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宝山区政府工作报告(20220111)

2022年宝山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11日在上海市宝山区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宝山区区长:高奕奕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宝山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奋力推动宝山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勇于承担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新使命,全面开启宝山转型发展新篇章。五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圆满实现“十三五”规划,顺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全面完成本届政府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过去五年,我们始终坚持抓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逆周期中付出超常规努力,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稳中向好。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73亿元,年均增长5%;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72.9亿元,年均增长4.9%。其中,去年同比增长13%,增速在全市排名由前年第15位跃居第8位;工业总产值、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实现2600亿元、9800亿元、84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13%、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万元,年均增长7.5%,增速快于经济增长;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9.6%,居全市首位。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土地供给结构,房地产税收占区级税收比重从五年前的49.7%下降为34.6%,工业投资较五年前增长141%,年均增长19.3%,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从14%上升到20%,房地产投资比重较五年前下降12.9个百分点。新增产业用地占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的比重从23%提高到40%。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在线新经济迅猛发展,集聚钢银电商、欧冶云商等千亿级大宗商品电商平台,交易结算量占全国六成。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2769亿元,年均增长10%。狠抓重大产业项目投资,上药康希诺疫苗、赛赫智能、华域汽车等一批高能级产业龙头项目建成投产,北郊未来产业园、临港科技绿洲等一批产业载体建成运营。发挥政府投资关键作用,保持投资规模稳定增长,着眼城市功能提升,建成S7公路、陆翔路?祁连山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瞄准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创新“全程代办”服务机制,加快推进“一网通办”,真正当好“

金牌店小二”。深化简政放权,全区审批事项总数减少11.3%,行政许可事项承诺办结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减少76.5%。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注册企业数较五年前增长46.1%,达到17.7万家。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累计采购成交8.8亿美元。合同外资、实到外资年均分别增长26.5%、15.7%。
过去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促转型,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谋篇起势。我们坚决打好“大学牌”“大企业牌”,出台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实施意见、行动计划、专项政策等系列文件,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加快构建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四梁八柱”。功能优势初步显现。围绕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功能,加快大学科技园和产业化载体建设,推动环上大科技园、宝山复旦科创中心、上海北大科技园、华中科大科技园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载体相继落地,形成集聚效应。围绕科创金融服务功能,设立50亿元科创产业基金和100亿元城市更新发展基金,国内最大的双碳主题基金?宝武绿碳基金落地,与上交所共建上海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围绕国资国企科创转型,推动宝武、仪电、华谊、光明、锦江、久事、申能、东方国际、南山等一大批大型国企自主转型、二次投资,涉及存量产业用地1.2万亩。核心承载区形成全面开发态势。吴淞创新城建设规划和两个1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控详规划正式获批,完成外环以南9平方公里城市和景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宝武集团首发转型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宝武钢铁会博中心等一批重要载体,上大美院项目实现开工。南大智慧城6
平方公里土地整体收储,调整完成新一轮控详规划,南大科创绿洲等一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百米双子塔楼实现结构封顶。科创活力不断激发。上市挂牌企业总数达165家,较五年前翻了一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千家,增长3.1倍,新增国家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专精特新企业67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3家,59个项目获国家、上海科学技术奖。建成新能源关键材料等一批功能型平台,8英寸石墨烯单晶晶圆研制成功,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投入运营。深入实施海内外揽才工程,“樱花卡”集成教育、医疗等多项公共服务资源,营造良好科创生态。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制度供给深化创新。聚焦科创型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集中出台大学科技园“黄金十条”、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举措、科创“30条”等一系列产业新政,从去年起每年安排10亿元财政资金扶持产业,在全市首创扶持资金“当日申请、次日拨付”、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等审批模式,审批效率、政策力度受到广泛好评。
过去五年,我们始终坚持提能级,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我们牢牢把握宝山城市发展规律和特点,坚持高标准定位、高品质建设,加快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邮轮滨江转型升级。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实现“四船同靠”,接待规模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邮轮船票等24项制度创新全国推广,获批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滨江示范段5公里全线贯通,长滩、阅江汇等一批高端载体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启动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广“河长制”“片长制”“路长制”
,探索实施“田长制”“林长制”。PM2.5累计下降39.1%,空气质量优良率上升9.3个百分点,均位居全市前列。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1+16”考核断面从无一达标到全面达标,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顺利开工,完成南大地区土壤修复治理试点。全面完成“五个一百”绿化目标,新建各类绿地517公顷,建成“美丽街区”15个、示范道路150条段,成功创建上海市垃圾分类示范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依法铁腕稳妥推进货运堆场综合整治,关停堆场128家,清空场地184.4万平方米,占全区堆场的50%。规范集卡通行秩序,蕰川路、沪太路等道路实施客货分道,国权北路、长江南路等5条道路部分路段实施8吨以上货车禁行。大力推进“五违四必”整治,累计拆除违法建筑超3000万平方米,536个部队“停偿”项目顺利完成。“迎宾大道”和“城市会客厅”焕发新颜。聚焦城市主干道和关键节点,统筹实施全要素改造提升,完成共和新路、逸仙路?同济路高架涂装和吴淞大桥、同济路宝杨路等门户节点景观提升,蕰藻浜“1号湾”实现滨水岸线贯通开放,以较少的投入实现了环境品质的明显提升。
过去五年,我们始终坚持惠民生,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我们坚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顺应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基本民生有效改善。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打好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等“组合拳”,获评市优秀创业型城区。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居民养老和征地农民养老待遇增幅均超60%。打造“五心”养老服务品牌,新建一批养老设施,在全市率先实施“银龄居家宝”“银龄e
生活”项目。长护险累计支付8.12亿元、惠及5.55万人。完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累计解决1.26万户动迁居民首套安置房源。新增和转化租赁房3.6万余套(间),完成995万平方米老旧住宅修缮和5.23万平方米不成套住房改造,1415户无卫生设施旧里实现改造清零,基本完成首批5个“城中村”改造。实施加装电梯、早餐工程等12项民心工程,办好政府实事项目。助力云南曲靖等对口帮扶地区全部如期脱贫。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加快教育综合改革,高标准开办华二高中宝山校区等39所学校。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引入中山、仁济等知名医院品牌,八大医联体协同运行,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做优“春之樱、夏之邮、秋之艺、冬之阅”四季文化品牌,沪剧《挑山女人》屡获国家大奖,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做实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推进区文化馆、杨行体育中心等一批文体场馆建设。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约13万场次,宝山体育健儿在奥运会等国际国内大赛中斩获32金。妇女儿童、红十字、残疾人、慈善等事业稳步发展,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档案史志等工作持续加强。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成功入围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名单。乡村振兴亮点频现。以“三园”工程建设为引领,在全市率先打造“五村联动”示范片区,成功创建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罗店镇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罗泾镇获评全国特色小镇,103个村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全面完成镇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打造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
过去五年,我们始终坚持守底线,城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我们坚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守牢城市运行安全底线,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温度、精度和效能。城市运行安全有序。智慧治理走出新路,城市运行实现“一网统管”。建立健全安全隐患动态排查整治制度,创新实施社区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聚焦农村出租房、电瓶车充电、“三合一”场所、燃气管网、危化品储运等安全事故多发领域和薄弱环节,以查促改、铁腕治理,推动安全隐患动态清零。平安宝山建设成效显著。率先创建全国首批、上海首个“雪亮工程”建设示范城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得到中央督导组充分肯定,全区报警类110接报数、信访总量均持续下降,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顾村派出所荣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首创“社区通”平台获多项国家级荣誉,创新推进“活力楼组”“公共客厅”微治理。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加强。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完善依法决策工作机制。主动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来累计办理1294件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代表和委员对办理结果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达98%以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确保疫情防控精准高效。坚持全国、全市“一盘棋”
,第一时间落实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第一时间组织医疗队驰援武汉,打赢社区防控、集中隔离、邮轮防疫、机场驻守、流调溯源等多场硬仗,构筑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尽最大努力降低疫情影响,平稳有序实现复工复产复学。毫不放松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立足发现早、响应快,形成反应快速、部门协同的应急响应与处置机制。从讲政治高度推进疫苗接种,克服人口规模大和职住分离等困难,18岁以上成人全程接种率超98%,有效构筑全民免疫屏障。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全区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践行了伟大抗疫精神!在此,我谨代表宝山区人民政府,向所有亲身经历这场大战的广大医务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致以崇高敬意!向积极支持宝山抗疫斗争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各位代表,纵观五年来的奋斗历程,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团结拼搏,迎难而上,始终把经济高质量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产业和新动能,壮大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发展逆势上扬。始终把转型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眼宝山长远发展,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加快推动宝山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始终把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老小旧远”
等民生难题,让市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始终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城市运行的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注重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城市运行安全。五年来,全区上下咬定目标不动摇、凝心聚力埋头干,用辛劳和智慧、激情和奉献,共同谱写了宝山发展的新篇章!在此,我谨代表宝山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全区人民,向关心、支持、参与宝山发展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宝山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经济新动能的贡献度还不高,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仍需久久为功,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依然任重道远,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尚未形成,引领城市未来功能的新地标还不多;城市治理体系还不完善,环境、交通、生态、安全等领域仍存在短板;部分区域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仍存在薄弱环节,优质资源供给能力和均衡布局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政府自身建设需要加强,工作作风仍需进一步转变,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回避、不推诿,将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宝山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关键时期,也是纵深推进宝山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我们必须保持定力、乘势而上,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担当作为,勇挑转型重担,在攻坚克难中勇毅前行。
按照区第八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今后五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为战略牵引,以建设“四个之城”为主攻方向,全力以赴建设“人民城市”,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软实力,促进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产城融合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成为上海承担科创中心国家战略的主要功能区,成为产城融合、功能完备的上海城市副中心。
根据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在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今后五年宝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快于全市平均增速,产业类固定资产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R&D投入比例等主要科创指标迈入全市前列,工业总产值、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保持平稳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增加值能耗等绿色发展指标持续向好。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推进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全力以赴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在转型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围绕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战略定位,发挥宝山综合优势和比较优势,努力把重大机遇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是全面打造科创优势功能。立足宝山实际,坚持功能引领,全力塑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特优势。坚定不移打好“大学牌”
。深化与上大、复旦、同济、上理工等高校合作,加快拓展科技成果产业化载体建设,形成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50家,着力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和上海科创成果转化高地。坚定不移打好“大企业牌”。坚持向存量要空间,推动在地大型国企成为宝山转型发展和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的主力军,加大以宝武为代表的在地大型国企存量改造和空间盘活力度,积极推动上港九区十区、江杨市场等转型调整,引入一批符合科创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政企协同、存量盘活、科创转型的示范标杆。
二是全速推进核心承载区建设。坚持产城融合、产业为先,发挥吴淞、南大的区位和空间优势,打造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吴淞创新城统筹开发时序,通过市区联合收储、政企协同转型、支持存量升级等方式,加快功能开发与新兴产业导入,两个1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基本建成,外环以南9平方公里形成中央钢铁公园、蕰藻浜“双带”开发格局,谋划建设一批城市新地标。南大智慧城通过组团式高强度复合开发,加快推动南大科创绿洲、轨交15号线TOD、上师大附中宝山校区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建设,形成全面开发态势,基本建成城市功能新标杆、产业发展新高地、产城融合新典范。
三是全力构建科创生态。聚焦科创产业培育发展,加快创新要素集聚,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做优科创金融服务。促进科创与金融充分对接,推进企业上市“展翅计划”
,加大上市后备企业遴选培育力度,依托上海科创金融服务中心、科创产业基金,构建适应科创产业导向的金融体系,实现境内外上市企业达50家。吸引科创人才集聚。以宝山科创人才港建设为载体,深入实施海内外揽才工程,优化“樱花卡”、人才公寓等服务供给,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让宝山转型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近悦远来、安居乐业,打造与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相匹配的人才高地。
(二)全力以赴推进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在高质量发展上打开新局面。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牢稳住经济基本盘,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
一是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强化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不断做大做强新材料、生物医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打造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千百亿级”产业集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当好“金牌店小二”和“政府合伙人”,让“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惠及更多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的感受度和满意度。
二是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宝山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空间优势,促进产业链一体化合理布局。优化拓展产业空间。南部依托吴淞、南大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科技研发,北部依托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地铁沿线依托商务载体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着力构建“两城五园五线”
产业空间布局。做强宝山高新园区。充分把握工业园区南北合并契机,支持园区做大做强,加快落地一批投资总量大、引领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加快存量改造升级。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全力支持存量升级改造、“零增地”改扩建等项目,开展复合功能用地等政策创新试点,切实保障企业增资扩产需要。
三是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经济增长对要素规模扩张的依赖,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稳步优化经济结构。加大产业用地供给保障,每年新增建设用地4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持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投资,进一步降低房地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持续提升经济密度。坚持“四个论英雄”导向,强化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把产业准入关,凡新拿地或购置楼宇的实体项目,必须符合产业导向,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切实提升产业用地绩效。
(三)全力以赴优化城市功能,在品质提升上见到新成效。站在宝山转型发展和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的战略高度,推动整体功能品质持续向好,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宜业。
一是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依托若干主体功能片区的建设和辐射带动,加快推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南部建设吴淞、南大“双核驱动”
核心功能区。坚持产城融合、产业为先,高起点推进吴淞、南大两大核心区域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导入和市政配套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城市更新的新地标。中部推动高铁宝山站周边开发和蕰藻浜沿岸转型开发。抓住沪渝蓉高铁、沪苏通铁路建设机遇,加快高铁宝山站综合交通枢纽和“站城一体”开发建设,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蕰藻浜沿岸加快转型,努力实现“工业锈带”向“科创秀带”和“生活秀带”转变。东部滨江打造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突出邮轮、长江口两大主题,打造国家级滨水旅游度假区,带动提升宝山消费能级和城市功能品质。北部建设生产生态文化融合、城乡一体的特色功能区。提升宝山高新园区、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罗店新镇发展能级,推动高端制造基地、活力科创社区和大都市美丽乡村融合发展,建设集“生态+景观+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吴淞江生态文化公园,有机串联城镇功能板块、产业功能板块和乡村振兴板块,促进北部地区产城融合发展和功能品质提升。
二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提升城市能级、保障城市安全、改善民生福祉,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市政工程。构建枢纽型交通体系。配合沪渝蓉高铁、沪苏通铁路和高铁宝山站枢纽建设,加快S16公路、轨交19号线规划建设,完成长江西路快速路、军工路快速路、沿江通道AB段、轨交18号线二期建设,打通一批“微循环”道路和“断头路”,基本形成对外高效畅达、对内运行有序的主城区交通体系,成为上海联通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功能节点。推进水务设施建设。建成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泰和污水处理厂(二期)、泗塘污水处理厂初雨调蓄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老旧供水管线改造,增强城市截污防涝能力。提升城市绿化品质。加快公共绿地建设,新建各类绿地300
公顷、立体绿化15公顷和绿道40公里,新建一批“口袋公园”,提高500米半径公园绿地覆盖率,实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7平方米。
三是持续推动环境品质提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抓手,深入实施环境美化工程,整体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推动PM2.5、空气质量优良率、Ⅲ类及以上水体比例继续保持较好水平。深入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巩固货运堆场整治成效,加大“腾笼换鸟”转型力度。加强货运通道建设,扩大客货分道实施范围,规范集卡通行秩序,有效提升城市交通安全和市民出行感受度。打造“迎宾大道”和“城市会客厅”。聚焦城市主干道和重点区域,加快主干道路、门户节点、轨交站点和公共活动空间、产业园区环境全要素改造,营造整洁干净、优美有序的城市环境。
(四)全力以赴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高品质生活上再上新台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生活品质。
一是让公共服务更加优质便捷。坚持补短板、提质效,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加快迈向教育强区。坚持“五育并举”,落实“双减”政策,建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陶行知教育创新发展区。坚持外引活水、内强特色,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完成义务教育学区全覆盖,建设一批名校引领的紧密型教育集团,新建35
所学校和幼儿园,构建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健康宝山。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快实施“健康宝山”行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中山医院吴淞医院等一批重点医疗机构建设,建成区公共卫生中心改扩建、区精神卫生中心等一批项目,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打造与区域发展新定位相适应的“品质医疗”。落实多层次医疗保障,持续提升居民就医感受度。优化文体服务供给。深入挖掘“五个百年”历史文脉,做优做强“3+8”文化品牌体系,放大溢出效应,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加快一批区域性文体场馆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能级。
二是让民生保障更加精准有力。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积极回应市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民生需求。完善家门口的民生服务。始终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抓实落细就业帮扶举措。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高城乡居保和征地养老待遇水平。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功能,办好早餐工程点、电瓶车充电桩等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一批社区嵌入式服务站点,在家门口的“小空间”里做足惠民生的“大文章”。构建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围绕“9073”养老格局,加大南北统筹力度,推进一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深化智慧养老、医养康养融合和长护险试点,确保服务水平全面达标、服务品质全面提升。优化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探索城市更新机制,推进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实施300
万平方米老旧小区住宅修缮,加装电梯实现新增1000台、完工800台。
三是让乡村振兴更加出新出彩。统筹推进“三园”工程建设,构建上海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新优势。持续推进示范村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升级行动,加强片区间互联互通,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17个以上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市率先建成乡村振兴示范镇。持续推进产业振兴。做优做精一批区域特色品牌,实现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覆盖率达60%,打造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特色产业亿元村”。持续深化乡村综合治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优化行动,推进村域小环境整治向镇域大环境整治转变,创建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深入实施“田长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五)全力以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治理效能上取得新进步。准确把握“人民城市”的生命体征,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
一是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奋力抢占城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推动经济数字化。抢抓“五型经济”风口,做强做优在线新经济,以数字化手段赋能传统产业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生活数字化。以群众数字化服务需求为导向,新建一批教育、医疗、养老、文旅等应用新场景,全方位打造数字生活服务体系,营造更加智慧便捷的数字生活。推动治理数字化。深入推进“一网统管”建设,完善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优化“平战结合”
城市运行管理模式,新建一批特色应用场景,力求在最低的层级、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社会治理问题。
二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以创新思维破解社会治理难题,以绣花功夫提升治理效能。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滨江、蕰藻浜等江河沿岸景观开发开放,打造更多市民休憩、交流、活动的“绽放地带”。持续巩固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快创建“无废城市”。积极破解公共停车、违法建筑、高空坠物等难题顽症,让群众生活更舒心。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契机,坚持重心向下,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力量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持续拓展“社区通”运用,培育一批温馨美好、高度自治的“活力楼组”,建成一批高质量社区服务综合体。全力维护城市运行安全。聚焦城市运行重点领域,用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动态清零制度、社区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等创新举措,积极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增强城市发展韧性。
三是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法治引领,强化法治思维,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
决策程序,强化重大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规范,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完善有效监督机制。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优质高效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拓展司法、审计等监督渠道,全面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强化政府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四责协同”“一岗双责”抓严抓实,持续纠“四风”、树新风,为基层减负增能,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今年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要按照八届区委二次全会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纵深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da胜利召开!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可比增长6%,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与全市增幅保持同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5%,其中产业类(工业用地和研发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以上;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同比增长8%;户籍城乡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目标数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
在抓好今后五年工作的整体起步基础上,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抓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稳增长基础上持续推进结构优化。一是强化招商引资。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
相结合,综合运用平台招商、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手段,大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引领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和总部型、高能级企业,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二是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启动存量企业增资扩产计划,支持优质企业通过新增项目、提高容积率、技术改造等方式扩大投资,推动汉氏干细胞、微盟总部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发那科三期、保集e智谷二期等一批产业项目实现竣工。保持政府投资规模稳定增长,安排市区两级政府投资项目近百亿元,加快形成实物投资量。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财政预算安排、政府投资计划、土地储备出让计划的统筹联动,新增土地出让计划40%用于产业发展,让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加快实施存量低效用地盘活计划,年内精准盘活低效产业用地不少于2000亩,完成低效用地减量化50公顷,释放更多发展空间。四是优化企业服务。以企业办事的痛点难点为着力点,进一步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举措,常态化实施扶持资金“当日申请、次日拨付”、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等措施,推进“一网通办”迭代升级,当好“金牌店小二”,用好“全程代办”服务机制,不断提升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纵深推进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坚持“立新”“破旧”
并举,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创新引领区域转型的新路。一是加快培育新动能。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施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计划,依托上海科创金融服务中心等平台,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年内新增上市企业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家、国家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同比增长30%。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推动环上大科技园6到8号基地实现开园,宝山复旦科创中心8个创新项目落地转化,年内完成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80个。二是做优产业生态。落实市“南北转型”实施意见,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进一步发挥大学科技园“黄金十条”、科创“30条”等产业政策牵引作用,引进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强化“樱花卡”人才服务品牌,围绕科创人才关注的居住、教育、医疗等事项提供更多精准服务,全方位构建科创产业新生态。三是推动国资国企科创转型。坚持“一企一策”,加快稳定仪电、华谊、申通、光明等在地国企转型方案,推动申能吴淞煤气厂、东方国际半岛1919、南山集团物流堆场等转型方案成熟地块年内启动,引导在地转型国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设一批高品质科创载体,积极导入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加快在地国企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与宝武共建上海绿碳产业园。
(三)全面深入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对标上海主城区功能定位,加快重点区域城市更新和功能转型,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一是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南大智慧城加快地铁TOD
开发方案深化和西南片区建设,双子塔楼实现竣工,南大科创绿洲二期、中央公园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西南片区规划产业用地全面启动开发。吴淞创新城加快开发节奏,首发项目南楼实现宝武研究院等入驻、北楼实现竣工,加快首发二期180米超高层项目建设,特钢区域同济路沿线规划产业项目和不锈钢区域重点项目全面开工。“2+2”区域完成土地收储75公顷,外环以南9平方公里完成控详规划编制。高铁宝山站完成“站城一体”开发方案研究,同步开展交通组织方案研究。蕰藻浜沿线加快转型开发,启动建设智力产业园、博济智汇园等一批提标改造项目。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加快实施一批核心功能性项目,阅江汇等载体基本建成。吴淞江生态文化公园完成规划编制并启动建设。二是深入推进堆场综合整治。引逼结合、综合施策加快堆场布局调整,全面完成258家堆场综合整治任务。通过产业政策、规划调整等引导,加大“腾笼换鸟”转型力度。优化道路货运交通组织,扩大蕰川路、沪太路、江杨北路等主干道客货分道实施范围,多策并举规范集卡通行秩序,明显改善区内交通环境和安全水平。三是加快打造“迎宾大道”和“城市会客厅”。深入实施环境美化工程,启动外环线等9条段交通干道、“1号湾”等6个门户节点和沪太路等20座跨线桥的全要素改造提升,建设一批城市“迎宾大道”。聚焦三大市级特色产业园等重点区域,大力推进园区综合环境品质提升,打造一批“产业会客厅”。四是优化综合交通体系。推进长江西路快速路、G1503同济路快速路(A、B段)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加快沪苏通铁路二期、轨交18号线二期、军工路快速路、陆翔路(鄱阳湖路?美兰湖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沿江通道主线段通车,泰和污水处理厂配套道路投入使用。聚焦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优化调整10条公交线路,新建50
个公交候车亭,新增1000个公共停车泊位、500个共享泊位,着力破解老旧小区、医院等停车难问题。
(四)标本兼治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实。一是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片长制”“路长制”,聚焦在建工地、内河码头等易扬尘点位,强化扬尘治理,确保PM2.5、空气质量优良率等指标持续保持较好水平。深入落实“河长制”,持续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开展杨盛河等骨干河道综合整治,确保“3+15”考核断面水质持续达标、Ⅲ类及以上水体比例逐步提升。加强土壤修复治理,确保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安全利用。二是全面落实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持续推进中央、市环保督察反馈及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聚焦雨污混接、固废管理等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落实生态环境问题动态排查整治机制,以查促改、压实责任,实现环保问题动态清零。深入实施“田长制”,巩固“大棚房”、乱占耕地等专项整治成效,严守土地底线。
(五)引育并举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水平。注重挖掘自身禀赋与引进优质资源相结合,在提高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上下更大功夫,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加快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建设,全面完成区级教育统筹、民办学校规范等改革任务,推进华二高中和上师大附中宝山校区等学校建设,改扩建8所学校,做强教育集团品牌。新增托育点5
个,实现街镇全覆盖。二是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品质。深化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推动中山医院吴淞医院迁建项目落地,区公共卫生中心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区精神卫生中心建成投用。深入推进长护险,建设“智慧e宝”“医保e助”平台,完善医保智能监管。三是加快推进文体事业发展。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提升上海樱花节、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文化品牌影响力,年内实现区文化馆改扩建竣工、长滩音乐厅试运行。启用杨行体育中心,新建改建3条健身步道、5片智慧化球场、40个健身苑点,加快推进体育健身设施建设。
(六)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入实施民心工程和政府实事项目,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一是聚焦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帮扶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按时安置率100%。二是聚焦养老服务。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统筹共享、复合利用,新增养老床位760张、认知症照护床位180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家、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2家,完成500户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三是聚焦住房保障。加快区属动迁安置房建设,完成500户在外过渡动迁居民首套房源安置,筹措人才公寓5000套。坚持“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原则,实施杨行东街村等新一轮“城中村”
改造,全面启动张庙街道不成套改造。持续推进加装电梯工作,实现新增400台、完工200台。四是聚焦乡村振兴。统筹提升“三园”工程,完成沈家桥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深化“一脉五花”乡村振兴片区化建设,完成农民集中居住签约任务。发挥种源农业优势,加快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深化乡村治理,完成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区验收。
(七)多措并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持高效能治理,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和新模式,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一是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压实“四方责任”,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切实加强集中隔离点和社区健康管理,持续做好医疗机构院感防控,狠抓重点人群、重要场所、重大活动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工作,全力筑牢免疫屏障。二是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落实城市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推出一批示范应用场景。持续提升“一网统管”数字化治理效能,优化“1+12+X”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强化7×24小时联勤联动工作机制。三是抓好城市运行安全。坚持把隐患当成事故,加强对农村出租房、电瓶车充电、“三合一”
场所、燃气管网、危化品储运等重点领域的排查整治,以查促改确保安全隐患动态清零。用好社区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扣紧安全责任链条。加强社会面治安防控,全力做好重大活动、重要节点的安保维稳,重点做好信访稳定、防汛防台等工作,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让城市运行更加安全有序。
各位代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是宝山的重大机遇和使命担当,我们惟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不负宝山人民的期盼和重托。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开拓创新、勇毅前行、唯实唯干、善作善成,奋力谱写宝山转型新篇章,为高水平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而不懈奋斗!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8152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6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6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