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铭:在润泽学校小学新生家长会上的讲话

在润泽学校小学新生家长会上的讲话
刘长铭
2020年8月28日
欢迎大家加入润泽大家庭!
今天我想先从几个小故事讲起。小故事里往往隐含着大道理。
第一个故事:
两个孩子下课玩耍时撞到了一起,一个孩子受了伤,看上去伤的挺严重。学校立即把孩子送往医院,同时联系家长。受伤孩子的家长赶到医院,看到老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很受感动,就对老师说,谢谢老师!孩子玩耍发生这样的事情很难避免,没大碍的!老师辛苦了!
撞人孩子的家长也很快赶到医院,看望受伤的孩子,并向受伤孩子和家长道了歉。他看到医院里病人很多,就建议说把孩子送到私立医院去,他说私立医院病人会少一些,可以让孩子尽快得到救治,不要考虑花钱问题。
两个家长很能相互理解,一下缓解了彼此的紧张,事情很快就过去了。撞人的孩子在集体里不仅没有被歧视,反而威信还大大提高。

但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这样相互理解和谅解。现实中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受伤了,家长提出天价的赔偿要求,甚至借助媒体推波助澜,掀起一场社会风波或酿成“校闹”事件。其实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孩子再一次遭受伤害。
外地的一位校长曾讲过一个故事:两个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了冲突,老师很快给解决了,两个孩子和好如初。没想到下午放学时,两个家长见面后相互不依不饶,打了起来,搞的学校很无奈。家长的介入往往会使简单事情变得复杂。一位英国学校的校长说,他们在处理学生冲突时,一律不许家长相互见面。
孩子受伤只要没有大碍,经过沟通尽快解决,让事情尽快过去,让孩子的心理尽快恢复平静,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发展。造成伤害提出合理的赔偿要求是可以理解的。即便是受伤较重,但事情已经发生了,最终还是要通过协商、调解或判决来解决。大闹的结果只能是使孩子受到二次伤害。
在座的各位家长都是过来人,当年上学时都曾与同学发生过矛盾冲突,但几十年过后,同学之间都是很好的朋友。谁还能记一辈子仇?所以小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是常见的事情,只要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家长完全不必小题大做。
第二个故事:
孩子故意损坏了学校的物品,老师和孩子谈了话,并告知了家长。虽然物品不值几个钱,但按学校要求还是要赔偿。学校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补偿损失,而是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孩子回家和爸爸讲了,爸爸毫不在乎的说,学校也真是的,这东西没几个钱,还要让赔,明天我送一箱子到学校去。
第二天,孩子面带得意地对同学说,这有什么呀!这些东西不值钱,我爸说给学校送一箱子来。
显然,这位爸爸没有理解学校的用意,他的做法完全背离了学校教育孩子的初衷。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如何教育孩子,让孩子认识错误,吸取教训,而不是经济赔偿。尽管发生的是一件小事,造成的损失也不大,但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小事中吸取教训,将来就有可能酿成大事,产生更严重的后果。“熊孩子”往往就是这样养成的。
上面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我们有时候需要小题大做,有时候需要大题小做,大事化小。
第三个故事:
一个孩子上学,没多久老师就发现这个孩子不太懂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和同学相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以往的经验是,出现这样的问题,多数情况原因都出在家庭,出在家长身上。
这位孩子的爸爸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为了让孩子尽快下车,避免造成交通堵塞,学校安排值周生或老师负责拉开车门,把孩子领下来。老师发现,这位爸爸平时连招呼都不和老师打,有时甚至连头都不转,只说一句:把门关上!
后来老师和这位爸爸谈了一次话。谈话的目的不是因为家长不尊重老师,而是担心这样下去,孩子的情商和以后与同学交往会出问题。于是老师向家长指出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爸爸不是不懂礼貌,只是平时大大咧咧惯了,不太在意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没有意识到在这些小事情上,家长要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从那以后,这位爸爸每天送孩子上学,都要下车跟老师打招呼,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说声“谢谢”。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待人的态度发生了明显改变,和同学的关系也变好了。家长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家长的行为举止对孩子是无言的教育。
第四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孩子回家对妈妈说,今天老师打了班上某某同学。这位家长一听,没多想就把这个消息发到了家长群里。
事情一传开,家长群里就炸开了锅。“被打孩子”的家长情绪很激动,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自己也被搞糊涂了,一时害怕怎么都说不清楚了。于是“被打孩子”的家长就在群里宣泄了对老师和学校的不满,有些家长也跟着附和,打抱不平,一时间负面情绪在群里不断被渲染升级。
但有些家长比较冷静。他们在群里说,我们都很了解这位老师,也了解学校,都觉得发生这样的事不太可能吧!所以建议“被打孩子”的家长最好直接和老师联系,把事情搞清楚再说。于是“被打孩子”的家长就联系了老师,一问才知道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
其实,
孩子都不会故意造谣和撒谎。也许是孩子看错了,误解了老师,老师对某同学爱抚的举止被孩子错误的解读,毕竟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也许是根本就没有这件事,只是孩子脑海中突然出现了这样一幅情境,孩子误以为真。这种情况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常有发生,甚至我们成年人有时也会产生某些幻觉,疑神疑鬼的,看到别人一个眼神,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他今天怎么这么看我?他打算要干什么?而且往往越想越真,越想越邪乎。
所以,不论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家长首先要和老师取得联系,把事情搞清楚,特别注意不要随意在社交环境(如微信群)里宣泄情绪。家长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老师和学校。如果孩子失去了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和尊重,教育就一定会出问题,不良后果就会发生在孩子身上,最终受害的是自己的孩子。
以前曾读过一个故事:学生拿来一种植物问老师,老师一时说不上来,于是他让另一位同学拿回去问问家长,这位同学的爸爸是植物学博士。
这位同学的爸爸听说后告诉孩子说:“孩子,老师不是不认识,而是想考验一下爸爸,明天老师就会告诉你它的名字。”
第二天,老师果然告诉孩子这种植物的名字了。
其实,昨天晚上,这位博士爸爸已经和老师通了电话,告诉老师了植物的名称,并让老师告诉学生。这位聪明的爸爸的做法维护了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为的是让孩子信任老师,得到好的教育,最终受益的是孩子。
教育好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有两点最为关键。
一是家长要做好表率。
过去我们曾做过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生活态度的形成、道德品质的修养、对社会认识和看法的形成、情商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的生活氛围和家长行为的影响。家长的表率作用是关键因素。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建议家长找来看看)。我说,家庭教育的逻辑特点是“看—做—听”:“看”就是父母首先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用行为影响行为。父母讲文明话,孩子就能学会文明用语;父母爱读书,孩子就容易养成读书习惯;父母孝敬老人,孩子就能学会尊敬和关心长辈;父母相敬如宾,孩子就能学会和同学相处;父母有爱心,孩子就可能有爱心;家长豁达,孩子就可能大气;家长待人宽容,孩子就可能情商较高……。我们以前的调查数据显示:80%和65%的学生认为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来自于家长的影响。其次是“做”,要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做家务。一起做家务最有利于建立家庭亲情,最有利于让孩子获得生活体验和生活能力,这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和让孩子懂得感恩的家庭必修课。会做家务的孩子,将来做理化生实验时动手能力就强,学起来就轻松。最后才是“说”。和孩子讲道理是必要的,但不是要摆在首位的。如果家长“看”和“做”做的不好,整天给孩子讲这道理那道理,孩子不仅不容易接受,还会引起反感。家长做好榜样,道理不言自明;家长没做好榜样,道理讲再多也没用。如果家长榜样作用不好,沟通方式不好,整日碎嘴唠叨和孩子讲道理,很容易过早使孩子产生逆反。
二是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密切配合的前提是家校及时沟通相互理解,尤其是当孩子发生了一些特殊情况时,比如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冲突,在学校犯了错误,孩子情绪发生异常等。我们发现了就要在第一时间相互沟通。这里我要说,不要怕孩子犯错误。孩子犯错误,这是他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处理好了,孩子就能吸取教训,获得成长;处理不好,就会对孩子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在我们专业教育工作者看来,孩子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都有促进孩子成长和成熟的价值。能不能把一个错误转化成一个促进孩子成长和成熟的契机,关键在于家长和学校的相互理解和相互配合。孩子犯了错误,学校就要处理,就要批评教育。当然,我们的教育是很讲究方式方法的。我们批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对不当的行为进行矫正,而不是为了整孩子。学校和老师为什么要整孩子?整孩子能得到什么好处?孩子情绪逆反了,和学校和老师产生抵触了,只会使教育更加棘手,工作更加难办。有些家长想不明白这些,孩子犯了错误就百般袒护,不配合学校工作,这样做是绝没有好结果的。
下面我简单谈谈学习问题,只谈一点。
润泽学校老师有些独特的教学方式,有些可能和其他学校不同。我们很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保持有适当的“弹性”。老师在一节课上讲的知识内容可能很多,比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一节课上老师教学往往要涉及几十个成语,一百多个汉字,远超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在教学内容上的“弹性”。但是这些内容我们并不要求孩子当堂全部掌握,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能掌握多少就掌握多少,并不强求,因为这些内容以后还会不断重复出现。这是在教学要求上的“弹性”。打个比方来说吧。一节课上,老师既给果实,也给种子——孩子掌握了知识就像是得到了果实,一时没掌握知识就像是得到了种子,留待以后发芽。硬性的要求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紧张,不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和兴趣的启迪,还容易造成厌学。我们是让孩子在一种轻松的(实际上并不轻松)自然的精神状态下获取知识。这表面上看好像是“松”,其实是“紧”;表面上看好像是“少”,实际上是“多”;表面上看好像是“慢”,实际上是“快”。对低幼年级教学来说,学科内的知识,我们会“淡化逻辑”,不过于看重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同学科的知识,我们会“淡化边界”,强调知识的贯通和融合。我们注重让孩子在生活中和运用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注重用“输出(运用知识)”推动“输入(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我们所达到的教学要求远远超越了国家课程标准,关键是课业负担并不重,孩子们学的很轻松,很快乐,获得的知识面很宽,而且多种技能也同时得到了发展。这就是讲科学的结果。现在有些学校在教学上要求“堂堂清”,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工业管理模式,是一种“硬加工”的教学模式。其实人的学习过程带有很鲜明的“自然生长”的特征,知识的学习积累过程不是匀速的,每个人的学习都有不同的节奏。只要有兴趣,爱学习,就迟早会迎来一个知识快速积累的“爆发期”,但“爆发期”的到来有早有晚,何时到来每个人都不尽相同。
所以,当润泽的学生家长,要学会“淡定”,不要急躁。有些知识别的孩子一下子就学会了,得到的是果实,你的孩子暂时不会,先别着急,你孩子得到的是种子,种子迟早要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仅仅是一个早会和晚会的问题。有些学校的老师留作业,让孩子一个字词抄写多少遍,有些家长也逼孩子抄写字词,抄了一篇又一篇,这样的方法不仅低效,还会让孩子厌学,眼睛也搞近视了。孩子学习有快有慢,现在快了,不一定始终都快;暂时慢了,也不一定永远都慢。如果你担心自己孩子学习慢被别人落下,就逼着孩子进行强化训练,孩子就容易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孩子厌学了,那可就真的快不起来了。孩子越是厌学,学习就越慢;学习越慢,家长就越起急;家长越起急,就越逼孩子,和孩子的关系就越僵,搞不好家长还会急出病来。况且,你的孩子在这方面学的慢,可能在其他方面学的快;在这方面弱,可能在其他方面强。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古人说,举善而教不能,长善而救其失。我们首先要举善或长善。
成为润泽的学生家长,我们就是一个共同体,就是一家人。以后我们还会有很多交流的机会,会不断给家长提建议。我们也会给家长布置任务。我们的任务不都是让家长逼着孩子写作业进行重复训练,让家长起急犯心脏病。润泽的老师有创造好教育的理想,也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会给孩子创造丰富、紧张、高效、快乐的学习生活。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希望我们能够建立起和谐的家校关系,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8947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9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9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