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案第377号

西安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案第377号
发布日期:2019-01-22
案由:关于以“文化+”推动西安丝路文化高地建设的建议
提案者:市民建
承办单位:市文广新局 市金融办
内 容: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积淀深厚是西安最独特的优势和最亮丽的名片。西安长达3100年的城市发展史和1152年的建都史,为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历史文物资源,汇聚了大批典籍、碑刻、音乐、戏剧、绘画等多种以实物或其他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同时,丰富的科教资源,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推动,特别是刚刚结束的中共西安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三六九”目标任务的提出,都为西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丝路文化高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西安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优势行业突出、成长势态良好、总体实力不断扩大的新格局,呈现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在旅游休闲、历史文化、会展博览、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卡通动漫等方面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文物、文化、会展、旅游等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安文化产业和它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在刚刚公布的《201x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和文化消费发展指数》中,我们在综合指数、生产力、影响力、驱动力指数和文化消费指数方面都处在十名之外,反映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外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强人意。
二、“文化+”战略是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201x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时期。文化与第一产业融合,使得“创意农业”将成为扶贫帮困的利器;与第二产业融合,将促进工业旅游与工业设计蓬勃发展;与第三产业融合,则能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总而言之,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的融合,文化产业与社会建设的融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融合,文化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业态的调整与融合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方向。在此背景下,西安应当继续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运用“文化+”思维,用更好的文化、创意、技术、模式和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建 议:
1.资源整合。

立足大西安,以“大文化”视角重新审视城市的格局、规划与产业发展:城市空间方面,重新思量“大西安”的“轴、廊、带、点”以及平台规划;板块发展方面,深度挖掘适宜区域特点的“文化基因”和“产业属性”;文化自身建设方面,兼顾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要素的深度发掘:一方面加大对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以及非遗等对外界极具吸引力的传统文化的挖掘利用;一方面加大对创意产业、工艺美术、影视会展、网络科技等新兴文化市场的研究与利用;与此同时,强化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和品牌经营的观念,精心建设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2.金融先行。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针对文化产业“轻资产”特征,完善评价体系,做到“奖励”与“引导”并举;重点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项目、投融资平台建设、规上文化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小额贷款担保,以及招商引资等;加大企业上市过程各阶段奖励,做好贷款、担保与再担保企业的“安全”退出工作;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创办文化银行,创建“文化金融示范园区”。
3.政策跟进。结合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脱钩改制工作,组建市属文化企业集团;对国有文化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给予政策扶持;鼓励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产业,放宽文化企业集团设立条件,减免小微文化企业行政事业、经营服务性和政府性基金收费,加快文化个体工商户向法人单位发展;鼓励混合制经营;用活“中省”政策。与此同时,用好并打好西安“文化牌”,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组建市级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智库)和文化产业(商)协会;完善考核机制,因地制宜增设文化产业相关指标,推动“政府引导”与“市场自律”协同发展。
4.择优突破。
一是做强文化+旅游项目,整合过往分散的旅游资源,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共享,开发特色文旅线路和项目;二是大力发展文博事业,打造丝路沿线“博物馆之都”;三是加快推进创意设计、节庆会展、工艺美术、出版印刷、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新媒体等产业;四是依托科教科研资源,借助双创,发展楼宇经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五是支持文化企业技改、并购、重组、融资、推广、贸易等工作;六是积极引进视听设备、文化专用设备制造等领域重要企业和重大项目,补齐文化制造业短板。
5.夯实主体。加快现有文化园区转型升级,策划筹建一批新的文化创意园区,支持国家级文化园区创建工作,支持利用工业厂房、仓储、传统商业街、历史风貌保护区等转型兴办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园区配套服务水平,提升文化园区孵化与加速功能,形成产业集聚集群效应,持续优化全市文化产业功能布局。与此同时,做好相应的资源供给工作,如:优先保障重大文化产业用地指标,加大资源保障与优惠政策力度;鼓励利用空余或闲置厂房、工业遗产等存量资源兴办文化产业;涉及土地性质变更、容积率调整等事宜时,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允许适度调整,灵活供给。
西安市文广新局201x年5月3日以市文广新函〔201x〕32号文函复:
当前,全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在科技与经济融合、一产二产三产融合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西安作为历史文明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借助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目标,践行习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提出的“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的重要举措,将西安建设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是我们所肩负的使命。西安文化产业自2005年以来就成为了支柱性产业,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印刷包装、创意动漫、广告会展、文化旅游等业态领域均有所发展,近年来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生产方面有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致使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相对薄弱。正如你们所提出的文化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不够,尤其是文化与金融、科技和旅游的融合不够,文化产业政策支撑欠缺、产业的集聚效应和龙头企业不强以及文化产业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做好相关工作。
一、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
我们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从规划、内容、资金、服务、运营等多个方面予以扶持。并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工业、贸易、互联网等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使文化符号价值、文化经营理念等向相关产业渗透,有助于“美学增值”和“品牌塑造”,提升产业文化内涵和边际效应。尤其是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好丝路沿线文化旅游,加强要素集聚,集成各方有效资源,扶持打造一批主业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集聚区。我们积极推进机制创新,突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在组织协调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业态融合的制度环境;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培育壮大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航母”,提升产业融合规模化水平。
二、实现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协同发展,提升古城文化品位。我们在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和政策的扶持方面,支持传统文化业态与新兴文化业态协同发展。既鼓励对我市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非遗等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又要大力提倡扶持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新技术深度融合的项目,让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工艺美术、影视会展及网络科技等新兴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让我市的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业态交相辉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做到资源有力整合,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业态双驱发展的格局,充分彰显历史文明古城品位。
三、加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领作用,培育文化企业发展壮大。
我们正在积极制定《西安市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强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和导向作用。我们积极落实中、省发展文化产业各项政策,配合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完善我市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刺激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购买文化产品与服务、发放消费优惠券等形式,引导、刺激社会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消费市场氛围和环境。积极完善落实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扶持优惠政策,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企业人才培训、拓展企业营销途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税费优惠等方面加强引领扶持,使其成为创新创业和融合发展的重要主体。利用政策和专项资金大力扶持我市“文化企业孵化器”的搭建和发展,为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好培育孵化工作。
四、打造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使文化产业链条式发展。我们深入落实文化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利用好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促进规模以下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有效增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努力打造一批竞争活力强的龙头企业。我们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单位),推动我市现有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单位)建设的优化发展,确保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利用政策资金的扶持,鼓励借助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小镇的发展机遇,整合集聚西安市现有各方面资源,科学规划,找准定位,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着力形成文化产业集聚的重点区域,建设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通过平台作用从而带动一个区域的文化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五、加大对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批零业的关注和支持。在扶持培育文化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夯实文化制造业基础。我们在政策和资金扶持方面支持文化制造业和批零业的发展,鼓励培育文化制造和文化批零企业做大做强。我们大力加强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平台的建设和利用,利用平台的资源整合及线上线下操作运营模式,大力宣传推介西安制造的文化产品,为西安文化产品开创广阔的国内国际销售市场,扩大文化制造业和批零业传播影响力,不断拓展贸易空间。
六、促进新兴高端业态的发展壮大。我们配合相关部门积极制定相应政策,并发挥专项资金扶持作用,大力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软件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制高点。鼓励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中的高端影视、现代传媒,创意设计以及3D模型、国际动漫加工、原创动漫开发、漫画数字化应用、影视特效制作、手机娱乐、数字出版等新兴业务。从而促进西安的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七、创新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推动政府引导与市场自律协同发展。我们积极推进西安市文化产业体制机制的改革。建立由宣传、发改、文广新、财政、科技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信息,调研分析,完善政策,统筹协调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成立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机构,负责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及重大事项决策,各区县、开发区参照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这样在全市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分工合作,增强工作能力。我们与相关部门配合,加强文化智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建设,成立西安专家咨询委员会、市文化产业协会,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自律协同发展。
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你们的帮助和支持,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关注,你们的建议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和激励,希望以后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更好地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指导和帮助,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再次感谢你们的关心和支持。
西安市金融办201x年5月24日以市金融函〔201x〕26号文函复:
贵党提出的《关于以“文化+”推动西安丝路文化高地建设的建议》收悉,感谢对西安丝路文化高地建设的重视和关注。我办高度重视该提案,经认真分析并结合发展实际,就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情况回复如下:
一、助推文化要素聚集发展
由于曲江新区在文化产业方面的独特地位,市金融办在制定和《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曲江新区作为文化金融的主要承载地。目前,曲江新区累计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4000家,注册资本总金额近600亿元。形成了覆盖会展、影视、演艺、出版等15个门类的全文化产业链。
为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聚集效应,积极搭建平台,引导曲江新区推动文化与金融、文化与科技、文化与体制机制创新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并以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为引擎,聚集文化金融、文化创意、文化经营、文化服务、文化科技、文化贸易等多层次的文化人才,形成以文化旅游、国际会展、文化创意、影视传媒、文化演艺、出版传媒等产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集群。支持曲江新区探索文化金融创新模式,建立文化与金融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建设“文化金融聚集区”。
二、积极搭建平台,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文化企业由于核心产品或资产价值难以评估、投资风险较高等原因,往往难以获得信贷支持,“融资难”困扰着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为此,市金融办积极搭建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积极搭建政银企平台。今年以来,先后5次召开银企对接会,将文化产业项目作为重点进行推介。同时,鼓励银行业机构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量身定制相对应的金融产品,为处于初创期的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二是加大直接融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联合采取投资企业股权、债券、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鼓励文化企业上市、挂牌,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截止201x年底,我市共有曲江文旅、荣信教育等文化、旅游类相关境内上市挂牌企业31家,行业涉及教育、传媒、旅游运营、文化出版等多个领域。其中好看影视、嘉行传媒等企业201x年度通过证券市场共募集资金10.39亿元。支持西安文化科技创业城发展,目前已形成60万平米产业园区,已聚集各类创投资本近10亿元。三是推动文化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鼓励文化、旅游类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增强融资能力,建立了拟上市(挂牌)企业跟踪管理服务机制,多角度全方位的为企业上市提供“绿色通道”服务,着力建设我市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了对全市文化类企业上市、挂牌工作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快西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筹建。西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于201x年9月28日完成工商注册,是经西安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的为西安市行政辖区内非上市企业提供服务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将通过培育培训,加强孵化服务,大力推进我市文化企业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支持文化企业在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展示,搭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的有效对接,不断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
三、支持文创专营机构的设立
201x年以来,市金融办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打造适合文创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特色产品,鼓励驻市银行机构建立专门服务文创产业的专营机构、特色支行,提高文创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
目前,本地法人金融机构西安银行已正式设立运营2家文化创意支行,并开创了“1+4+N”(总行公司业务部下设二级部+4家专营支行+在全行开展特色金融业务)特色文化金融发展新模式,在行内建立特色金融服务体系全力助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此外,浙商银行文创支行、浦发银行文创支行等筹建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四、成功举办201x年中国?西安金融产业博览会
作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博览会,本届金博会以“文化?金融助力新丝路”为主题,为拓展金融业发展的新路径,促
进文化金融创新要素的新聚集,搭建了富有活力的交流平台,为西安金融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增添了新的推动力。本届金博会邀请了北京大学教授陈少峰、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创办人范勇等5名文化金融专家,共同探讨文化金融的发展趋势,把脉西安文化金融的机遇和挑战,为西安市文化金融业的长足发展献计献策。此外,本届金博会精选了14个总融资需求25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让文化企业与金融专家、投融资机构进行深度沟通与融资对接。
五、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依托西安股权交易中心,将金融体系资源运用到本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当中。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股权登记托管、转让鉴(见)证,帮助企业实现股权确权;支持更多的文化企业在西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通过市场增信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加快发展;丰富挂牌文化企业融资模式,结合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的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产品和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搭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企业的培训、孵化、咨询、路演等服务并进行推广、宣传。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组织对全市文化企业、重点文化项目融资需求情况进行梳理和汇总,摸清企业项目资金需求,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提高资金对接效率。按照区域、企业、项目,分别搭建区域性、专题式、差异化的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提升融资对接精细化水平。引导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开展“一对一”对接服务,进一步提升对我市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79060.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0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10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