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论文题目(双减家校共育论文)

(一)

某日,和朋友聊起学校工作。朋友讲述了他学校里一个“问题学生”的故事:一个入学已经两个月的一年级女生,竟然从不和同学交往。课间别的同学一起游戏的时候,她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课堂上无法独立听课,母亲只好每天陪读。朋友说,孩子的智力没有什么问题。为了不被朋友的“故事”所“蒙蔽”,我们围绕“为什么会这样”进行了交流,聊天话题很快就到了家庭教育方面了。孩子的父亲死于车祸,母亲再嫁,并且精神状态也不大好。不难想象,亲人的逝去和家庭生计的艰难会给这个母亲和孩子带来怎样的精神打击。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影响简直就是个“灾难”。

这是一个个例。事实上,因家庭环境影响和家庭教育而造成的问题学生比比皆是,哪个学校里没有几个让老师困惑迷茫而又无可奈何的学生?有的孩子好动并且具有攻击性,常常恶作剧,欺负、捉弄同学,经常以“破坏”性行为让老师头痛不已;有的孩子内向孤僻,像上面提到的那个女孩子,把自己封闭在她一个人的世界里,严重的最终发展为自闭症;有的孩子偷拿别人东西,以至于让老师为了处理此类事件而“筋疲力尽”;还有的孩子——常常被我们称之为“多动症”的,更是弄得班里“鸡飞狗跳”,师生不得安宁;有的孩子严重地以自我为中心,从他们身上总能看到“被溺爱坏了”的影子;至于那些看起来明显有智力障碍的孩子,教育的乏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很多孩子的问题并不如此严重,但那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从学校教育来讲,这些孩子是带着家庭教育的失误走进学校的,老师不得不担负起“纠偏”的担子。这副担子之所以难挑,从根本上在于教师必须面对造成“偏差”的家长(或家庭环境)所带来的挑战。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危害更大,教育错了的孩子比不教育离智慧更远。?

然而,在纠偏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了孩子,一味地在孩子身上下功夫、用“蛮力”,其实真正需要这样下功夫的应该是家长,我们做得更多的应该是帮助家长分析原因、提供方法指导等。解铃还须系铃人。过去,家长因失误而教育错了孩子,显然不能再把责任推到我们教师身上。但恰恰在这点上,学校、教师和家长没有理清其中的关系,教师指责家长而忽略了和家长的沟通及指导,家长指责教师而缺少对家庭教育的反思和责任承担。如果双方的立场不能够得到理解和认可,这种相互指责的情况就不可能在根本上得到改善。

老实说,在广大的农村,家庭教育实在让人乐观不起来,孩子并不那么容易管理,老师也并不好当,一丁点儿小事就可能引发家校冲突。家长和社会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抱怨工作越来越难干。如果一个老师被众多家长要求调换的时候,这对老师的打击该有多么大!所以,得到家长的认同应该成为我们的工作策略,这也是我们把“家长满意”作为我校使命的原因。衡量一所学校好不好,其依据之一就要看家长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里来。?

家长是否认同一所学校,除了教学质量这个因素外,家长更看重他孩子的老师。择校的根本其实是择师。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教育。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好老师当然不是喊出来的,他存在于家长的口碑里。?

尽管很多的家庭教育不尽如人意,一个好的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家长参与到教育的具体活动中来,比如,亲子共读、亲子游戏、劳动实践等,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感受孩子的成长变化,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也乐意和老师沟通和交流。这时,在家长的心里,孩子及孩子的老师都不再抽象,而是在一起成长的活生生的人。这就是家校合作啊!在一个班级里,如果老师从来没有和家长建立过联系和沟通,可能会让不明事理的家长把该有的教育责任都推向了学校,这样的家长“找碴”的行为也就很好理解了。?

但是,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如何进行家校合作呢??

(二)

其实,“家校合作”被教师(包括教育工作者)当作口头上的说辞已经很久了,以致于我们对其并不敏感,似乎有些熟视无睹的感觉。我们实在有必要对家校合作有一个全面的、深入地思考,以利于指导我们的行动。?

顾名思义,“家校合作”即针对孩子的教育而实施的家庭与学校间的合作,说得狭义一些,就是家长和教师一同教育孩子。很显然,孩子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教育对象,而教育者不是同一个人。家长实施的教育通常被称为家庭教育,教师实施的被称为学校教育。表面来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在于空间的区分,实质上是教育的施加者不同。这样,问题就来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孩子施加教育,如果教育的观念、教育的目标不一致甚或相背离时,那么,孩子将何去何从?这正如俄国寓言故事《天鹅、大虾和梭鱼》讲得那样:天鹅、大虾和梭鱼共同拉一部车子,天鹅伸着脖子要往云里钻,大虾弓着腰儿使劲往后靠,梭鱼一心想往水里跳,尽管大家都很努力,可车子照旧停在原处。事实上,在教育孩子时,类似于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

所以,家校合作的关键,是求得家校双方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有人说,现在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目标非常一致啊:都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考个好大学,然后找一份好工作。是的,这样的愿望虽然很功利,却很现实,无可厚非。于是,对分数的追逐就成了教育的全部。问题是:如果把人生拉长了来看,考大学找工作那是将来的事,通过今天这样的教育,在不可确知的未来我们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人的生命成长是一个不断丰富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非常复杂,如果我们只在意“我要的是葫芦”而不顾生命成长本身,到头来是没有"葫芦"可收的。从这一点上来讲,无论是家长、老师,都需要在“立德树人”上达成共识,取得教育观念的一致性。?

就现在的社会发展来看,未来我们的孩子不可能饿死、冻死,但如果孩子无德缺乏人性就很危险,很可怕。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复旦大学投毒的林森浩,央视著名主持人芮成钢,哪一个不是从小到大一直学习很优秀的?还很有特长,药家鑫是学钢琴的,林森浩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杀室友黄洋于无形,芮成钢功成名就。他们无一不是上了好大学,学历达到本科、研究生甚至于博士,在很多人眼里是教育最成功的典范,但在立德做人上出了问题,这真是对现行教育的打脸哪。?

然而,“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说说容易,但落实到家校合作上真得很难!?

中国从隋朝就实行科举取仕,直至今天国家通过高考选拔人才,不仅是社会公平的需要,更是人才遴选的必须。培养每个孩子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人才,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愿望。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那最优秀的一个呢?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最平凡的劳动者,都去当国家领导人或科学家,那怎么可能呢?但人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这样一种观念必须在家校合作中得到一而再、再而三地宣扬,并逐渐得到认同,有了这样的认同,才能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开展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家长。?

从教育的专业化程度来讲,教师更具有专业性,应该担负起家校合作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也就是说,教师要主动发起家校合作活动,让众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特别是优秀的学生和问题学生这两端,更有必要家校合作,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孤立的学校教育或者孤立的家庭教育往往乏力无术、效果不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个非常特别的问题学生,其问题大多来自于家庭。很多时候,我们更多地应该从孩子的成长史、家庭环境甚至遗传病方面,来探寻孩子问题的根源。没有家长的合作,单纯靠教师一己之力,那真好比让老虎吃天,赶鸭子上架。?

那些极其优秀的学生往往被教师所忽略,长期以来他们更像一般学生那样被对待,直到潜能、个性被埋没,和一般学生并无差异。?

可是,在家校合作的主导上,教师还将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在实施策略上也将有规律可循。?

(三)

家校合作最为重要的目标,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善和提升家庭教育,影响区域文化。

在我看来,从孩子的人格养成和习惯形成上,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就目前来讲,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孩子的品格实在要有赖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耳濡目染。在广大的农村,家庭教育的弱化,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都从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原本就不怎么优质的学校教育,并把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一股脑儿的推给学校和老师,这让老师倍感委屈,学校不堪重负。

先来看看社会教育。伴随着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然而社会风气也到了一个“礼崩乐坏”的地步,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滑坡,不讲原则,不守秩序,诚信缺失,人心不古。一些底层的人们民风也不再淳朴,甚而“仇富”“仇官”。

一朋友扶贫,扶贫对象是一位老光棍,什么事也不做,安排他一个“虚拟岗”,他都不干。什么是虚拟岗?就是某些企业或公司设置的虚拟岗位,给他每月发个一、二千元的报酬,作为回报,他可以不定期地到公司里做做保洁之类的工作。这样,他都不干。

第一次扶贫时,他很高兴。但时间不长,他就会打电话说:“米不多了”或“没有油了”。一次,他又打电话给我那扶贫的朋友说:“我得病了。”朋友正出发在外,告诉他可以给他联系乡镇或区级医院,办理大病报销的事宜。可他不干,说:“我在市医院,你不回来,反正不能让我死在医院里。”我那扶贫的朋友真是哭笑不得,无可奈何。国家的扶贫政策是好的,然而被扶贫的对象却没有自强和感恩之心,正如湖北巴东县委书记深夜撰文所说,“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掐着你玩”。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正是这种一副“无赖”或“刁民”的嘴脸,正所谓“不识好歹”。

但愿这样的人只是个例。事实上我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这样的人还大有人在,一个人就可能牵涉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试想,如果一个区域内文化背景如此,社会生态如此,学校靠那点可怜的道德说教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之下,会受到什么影响,想想就十分可怕。?

再说说家庭教育。一次读到这样一则信息:年轻的妈妈和她上小学的女儿乘坐上公交车。随后公交车的人越来越多,一位老人上了车,女儿要给老人让座,年轻的妈妈说:“你傻啊,好不容易有个座。”被妈妈制止的女儿一脸茫然,在随后的时间里只一个人木然地望着车窗外。很久以来,这则并非杜撰的故事一直存在我的脑海里,不时地被我想起。?

行文于此,再回到家校合作上来。学校教育如果脱离了家庭和社会,将会变得多么苍白无力。可不可以这样设想:以孩子作为纽带的学校教育,把所有的家长纳入教育的对象之中,家长既是孩子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同时又是学校教育的受教者,而众多的家长又影响了社会,这样学校教育就成了联结或撬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校应该成为区域内的精神高地。这并非要学校承担更多的神圣职责,而实在有必要。因为很多时候,许多家长成了我们实现教育目标的障碍,给我们学校教育带来阻力,只有改变了家长,才可能改变孩子,改变社会。

所以,在家校合作中,我们的着力点是培训家长,改变家长,以教育孩子这个共同的目标为维系,发挥教师的专业影响力,提升家长的修养和公民道德水平,进而改善家庭教育,影响区域文化和社会风气。虽然这听起来似乎很艰难,但我们毕竟可以有所作为。?

(四)

由教师和学校主导的家校合作,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师主动建立和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前提当然是围绕孩子的教育问题,并采取教育行动展开合作。?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这几十个家庭的背景各不相同,家长的文化层次也参差不齐,所以,教师最好建立起每个学生的档案。档案里分明地记录着尽可能详细的信息:家庭住址、经济状况、家长的文化水平、具体工作、家庭成员、孩子的个性特长、家长的教育理念以及一些特别的问题等。每个学生档案的后面最好能够预留出空白活页,以便记录随后更多的信息,特别是以后开展的教育活动,这将形成一个家校合作的框架。很显然,电子档案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项工作从最初接手班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最基本的信息采集最好由教师和家长面谈获得,那种用小纸条发给家长然后再汇总的方法并不可取,这就好比给一个男青年介绍对象,尽管你把女孩子的信息介绍得多么详细,也比不上让两个青年人见面谈上一谈。如果你非得那样做,其实你已经失去了一次家校合作的机会。?

家校合作最常见的做法是开家长会。在很多学校里,学校统一时间开家长会。由于场所限制,不得不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全校家长都来了,学校先讲,然后再由各班级给家长交流。这样的家长会比较省事,虽然看起来组织上麻烦一些,但“一网打了满河鱼”,似乎更多“阳光普照”的意味。在我看来,经常请专家不断地来引领家长科学地育人非常有必要,应该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但是,这样的家长会总会有些力不能及的地方,比如:报告会的专家水平问题;不同文化层次的家长面对同样的培训,就好比让1000个人吃同样的饭菜,总是难以满足每个人的口胃。还有一些隔辈的家长(孩子的爷爷奶奶)来开家长会,我向来反对隔辈教育——把孩子交给长一辈的人去教育,实在是推脱教育的责任,还会振振有辞地说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当学校召开这样的家长会时,都应该关注这些细节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

其实,最灵活最实效的家校合作来自于教师的主动创造。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像富有经验的医生一样,总是善于诊断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通过约访家长或线上沟通,让家长认识并主动走到“纠编”的教育之路。

和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虽然大部分家长不会给我们制造“麻烦”,只要是他的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的话。但有些和家长的“纠纷”好像还是不可避免,它常常发生在这样的时候:孩子学习成绩下滑了;安全出问题了;丢东西了;和同学吵架了;孩子在学校受委屈了;家长对教师或学校的不满;莫须有的问题;等等,一时也无法列举得清。虽然有些看起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常常会成为家校合作不可逾越的障碍。

面对这些很让我们“心累”的事情和带给我们委屈的家长,仔细想来,我们不难发现,缺乏沟通和信任才是问题的根源。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竟然互不相识。彼此陌生的人之间怎么会有信任?毕竟推己及人是需要很高的修养的。如果老师和家长之间能够建立像朋友般的关系,那将会是一番怎样的情境呢??

很显然,成为家长信赖的老师应该在家校合作中得到确立和实现。?

那么,如何取得家长的信赖??

(五)

改变“家长教育”(特指家长对孩子实施的教育),让教师成为事实上的指导者,教师首先应该取得家长的信任,这也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高立凤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她只所以广受学生的喜欢和家长的信任,来自于她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架起了家校合作的桥梁。在绚烂的春天里,她组织班内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去游览蒙山。我们经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常常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说辞,在“安全”的阴云笼罩下失掉了行动的勇气。在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她组织班里的孩子和家长一起包饺子,师、生、家长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体悟中国“家”的伦理文化,感受什么是团圆、和谐和亲情。

这些个“知行合一”的做法,会收获多少人生感悟,诠释多少教育理念——你经历了才学会了,你体验了你才理解了,情感贴近了,教育才能自然的发生,等等,鲜明而深刻,生动而不着痕迹。??

在家校联结上,我耳闻目睹过很多负面的例子。家长对老师的指责刻薄而愤怒,老师对家长的抱怨委屈而伤心,似乎是进行“决斗”的“敌人”。这样敌对的结果最终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最终以“糟糕”的学校和“无救”的家长而收场。家校关系如果恶化到如此地步,我们的工作将会变得寸步难行。所以从家校合作的初始就应该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在这点上,高立凤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学习的“样本”。??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是教师取得家长信赖的根本。教师的专业能力低下,事业心不强,对孩子关心不够,你凭什么让家长信任?择校的实质是择师。对绝大部分家长来说,他不得不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里上学,他没得选择。一个孩子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他一生的幸运,一所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所以,为师之道,在于终其一生,让自己处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之中,以强烈的事业心赢得孩子的喜欢和家长的信任。教育之道,首先是教育者的自育。?

尽管有些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和做法很专业,丝毫不比我们教师差,但是,我们还必须把自己放到“家长教育指导者”这个角色上来,“好为人师”并不是个贬义词,一方面它提醒我们始终要保持对教师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对大部分家长来讲,我们实在有必要对其指导。

在实施策略上,我们不妨学学那些影视“明星”。在教育孩子上,家长如果拿我们像“明星”一样的崇拜时,我们的工作将容易多了。美国是评选“明星”教师的,那个“热血教师”克拉克是,创造“第56号教室奇迹”的雷夫也是。所以,教师要创造机会和平台,不遗余力地向家长展示自己最优秀的那些方面,让家长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把你当作老师——既是他孩子的老师,又是他的老师,并在一次次的交流和合作中强化这种情感体验:我孩子遇到了一个好老师。?

在今年的上半年,中小东、西校部都举行了“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的启动会和共读汇报会,有很多老师就在家长的心目中烙下了“优秀”的印记,我还清晰记得这几个老师的名字:杨霞霞、王开彩、赵立霞等。家长每“见”到孩子老师“优秀”一次,对老师的敬佩和信赖就会不断得到强化。

当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看一个人时,他身上呈现得都是优点,而那些事实存在的缺点可能会被一时掩盖,但同时也会在欣赏中不断得到纠正,这就是信任和欣赏的价值所在。?

我再次强调:教孩子的同时,我们还是家长的老师。当家长信任你了,我们的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18939.html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5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5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