分类帮扶机制,继续强化脱贫地区产业的人才、技术和政策支持,规避各类市场风险,促进产业的内生性发展,优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机制。二是要把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做好政策衔接,出台更多兼具普惠性和区域性的发展政策;做好组织和人才衔接,健全中央统筹、省级总负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好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本土人才的衔接和培育;结合脱贫攻坚的完成情况和乡村振兴新的目标要求,制定并衔接好各类规划;做好产业发展的衔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三是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方向,妥善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中央顶层设计和地方基层实践的关系、外部帮扶和内部资源挖掘的关系。此外,要把保障好、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农民而建、为农民而兴,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因地制宜,确保乡村振兴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行稳致远。
    (二)构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格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
    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复杂性决定了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具有多元化主体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格局的必然性。这一格局通过政府决策引导、市场经济互补及社会主动参与等多样化实施方式,形成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及组织振兴“五大振兴”、体系化的实施机制。有力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格局的形成。
    一是要完善顶层设计,各地各部门通过宣传、引导以及政策支持等方式推动市场主体与社会主体从脱贫攻坚实践逐渐转向乡村振兴行动,提高各方面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是中央和地方要协同明确各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格局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细化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方式路径。
    三是要创新、优化相关体制机制,引导和促进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各个主体,按照系统理念,把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等要素振兴有机结合,逐步系统化,形成“xx+xx>xx”的合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持续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制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乡村地区发展的竞争力;需要创新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与模式,更广泛挖掘、激发更多社会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潜力和动力。
    (三)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是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农民个体的自我发展、基层干部的主动作为、基层组织的积极引领等多重合力,共同激发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潜能和活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目标上体现为内生动力与外源推力的协同发展,在方式上体现为乡村农民群众、基层干部、基层组织多元共治格局,在机制上体现为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到乡村发展进程中。激发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需要久久为功。首先,要着力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这是激发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基础。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构建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政策体系,将农民纳入到政策体系的中心位置,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低收入群体制定差异化政策,以外部政策体系干预提升其内生发展能力。充分发掘乡村和农民的内部潜能,重视农民内生性需求,探索以农民为主体的内生性发展。其次,要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和重塑乡村社会组织,这是激发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以乡村社会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类资源,重塑乡村社会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力,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多元共治。为此,需要夯实基层党组织,保持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发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作用。需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乡村发展动能,筑牢乡村可持续发展基础。需要培育乡村内生组织,例如乡贤会、红白理事会等,打通农民利益诉求表达的多元化渠道。再次,要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这是激发培育乡村振兴动力的保障。乡村是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载体,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需要以文化振兴作为精神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凝聚农民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四)把解决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摆在推进乡村振兴突出位置
    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五大振兴”,每一个振兴都存在需要解决好的重点难点问题。破解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难点问题需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产业发展更适应农产品市场需求;二是拓展土地、特色资源、农业农村文化的市场价值,用好生态资源优势;三是加大资本投入,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电子商务;四是调动各种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处理好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的关系,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农业现代化组织体系。聚焦两类人才培育及其作用发挥解决好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难点问题:第一类是生产经营及创业类人才的振兴。要以制定实施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为抓手,引导相关人才投身产业振兴实践,在市场的洗礼中获得成长、实现振兴。第二类是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类人才。要以改善待遇和创新用人机制为突破口,让优秀人才有积极性竞争乡村治理等管理岗位,让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在服务乡村中成就事业并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破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难点问题关键在于赋予乡村生活以灵魂:一是大力发掘发展乡村特有文化,通过村庄规划建设,将乡风乡韵以物化形态呈现出来。推进优秀传统风俗文化传承创新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打造新时代乡村生活精神家园。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以乡村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反哺乡村文化的发展。二是有效提供便利化现代文化生活条件。支持乡村地区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化文化场馆,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让乡村居民就近享受各种先进的文化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在于,使乡村成为不同于城市的另一种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点难点在于统筹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是持续加强生态建设。继续巩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成果,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果业、生态旅游、康养等生态友好型产业,走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良性互动道路。二是持续加强环境保护。推广应用低残留、可降解等新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农村工业排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完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体系,尽快实现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破解乡村组织振兴的重点难点问题在于分类促进各种组织振兴:对于政治与公共管理类组织,主要是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联系农民、组织农民的能力,进而走向振兴;对于经济类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土地等资源盘活、工商资本下乡创造的机会中的作用,鼓励这些组织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走向振兴;对于各类社会组织,包括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我管理类组织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社会服务类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各类资源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逐步构建一个有利于各种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多元协同治理的组织生态与格局。
    五、推进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和根本保障
    (一)推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保障和实现村民民主自治权利,同时注重激活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多元民主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可见,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同逐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要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通过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凸显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强化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组织和制度保障。三是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以法治指引乡村治理实践,坚持在法治化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权益、调节社会关系,促进基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一切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四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培育文明乡风。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健康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保持历史耐心。因为与城市治理相比,农村人口众多,基础设施较差,居住环境相对恶劣,为农村治理带来极大障碍和难度。从宏观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目前乡村振兴存在治理主体能力有限、治理体系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治理效能与治理目标相脱节三大问题。从乡村治理的主体来看,存在基层公共服务供需分离、乡村内生基础薄弱、村级组织行政化趋势凸显等方面的困境。从乡村治理体系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目前还存在着自治能力弱、法治体系不健全、公共精神缺失等问题。从乡村治理的理念和方式看,当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停留在局部甚至细枝末节,存在各自为政的封闭保守状态以及传统思维定式,缺乏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思路和方法,离体系化、科学性、全局性、战略眼光、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中国式现代化等还有很大距离。总的来看,乡村治理需要完成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两大任务。乡村振兴下的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有着更高要求的宏伟目标,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理念实践与创新的结果,是一个渐进的、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步的历史过程。
    (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著制度优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基础和政治特色,也是必须坚定不移牢牢把握的基本国情。办好农村的事情,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摆脱了绝对贫困,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这一制度优势的强大力量。***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弱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打开局面,富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再上一层楼。”这些重要论述强调,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力量保障,指明了加强党对乡村振兴领导的方向、重点和路径,是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全面领导的根本遵循。
    (三)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和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
    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为抓手,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确保乡村振兴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坚持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领导,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作用。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和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强化乡村振兴绩效评价、考核和监督。
    (四)把提升党的执行力贯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统筹和引导相关行政部门、村庄共同体、小农户、市场力量、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村庄规划,确保乡村振兴回归乡村本位,保留乡村振兴乡土底色,完成“有用、好用、管用”乡村规划的编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重点做好应对在地化产业的可持续、易地扶贫搬迁、自然风险、外部经济环境影响等可能带来的规模性返贫风险。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向“服务力”延伸,特别是组织引导各方力量着力建设针对农村“一老一小”、社会救助群体的社区服务体系,着力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着力建设村庄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文化体系。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村庄治理事务,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力”转化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团结力、凝聚力。强化党组织在人才振兴方面的作用,将提升人才的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结合起来。发挥基层党组织监督作用,在乡村振兴的资源投入、政策执行、利益联结机制建设等方面,确保外来主体与本地农民共享发展收益,确保发展机会的共享。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既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加强干部队伍的监督、考核、评价等机制建设,也要加强作风建设和使命教育,提升干部队伍的政治担当和开拓创新精神,鼓励干部根据地区特征尤其是当地农业农村的具体实际,创新、探索,求真、求实,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担当,使敢于作为、敢于创新的干部队伍建设有坚定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乡村振兴调研理论文章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在xx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省、市、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xx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xx亿元。实践证明,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特别是中央和各级财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保障。在阔步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政策要继续发挥有效衔接、着力保障的重要作用,在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过程中更加积极有为,既要扎实做好基础性和兜底性工作,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功能,花好每一分钱,提高财政治理效能。
    一、把握好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
    ***总书记指出,“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实施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基础上继续推进,只有扎实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才能在战略转换过程中有效杜绝重复建设,提高各类资源使用效率,高质高效地推动政策目标有序实现。为此,财政政策应持续加力不放松。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应继续保持总体稳定,切实保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延续扶贫开发投入力度,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央基建投资用于乡村振兴的资金等,增长幅度要维持在脱贫攻坚时期的水平或进一步发力,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要持续向原贫困地区倾斜;省级财政和原对口扶贫的东部地区仍要维持投入强度。
    只有把握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两大战略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明晰乡村振兴财政政策的发力方向,真正做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脱贫攻坚的要旨是解决局部问题,即在局部贫困地区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而乡村振兴的要义在于全局发展,即通过总体性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从而推进共同富裕。为此,财政政策的设计也要与之相适应,做好财政资金“存量”和“增量”文章。在存量方面,充分利用好脱贫攻坚时积累的涉农资金管理与使用机制,进一步综合利用好使用脱贫攻坚专项资金的长周期、远期收益项目,确保存量财政资金在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中发挥最大效益和长期效果。在增量方面,围绕上述工作部署,持续提高财政投入强度和精度,特别在重点环节和领域上予以财政资金倾斜,从大规模“输血”式资金转移转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杠杆与指引作用。
    二、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发挥好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财政治理效能,加强和保障乡村基层治理能力,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保驾护航。***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广大农村地区贯彻党的思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基础力量。财政政策应重点考虑从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出发,为改革完善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提供激励与保障机制。具体而言,各类财政资源要更多向基层倾斜,地方各级财政应优先保障村级党组织运转经费,适度考虑提升基层村干部的基本待遇及生活补助,最大限度借助财政手段加强和保障乡村基层治理能力。
    提升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必须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公共性,全面有效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当前我国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体现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差距,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加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通常所需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投资收益低,导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足。因此,财政政策一方面要把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主要着力点,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明确阶段性突破点,加大对重点短板项目的财政资金倾斜力度。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对涉农财政政策的绩效管理,统筹涉农财政资金,强化中长期规划,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明确阶段性突破点,在顶层设计上做到有重有轻、有急有缓、循序渐进。推动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化,硬化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落实“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此外,注重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供给主体多元化。推动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资金引导、杠杆撬动、风险兜底的作用,为加速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助力。***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需资金量巨大,财政资金应注重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以财政资金为锚、金融手段为杠杆,采取有效手段保障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所需的资金量,尤其是助力农民、农户更便捷地获取金融服务,这是稳住农业基本盘、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手段。健全财政风险补偿、风险分担机制,适当提高财政的补偿标准和分担比例,充分调动金融机构资金的积极性,引导其在整体上承担金融的信贷风险的同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支持成立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和就业创业。此外,审慎考虑提高乡村振兴专项债发债规模,适时扩大乡村振兴专项债项目范围,为构建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提供支撑。
    构筑产业兴旺与人才振兴的循环格局,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动力。***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能否发挥财政政策的协同作用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在多个关键点同时发力。一方面,财政政策要体现因地制宜的灵活性与特殊性,着力在培育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上下大功夫,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提供支撑,让农业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另一方面,财政政策要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人才投入提供财力保障,通过加大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企业搭建人才培训平台,予以优秀毕业生、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各类人才就业创业财政补贴等政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进一步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兴旺发展。
    兼顾构建生态宜居、文明有度的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创造文明环境。***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同样需要财政政策予以支持。重点包括:一是统筹布局农业、生态、文化等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强化城乡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把文化保护传承和生态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二是因地制宜,分层分类促进生态农村、文化名村建设,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精准建设。三是推进乡村文化、生态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引入社会资金发展农村旅游业,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乡村振兴调研理论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xx日上午,***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以系统战略思维,就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要求、明重点、说方法,为贯彻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注入思想和行动力量。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到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要夯实产业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这是农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必将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要强化人才支撑。事靠人做,业由人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要厚植文化力量。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也要“脑袋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坚持绿色发展、涵养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273639.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19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19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