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抓好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张利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新理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也是指导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办学新使命、推动内涵式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
学校教育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知识体系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品格锻造。学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可以依托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教学载体手段开发以及特色化育人经验供给,努力发挥学校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尤其要发挥学校在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独特功能,切实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这是适应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大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坚持前后贯通,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贯穿全周期教育体系
教育的旨归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还在于建构个体生存意义、丰富思想情感、引导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按照知识进化和个体认知能力提升的一般规律,学校教育应是一个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的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贯穿全周期教育体系。做好教育规划的线性周期培育设计,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增强教育成效。结合各学段学生特点和知识结构,构建符合各学段教育规律的前后贯通、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比如,在中小学阶段,注重加强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以及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在大学阶段,注重加强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五个认同”等理论和思想的理解认识,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坚持协同联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有机融入全方位育人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

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包括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
学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建立有利于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的体制机制,引导各类育人主体、各种育人资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要强化育人资源整合和课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纳入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整合并提炼各学科、各专业的育人要素,推动课程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通识教育、网络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深度融合。要进一步优化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着力协调家庭、社会、政府、企业等育人主体,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交互式教育空间,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生态。要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机制建设方面的短板与弱项,重点加强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多维度考核评估机制、综合性条件保障机制建设,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常态化、制度化的保障。
坚持知行合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延伸至“第二课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个体内在心理情感与外在行动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要通过创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等多样化育人平台,贯通学校、家庭与社会一体化育人渠道,引导广大学生在广阔的“第二课堂”中感受伟大祖国辽阔疆域,体悟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伟大精神,在唤醒历史集体记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增见识、长才干。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兴边富民行动等战略的持续推进,高校与边疆民族地区在科技服务、扶贫攻坚、干部选派、智力支持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日益广泛深入,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及时总结经验,加强成果应用,引导广大师生在丰富的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载体和方式,把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台。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依托微信、微博等新载体,开发制作契合学生心理和认知习惯的微视频、微电影、微课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积极开发慕课等新型教育平台资源,推进多种学习方式融合,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作者系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系国家民委委托项目“新时代民族院校办学使命与时代责任”阶段性成果。)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115579.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8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18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