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第一季度文章汇编41篇

目录
1. 坚决制止借“网红儿童”牟利(人民时评) 3
2. 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多元方程”(人民时评) 6
3. 推动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人民时评) 9
4. 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人民时评) 12
5. 让互联网医院找准发展节奏(人民时评) 15
6. 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人民时评) 18
7. 推进快递包装“绿色革命”(人民时评) 21
8. 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人民时评) 24
9. 扫码点餐,服务也须在线(人民时评) 27
10. 防治噪声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民时评) 29
11. 营养餐带来了什么改变(人民时评) 32
12. 促进算法推荐技术规范健康发展(人民时评) 35
13. 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人民时评) 37
14. 展示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人民时评) 41
15. 讲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人民时评) 44
16. 警惕抢票软件背后的风险(人民时评) 47
17. 冰雪运动助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人民时评) 50
18. 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提供政策托举(人民时评) 53
19. 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牵引力(人民时评) 55
20. 推动“双减”进一步发挥实效(人民时评) 58
21. 以系统观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人民时评) 61
22. 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人民时评) 64
23. 外贸外资稳折射中国经济韧性强(人民时评) 67
24. 拓展乡村振兴的数字蓝海(人民时评) 70
25. 新主流电影彰显主流号召力(人民时评) 73
26. 当冬奥会遇见中国文化(人民时评) 76
27. 成熟心态,彰显大国风采(人民时评) 79
28. 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人民时评) 81
29. 以中国智慧书写新的太空传奇(人民时评) 84
30. 培厚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土壤(人民时评) 87
31. 以更大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人民时评) 89
32. 脱贫基础更稳固,乡村振兴开新局(人民时评) 92
33. “双减”也需做好教育管理“加法”(人民时评) 95
34. 开年“成绩单”彰显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人民时评) 97
35. 压实责任,筑牢“平台堤坝”(人民时评) 100
36. 加大震慑,擦亮“法治利剑”(人民时评) 102
37. 辛勤耕耘,守护大国粮仓(人民时评) 105
38. 标本兼治,涌流更多正能量(人民时评) 108
39. “数字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时评) 111
40. 推动职业本科教育提质培优(人民时评) 114
41. 充分激发数字医疗的优势(人民时评) 117

坚决制止借“网红儿童”牟利(人民时评)
对一切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都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哪个环节没做到位,权利救济就要及时有效地跟进到哪里
一段时间以来,萌娃在不少直播和短视频平台收获众多粉丝,有些还成为“网红儿童”。晒晒娃、分享其日常生活本是人之常情,但把晒娃当成一门生意,为了流量触碰底线,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面。比如,让自家孩子做吃播,每天胡吃海塞各种油腻食物,导致孩子3岁体重就达70斤;刚过完5岁生日的小女孩,被要求对着镜头熟稔地介绍如何化妆……这类内容与儿童年龄特征极不相符,有的甚至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引发广泛批评。
近年来,网络文化市场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也滋生了利用“网红儿童”牟利等不良现象,给儿童权益保护带来了新挑战。我国对这一问题的治理较为及时。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2021年11月,文旅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此前,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也明确要求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监管行动,不断织密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

当前,不少“网红儿童”活跃在各个网络平台,有的是分享生活的精彩,有的则存在炒作牟利之嫌,需要精细化治理。根据《意见》,要严管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表演,对出现未成年人单独出镜或者由成年人携带出镜超过一定时长且经核定为借助未成年人积累人气、谋取利益的直播间或者短视频账号,或者利用儿童模特吸引流量、带货牟利的账号依法予以严肃处理。但如何区分合理出镜和借机牟利,还要在监管实践中进一步厘清。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网红儿童”背后已发展出一条灰色利益链,甚至有网红孵化机构参与包装。据报道,有运营儿童短视频账号的家长称,靠娃可以“月入15万元”。斩断这条利益链,要推动源头治理。网络平台负有主体责任,应发挥更大作用。比如,可以通过机器算法排查、辅以人工标注等,更高效地甄别出以儿童为主角的视频账号,加强针对性管理;还可以畅通举报渠道,方便用户随手点击举报违规内容,提高处理效率。
流量文化侵入未成年人的世界,易形成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对此要有清醒认识。炒作“网红儿童”,不仅对其身体发育成长不利,还可能造成心理焦虑、思维功利化等。受影响的,不仅是镜头里的“网红儿童”本人,还包括屏幕外千千万万个未成年人。全社会成年人特别是作为孩子监护人的家长,应当对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坚决说不,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筑起防火墙。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直播经济飞速发展,尤其要注意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对一切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都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哪个环节没做到位,权利救济就要及时有效地跟进到哪里。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多元方程”(人民时评)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因其绿色、低碳、可再生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超10亿千瓦,相当于40多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比2015年底实现翻番,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既不排放污染物、也不排放温室气体。这些“零碳”能源的装机规模稳步扩大,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6.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替代煤炭近1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9亿吨。同时,城乡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能清洁利用、发电和种植养殖相结合的光伏治沙等模式,也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治理、农业增收等相得益彰。当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近10年来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的单位千瓦平均造价分别下降30%和75%左右。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有序开工,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推进,风机向海上和平原地区布局……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政策加持与落实推动正在加速能源供应的绿色进度条。也应看到,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并不只是单纯增加装机规模,这背后是一道复杂的“多元方程”,需要统筹清洁低碳、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等多种因素综合求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
从安全可靠的角度出发,电能无法大规模存储,生产与消费需要实时平衡。而风电、光伏往往“靠天吃饭”,具有“极热无风”“晚峰无光”等波动性、间歇性缺点,未来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将给电力系统稳定和能源安全带来不小挑战。因此,构建运行更加灵活、更富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迫切需要。这其中,既涉及发电侧加强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又涉及电网侧推进配电网改造和智能化升级,用电侧加强需求侧响应,等等。不仅如此,我国当前的能源资源禀赋仍以煤为主,从国情实际出发,未来如何坚持安全降碳,发挥好化石能源在转型过程中的安全兜底保障作用,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也需要平衡把握。

从经济合理的角度出发,随着光伏、风电大规模利用,技术成本会显著下降,成本的增量主要在于电力系统的平衡成本和安全保障成本。为了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等,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经济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电价机制,让煤电、气电等调峰辅助服务获得合理收益,从而体现其平抑新能源波动的价值,调动企业实施灵活性改造的积极性。
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这道“多元方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先立后破、久久为功,我们一定能够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找到安全可靠、清洁低碳、经济合理的方案,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推动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人民时评)
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以更成熟的制度设计,为更多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有助于营造更加健康、更加多样、更具活力的教育生态
从2022年起,除节假日和寒暑假外,周一至周五每天18时至21时,北京市所有初中学生都可享受免费在线辅导服务,辅导学科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9门。前段时间印发的《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试行)》,推出面向全市初中学生的在线辅导管理服务平台,开放多种教学资源,提供多种形式的在线辅导服务,学生可按需选择适合的教师开展在线学习,引发广泛关注。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实施,学生的负担普遍减轻了。不过,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更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仍然是一个有待破解的课题。
教育得法,贵在因材施教。负担减轻之后,每个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上的学习质量和进度,依然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则“吃不了”。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压力后,给予学有余力者更多深入探究的引导,给予相对薄弱者查缺补短的帮助,这样的个性化辅导,符合教育的本质属性,属于因材施教的实践。从这个角度看,为广大中学生配上由中学教师担任的“线上家教”,是在“双减”政策实施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个性化教育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对于广大中学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个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契机。根据《计划》,教师在线辅导工作量包括在线辅导时间、在线辅导绩效等部分。其中,在线辅导绩效要根据实际参与辅导学生的平均满意度、教师辅导实际完成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教育部门还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教师教学行为、辅导过程及其质量进行监测评估。不过,教师在网络中对学生提问需求的响应,很大程度是自主自愿的。这样的制度设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的同时,也打造了一个鼓励广大教师精益求精、大胆创新的平台。事实上,也只有抓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这个“牛鼻子”,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供给和教育均衡。
当然,想达到预期效果,还得防止开放型在线辅导演变为变相补课。首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自主性。无论学有余力,还是进度滞后,加入在线辅导的前提是学生有课外“充电”的意愿,而不是基于家长的期待或学校的安排。对此,该计划也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比如,合理控制学生连续线上辅导时间,单次辅导时长不得超过30分钟,等等。其次,要明确在线辅导的定位,它是培养学生发展适应未来开放式学习环境的新型学习方式,确有需求时也要科学使用平台提供的服务。同时,教师也要协调好课堂主责与课外辅导之间的主次关系,不能因为参与在线辅导弱化或影响校内教学质量。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以更成熟的制度设计,为更多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有助于营造更加健康、更加多样、更具活力的教育生态。在这样的环境中,“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美好愿景,将加速变成现实。
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人民时评)
着眼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着力实现行政执法水平普遍提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执法规范化程度越高,法治权威和法治信仰就越能在全社会形成,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和安全感也会越强
重庆市某公司在巴南区一段人行道开展市政施工时,损坏城市照明管线,由于该公司主动报告并如实陈述违法行为,后果轻微,执法人员予以从轻处罚;山东曲阜尼山镇鲁源新村通过乡村游发展起来,但流动摊贩占道经营也成了一道执法难题,当地执法与服务并举,予以行政处罚的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让商户“安家”……随着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正式施行,各地方各部门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力求执法要求与执法形式相统一、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方式,工作面广量大,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近年来,随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断深化,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全面推行,我国行政执法总体上有很大改善,但法治政府建设还有一些难啃的硬骨头。现实生活中,一些行政机关采取突击式执法,在处罚手段上层层加码;一些地方存在滥设“电子眼”引发“暗中执法”等问题。此外,不合理罚款、粗暴执法等现象仍未杜绝,不时引起社会关注。
如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着眼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着力实现行政执法水平普遍提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努力方向。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聚焦行政处罚法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部署安排,旨在回应当前的执法实践需要,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提升行政执法的温度。修订后的行政处罚法,强化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增加首违可以不罚,明确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通知》要求,不得在未查明违法事实的情况下,“一刀切”实施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等行政处罚;要综合分析研判同一区域内高频违法行为的原因,推动源头治理。各地不断规范执法言行,推行人性化执法、柔性执法、阳光执法,有的地方还列出包容免罚清单等,让执法更具公信力,更为社会所接受。

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也要加强行政执法的力度。涉及群众的问题,要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充分考虑执法对象的切身感受,可以广泛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柔性方式。但是,对食品药品、公共卫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城市管理、交通运输、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则要加大执法力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还需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只有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执法规范化程度越高,法治权威和法治信仰就越能在全社会形成,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和安全感也会越强。相信,随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落实到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个执法环节,这种正相关效应也会愈加彰显。
让互联网医院找准发展节奏(人民时评)
湖北武汉推出打通互联网医院和零售终端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参保人员可享受线上问诊、线上购药、医保支付、配送到家等一站式服务;山东建立医保大健康平台,为入驻平台的互联网医院开通医保在线支付,医保信息可即时核验;新疆利用互联网医院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患者可接受江苏医疗专家的“零距离问诊”和远程检查……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院快速发展,带来了医疗行业的新变革,让患者就医更方便、用药更便捷。
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无论是互联网医院的数量、用户规模,还是问诊量、市场规模都在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互联网医院已超1600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医院在保障患者医疗服务需求、缓解实体医院医疗服务压力、减少人员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诊疗发展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互联网医院也出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由于品牌认知度低、运营团队缺失、患者网络就医习惯尚未养成等原因,不少互联网医院面临“建而不用”的问题。某省互联网医院运营数据显示,58家公立医院建设的互联网医院中,真正开展互联网诊疗业务的仅有11家。如何合理设置互联网医院、提高其使用效率、实现错位特色发展,避免资源闲置和重复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破解这一难题,首先要明确互联网医院的发展定位。从发展前景看,互联网医疗行业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市场成长性看好,整体上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医院。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疗场景的加速融合,互联网医疗还将吸引更多社会投入。但从发展现状来看,互联网医疗离模式成熟、大规模市场化应用仍有差距。这意味着,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医疗,面对着一条充满挑战的“慢赛道”。只有利用好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从做大流量迈向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才能以独特价值赢得市场地位。
推动互联网医院健康发展,帮助其提升医疗服务品质,要用好政策杠杆,放大其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独特优势。比如,互联网医院可以再造就医服务流程,减少排队、等候时间。在慢性病管理中,互联网医院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帮助患者有效用药、治疗,网上复诊、购药,让患者省心省力。应支持互联网医院在这些领域错位发展,与实体医院协同配合,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还要加强政策扶持,消除互联网医院发展面临的一些政策壁垒。目前,我国对举办互联网医院的实体医院及医生的激励、价格支付等政策尚不明确,应加快研究和论证。监管部门需要统筹考虑医疗行业和互联网模式的特点,实现对互联网医院的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促进互联网医疗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展示了互联网赋能卫生健康事业的广阔前景。只有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方能打开机遇的大门。对互联网医院而言,就是要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提供更高质量、更加规范的服务,从而更好满足人民健康新需求,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人民时评)
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越是这种时候,国有企业越要以奋进的姿态,啃“硬骨头”、蹚“深水区”,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筑牢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攻关市场化改革难点,化解国企办社会、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让国有企业活力更足;推进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让国有资本布局更优;实施“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让国企改革针对性和穿透力更强……2020年以来,国资央企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层层压实责任,狠抓落实落地,目前已经圆满完成七成目标任务。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多年来,国有企业依靠深化改革走向市场、适应市场、融入市场,未来也一定要依靠深化改革在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和实力。“三年行动”七成任务的顺利完成表明,只要我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进改革,就一定能把国有企业打造成为生机蓬勃、实力强劲的现代企业。

奋进新征程,无论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还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都需要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越是这种时候,国有企业越要以奋进的姿态,啃“硬骨头”、蹚“深水区”,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
一方面,要做好经验推广,打好主动仗。近两年,以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关键核心技术人才激励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取得良好成效。打破“铁饭碗”,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打破“大锅饭”,构建差距拉开、激励到位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由此增强了企业管理者的紧迫感,激发了广大国企职工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国有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积蓄了长远发展动力。下一步,要借鉴推广已有成熟经验,将改革重要举措和经验形成长期制度、纳入运转体系,为国有企业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要聚焦重点难点,敢啃“硬骨头”。改革越是向纵深发展,越需要我们加倍努力、扎实进取。比如,一些中央企业体量庞大、实力雄厚,但创新引领力、国际竞争力还存在不足。为此,要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着力补足“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短板,让更多“尖子生”脱颖而出、扬帆远航。又如,不少中央企业承担着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的光荣使命,要通过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更好释放创新潜能,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再如,近年来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进,但要真正发挥效力,还需进一步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探索差异化管控。直面难题,勇于破题,改革成效才会更加显著。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决战决胜之年。如何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在年底前全面完成?让我们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以实际行动深化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筑牢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推进快递包装“绿色革命”(人民时评)
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快递包装问题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一定压力。2020年,我国快递包装废物总量已超1000万吨。2021年,我国快递年业务量首次超过1000亿件,快递包装废弃物还将持续增加。进一步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变得更加紧迫。
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对快递包装的绿色治理也在不断深入。从快递运单电子化到包装减量化,从推广可循环包装产品到加强可循环快递包装基础设施建设等,我国快递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水平明显提升,正在积极探索规模化取代传统包装的路径。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邮政局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进快递包装“绿色革命”,明确了2022年和2025年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的量化目标。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国家邮政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组织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
实现可循环快递包装的规模化应用,确实是当务之急。还原到消费场景就会发现,海量快递中可循环包装难觅身影,主动使用的商家仍为少数。有调查报告显示,67.1%的消费者表示未接触过可循环快递包装,不了解也未见过专门的回收网点,一些可循环包装甚至被作为生活垃圾直接丢弃。

围绕包装如何“绿起来”,快递行业已探索出一套技术路径。只不过,无论是回收利用,还是使用环保材料代替,都存在不易克服的成本问题。据统计,如果全部改用可生物降解塑料包装袋、环保胶带,按照2020年业务量计算,全行业将增加187.9亿元成本,占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的2.1%左右。有分析认为,使用快递循环箱暂时也没有成本优势,还有附加的社会成本:快递小哥来去匆匆,缺乏时间和意愿承担回收任务,消费者认知水平不同,配合度参差不齐。
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需要全链条发力,从各个环节降本增效。比如,引导寄递企业围绕绿色包装等重点领域加强科技创新,从源头上降低成本;也可以在减少回收难度上下功夫,比如,国家邮政局正探索构建邮件快件包装物回收“逆向物流”模式。还应加强政策引导,对绿色包装生产、绿色快递物流和配送体系建设、专业化智能化回收设施建设等项目,在资金、信贷、债券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包装减量和绿色循环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此外,要注重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让绿色消费成为生活习惯。有时需要用激励手段。一家邮政快递企业联合电商平台新铺设1.3万个绿色回收箱,2021年“双11”期间每天准备了50万个新鲜鸡蛋,送给参与快递箱回收的消费者。也不妨唤醒价值认同,比如,在网购下单时,可以增加付费使用绿色包装的选项,相信有不少消费者愿意为环保出一份力。

我们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有时候不见得是社会成本更低的生活方式,但肯定是更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快递包装的绿色转型,需要做好生产、使用、回收、处置全链条治理,还需要多个环节的商家、行业乃至不同城市、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我们为此付出的每一分努力,不仅是在成就一种更有责任感的生活,更是在塑造美好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人民时评)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不仅更注重环境保护,还在于让经济发展过程资源利用率更高、社会效益更好
广东深圳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现生活垃圾的全量焚烧和零填埋,资源回收率达42%;安徽铜陵、辽宁盘锦通过“无废矿山”“无废油田”建设,将废弃矿山变成“绿水青山”,再发展旅游观光将其变成“金山银山”;重庆积极创建“无废”学校、小区、机关等,营造共建共享氛围,推动公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国在深圳等11个城市和雄安新区等5个特殊地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取得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试点形成了“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一批可推广示范模式,当前我国“无废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前不久,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提出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在现阶段,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是从城市整体层面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的有力抓手,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一方面,我国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大治理力度,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另一方面,提升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使之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机融合,有助于推动城市加快形成与新发展理念相匹配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水平。
事实上,“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这与当前我国城市的治理水平和发展方向是相适应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目前,浙江已在全省推开“无废城市”建设。
“无废城市”建设,对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固体废物治理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对降碳有明显作用。有关机构对全球45个国家和区域的固体废物管理碳减排潜力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提升工业、农业、生活和建筑领域4类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水平,可以实现相应国家碳排放减量的13.7%至45.2%。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工作合力。尤其要注重动员全社会参与,让“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但推进策略可以差异化,各地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特点等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制定实施路线图,落实好技术支撑、市场培育、资金保障等。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不仅更注重环境保护,还在于让经济发展过程资源利用率更高、社会效益更好。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将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扫码点餐,服务也须在线(人民时评)
扫码、关注商家公众号、同意获取用户位置信息、点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餐饮店推出了扫码点餐服务,与此同时,纸质菜单在一些店里成为“稀缺品”、关注公众号才能点餐等问题,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讨论。近期,相关平台向开发者推送通知,提醒开发者自查是否存在“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核查违规的公众号将被限制二维码打开公众号能力。平台回应消费者诉求,主动承担相应责任,有助于提升消费体验,赢得消费者欢迎。可以说,不让扫码点餐成为“单选题”,才能答好服务消费者的“必答题”。
与传统的人工点餐相比,扫码点餐有不小优势。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扫码点餐减少了对服务人员的依赖,既能节约时间,也方便挑选菜品。对商家来说,扫码点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营业效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无接触点餐和无接触结账减少了疫情传播的风险,客观上也助推了扫码点餐的普及。正是因为有多方面的优势,扫码点餐越来越受到餐饮行业的青睐,日益成为用户的消费习惯。

然而,无接触服务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服务水准,恰恰相反,只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让扫码点餐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现实生活中,有的餐厅不提供人工点餐服务,只提供扫码点餐;有的要求消费者先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再进行扫码点餐;还有的不向消费者提供直观可查的现场菜单和菜品价格……如此种种,不仅有违商业惯例,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让“消费便利”成了“消费烦恼”。新技术的运用应该给消费者带来更加多样的选择而不是相反,扫码点餐也不应该成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群体的消费壁垒。扫码点餐,服务也须在线,如此,方能更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更值得重视的是,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在扫码点餐过程中如何得到更好保障?现实生活中,在一些餐厅扫码点餐时,往往需要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授权给相关公众号或小程序使用。消费者到餐饮店是为了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明确要求,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借扫码点餐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不仅有违法律相关规定,也会增加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餐饮行业肯定还会迎来更多变革。从机器人配菜、送餐,到点餐时根据消费记录“定制推送”,再到食品原材料的溯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无论消费场景、服务形式如何变化,都需要把顾客放在第一位,筑牢消费者信息安全的防线,更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提供良好的就餐体验,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夯实长久健康发展的基础。
防治噪声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民时评)
正在午休,却被窗外工地的噪声吵醒;伏案工作,楼下嘈杂的广场舞音乐让人不胜其扰;走在路上,被机动车巨大的轰鸣声吓了一跳……类似遭遇,不少人可能都经历过。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接到的公众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排在第二位。如何更好解决噪声污染问题,是一道治理必答题。
不久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这部将于今年6月5日起施行的法律,内容涵盖噪声污染防治标准和规划、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等领域以及相应法律责任,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等,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是解决噪声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我国现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自1997年3月1日起施行,成效有目共睹。不过,与20多年前相比,我国噪声污染防治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公众环境意识提升,对声环境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污染区域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新型噪声源不断出现,室外活动噪声、室内噪声污染也日益多发。这对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新出台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删除了原来名称中的“环境”二字,明确法律规范的对象仅限于人为噪声,并在加强源头防控、加强噪声分类管理、强化社会共治等方面进行了修改完善。针对近年来群众反映较多的广场舞噪声扰民、机动车轰鸣扰民等问题,新法明确:在公共场所组织或者开展娱乐、健身等活动,未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者有关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规定,未采取有效措施造成噪声污染,或者违反规定使用音响器材产生过大音量的,拒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对个人可以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禁止驾驶拆除或者损坏消声器、加装排气管等擅自改装的机动车以轰鸣、疾驶等方式造成噪声污染……相关规定回应民生关切,为防治噪声污染提供了坚实支撑。
防治噪声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加大处罚力度,也要在事前防范上下一番功夫。噪声污染防治法增设“噪声污染防治标准和规划”一章,明确规定“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城乡区域开发、改造和建设项目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强调“应当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相关标准,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等的防噪声距离”。既着力于“治”,也着眼于“防”,防治噪声污染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防治噪声污染既是法治课题,也是文明考题。全社会应当增强噪声污染防治意识,自觉减少社会生活噪声排放。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许多主动降噪的文明之举。比如,有的广场舞组织者为参与者配备蓝牙耳机,既不产生噪声,也满足了群众的健身需求;有的社区规定,不在休息时间和周末进行装修等活动,把噪声严格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以法治促文明,必将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宁静和谐、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厚植防治噪声污染的法治土壤与社会土壤,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涵养社会文明水位,我们就一定能让噪声远离群众日常生活,让安宁与我们时时相伴。
营养餐带来了什么改变(人民时评)
营养改善计划不仅提升了农村学生健康素质,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均衡成长也有重要意义
学生的营养状况,事关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乎国家的未来。为提高农村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2011年我国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前不久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该计划已覆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超过13万所,近3800万农村孩子吃上了营养餐。这样的成绩值得振奋、令人欣慰。
一餐饭的改变,能带来什么?它按下了农村孩子增强体质的“快进键”。监测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2020年欠发达地区受益农村的15岁男生、女生身高有显著增加。它也是弥合城乡差距、增进社会公平的“助推器”。计划实施10年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各项健康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它还是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生动注脚。这一全球规模第三的校餐计划,提升了义务教育巩固率,不仅赢得国际社会的赞许,也成为观察中国扶贫经验的一个重要窗口。

小小一餐饭,惠及大民生,这些可喜变化离不开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实打实的“真金白银”为计划落实提供了可靠保障。计划实施以来,膳食补助标准不断提高,每提高1元,意味着中央财政每年多增加约30亿元支出;10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近2000亿元,为保障学生营养提供了坚实后盾。数以万计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的教师、校长、食堂工作人员等,有力推动了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而公益组织、企业机构等的积极参与,则为改善就餐条件、优化营养搭配等汇聚了更多力量。可以说,正是宏观政策的有力保障和微观主体的锲而不舍,这项计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持续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让更多人都来为营养餐出把力,这是推动营养改善计划行稳致远的必由路径。
与10年前相比,农村学生的健康素质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要看到,持续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是一项长期任务,仍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营养改善的覆盖人群、质量要求等均发生了新变化。比如,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读阶段农村儿童是营养改善计划的主要受益者,但有研究表明,学龄前阶段的营养状况对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同样关键。正因此,贵州等一些地方探索将营养改善计划向农村学前教育延伸。再比如,计划的顺利实施,让一些农村学生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但在营养改善过程中,油盐超标、超重肥胖等现象也在悄然浮现,如何提高营养改善计划质量,助力农村学生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成为新的课题。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0年对一棵树的成长或许足够了,但对孩子体质的改变、对百年树人的进程来说还只是个开始,需要大家继续努力,不能懈怠。

少年强则国强。营养改善计划不仅提升了农村学生健康素质,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均衡成长也有重要意义。不断提升计划实施水平,让更多农村儿童吃上更好的营养餐,我们就能进一步促进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不断蓄积走向未来的力量。
促进算法推荐技术规范健康发展(人民时评)
加强监管规范,从根本上有利于算法推荐技术规范发展、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算法推荐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算法推荐技术通过抓取用户日常的使用数据,分析得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而精准化地提供信息、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算法推荐技术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前不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矫正算法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不良生态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措施。如何规范算法推荐技术发展和应用,引发关注。
在一定意义上,根据用户喜好推荐信息、根据用户习惯推荐商品、根据用户偏好设计个性页面……算法推荐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与此同时,滥用算法推荐技术等负面问题也逐渐暴露,通过算法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比如“大数据杀熟”,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又如,以内容和形式的强吸引力,诱导未成年人沉迷于游戏或观看视频中;再如,凭借市场力量、平台规则和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要求经营者在平台间“二选一”,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侵害了广大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而且给网络空间的传播秩序、市场秩序、社会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算法推荐技术加强规范,防止其消极影响、引导其有序发展。
《规定》开宗明义要求“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明确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规避监督管理以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从监督管理主体,到信息服务规范,从用户权益保护,到具体法律责任,《规定》不仅为个人信息保护、社会数据安全、市场良性运行等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者等特定人群作出具体要求并规定了处置措施,可谓既“全覆盖”又“有重点”,为算法推荐技术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
进而言之,更重要的是为网络技术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算法推荐技术每一次根据用户行为数据进行的特定推荐,无不隐藏着平台的价值判断。因此,运用算法推荐技术应树立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网络科技发展进步更应追求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目标。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自觉坚持主流价值导向,优化算法推荐服务机制,积极传播正能量,呵护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
加强监管规范,从根本上有利于算法推荐技术规范发展、健康发展。这需要多方共同参与治理,以实际行动推动算法推荐服务公正公平、规范透明,推动科技发展向上向善,营造更为清朗的网络空间。
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人民时评)
***总书记强调:“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再过一段时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将正式开幕。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共同迎接冬奥盛会到来。
——编者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将极大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展示新时代中国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奋进的中国与奥林匹克再度携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在阳光下晶莹夺目;延庆小海陀山,360度回旋雪车雪橇赛道蜿蜒山岭;张家口崇礼古杨树场馆群,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展现中国风……京张两地,长城内外,一场举世瞩目的冰雪盛会即将开幕。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们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经过几年努力,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1月4日,***总书记实地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为筹办工作鼓劲加油、坚定信心,为迎接冬奥盛会发出了冲锋号、动员令。满怀豪情的话语,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矢志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昂扬姿态。

强调“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指明重要意义;明确“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中的体现,要贯穿筹办工作全过程”,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视角思考办奥理念;要求“全力做好各项筹办工作,努力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从具体落实的角度提出方法路径……申办成功以来,一场场深入调研,一个个重要指示,一次次亲切关怀,***总书记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念兹在兹、高度重视,充分展现了中国履行庄严承诺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
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成功以来的7年时间里,“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始终引领筹办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从筹办之初就确定一份涵盖51个业务领域、分解为3000余项里程碑任务的工作总清单,夜以继日的拼搏换来一块块“拼图”如期完成;冬奥所有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采用碳排放量趋于零的制冰技术,“水立方”创造性变身“冰立方”,绿色低碳成为冬奥场馆最闪亮的底色;科技元素融入场馆建设、运动训练、冰雪产业,让奥运比赛更安全、更精确、更好传播,展示着北京冬奥盛会的“科技范儿”;搭乘京张高铁感受首都“一小时经济圈”,冬奥盛会为区域协同发展增添动力……一项项任务从蓝图变为现实,为奥运圣火点燃的那一刻作出充分准备。世界翘首以盼,中国全力以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坦言:“我们对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充满信心。”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印记,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气派。体育图标创作灵感来自于篆刻艺术汉印,将抽象的体育项目演绎为精彩的运动瞬间;火炬“飞扬”以寓示吉祥的祥云纹样打底,逐渐过渡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照亮冰雪、温暖世界;火种灯创意源于西汉长信宫灯,表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契合……正如***总书记强调的:“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将极大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展示新时代中国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
当前,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人生能有几回搏,长期准备、在此一举。”越是临近冬奥盛会开幕,越是不能掉以轻心,越是要以慎终如始、善作善成的态度全面梳理并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围绕如期办赛目标,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全面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抓紧抓好最后阶段各项赛事组织、赛会服务、指挥调度等准备工作,我们一定能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中国与世界的冰雪约定将如期而至,我们准备好了!

“一起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这句口号传遍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彰显着携手向前的共同愿望,凝聚着全人类的美好梦想。奥运火炬,将点亮古都夜空;四海宾朋,将齐聚长城内外。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场冰雪之约,世界各地运动员将挥洒拼搏汗水、展现奥林匹克精神,北京冬奥盛会将为奥林匹克运动史带来新的荣光,中华文明将在与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新的生机活力。
展示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人民时评)
从百年前的“奥运三问”到今天的“双奥之城”,折射百年奋斗、百年巨变,映照着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
近7年的拼搏奋斗结出累累硕果,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透过北京冬奥盛会这扇窗,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风范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冒着严寒而来,沐着夜色而归,在实地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时,***总书记一路看,一路思索,一路鼓劲。殷切的关怀、暖心的激励,充分展现了一定要把冬奥会办好的信心和决心,也点燃了更多人“一起向未来”的奋斗激情。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是国家强盛的一个标识,是民族凝聚力的一个象征。犹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吸引全球40多亿观众领略体育的精彩,不少国际人士发出“钦佩不已”“无与伦比”的赞叹;2015年7月,凭借政治经济影响力大、民众支持度高、主办大赛经验丰富等优势,北京和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权。从百年前的“奥运三问”到今天的“双奥之城”,折射百年奋斗、百年巨变,映照着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
筹办冬奥,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张国力的综合考卷。***总书记
强调:“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形成做好筹办工作强大合力”。事非经过不知难。多少次披星戴月,多少回攻坚克难,才让“冬奥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12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完工,3个冬奥村如期交付使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近7年的拼搏奋斗结出累累硕果,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冬奥场馆建设做到了节奏不变、目标不变、标准不变。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冬奥筹办工作进展十分顺利,这几乎就是奇迹。”透过北京冬奥盛会这扇窗,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风范。
冬奥筹办过程不仅攻克重重难关,而且与国家发展进步同频共振。从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和“冰丝带”等场馆建设中展现出来的先进科技,到首钢老工业区改造和延庆赛区打造“山林场馆”的环保方案,我们秉持和奥林匹克改革思路高度一致的办奥理念,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贡献。最大化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需要新建的仅占总数的16%;构建起京张“一小时经济圈”,区域间互联互通不断加强;所有冬奥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未来通过冬夏项目场地转换,将赛后利用与服务全民健身相结合……锚定“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三大目标,北京冬奥正在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就此而言,冬奥盛会是中国日新月异发展的一个时代印记,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
从国际视角看,冬奥会架起了不同国家和地区运动员和人民联系、沟通的桥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冬奥盛会也将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多样文明的一次美丽相遇。北京冬奥盛会恰逢中国春节,在充满年味的喜庆氛围中,世界将再次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和谐、和善、和平、和美的中华文化,见证我们国家和民族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
作为奥林匹克事业坚定的支持者和践行者,中国交出了冬奥会筹办的优异答卷。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精益求精、战胜困难,我们一定能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讲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人民时评)
不仅要办好盛会,也要以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方式,讲好中国再次与奥林匹克结缘的动人故事
无数建设者披星戴月的奋斗故事,建设过程中自主创新的突破亮点,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激越奔涌的生机活力
北京冬奥盛会将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写下新的篇章,精彩的北京冬奥故事需要精彩的讲述。***总书记前不久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强调:“讲好各国奥运健儿激情拼搏的故事,讲好中国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故事,全面、立体、生动地把北京冬奥盛会传到全世界。”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北京冬奥盛会,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有助于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内外部舆论环境。正因此,我们不仅要办好盛会,也要以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方式,讲好中国再次与奥林匹克结缘的动人故事。

我们要讲好各国奥运健儿激情拼搏的故事。冬奥会开幕日益临近,全球冰雪健儿正争分夺秒,为梦想冲刺。中国冰雪“金牌之师”国家短道速滑队已经实现满额参赛;17岁小将苏翊鸣在大跳台世界杯美国斯廷博特站比赛中夺得男子单板滑雪金牌,创造了中国滑雪新的历史;两届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单冠军、日本运动员羽生结弦,期待在北京挑战高难度的四周半跳动作……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世界顶尖的冬季项目运动员将会聚在中国,向世界呈现精彩的冰雪竞技。无论是否站上领奖台,拼搏就是最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共同组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熠熠生辉的精神底色。深入挖掘这些故事,将激励更多人用奋斗成就梦想。
我们要讲好中国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6年多来,筹办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取得累累硕果: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就绪,“科技、智慧、绿色、节俭”成为鲜明特色;区域协同发展驶入快车道,北京“双奥之城”的名片熠熠生辉;我国冰雪运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为引领,冬奥筹办得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这几乎就是奇迹”的赞誉。无数建设者披星戴月的奋斗故事,建设过程中自主创新的突破亮点,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激越奔涌的生机活力。

我们要讲好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故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东道主,中国已经做好了热情迎客的准备。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形象来自中国国宝大熊猫,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设计灵感源于象征团圆喜庆的中国灯笼;运动员从“雪如意”的跳台顶端出发时,能透过山谷看到远处的明代长城遗迹……这些创意和设计,成为冬奥盛会的一张张文化名片,成为传播冬奥的闪光点。冬奥盛会开幕在即,赛会志愿者培训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他们将用专业的服务和饱满的热情迎接四海宾朋,向各国参赛人员讲述一个古老而现代的中国,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开放自信。
媒体是除运动员外北京冬奥盛会的重要参与者,运动员风采、冰雪运动的速度与激情、冬奥的精彩故事等更需要通过媒体展现给世界。闭环内,在保证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北京冬奥组委将为来自全球的媒体工作人员采访报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提供必要条件和工作便利。相信在强有力的服务保障条件下,通过国内外媒体和记者深入报道,世界将和中国一同见证奥林匹克冬季运动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传播的新境界。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我们也一定能够向世界讲好中国的冬奥故事。
警惕抢票软件背后的风险(人民时评)
今年春运大幕已正式开启。40天的时间里,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8亿人次。与此同时,今年春运全路客运最大能力安排比2019年同期增长10%以上。全国铁路也从1月10日零时起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经过这次调图,全国铁路客货列车开行总量分别达到5231对、10606对。日益提升的客运能力、不断优化的列车开行结构,让人们的返乡之路更为顺畅。
由于春运期间客流量大,部分热门路线和热门日期的车票,也出现了“抢手”的现象。一些抢票软件瞄准这一情况,推出花样繁多的抢票“服务”。有的将抢票分为低速、快速、高速、极速等多个等级,对应不同的预估抢票成功率,收费依次升高;有的则设置普通用户抢票和会员抢票等不同类型,购买会员需支付一定的费用,且会员也分为多个层级;还有的宣称免费,却要求用户把软件链接发到社交平台以完成“好友帮抢”“好友助力”等加速任务……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加速包”“助力包”,以及所谓的“优先购票”等噱头,广大乘客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清醒的认识。

实际上,无论是哪款购票软件,最终都需要在铁路12306购票系统排队。目前来看,多数抢票软件的原理是利用技术手段不断刷新余票、提高需求提交的速度,从而提高抢到车票的概率。一些平台把抢票成功率和用户等级、加速分级等相挂钩,但规则和优先次序并不透明,所谓“预估抢票成功率”往往也缺乏足够准确的依据。在无从辨别真假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会被这样的“成功率”误导,认为加钱等于增加概率,进而被诱导持续付费。一旦花费高价却没抢到票,则会因为抢票软件拥有解释空间而难以维权。不仅如此,一些技术手段需要占用大量网络资源,对12306平台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抢票软件也扰乱了正常的购票秩序。
除了诱导消费、存在各种收费陷阱、部分车票无法在网上办理退改签等问题,还值得警惕的是,抢票软件存在个人隐私的泄露风险。多数抢票软件需要旅客提供个人身份和12306购票账号、密码等信息,有的还要求用户上传身份证照片。一旦因为软件平台管理不善出现信息泄露,或被黑客窃取,这些个人信息就有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用于某些商业行为,甚至成为网络诈骗等活动的“突破口”,最终让用户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
事实上,12306购票系统早就上线了“候补购票”功能,且已全面推广,覆盖所有旅客列车。旅客遇到所选车次无票时,可以通过系统提交购票需求,支付成功后便能进入候补队列。一旦有旅客退改签,或铁路根据运输能力新增加车票,系统将自动为旅客兑现候补购票需求。为适应疫情防控条件下的旅客出行规律,铁路部门今年还将候补购票最晚截止时间由开车前6小时调整为2小时。因此,与其因使用抢票软件而承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信息泄露风险,不如用好12306购票系统的“候补购票”功能。

一张小小的车票,承载的是浓浓的乡愁。与过去相比,如今的交通出行方式更加多元,铁路网络在不断完善,人们购票也更加方便、快捷。希望消费者擦亮双眼,对抢票软件背后的风险保持警惕。
冰雪运动助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人民时评)
我们办好冬奥盛会,不仅要为世界各国运动员提供竞技舞台,更要充分发挥奥运盛会的示范效应,让冰雪运动走进千家万户
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一脉相承,映照着我们一以贯之的目标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已经从愿景成为现实——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中国为奥林匹克运动献上一份珍贵礼物。全国各地居民均有不同程度参与冰雪运动,其中12个省区市冰雪运动参与率达到30%以上;通过科技助力、开展非雪季运动项目等方式,冰雪运动向四季延伸,多地形成了全年常态化的冰雪活动组织模式……冰雪运动正逐步打破地域和季节限制,成为生活新风尚。
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总书记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强调:“要充分利用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形成的热潮,坚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一体推进,推动我国冰雪运动持续发展。”我们办好冬奥盛会,不仅要为世界各国运动员提供竞技舞台,更要充分发挥奥运盛会的示范效应,让冰雪运动走进千家万户。
早在2014年初,在俄罗斯索契,***总书记
就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讲述了这一考虑:“我们申办冬奥会的最大目的,就是在三亿人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推动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引领,推动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这是时代赋予中国的发展机遇。
冬奥会申办成功时,109个冬奥小项中约1/3在我国尚是空白。6年多来,在“扩面、固点、精兵、冲刺”的备战方略下,109个小项“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的目标已经实现。现在,中国选手已经在北京冬奥会7个大项、15个分项、95个小项上实时入围。17岁少年苏翊鸣成功完成内转转体1980度抓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这一超高难度动作的选手;短道速滑选手武大靖曾打破世界纪录和奥运会纪录,将再次出征奥运赛场;谢霆从崇礼当地一名保安成长为国家级裁判……从个人到团队,拼搏奋斗奏响了筑梦冬奥的时代强音,推动我国冰雪运动的竞技水平大幅提升、项目版图迅速扩大。

冰雪运动不仅属于专业运动员,而且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冬奥筹办6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大力推进“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我国形成了东南西北遥相呼应、冬夏两季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全面开花的新格局。冰雪运动实现了从小众向大众、从区域向全国、从冬季向全年的转变。大众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大幅增加,冰雪运动在广大青少年中快速推广,残疾人冰雪运动广泛开展,冰雪运动竞技水平跨越式提升,各类冰雪运动赛事蓬勃开展,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加快供给,冰雪运动人才队伍日益壮大。这不仅有益于增强人民体质,也为世界冰雪运动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冰雪运动作为现代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跨越式发展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不可或缺。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推进冰雪运动发展作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借着这一届冬奥的“东风”,冰雪运动奏响了一曲“四季歌”;冰雪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由“冷资源”成为“热经济”。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一脉相承,映照着我们一以贯之的目标。
如今,冰雪运动的种子正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为更多人带来健康与欢乐,为美好生活增添时代光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言:“随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世界冰雪运动的历史将以北京冬奥会作为分界线。北京冬奥会将成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的里程碑。”一届世界瞩目的北京冬奥盛会,不仅让中国冰雪运动从中受益,还将改变世界冰雪运动风貌,开拓奥林匹克运动新境界。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提供政策托举(人民时评)
***总书记强调:“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就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市场主体是一个重要内容。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今年1月,减税降费座谈会召开,就进一步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听取意见建议。从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到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再到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项纾困和支持市场主体政策持续推进,以更大力度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青山常在,生机盎然。2021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十三五”以来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宏观税负由2012年的18.7%预计降至2021年的15.2%左右……在压减政府支出的同时为市场主体纾困,并与“放管服”等改革同步推进,更大程度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带动了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促进实现稳增长、保就业、防通胀。减税降费催生大量市场主体,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新增市场主体纳税逐年增加,实现了“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减税降费是受益面最大的惠企政策,对应对困难挑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了关键作用。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实现经济发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关键是要稳住市场主体,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提供政策托举。延续实施2021年底到期的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措施;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促进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和更新改造;针对受疫情影响重、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等特殊困难行业,研究精准帮扶的减税降费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既注重针对性,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和制造业,又强调联动,形成纾困合力,将为确保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重要作用。
明确有力的部署给亿万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同时也要看到,除了减税降费之外,还需要以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营造公正、透明、预期稳定的制度环境,消除各种隐性成本、制度壁垒,为各类市场主体构建公平发展的良好环境,才能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厚土壤、提供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市场主体有活力,市场经济就有动力。作为我国经济运行的“细胞”,亿万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力量。多听取市场主体呼声,多满足市场主体需求,让宏观政策和微观主体紧密联接,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奋发作为,就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牵引力(人民时评)
发展数字经济,不仅自身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能够赋能千行百业、带动各个领域实现数字化升级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不久前,《求是》杂志刊发***总书记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文章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八方面重点任务,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绘就了时间表、路线图。
数控机床,让高端制造如虎添翼;智慧城市,让公共服务高效便捷;智能家居,让现代生活轻松惬意……从生产到消费,从生活到娱乐,新一代数字技术渗透到经济发展各个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增速达9.7%。可以说,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自身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能够赋能千行百业、带动各个领域实现数字化升级。我们要持续培育中国经济新优势、新动能、新活力,就必须抓住数字技术、数字经济这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的数字经济牵引力。
增强数字经济牵引力,要牵住自主创新的牛鼻子。数字经济领域是当前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创新,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未来技术不断萌生。数字技术迭代速度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在客观上决定了创新之于数字经济的重要意义。既要顺应新趋势,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努力为数字经济赋能、提质、增效;也要沉得下心来,加快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增强数字经济牵引力,要打好融合发展的主动仗。数字经济既能够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又能够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形成传统产业叠加数字经济的化学反应。这个过程表现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双螺旋上升过程,既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也积极培育数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数字工厂、数字家庭、数字化医疗等新产品新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要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让数字经济的火车头释放出更大牵引力,就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推动“双减”进一步发挥实效(人民时评)
“双减”减去的负担实实在在,为家长的焦虑情绪打开了纾解窗口,也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在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和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寒假,不少学校主动减少学科类假期作业,增加了为家人制作美味佳肴、每日运动打卡等个性化作业;一些地方结合社会力量办起假期托管班,帮助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多项教育服务,丰富了学生假期生活,也减轻了家长看护压力。可以说,“双减”减去的负担实实在在,为家长的焦虑情绪打开了纾解窗口,也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落实“双减”政策,其中一道必答题就是,校外负担减了,校内教育服务如何做实做强?减负不能减校内教育服务质量,只有让校内教育服务“质效双增”,才能更好减负。以减少学生作业负担为例,各地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探索。有的通过建立作业公示制度、教师试做机制等方式,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有的制定分学科的作业设计指南,组织作业设计大赛、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促进广大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帮助学生高效率巩固知识。通过更加精细化的工作,不断优化教学环节、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尽可能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方能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以结果导向来看,“双减”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更有助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撑起一片天。眼下,从培训班、作业堆里解放出来的孩子们,有机会去体验更多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参加更多意趣盎然的课外实践。从提供配音、演说等个性化作业供自主选择,到邀请书法、音乐、舞蹈等名家进校园,再到组织参与体育锻炼、学农实践,很多学校顺应“双减”后学生学习内容、时间分配的变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爱好,让更多孩子在减负担的同时增长知识、兴趣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持续做好“增”的文章,才能不断提高“减”的效果。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提升“双减”效果不能只在校园里寻找方案,发挥好政府、社会以及家庭的协同力量同样重要。无论是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还是完善教师激励制度,解决好课后服务师资、场地、经费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都需要更精准的政策配套。与此同时,如何将“走出去”与“请进来”更好结合,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社会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的教育养分,也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家长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比如,家长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生动力。落实“双减”工作不是某一方的事,相关各方形成合力、一起推动,政策成效才有可能更好显现。

上学时间不再人为提前,孩子可以“踏踏实实吃完早餐再去学校”;放学时间顺应需求推后,困扰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得到缓解;学校布置的重复性作业少了,孩子们的睡眠更充足了,也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了……家长们的切身感受,既是对“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肯定,也包含了对教育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的期待。进一步推动“双减”政策落实落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我们一定能让更多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拥抱更加出彩的未来。
以系统观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人民时评)
最近召开的各地两会上,多地公布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施工图”。北京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稳步推进碳中和行动;上海将启动崇明碳中和岛、长兴低碳岛、横沙零碳岛建设,积极打造碳中和示范区;浙江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各地正在迈出坚实步伐。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之年。节能降耗扎实推进,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清洁能源消费快速发展,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消费比重达到25.3%,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达到2.4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8%;绿色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45.6%、42.1%……这一年,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才能更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总书记
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难在“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难在“全面”,关键在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比如,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就要统筹能源保供稳价、能耗双控等。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同比增长4.7%,有效保障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和经济平稳运行;同时,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现能源消费逐季回落。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需要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工作全过程,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对各地来说,绿色低碳发展,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比如,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广东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新投产海上风电549万千瓦、光伏发电225万千瓦、抽水蓄能70万千瓦。在北京,为助力“绿色冬奥”提供具有低排放特点的天然气和氢能源,国家管网集团新建的4条线路去年底全部完成投产供气,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相继建成30多个加氢站投入使用。这背后,是北京冬奥会对绿色清洁能源的高度重视,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全部场馆100%绿色供电,预计共将消耗绿色电力约4亿千瓦时,可减少标煤燃烧1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抓住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的机遇,才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小到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建筑光伏一体化,大到环境托管服务的推行、绿色环保产业的壮大,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任重而道远,迫切需要“致广大而尽精微”地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善于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以系统观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们一定能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全面绿色转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人民时评)
截至去年底,全国5G基站数超140万个,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5.18亿户,所有地级市、超过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我国5G建设最新成绩单。5G网络覆盖广度、深度进一步提升,有力助推信息通信业实现新跨越,为中国经济增添了一抹亮色。
可喜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应用场景。5G建设的最新成果,为冬奥场外观众提供360度视角观赛的全新体验,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享受到“云端诊疗”,让乡村学校的孩子远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云端的服务、网上的便利,也让智慧工厂中远程设备操控成为可能、流水线上机器视觉质检更加敏锐。目前,面向信息消费、实体经济、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全国5G应用创新案例已超1万个,覆盖22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5G应用,正在成为赋能千行百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以产业数字化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是关键。近年来,通过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适度超前开展5G网络建设,5G网络覆盖广度不断延展,无论是从投资有效性角度,还是从加速发挥新动能引擎来看,“以建促用”的目标都显得更为迫切。应该看到,当前我国5G技术在各地各领域落地生根的同时,在应用效果、融合深度、覆盖领域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在不同行业推广5G应用面临着技术融合难度大、规模化复制难等堵点,亟须统筹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建用结合的良性发展模式。
以建促用,建是基础。要稳妥有序开展5G网络建设,继续增加县城和乡镇覆盖的广度,也要以点带面,有的放矢。通过提高在交通枢纽、购物中心等人流密集区域以及在工业、医疗等重点行业的深度覆盖水平,鼓励优先在这些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探索5G融合应用,以试点示范扩展到规模推广,才能探索出加速推动5G大规模商用的路径。
推广5G应用,需握指成拳。5G应用的主战场在赋能实体经济,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横向看,不同行业、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尽相同,需求差异性大;纵向看,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落地,环节多、流程长,满足行业应用个性化需求,亟待加强5G技术、标准对行业需求的适配和支撑。更好推动5G应用赋能实体经济,不仅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多个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研发多层次的5G行业芯片、行业模组等相关产品以满足差异化需求,也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让突破性进展和成熟应用加速复制推广到千行百业。
***总书记
强调:“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有利于加速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随着数字化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等新需求不断增长,5G应用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持续完善5G网络覆盖,加快推动5G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就一定能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外贸外资稳折射中国经济韧性强(人民时评)
不论国际形势发生什么变化,中国都将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
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接连跨过5万亿、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攀上又一高峰;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2021年,我国外贸外资双双创下历史新高,为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外贸外资实现稳中向好,折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底色。2021年,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数量达56.7万家,增加3.6万家。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超1500家,海外仓数量超2000个,建成的保税维修项目超130个。利用外资质量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引资增长17.1%,占比提升至30.2%。扎实的数据表明,外资外贸不仅规模稳,而且活力增强、质量提升。特别是面对疫情挑战,我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探索社会生活新模式、拓展人员往来新路径,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必将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走稳走实。

外贸外资稳彰显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成色。推进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开放平台建设,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等国际展会,进一步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改革……一项项开放举措落实落细,稳住了市场主体的预期和信心,为稳外贸、稳外资作出了积极贡献。2021年,21个自贸试验区实现了占全国18.5%的外商投资总额和17.3%的进出口额,开放高地成效显著。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方面,2021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1.6万亿元,创8年来新高,同比增长23.6%,占我国外贸总额的比重达到29.7%,沿线国家对我国投资增长29.4%。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不仅为沿线国家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为我国稳外贸、稳外资拓展了新空间。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在外贸领域,缺芯、缺柜、缺工等“三缺”问题和运费、原材料成本、能源资源价格、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四升”问题直接加重企业负担;在外资领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深度重塑,跨国投资呈现近岸化、本土化、区域化等趋势,各国引资竞争更加激烈。虽然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不论国际形势发生什么变化,中国都将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

今天,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连续5年全球第一,吸收外资保持全球第二,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基础更牢、条件更优、动力更足,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相信随着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在高水平开放带动下,国内国际双循环必将更加畅通,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拓展乡村振兴的数字蓝海(人民时评)
为乡村振兴进行数字赋能,有助于在数字时代推动城乡之间资源、机会等的均等化,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影响深远
打开手机,远程“掌控”蔬菜大棚里的温湿度调节、卷帘通风;“垃圾分类数字档案”分发到每家农户,分类投放垃圾可以通过电子账户积分变现;党务、村务、财务网上一键即达,政务服务网上办节约办事时间……一幕幕生动场景,诠释出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久前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行动、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行动、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动等8个方面进行部署。当前,农村电商、移动社交、数字娱乐在农村普及较快,但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薄弱,数字技术同农业发展、农村治理和农民生活的深度融合还处在不断探索之中。此次出台的《行动计划》,明确了数字乡村发展方向、阶段目标和实施路径,将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效提供有力支撑。

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偏远地区不再偏远,封闭产业不再封闭。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数商兴农”深入推进,农村电商“新基建”不断完善。较之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数据是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发展数字乡村,意义不仅在于“蓄水”,以数据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等向农村集聚;更重要的是“布新”,为乡村振兴带来全新的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促进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交易的数字化转型。
从全国看,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发展水平不一、优势特点各不相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创造了可能。无论是打造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全新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培育乡村智慧旅游、创意农业、认养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抑或是在农村地区推广数字普惠金融、电子商务等,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打开一片蓝海。除此之外,智慧绿色乡村、乡村数字治理、乡村网络文化、信息惠民服务等,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发力方向。为乡村振兴进行数字赋能,有助于在数字时代推动城乡之间资源、机会等的均等化,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影响深远。

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行动计划》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网络帮扶与数字乡村建设有效衔接作出专门部署。事实上,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数字技术已经大显身手。比如,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准掌握意外致贫人员,及时追踪脱贫人员的后续发展情况,提供防返贫定制方案,等等。也要看到,当前依然有不少农民群众不太熟悉智能手机操作,更不用说掌握电商直播、智慧农业等新技能。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向农民群众普及手机应用、网上办事、电商物流、直播带货等知识,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才能让广大农民更好享受数字时代的发展红利。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力期。循着数字乡村发展的“施工图”扎实推进,必能在广阔天地奏响数字时代的田园牧歌。
新主流电影彰显主流号召力(人民时评)
有质量才能有分量,观众对新主流电影普遍给予较高评价,充分说明“叫好”与“叫座”之间的紧密关联
“好燃!”“向英雄致敬!”“人物群像拍得太好,被惊艳到了!”“现实主义小人物的题材太动人了,看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2022年春节档电影表现令人瞩目,新主流电影尤其“圈粉”,线上线下引发热烈讨论。
新主流电影的号召力,直观体现在票房上。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春节长假7天,8部类型丰富、题材多样的影片同时上映,全国电影票房达到60亿元。其中,《长津湖之水门桥》《奇迹·笨小孩》《狙击手》等3部新主流电影成为热门,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电影票房。票房表现说明新主流电影受到了市场欢迎,这也激励更多优秀创作者投身制作新主流电影。
新主流电影的号召力,也体现在口碑上。有质量才能有分量,观众对新主流电影普遍给予较高评价,充分说明“叫好”与“叫座”之间的紧密关联。今年春节档电影,不仅有《长津湖之水门桥》这样通过具体战事再现长津湖战役大背景的,也有《狙击手》这样以遭遇战小切口表现抗美援朝战争大主题的,还有《奇迹·笨小孩》这样讲述普通人奋斗故事的,不同审美喜好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题材。不仅如此,很多观众还自发撰写推荐影评,与电影相关的话题常常出现在各大热搜榜单。这充分说明,只要质量好,就能有口皆碑,就能让新主流电影不断扩大影响力。

更为重要的是,新主流电影正在不断获得价值认同,产生凝聚人心的力量。新主流电影叙说的故事、传递的价值,嵌入了我们时代最需要的正能量、主旋律。无论是深挖历史题材,还是凸显现实关怀;不管是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表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品质,还是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新主流电影通过电影叙事与观众进行精神交流,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激发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这是新主流电影的温暖初心,也是其不断发展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持续发展,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特别是新主流电影一次次实现票房口碑双赢,不断催生“现象级”效应。从大制作大场面的《战狼》系列、《红海行动》,到聚焦个体故事的《守岛人》《中国机长》,再到集锦式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优质的新主流电影题材、风格或有差异,共同点都是以创新的手段讲述动人故事,从历史和现实中找寻时代脉动与心灵共鸣。
***总书记
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文艺工作者责任在肩、大有可为。当前,我国是全球银幕数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新主流电影仍需在竞争中求壮大,在创新中谋发展。按照新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新需求、新希望,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努力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优秀新主流电影定能成为推进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中坚力量。期待更多新主流电影讲好中国故事,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澎湃。
当冬奥会遇见中国文化(人民时评)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宴,彰显着中国风采,传递出中国自信
冬奥盛会遇见中国文化。从开幕式上惊艳全场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中华文化展示,到颁奖典礼上穿戴“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服饰的礼仪人员;从造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美轮美奂的“雪如意”“冰玉环”等场馆,到灵感来自古代同心圆玉璧的奖牌……一系列中国元素讲述着匠心独运的“东方故事”,呈现着中国文化和冰雪文化、奥运文化的完美融合。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宴,讲述着中国故事,彰显着中国风采,传递出中国自信。北京在为世界呈现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夏季奥运会之后,又为世人呈上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季奥运会。100多年前的1908年,当欧洲举办奥运会的消息传到中国,人们发出痛心疾首的“奥运三问”: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胜利的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胜利的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从“奥运三问”到“双奥之城”,本身就是百年沧桑巨变的缩影,也是中国共产dang带领中国人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注脚。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

透过北京冬奥会这扇窗口,世人能看到5000多年文明的深厚积淀,也能一览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冰丝带”首次采用碳排放趋近于零的制冰技术,国家游泳中心成为全球首个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开幕式使用超大的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5G信号覆盖竞赛场馆……科技、智慧、绿色、节俭成为北京冬奥会的鲜明特色,也是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呈现。无论参赛选手还是外国记者,不仅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朝气蓬勃,更能直接触摸到中国强劲的发展脉搏,体会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奥运、为世界注入的强劲动能。
***主席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指出:“自古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以冬奥之名齐聚五环旗下,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北京冬奥会生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首次如期举办的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彰显的“中国范儿”,不仅是器物层面的,更是价值、理念层面的,必将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从申办报告提出“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三大理念,到把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贯穿筹办工作全过程,再到喊出“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北京冬奥会见证了中国人民的饱满热情和不懈努力,也为当下的全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创造新的契机。

成功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启示人们,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不同的雪花却在漫天飞舞中,共同构成了美丽的冬日图景。今天,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各国唯有团结合作,一起向未来,才能共同建设和谐合作的国际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成熟心态,彰显大国风采(人民时评)
对拼搏者的致敬、对失利者的包容、对奋斗者的期待成为舆论主流,映照着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进程中更为成熟的国民心态
北京2022年冬奥会落下帷幕,无数精彩瞬间,定格在奥运史册。中国奥运健儿的超越与突破,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的奋发与拼搏,给观众们带来冰与雪、力与美、速度与技巧的盛宴,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
一届冬奥盛会,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搭建了逐梦圆梦的舞台。海外网友赞美开幕式,是“坚毅的见证,唯美的演绎”;吉祥物“冰墩墩”风靡一时,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红”;体验过赛场的运动员直言,“赛道无可挑剔”……热情好客的东道主不仅做好做足了服务保障工作,而且展现出文明友好的风采。
体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形象的展示,也是发展进步的缩影。曾经,中国积贫积弱,“奥运三问”萦绕心头,竞技体育背负着振兴的热望;如今,“双奥之城”为世界奉上精彩、非凡、卓越的一届盛会,奥运健儿们展现出一往无前的拼搏、为荣誉奋战的热忱,但更有与世界顶级运动员同台竞技的自信,有在自己喜爱的运动中追求极限的快乐。时代在变,对体育的认知同样在变。关注成绩更关心成长,追求成绩更享受过程,看重奖牌更注重友谊,奥运健儿们的心态更加成熟稳重、从容自信。

从赛场内延伸到赛场外,这样的心态体现在人们对待奥运及竞技体育的态度上。在互联网上,这样的声音分外响亮:鼓劲时,“每一位运动员背后的努力和坚持都值得敬佩”;加油时,“和高手交手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自豪时,“凝聚起来的是团魂,释放出来的是能量”;宽慰时,“不怕暂时跌倒,站起来再接力”;期待时,“盛开不分早与晚,花儿总会绽放”……对拼搏者的致敬、对失利者的包容、对奋斗者的期待成为舆论主流,映照着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进程中更为成熟的国民心态。
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而且有利于展现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美国运动员特莎·莫德在开幕式当晚,被高呼“欢迎来到中国”的志愿者感动得热泪盈眶,离开时还晒出与志愿者的合影;中国冰壶组合范苏圆、凌智比赛结束后,送给对手美国组合一盒“冰墩墩”徽章,美国组合也回送了徽章作为礼物。冬奥会以体育、以友谊,在国家之间、人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正如“冰墩墩”展现出跨越文化、语言的魅力一样,一届冬奥盛会,赛场内外都讲述着动听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一种充满自信的心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大国气度与风范。
象征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片片雪花,共同汇聚,以雪花环绕火花的布局构成了“主火炬”。有网友说:“火苗小,格局大”。长城内外、五环旗下,奥运圣火照亮的,是“一起向未来”的大胸怀,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
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人民时评)
唯有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在有关领域、特色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才能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若干所高校逐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批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量子科学等一些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15年以来,我国“双一流”建设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双一流”建设不仅是教育界的使命,更是教育发展的机遇。前不久,《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同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更新公布。这标志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也意味着“双一流”建设从2015年开启的“统筹推进”阶段迈入“深入推进”新阶段。

从“统筹推进”到“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更加聚焦国家战略急需领域。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看到,“双一流”建设在国家重点急需的领域和方向上,在服务国家科技自强方面仍有补强空间。因此,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作为指引,对拟建设学科的匹配度、水平和发展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查,尤其是加大基础学科、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双一流”建设高校只有服务国家急需,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从“统筹推进”到“深入推进”,体现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坚决克服“五唯”顽疾的决心。在建设成效评价中,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不再简单以论文数量、“帽子”数量等作为评价指标,而是关注代表作质量、高层次人才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及成果情况等,重点考察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投入、社会服务贡献。“双一流”建设高校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将有助于攻克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尚需优化等问题。
从“统筹推进”到“深入推进”,一个明显特征是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释放了引导各高校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世界一流的明确信号。面向未来,唯有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在有关领域、特色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才能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从“统筹推进”到“深入推进”,离不开扩大建设自主权的改革创新。实践证明,只有深化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建设高校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才能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打造出自立自强战略科技人才第一方阵,推动原始创新和关键领域突破。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先行赋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学科建设自主权,就是期望两校率先深化改革,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任务还很艰巨,仍需要在建设和改革上坚持久久为功。唯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基石。
以中国智慧书写新的太空传奇(人民时评)
融合了梦想和实干、凝结了奋起和荣耀、积聚着创新和坚守的中国航天事业,将迎着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的远大目标,向着星辰大海的更远更深处不断进发
***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随着北斗实现全球组网、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到今年中国将全面建成空间站、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规划,我国多个长周期重大航天计划抵达收获季。一路走来,融合了梦想和实干、凝结了奋起和荣耀、积聚着创新和坚守的中国航天事业,引领着科技自立自强的脚步。
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将迎着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的远大目标,向着星辰大海的更远更深处不断进发。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推动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培育发展太空旅游……不久前发布的我国第五部航天白皮书《2021中国的航天》,不仅描述了中国航天事业近几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清晰勾勒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计划,燃起人们对璀璨星空的无限向往。

锚定未来,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的中国航天,有了更为充足的实力储备。“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国足迹不断在星际拓展;“慧眼”成功观测黑洞爆发,“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中国发现不断加深着对时空的认知。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组成的“一体两翼”全面发展,确保中国航天继续创造新成就、实现新跨越。
面向未来,发轫于好奇心的科学探索,始终是太空征途中的行进坐标。为了探究地外天体,更好地了解人类生存所系的太阳系,有了“探月”“探火”“探日”三部深空探测“大片”;为了“聆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引力波,有了“天琴”“太极”为代表的探测新手段;同样,很快将和中国空间站共飞的“巡天”空间望远镜,将成为科学家更好观测宇宙的“千里眼”。未来5年,围绕宇宙起源和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等科学主题,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等前瞻探索和基础研究,将持续牵引着中国航天的发展方向,催生更多原创成果。
展望未来,作为科学前哨的太空探险,依旧是万众瞩目的勇敢者壮举。航天科技的创新突破,提升着探索外层空间的能力,扩展着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无论是人类重返月球还是首次踏足火星,都依赖于未来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飞船的升级换代;打造长期在地球轨道飞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也需要在离地400公里的太空扎扎实实将空间站“积木”全部搭起来。未来5年,“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在月球极区的深入探测,将为建造国际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础。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以及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又将掀起一个又一个航天活动新高潮。

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越来越多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追梦路上,中国航天将努力成为国家安全的维护者、科技自立自强的引领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外空科学治理的倡导者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开拓者,以中国智慧不断书写新的太空传奇。
培厚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土壤(人民时评)
优秀作品和良好生态的关系就像鱼与水,一部好作品的诞生源自主创团队的用心用情用功,也离不开创作环境的培育扶植
“很有代入感,处处都有我的人生记忆点”“开年好剧”“讲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史,也是中国社会变革史”……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收获好口碑与高收视率,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网络平台的热搜。近年来,国产精品剧层出不穷,主旋律作品“爆款”频出,一批品质上乘、口碑上乘的剧集提振了观众对国产剧的信心。
当前,中国电视剧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基础坚实,势头良好,继续发展具备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十四五”时期,中国电视剧如何发展?前不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作出了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聚焦突出问题和短板,回应群众期待和行业诉求……纵览《规划》内容,高质量发展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建设电视剧强国是一以贯之的目标。

从热议中,我们看到观众对电视剧精品的期待。“一部《山海情》实现了电视遥控器在家庭的代际统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觉醒年代》的续集”“《功勋》的番外就是现在”……观众的真心点赞和真切感慨,体现了优秀国产剧的深厚观众缘,也证明了好作品的强大生命力。电视剧高质量发展,首要的是创作高质量发展。要让中国电视剧更好满足观众期待,“十四五”时期就要加强创作规划布局、提升原创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作品质量、推动电视剧制作提质升级、健全优秀作品传播机制、完善电视剧综合评价体系,推动荧屏涌现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电视剧。
从热议中,我们看到观众对电视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期待。优秀作品和良好生态的关系就像鱼与水,一部好作品的诞生源自主创团队的用心用情用功,也离不开创作环境的培育扶植。这些年来,管理部门针对明星高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追星炒星、剧集“注水”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管理整治。尤其是去年,按照文娱领域综合治理部署,相关部门就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反对唯流量论、杜绝畸形审美等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行业风气和行业生态为之一新。但也要看到,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仍然存在,精品供给和需求尚不完全匹配,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进一步维护健康清朗的行业生态,如此才能为精品创作提供市场保障,为全面建设电视剧强国奠定坚实根基。
回顾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也是一条重要的经验。那些从荧屏空间走向街头巷尾的故事,那些历经时间淘洗依然在我们心中闪闪发光的经典,无不源自这一点。如今,蓝图已经绘就,期待电视剧工作者写下精彩未来。
以更大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人民时评)
只有以更大力度、更有效举措持续助力企业纾困发展,才能更好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线,确保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今日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最大规模研发队伍,共同构筑起工业稳增长的坚实基础
江西打响工业领域“项目大会战”,狠抓项目建设;贵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开工率达到100%……放眼当下,全国各地工业领域呈现一派繁忙的新气象,各地瞄准产业升级“新天地”,挺立起产业链的“硬脊梁”。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2021年四季度,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稳步回升,全年工业投资和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彰显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应对压力挑战的广阔回旋空间。为巩固工业经济增长势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18项具体内容项项有针对、招招解痛点,锚定制约工业经济运行的问题发力,着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

在政策推动下,提振效应不断显现,但当前工业经济稳定恢复态势仍不牢固,工业稳增长仍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原材料价格上涨、要素供应偏紧等问题。只有以更大力度、更有效举措持续助力企业纾困发展,才能更好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线,确保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为企业纾困解难注入动力,减负“政策礼包”不可或缺。尽管去年工业企业效益水平稳步提升,但下游行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经营压力仍然较大。以降成本为突破口,进一步落实惠企纾困政策,不仅有利于企业保交付、强研发、抓改造,更能增强市场信心,提振发展预期,激活市场主体创新创造的主动性。降低企业社保负担、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等政策,就是在靶向施策、精准发力,让广大市场主体从感受最直接、见效最迅速的帮扶政策中,增强迎难而上的信心底气。
为增强发展后劲提供“助推器”,还需牵好投资的“牛鼻子”。去年我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5%,制造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13.6%,投资规模继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创新驱动作用持续增强,产业升级发展趋势向好,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加大,投资前景可谓长期向好。在这种情况下,既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也要着力扩大精准有效投资,合理引导资本投向,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企业长远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新增长点。
让“有形的手”更有力,既要走好增强政策供给的第一步,也要抓好政策落实的关键一步。确保各项纾困政策惠及广大市场主体,既要打出“组合拳”“连环招”,使各部门的各项好政策形成合力,也要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尽快推出更有针对性的配套举措,提高可操作性,以抓铁有痕的劲头让利好政策有效转化为市场的发展推力。
今日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最大规模研发队伍,共同构筑起工业稳增长的坚实基础。广大市场主体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必将更好发挥工业的“压舱石”作用,汇聚起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力量。
脱贫基础更稳固,乡村振兴开新局(人民时评)
过去一年,从中央到地方,政策不留白、工作不断档、投入不减少、机制不漏人,着力防返贫、强帮扶,兴产业、促就业,让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面向未来,还须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同心协力、攻坚克难,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dang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2021年2月25日,***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dang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六盘山区到武陵山区,从大别山区到秦巴腹地,从滇桂黔石漠化区到罗霄山区……一年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号角响彻广袤大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总书记
深刻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印发,明确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并作出具体安排。从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到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从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到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一系列务实举措与部署,成为人们关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重要方面。
扎实稳住脱贫基础,“稳”字背后力千钧。回溯过去一年,从中央到地方,政策不留白、工作不断档、投入不减少、机制不漏人,着力防返贫、强帮扶,兴产业、促就业。明确设立5年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县、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仍保持尽锐出战,56.3万名驻村干部完成选派轮换;中央财政将原专项扶贫资金调整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021年规模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各地不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有力的政策“组合拳”,让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来之不易的数字反映实绩:2021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550元,比上年增长16.9%。也应清醒认识到,脱贫地区尤其是原来的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部分脱贫户发展能力还比较脆弱。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灾情等不确定因素,脱贫群众稳岗就业难度加大。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面向未来,还须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同心协力、攻坚克难,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尤需多措并举、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按照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聚焦重点人群做好常态化监测帮扶。目前各地建立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大部分监测对象已经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下一步须进一步完善,并强化落实,做到监测对象要放宽、操作程序要简化、帮扶介入要尽早、退出环节要从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定收入是关键。应抓好产业和就业,促进脱贫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着眼长远,还要不断提升脱贫地区的发展能力。必须落实落细各项帮扶政策,切实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保障,持续提升脱贫地区发展能力。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培厚“让乡亲们过好光景”的人民情怀,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钉钉子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一定能不断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让脱贫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双减”也需做好教育管理“加法”(人民时评)
“‘双减’减去的是不必要的、机械的、重复的学业负担”“更好促进‘双减’政策产生实效”……今年全国两会上,“双减”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双减”政策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正确途径。从严审批机构、规范培训服务行为,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自去年7月中央“双减”文件发布以来,一系列旨在让“双减”落实落细的举措全面推进。截至目前,校外培训机构已大幅压减,培训市场野蛮生长现象受到遏制;校内普遍实现课后服务“5+2”全覆盖,教师更加注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科学布置,致力于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
新学期,新气象。持续推动“双减”落地,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还需学校内外同步推进,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进一步做好“加法”。

首先,应继续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覆盖,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校内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双减”稳步推进的重要基础。通过深入推进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对优质师资进行高效率调配;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尽可能扩大优质学校的辐射范围;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提供高质量的线上学习资源。惟其如此,才能为“双减”筑牢基础,发挥政策更大效应。
做好“加法”,还需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向“45分钟”要效率、要效果。比如,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水平,打通学科界限、将多学科知识融合,在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分层布置作业,等等。推动实现课堂教学与作业布置的科学化、智慧化与个性化,才能让学生在校园内“吃得饱”“吃得好”。
持续推进“双减”,还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考试次数过多、考试形式单一、考试质量不高和“唯分数”倾向等问题,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办法,真正实现以评价促成长。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选拔评价方式,深化招生改革,优化考试“指挥棒”,畅通和拓宽人才成长的通道。应以评价之“尺”,引导社会从对分数、排名和升学的关注,转为对学生身心健康、兴趣特长、意志品质与实际获得的关注。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着眼未来,多措并举、久久为功、协同推进,方能推动“双减”更上层楼。各级教育部门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广大学校和老师快速提升本领,有关职能部门完善相关举措……真正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减下来,从深层次推动教育观念、教育体系、育人方式、教育评价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我们就能构建起学校、社会、家庭各归其位、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
开年“成绩单”彰显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人民时评)
开年中国经济恢复好于预期!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2月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新动能继续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据统计,1至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2021年12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4%、9.6%。在工业生产加快的同时,市场销售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改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在宏观政策发力和市场主体努力的共同作用下,1至2月份,我国经济恢复势头向好,为今年一季度开好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从开年“成绩单”看中国经济走势,我们充满信心。总体来看,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还有很多有利条件。比如,我国在疫情防控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阻断疫情传播,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会逐步得到控制;尽管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但我国外贸韧性强、潜力大的特点不会改变。同时要清醒认识到,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展望全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还需爬坡过坎。面向未来,必须积极担当作为、付出艰苦努力,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周期性调节,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另一方面,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对重点任务的部署,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对经济运行的保障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当前的关键着力点在于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围绕破解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更多运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完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方面,瞄准市场主体的预期,尽快细化和推出增值税留抵退税实施方案,让减税降费直达市场主体;货币政策方面,注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出台具体措施,把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的要求落实到位。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出实招、求实效,将惠企利民政策实实在在转化为发展内生动力。

越是面对挑战,越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担当尽责,激扬风雨无阻向前进的精气神。毕力同心、勇毅前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巨轮就一定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压实责任,筑牢“平台堤坝”(人民时评)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强调:“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强调:“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网络虚拟空间,依法治理要实,治理网络暴力、清朗网络空间是其中重要内容。
2022年初,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重点整治的五个方面任务,排在首位的就是“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包括借疫情、社会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众多网络平台升级预防网暴能力,新上线“风险提醒”“发文警示”等功能,整治不当私信和不当评论,推动形成预防网暴的合力。
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乌烟瘴气、暴戾恣睢的空间。网络空间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一场场“言语风暴”的背后,是个别人“键对键”时忽视了表达的分量、罔顾了发言的责任。情绪先行,就容易成为“谣言传声筒”;理性后置,结果就会沦为“网暴扩散器”。要知道,匿名和虚拟不是“张口就来”的理由,道德和法治才是“言由心生”的前提。

如果说网络暴力行为是淹没理性、蚕食公序的洪水猛兽,那么网络平台理应成为一道守护精神家园的坚固堤坝。社交平台、内容平台、直播平台、购物平台……在今天,随着互联网触角的延伸,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在坚持正确价值取向、保障网络内容安全、维护网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北京冬奥会期间的网暴内容,有短视频平台拦截清理相关违规视频、评论内容,对存在互撕谩骂、煽动对立、谣言诋毁行为的账号予以禁言或封禁等处置;有社交平台清理违规内容,视程度对个别账号采取禁言30天至永久禁言的处置。及时的响应、果断的举措,为网络暴力行为亮出了红牌、划明了红线。
表达有边界,流量有底线。企业做得越大、平台越活跃,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就越大。需要看到,一些社交平台、门户网站在防范网络暴力行为方面,还存在责任认识不充分、角色定位不准确、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一定程度导致违法和不良信息禁而不绝。事实上,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网络平台不会被流量绑架、被情绪左右。对各类网络平台来说,唯有立起“防火墙”、架起“高压线”,把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落到实处,才能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呵护健康精神家园,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把握主体责任内涵、完善平台社区规则、加强账号规范管理、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去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意见》,系统提出网站平台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工作要求。准确把握责任,明确工作规范,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规则,网络平台才能做大做强,网络家园才能风清气正,网络强国才能稳步前行。
加大震慑,擦亮“法治利剑”(人民时评)
治理网络暴力,需要你我携手同行,既要把控自己的“言论边界”,以身作则维护网络文明,又要保护自己的“权利边界”,避免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手足无措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入选提名案件。2020年7月,浙江杭州一女子取快递时被便利店店主偷拍视频并捏造发布虚假信息,造成谣言大范围流传,引发大量低俗评论,严重影响当事人正常生活。经法院审理,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这起案件看似是个案,却关涉群众权益保障,反映了用法治方式铲除网络暴力、树立良好风气的决心。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广大网络用户获得更多表达渠道,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无序的情绪宣泄和肆意的网络暴力。这些具有诽谤性、污蔑性的图文视频,损害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给当事人带来精神压力与心灵创伤。网络暴力行为,不仅冲破了道德的底线,更践踏法律的红线。只有擦亮“法治利剑”,打击网络暴力,才能对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慑,对社会风气形成正确引导,进而更好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法治社会绝不允许网络暴力。网暴他人与在现实中一样,都有可能构成侮辱、诽谤、寻衅滋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名誉等做出明确规定。就刑法而言,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除了刑事责任,网络暴力还可能涉及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侵权责任,或因涉嫌侮辱、诽谤被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相关法律法规,是保护公民权益的堡垒,是令网暴者付出代价的利刃。凡是躲在屏幕背后的网暴者,必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此前,针对网络抹黑,中国女排队员朱婷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获得大批网友支持。但在现实中,一些网暴受害者却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究其原因,大多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网暴行为溯源难,确定主体难;一些网暴言论会被即时删除,侵权证据固定难;一些网暴行为参与人数多,地域跨度广,受害者举证难。特别是,一句无中生有的谣言诽谤,诉讼动辄需要花费一年半载,“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问题使不少当事人无法及时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导致不少网暴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推动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需要打出法治“组合拳”。

在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中,杭州当地司法机关及时介入,此案由刑事自诉转为刑事公诉,彰显了对涉嫌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对网暴形成法治震慑,首先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履职,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帮助受害者更好维权。其次,执法部门应迅速查办相关案件,坚决打击人肉搜索、恶意剪辑等行为及网络暴力黑灰产业。此外,如何界定网络暴力的边界和类型?如何压实平台事前审查责任?如何应对有组织、有策划、有产业链条的新型网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美好生活护航,为社会治理赋能。
任由网络抹黑、网络暴力蔓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治理网络暴力,需要你我携手同行,既要把控自己的“言论边界”,以身作则维护网络文明,又要保护自己的“权利边界”,避免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手足无措。从留存网暴内容记录,到委托公证部门固定证据,再到向公安部门报案、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刑事自诉,以法律武器回击网络暴力,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必将得到遏制,还互联网一片清朗空间。
辛勤耕耘,守护大国粮仓(人民时评)
春播春管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打赢这一仗,事关夺取夏粮乃至全年粮食丰收,对于保供给、稳预期、增信心意义重大
把“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发条拧得紧而又紧
春潮涌动,春光正好。犁铧唤醒沉睡一冬的泥土,麦苗挺起日渐茁壮的腰身,农人开始新一季的忙碌,大江南北迎来新一年的春耕,广袤田野孕育新的丰收希望。
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就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2021年,我国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继续站稳1.3万亿斤台阶,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丰收连连让人欣喜,但粮食问题也绝非高枕无忧。一方面,我国粮食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态势,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另一方面,耕地有限,淡水有限,资源约束也难以突破。因此,即便当前粮食生产方向已从“量积累”转变为“质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我们依然要时刻保持清醒,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明确的产量目标提示我们,粮食生产必须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须臾不可放松。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播春管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打赢这一仗,事关夺取夏粮乃至全年粮食丰收,对于保供给、稳预期、增信心意义重大。今年的春季农业生产面临的困难不小。同时,打好春季农业生产这场硬仗,有利因素也不少。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再次提高,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将覆盖主产省份所有产粮大县。针对今年的苗情,农业农村部制定了专门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指南,各级农业科技力量也深入田间地头。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多措并举,提振着春耕生产信心,增强了春耕生产底气。

谋全年、看长远,把“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发条拧得紧而又紧。抓粮责任要落实。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收益保障要扎实。粮食归根结底要靠农民去种,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要从政策和经营两方面着手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既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也提升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挣,而且还尽可能多得利。产能基础要夯实。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才能将丰收的力量藏在大地深处,让科技的冲劲带着种子破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春天里,我们在田间辛勤耕耘;收获季,我们将迎来五谷丰登!
标本兼治,涌流更多正能量(人民时评)
互联网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改变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也影响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前不久,中国正能量2021“五个一百”网络精品评选结果发布,一位位网络正能量建设者、一个个正能量网络内容产品,为网络空间向上向善注入强大动力。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激浊扬清,则精神家园正能量充沛。一段时间以来,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问题成为污染网络生态的顽瘴痼疾。或是借助网络热点挑动网络对立,或是肆意制造谣言,或是躲在键盘后面施放“冷箭”,或是发动人肉搜索侵害隐私……网络暴力不仅给当事人带来身心伤害,更毒化网络风气、污染网络生态、降低网络格调,让每个网络参与者深受其害,特别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最稀缺的是注意力。的确,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关注的焦点、接受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阵地上正能量充沛,负能量的空间就会被压减。具体到网络暴力而言,作为一项世界级的治理难题,网络暴力背后既有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也有“唯流量”的内容创作导向,更有畸形价值观的传播,这些构成了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治理网络暴力既是社会治理课题,也是道德文明工程。

治理网络暴力,需要破立并举、标本兼治,既切除病灶,也铲除病根。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围绕“道德建设迈出新步伐,网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更加浓厚”等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近年来,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络道德实践,推动网络暴力治理不断从治标向治本迈进。例如,开展“中国好人”网上评议,有效弘扬网络文明;组织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积极发出“青年好声音”。这些文明创建的品牌活动,广泛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社会共识,体现了标本兼治的政策导向,必将不断提升治理网络暴力的成效、建设网络文明的质量。
往深层次看,网络暴力时有发生,也体现部分网民的网络素养不高,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网络道德、伦理有待进一步培育。一方面要持续加大正能量内容建设的力度,让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成为主流。另一方面也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推进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与此同时,作为互联网内容的建设者、传播者,主流媒体应当发挥引领导向作用,以形式多样的内容供给、传播方式提升正能量作品的吸引力、感召力;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发挥各自优势、拓展网络道德实践模式、壮大网络正能量的版图。坚持问题导向、协同发力,才能让正能量更加充沛、网络文明蔚然成风。

治理网络暴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提升网络文明也需久久为功。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情况,具体包括10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展“清朗·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汇聚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我们必能消除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数字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时评)
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以数字乡村建设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随着我国现有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巨大成效,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据统计,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在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不少展现乡村生活的“乡村网红”,他们和网友分享乡村美食、美景和日常生活,收获不少关注,也带火了乡村土特产品,为家乡发展赢得更多机遇。顺应数字乡村发展趋势,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强调“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加快数字乡村发展,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基建。在农村地区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设施,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水利、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筑牢数字乡村的发展基础。同时,还应在“软件”方面下功夫,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中央网信办等4部门印发的《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专门提出,“提高农民数字化‘新农具’应用水平”。有效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加强组织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才能让数据真正成为农民生产“新农资”、手机成为农村生活“新农具”。
加快数字乡村发展,需要进一步挖掘新业态、新模式的潜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借助电商直播平台,山东烟台苹果、湖北洪湖莲藕等一大批农产品成为“爆款”。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05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221亿元。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为广阔乡村搭建了农产品流通新平台,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同时,乡村旅游、智慧农业等产业风生水起,吸引一大批企业、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激活了乡村振兴潜能。
加快数字乡村发展,应着力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如今,乡村治理正在实现数字化、精准化。以电视屏和手机屏为终端,一些地方的数字乡村平台实现了服务和信息精准下发到户,教育、医疗、农技等优质资源下沉到村,让村民“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提升了基层治理效率。据农业农村部2021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县域政务服务在线办事率为66.4%,县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覆盖率为78.0%,“雪亮工程”行政村覆盖率为77.0%。未来,还应进一步提升面向乡村的数字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优质资源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总书记
强调:“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数字乡村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培育更多信息时代新农民,就一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推动职业本科教育提质培优(人民时评)
明确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办学体制,引导职业本科学校坚持类型定位、突出自身特色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据报道,“十四五”期间,教育部将遴选建设10所左右高水平职业本科教育示范学校。职业本科教育“是什么”“怎么办”“办成什么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自身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也应看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仍面临着吸引力不足、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等现实问题。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就业与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可以较好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相互融通,进而改变“普教高、职教矮”,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办好职业本科教育,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教育选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千军万马”挤普通高考“独木桥”的现象。此外,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有助于培养更多掌握复杂工艺操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更好满足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的需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据悉,我国职业本科学校现有32所,在校生12.9万人。《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切不可求快求全、仓促推进。科学设计、坚守定位、突出特色、确保质量,才能推动职业本科教育行稳致远。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首先应当明确职业本科教育“是什么”,厘清其与普通本科、职业专科的不同定位。在培养定位上,职业本科教育以培养联结研发环节与生产环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在培养模式上,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贯穿培养全过程;在评价方式上,更加注重行业企业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岗位适用度。同时,相比职业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并非只是延长了一年学制,应当更加适应职业岗位上移需要,更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复杂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以及技术创新思维的培养,突出技术技能的复合性。着眼长远,还要从理念与机制上,明确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办学体制,完善职业本科教育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引导职业本科学校坚持类型定位、突出自身特色。
今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攻坚克难的关键年。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中有进,力争让更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就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助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充分激发数字医疗的优势(人民时评)
数据互联互通是信息时代的大势所趋,数字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打开手机,就能在线问诊;拍完CT影像,可自动诊断、出结果……近年来,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远程会诊、互联网医院、智慧医疗等新的医疗业态不断涌现、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信息互通共享,7700多家公立医院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近3亿。数字医疗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患者感受到了就医的便利。
作为一种把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新型医疗模式,数字医疗具有显著优势。从患者的角度看,数字医疗能够跨越时空,解决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简化就医流程、降低就医费用、改善就医体验。从医生的角度看,数字医疗让患者病历、健康档案实现数据化,提高了疾病诊断、患者管理的效率,进一步解放了医疗生产力。从医疗机构的角度看,数字医疗有助于促进院内管理精细化,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总书记
指出:“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数字医疗为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就医成本高等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发展潜力很大。现实中,由于信息系统标准不统一、电子病历无法共享、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不能互认等因素,数字医疗的优势还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在发展数字医疗过程中,应加快改革医疗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打通相关堵点,让优质医疗资源顺畅流动,更好惠及广大患者。
发展数字医疗,还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在推进医改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明确医疗机构的权利义务,进一步规范数字医疗行为。前不久施行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提出,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原则,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相关举措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便捷,受到社会关注。多一些类似的政策措施,就能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保障患者的权益。
在医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标准体系的建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持续推进电子病历等临床医疗系统的信息化升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各地自行采购和建设,相关系统标准不统一、接口各不相同。在这种背景下,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体系难以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因此,应探索建立统一的规范和系统,明确软件操作、数据接口等技术标准,着力推进原有系统改造和更新。

当然,数字医疗属于新事物,也亟待加强监管。在互联网诊疗中,一些平台为了节省成本,对医生的资质等存在审批不严的问题;一些医疗机构没能保存好患者的就医数据,造成患者隐私泄露。凡此种种,都存在着安全隐患,不容小视。未来,有必要压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大对不规范行为的处罚力度。数字医疗的本质是医疗服务。只有规范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数字医疗才能行稳致远。
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数据互联互通是信息时代的大势所趋,数字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努力实现全国信息共享,就能充分激发数字医疗的优势,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10472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6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16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