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论文查重率高(思政论文怎么写)

理论是有条理、有目的地反映某种观点、立场和方法的系统化知识。就目前学术而言,做研究、写文章,都要依托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其中就包含特定的理念和方法,也即每一项研究、每一篇文章,其实都离不开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学习与借鉴,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探索。换言之,在推进研究的过程中,总是会有一定理论背景介入的,以理论学说为指导,援引某些(理论)观点,可以使学术论文写作思路顺畅、论证有力,增强文章的说服性。尽管这一观点得到了作者们的广泛认可,但实际写作中,在论理的应用上,仍存有一些问题。

一、应用理论时的常见问题

(1)虚张声势,徒有虚名

理论只是博人眼球的“幌子”,实际并没有产生任何作用。例如《“女性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一文,作者在摘要中提出“…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对课程设立的必要性进行质疑、课程定位遭遇歧视和偏见以及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丰富等问题。依据女性学课程理论和实践,对其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但之后的前言里(如下)并未展现出作者想借助相关理论来进行研究的意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文件中指出,性别研究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 年)》“妇女与教育”部分明确提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考察,增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女性学学科建设,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女性学专业或女性学课程,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体现社会性别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1]2006 年,教育部在本科专业中新增女性学专业,并将女性学设立为本科的通选课程。可见,重视和加强女性学课程建设,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命题。公选课“女性与社会”,是一门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别教育的女性学选修课,涉及性别心理、思想品德修养及就业指导等多门学科。其课程内容包括两性的差异、女生自我保护意识、女生的求职与成功、爱情的艺术、分手哲学、婚前性行为、家庭暴力与离婚、婚姻的经营等女性成长过程中面对的种种社会问题。

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旨在通过讲授女性学知识和理念,使大学生了解自身性别优势和劣势,确立性别平等意识,掌握社会性别分析方法,遇到现实问题时能够用性别视角进行思考和解答,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女性与社会”课程作为公选课程和特色课程而开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重视。

之后进入正文部分,作者分“一、“女性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二、“女性与社会”课程存在的问题”“三、思考与建议”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在前两部分的论述中,并未提及任何理论,反倒在第三部分的“对策”中一连提出了三种理论:1)社会性别理论;2)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理论;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并着重提出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女性学课程目标的建议。由此而言,理论非但没有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依据,反而当成了实施对策的一部分。跳回去再说,即便“对策建议”写得再头头是道,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论述,其结构本身就存在先天的“生理缺陷”,容易造成论文整体的逻辑断层。

(2)牵强附会,生拉硬扯

审稿过程中,类似“徒有虚名”式的理论借助很容易就能辨别出来。另外,还存在一种“生拉硬扯”式的理论应用,这种方式也不在少数。例如,《社会性别理论嵌入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一文中,作者开篇(第一部分)便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嵌入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少前言部分的问题推导环节,导致此理论呈现出一种“强行介入”的趋势。也即并非是根据现实所呈现的具体问题去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适切理论,更像是作者依据“社会性别理论”去强行结合现实问题。(第一部分)作者在对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后随即拉回现实:

……

近年来,伴随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和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平化程度的快速发展,在校女大学生的数量和规模逐年增加,女大学生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支宝贵人力资源。在对女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改革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应当看到的是,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女大学生,受着多元化价值价值观的影响,面临着传统和现代的激烈冲突与碰撞。特别是,受长期封建男权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传统性别观念在部分女生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传统性别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束缚和羁绊着当代女大学生的发展,成为当代女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实现远大人生目标的巨大阻力。高校女大学生存在思想上的差异性,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趋势必然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1]将社会性别理论嵌入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正视性别差异,改变长期以来的“无性别”德育教育模式。这样,既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贴近女大学生实际,提升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可以为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研究视角,从多角度创新女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

紧随其后,作者进行第二部分(“社会性别理论嵌入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论述,分别从“女性主体意识的内容”“对女性作用的认识”“性别差异的科学认识”“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这些虽然对前文摘要做了回应,但值得注意的是,四个方面展开缺少理论框架。也就是说,为什么要从这四个方面来论证,作者并未做出合理解释。另外,再结合第一部分(如上楷体文字),不难看出还有一个致命硬伤,即为何要社会性别理论嵌入女大学生思政教育?二者之间有无必然联系。换言之,从传统性别观念到借助社会性别理论这一过程缺少过渡,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进而再说,有关“我国女大学生思政教育”这一主题,目前学界的研究近况如何,有哪些已有研究,又存在什么不足等信息一概不清(缺少必要的文献综述),直接影响论文研究问题的推导,导致整篇论文逻辑递推性不强。其理论的嵌入更像是“一厢情愿”,所呈现的结果就是——强扭的瓜不甜。

(3)喧宾夺主,鹊巢鸠占

与前两种(不结合或未充分结合)的方式不同,这类情况所呈现的状态是“过度”借助,即整篇文章至少借助了两种理论或者更多,随之而来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有作者想借助“协同育人”理论来开展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为主体的队伍建设研究,但在具体行文中,除了“协同育人”理论还夹杂了“高质量发展”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导致整篇的论述呈现一种“散得出去,收不回来”的失控状态。

当然,针对同一个问题,并非只能借助一种理论来阐释。关键在于,引入两种(或以上)理论来解决同一问题时,先要将各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列、从属等)解释清楚,这也决定了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借助理论应保持一定的先后顺序或主次位置。实际审稿中,借助两种(或以上)理论也会存在一些“纠缠”状况,因其主次不分导致后续论证呈现“张冠李戴”,此类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原本作为辅助的B理论,在论证阐释时“鹊巢鸠占”,代替了本该起主导作用的A理论,造成整体文章(架构)前后不对应、逻辑不连贯。

诚如开篇所言,借助理论能使作者们的思维表达更清晰条理,也更能达到其研究(写作)的目的。但关键在于,如何有意识地、充分恰当地借助理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供以下方式用以参考。

二、借助(应用)理论的方式方法

(1)有的放矢,适切结合

所谓“有的放矢”,其首要条件是目标明确,也即我们所借助理论,一定要落实到某一具体对象(主题/问题)上,例如《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与职业双重性别隔离现象的理论分析》一文,前言如下:

思政论文查重率高(思政论文怎么写)

作者针对“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与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存在严重的双重性别隔离现象”这一问题,进行理论回溯,围绕“性别差异”,从生物主义的性别观念到社会性别的理论研究与探索,通过对“社会性别”已有研究的系统梳理,进而最终明确推导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

思政论文查重率高(思政论文怎么写)

随后作者在一、二两章节,借助理论分别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领域”和“劳动力市场职业领域”进行了性别隔离现象的分析阐释(且两部分之间体现了递进性),之后提出各自的“争议”问题,为第三章节做了铺垫。最终,作者得出结论借助社会性别理论(视角)来理解和分析学科专业和职业领域的性别隔离现象,有助于发现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隐藏的星北文体,从而引发对女性群体的关注、端正性别观念,也为解决性别收入差距问题提供了理论的视角和观点。

(2)贴合实际,对症下药

贴合实际,是在“有的放矢”(有方向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展的。一旦问题明确,再去寻觅与之相关的理论,这就进入了一个“锁与钥匙”的“游戏”过程。例如,《创新创业教育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政策议程研究》一文,作者在前言中简单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迅速成为一场席卷全国的国家行动”的时代背景,之后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为何在2015年加速成为一场国家行动?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政策过程?又呈现出哪些特征?”随后提出本文“以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为事实依据”,要借助(运用)多源流理论对政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之窗’打开的时机与动力机制,进而提炼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发展的特征;同时为理解中国教育政策的生产提供借鉴与启示”。

思政论文查重率高(思政论文怎么写)

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发现其经历了从高校的自发行为到教育行政任务再到国家行动的不同阶段,内涵也处于不断演变之中。那么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是如何产生的?推动创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演变并最终成为国家行动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在当前实践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热潮中,回到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本身,追问政策背后经历了什么样的生产过程等问题,有助于学界更全面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问题、困境及其本质。

进入正文第一部分,作者按时间分四个时段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进行了历程回顾,之后用“追问”式反思,为第二部分引出“多源流理论”做了过渡。

思政论文查重率高(思政论文怎么写)

在第二章节第一小节中,作者对“多源流理论”进行了溯源,明确指出强调非理性决策的“多源流理论”能够弥补“政策阶段理论”的不足。通过对“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大源流的共同作用,引发政策之窗的开启。

思政论文查重率高(思政论文怎么写)

在随后的第二小节中,作者交代了“多源流理论”被进入教育政策研究领域的时间节点,并引用(已有研究)文献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同理论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对应衔接。由此为进入第三章节(分析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思政论文查重率高(思政论文怎么写)

针对“就业难与人才培养”“‘政策企业家’行动”“国民情绪与执政理念”三个方面的现实问题,作者借助“多源流理论”,分别用与之对应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理论)做出分析阐述,可谓贴合紧密,对症下药。

之后,在文章第四章节结论与启示部分中,作者先概括总结了“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产生的特征”(第一小节),之后给出了“多源流理论对中国教育政策生产过程的启示”(第二小节)。最后得出“中国教育政策的生产过程是由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推动的,对其理解应当摆脱‘孤立分化’的单一逻辑。从多重视角考察政府、大学、社会、个人等行动者在教育政策议程中的作用机制,才能对中国教育政策的生产过程有更深入的把握,从而帮助我们澄清政策生产的问题、过程和根源”的观点。

(3)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以《与上司“心有灵犀”会让你的工作更出色吗?——追随原型一致性、工作投入与工作绩效》一文为例,前言(作为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借助通用电气前任总裁“杰克·韦尔奇”、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三位成功人士,引出“内隐性追随理论”,围绕“对追随者的积极期望”,通过文献综述,作者在“内应性追随理论”之后又迁移到“角色理论”。

从追随原型到工作绩效, 这中间还存在一系列复杂的内部机制,而这些机制恰好是我们理解追随原型一致性如何塑造工作绩效的关键所在。目前,大部分研究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用 LMX和喜爱来解释追随原型与工作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Whiteley et al., 2012; 孔茗, 钱小军, 2015)。该理论视角是以理性计算为前提,强调领导?追随双方以互惠的形式来产生工作绩效。然而,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这导致一些现实问题难以通过社会交换理 论来解释清楚,如以怨报德、忘恩负义的现象。可见,仅从社会交换视角去阐释追随原型影响工作绩效的内部机理,仍不完整。为了补充和完善上述机理,本文试图从追随原型和工作绩效的概念特征切入,追溯至两者概念的重要成分——角色,并以角色理论(Kahn, Wolfe, Quinn, Snoek, & Rosenthal, 1964)为基础,借此来窥探追随原型一致性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内部机理。

Kahn (1990)将角色理论应用于探讨个体的工作绩效,发现:由于工作难免具有复杂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个体在实现高绩效的角色扮演过程中,还需将个体自我与工作角色相结合,从生理、认知和情感三个方面将自我融入工作角色,以达到工作投入的积极状态。这是因为,当个体实现高程度的工作投入时,既能够快速有效地完成本职任务,又有充足的心理资源来承担额外责任,表现出更多的角色外行为(Christian, Garza, & Slaughter, 2011)。工作投入作为一种高能量的心理状态,其形成主要取决于个体对工作角色的认知评价。具体而言,当领导?追随双方具有一致的追随原型时,这种“心有灵犀”有助于追随者认同领导者授予的工作角色,并以更积极的状态来扮演或履行这个工作角色(Matta, Scott, Koopman, & Conlon, 2015)。目前,工作投入被不少研究证实为连接个体特征、情境因素和工作绩效的完美纽带(Rich, Lepine, & Crawford, 2010)。鉴于此,本文推测,从上下级之间“心有灵犀”到实现“高绩效”,还需历经一段无畏努力、不惧艰辛的工作投入的心理历程。综上,本文将探究工作投入能否将追随原型的一致性效应传导至工作绩效。

之后,在第二部分“理论与假设”的第二小节(角色理论、追随原型一致与工作绩效)中,作者提出关于工作绩效,本文聚焦的两个指标:角色内的任务绩效和角色外的关系绩效。任务绩效是指为完成角色要求和职责范围所规定的工作任务而展现的行为。关系绩效不直接指向生产或服务等组织的核心技术活动, 而是创造一种有利于组织活动的广泛的社会心理环境。又依据领导者和追随者(高低程度)形成四种配对情况:1)高-高;2)低-低;3)高-低;4)低-高,并准备在下文中采用量化方法(多项式回归)分别对不同情况进行探讨。

思政论文查重率高(思政论文怎么写)

结合该文章以上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内隐性追随理论”与“角色理论”两个理论是有明显主次关系的,后者对前者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提升,在借助理论上起到了统摄作用。

综合上述方式方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涉及借助理论(应用),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然后围绕具体问题追本溯源,去寻觅适切的理论,进而分析、解决问题。尽可能避免出现前文中理论空泛、牵强借助或过度使用的状况。

作者:亓钊(科研写作研究所中文编辑部编辑)

请尊重原创,未经许可,拒绝转载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16309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7月6日 上午2:52
下一篇 2022年7月6日 上午4:28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